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查目标: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方法:对100例脑血管病患者先行MRA检查,并按改良的Seldinger技术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检查结果:DSA结果:41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1例,严重血管狭窄者13例,狭窄病变血管16根,Moyarnoya病1例,基底动脉梭型动脉瘤1例;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fA)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2例,严重血管狭窄8例,狭窄病变血管11根;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例;3例脑出血患者中发现动静脉畸形1例;2例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中发现Moyamoya病1例;1例癫广间患者确定为动静脉畸形;1例头痛患者确定为动静脉畸形。MRA结果:41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2例,严重血管狭窄17例,狭窄痛变血管20根;45例TIA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4例,严重血管狭窄9例,狭窄病变血管12根;7例SAH患者中发现动脉瘤2例;余结果与DSA相同。结论MRA对脑血管病诊断有其优越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原因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自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头颅CT扫描及全脑DSA检查,按照DSA检查结果分析病因并指导治疗,总结病因检出率、治疗和转归.结果 53例患者首次DSA阳性42例(79.2%),包括动脉瘤31例、脑动静脉畸形7例、脑膜动静脉瘘2例及烟雾病2例;二次DSA检出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畸形各2例;整体阳性率86.6%.阴性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阳性患者根据病因分别行介入栓塞、手术、放射、扩血管等对症治疗手段,随访6~9个月,16例(30.2%)遗留有轻中度精神障碍,死亡3例(5.7%).结论 全脑DSA在自发性SAH的病因分析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用于指导其临床治疗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3.
高永炳  龚波 《现代保健》2011,(23):121-123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1例SAH的患者行头颅CTA检查,应用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颅内动脉,以明确病因.结果 本组81例SAH患者经CTA 检查发现动脉瘤62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阴性18例.结论 头颅CTA检查对SAH的患者,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可作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颅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选择本院接受CTA与SCTA检查的患者108例,其中98例患者同时进行DSA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08例患者经SCTA检查发现有101例存在脑血管异常,其中动脉瘤39例,脑动脉狭窄48例,CCF10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7例脑血管正常;98例行DSA检查,有4例与SCTA结果不符,其余与SCTA均相吻合,其中3例SCTA检查出脑动脉畸形,而DSA未发现,1例DSA检出了动脉瘤,而SCTA未检出,SCTA检查发现88例患者脑血管壁有钙化影,血栓附着与血管壁上。结论DSA与SCTA是确诊颅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两者两结合可互相弥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减低误诊和漏诊率,SCTA可作为确诊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利于在临床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和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瘤62例、血管畸形26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47例)经MRA和DSA对照检查。结果 MRA可以对124例患者做出正确诊断,结合靶MIP、MPR和原始像,其诊断符合率为91.9%。对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8.7%;动静脉畸形为84.6%;47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与DSA相一致。3DTOF可显示1-5级脑血管分支;2DTOF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3DTOF增强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 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是脑血管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为脑血管病变的48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使用TOSHI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重建,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48例中发现30例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8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无异常发现.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多种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抽取在2010年至2011年这一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患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病例76例,对这76例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对2种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该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所抽取76例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进行诊断,结果发现动脉瘤50例,约占65.79%,动静脉畸形患者7例,约占9.21%,动脉狭窄的患者5例,约占6.58%,检出阴性结果14例,约占18.42%。结论 CT血管造影技术具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CTA检查,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比较两种检查的结果.[结果]11例SAH患者其CTA和DSA均未见异常.37例CTA和DSA结果存在异常患者中,CTA发现37个动脉瘤,DSA发现38个(2例多发性动脉瘤),CTA遗漏2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91.7%.[结论]64排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脑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自发性脑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D—CTA和14次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3D—CTA发现脑动脉瘤7例、脑动静脉畸形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其余6例未见特异性的病因。其中有14例患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3D—CTA的发现。3D—CTA能准确发现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并且显示了这些病变的三维构造和毗邻关系。结论:3D—CTA具有简单、快速、无创、可靠等优点,适用于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诊断,有助于早期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血管成像在诊治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住院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A检查。结果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9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3例,颅内动脉瘤2例,脑血管畸形1例,moyamoya病1例,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再行DSA血管造影检查与CTA血管检查吻合。结论CTA是脑血管病诊断的渐变快速可靠的方法,具有非侵袭性,可对疾病程度进行初步评估,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98例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结果 DSA能明确诊断 ,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的情况。 5 2例栓塞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 1 0 0 %,单纯真丝线段栓塞 36例 ,真丝线段和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联合栓塞 1 6例。栓塞程度 :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者 1 2例 ,畸形血管团减少 75 %以上者 2 1例 ,畸形血管团减少在 5 0 %~ 75 %者 1 1例 ,畸形血管团缩小不足 5 0 %者 8例。结论 DSA检查是脑动静脉畸形合理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 ,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2 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AH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DSA检查 ,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回顾性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者 8例 (6 .7% ) ,阳性者 112例 (93.3% ) ,其中颅内动脉瘤 79例(70 .5 % )、血管畸形 17例 (15 .2 % )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 16例 (14 .3% ) ,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及急诊诊断方法,以提高其急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近十年来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276例资料,分析急诊诊断方法及结果,并将入院诊断与最后诊断对比.结果:48小时内参与B超检查阳性率50.61%(83/164),胃镜检查阳性率95.24%(100/105),血管造影100%(5/5).入院诊断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肿瘤、出血性胃炎、贲门黏膜撕裂、血管畸形和Dieulafoy病构成比分别为38.77%、45.65%、8.70%、6.52%、0.36%、0,而最后诊断分别为35.14%、34.78%、21.74%、2.54%、1.45%、4.35%;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20%、86.46%、20.00%、71.43%、25.00%、0,其中最高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最低是血管畸形和Dieulafoy病.结论:单凭病史作出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诊断可能存在一定误差,非创伤性B超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急诊胃镜及血管造影检查能作出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4.
杨旻晟  方琪  李建平 《中国卫生产业》2012,9(21):143+145-143,14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室出血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文41例患者中高血压16例,动静脉畸形5例,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伴动脉瘤1例,烟雾病4例,原因未明10例.结论 原发性脑室出血以高血压性出血最多,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烟雾病也是原发性脑室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血管造影探讨对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对脑血管疾病需血管评估的患者行血管造影,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患者进行检查,设为对照组。查找危险因素,进一步明确病因诊断。结果血管造影134例,造影结果显示:正常26例,脑动静脉畸形6例,脑动脉瘤8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7例,有大动脉粥样硬化者61例,亚组分析在1-2级血管中,动脉狭窄大于50%者:颈内动脉11例,大脑中动脉8例,大脑前动脉8例,椎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1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2例。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血管造影相比,在诊断率方面,对照组低于观察组明显(P〈0.05)。结论血管造影临床操作非常简单、迅速以及可靠等,可以使误诊发生率降至到最低,是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6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在3DDSA系统的操作床上行普通DSA,然后行三维重建成像处理,作出正确的诊断后,再根据3DDSA图片数据处理,拟定治疗方案。结果6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行普通DSA检查,阳性率为90.0%,3DDSA处理后阳性率为95.0%。共确诊57例,其中脑动脉瘤29例,脑动静脉畸形16例,CCF 6例,烟雾病4例,血管狭窄2例。结论3DDSA能够提高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普通DSA,对评价脑血管病的综合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对20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脑静脉畸形、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结果 CT血管造影术(CTA)能显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病变形态及准确部位,有效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血管巢。能清晰显示脑静脉畸形静脉血管的组成及引流静脉的数目和方向。但不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结构,对其诊断价值不大。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具有较粗大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血管巢的脑血管畸形,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性脑出血与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如何鉴别? 当脑动脉瘤嵌在脑实质时.可引起脑实质内出血。对可疑患者应做脑部CT、脑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脑叶出血伴发癫痫患者,应怀疑动静脉血管畸形,特别是青少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技术及其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6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CTA检查,共检出23个病变,发现脑动脉瘤8例,12个AVM(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狭窄3个。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5-3。0m1/s速率行外周静脉注射,行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多种三维成像后处理,得到脑血管立体图像。结果:发现扫描技术是CTA成功的关键,CTA可清楚地显示较粗大的脑动脉,对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显示良好,对于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及脑动脉狭窄的诊断较有意义。结论:CTA可全脑多支血管同时显示,多方位观察,属微创检查,可用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从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45例脑血管疾病疑似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将诊断结果分别记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颅内动脉瘤疾病检出率和颅内动脉瘤直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疾病检出率为82.22%(37例)和64.44%(2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检测颅内动脉瘤直径分别为(4.14±0.38)mm和(4.75±0.42)mm,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CT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