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崎病的心血管后遗症造成小儿突然死亡和严重心脏损害。对此应全面监护。一、冠状动脉瘤、扩大性病变急性期约半数引起冠状动脉的扩大性病变,残存冠状动脉瘤者占10~20%,经1~2年半数正常,动脉瘤消退。其余残留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壁不整,甚而致闭塞性病变。发展为缺血性心脏病者占3%以下。急性期冠状动脉癌发展成闭塞性病变的危险因素:(1)巨大冠状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对川崎病(KD)血管损害的意义,采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急性期KD患儿血中ANCA的2种靶抗原蛋白酶3(PR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ACA的IgG、IgM和IgA 3种亚型。结果显示,50例急性期KD患儿血清ANCA-MPO阳性37例;ACA-IgG阳性29例,ACA-IgM阳性10例。急性期KD组ANCA-MPO和ACA-IgG阳性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5;治疗后KD组ANCA-MPO和ACA-IgG阳性率仍高于对照组,P<0.005。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组比无冠状动脉扩张组ANCA-MPO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而ACA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5例伴有血栓形成中4例ACA-IgG均阳性。28例KD患儿同时出现ANCA-MPO和ACA-IgG阳性,但两种抗体之间无相关性(r=0.35,P>0.05)。提示MPO为ANCA的主要靶抗原,血清MPO阳性有助于KD诊断,对判断预后亦具有一定意义;ACA-IgG阳性与KD血栓性血管损害关系密切,但对病情判断无作用。  相似文献   

3.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住院的川崎病 (KD)患儿 39例 ,男 2 4例 ,女 15例 ,年龄 5个月~ 4岁 ,入院发病时间 4~8d ,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 ,冠状动脉病变 15例 ,包括冠状动脉扩张 10例及冠状动脉瘤 5例。于入院当日或次日及第 2周检测血小板 4项参数 ,包括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血小板压积 (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 ,结果KD急性期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病程第 2周PLT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故急性期MPV增大更能早期预测KD患儿并冠状动脉病变 ,为应用IVIG提供依据。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322100@汪莉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肝损害在预测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无反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首次确诊为KD的92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有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异常分为肝损害组(n=284)和非肝损害组(n=641),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损害等指标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无反应的临床价值。结果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间较非肝损害组更早,血清炎性指标水平更高(P<0.05)。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非肝损害组(P=0.034);给予首次IVIG治疗后,肝损害组发生IVIG无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P<0.001)。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和ALT水平升高有关(P<0.05);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与四肢改变、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ALT水平升高及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结论KD急性期合并肝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出现早且炎性指标水平更高,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治疗无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患儿病情和家长意愿,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院确诊为典型川崎病(KD)的104例患儿分为乌司他丁组(甲基强的松龙+乌司他丁,n=46)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组(n=58)。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时的冠状动脉内径的变化,热退时间,再次治疗情况,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3周时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沉的变化以及住院总费用。结果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时冠状动脉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8 h乌司他丁组患儿体温均正常(100%),正常率高于IVIG组(83%)(PPP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KD没有增加冠状动脉瘤的发生风险;并能大大降低住院费用;与IVIG治疗相比,在KD急性期能更好的控制患儿的实验室指标,缩短发热时间。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患儿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ACA),探讨ACA与KD血管损害的关系。方法:55例急性期KD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中ACA-IgG,IgM和IgA三种亚型。结果:55例急性期KD患儿血清ACA-IgG阳性31例,ACA-IgM阳性13例。急性期KD组ACA-IgG,IgM阳性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ACA-IgG阳性率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ACA-IgG阳性或阴性两组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6例伴有血栓形成者有5例ACA-IgG阳性。结论:ACA-IgG是KD常见的抗体,ACA-IgG阳性与KD血栓性血管损害关系密切,但对病情判断无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瘤(CAA)中远期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20排CTA、TTE进行中远期追踪随访8例KD合并CAA患儿。结果 8例患儿平均发病年龄(41.63±22.70)月,随访时间(43.50±10.99)月。急性期TTE诊断冠状动脉巨大瘤(GCAA)3例,中小瘤5例,共累及冠状动脉16/32支(50.0%)。随访观察终点时TTE示GCAA 3例及中小瘤2例仍存在,另3例小瘤消退,仍累及冠状动脉6/32支(18.6%)。随访观察终点时320排CTA检查示累及冠状动脉7/32支(21.9%),分布部位与TTE基本一致;另发现左回旋支扩张1例,右冠状动脉(RCA)远段GCAA 1处、血栓2处、狭窄1处、钙化2处。结论 KD引起的CAA可长期存在,GCAA后期可发生冠状动脉血栓、狭窄或钙化。TTE观察近中段冠脉改变敏感可靠,但对于中远段冠脉损害的观察有局限性。320排CTA能较全面地观察各支冠状动脉的病变,尤其对急性期后冠状动脉血栓,钙化及近、远端狭窄的观察敏感可靠。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一氧化氮(NO)与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测定了105例患儿血浆NO_2~-/NO_3~-含量。结果表明:KD急性期血浆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组较无冠状动脉病变(NCA)组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4周后,复查到83例,再次检查;CA组NO水平下降不明显,而NCA组已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NO在KD冠状动脉病变中具有重要意义,且对NO水平的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 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随访时依据病变程度除行超声 心动图检查外,同时行64SCTCA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研究期间纳入15例患儿,急性期KD超声心动图检 查显示急性期累及冠状动脉48/60支(80%)。患儿观察终点随访9个月至8.6年,平均(2.8±2.0)年,超声心动图示14/48支(29.2%)冠状动 脉瘤或扩张消退,其余进一步扩张或无明显变化,累及冠状动脉34/60支(56.7%),同时检测出2处血栓,未发现狭窄及钙化。64SCTCA示累及 冠状动脉30/60支(50%),主要累及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分布部位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一致,64SCTCA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冠状动脉瘤 最大内径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 =0.837,P<0.001),64SCTCA发现4处血栓、5处钙化及3处狭窄。结论64SCTCA和超声心动图在KD并发 冠状动脉瘤患儿的随访中具有各自的应用价值,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凝血功能状态及其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68例川崎病患儿根据入院时冠状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18例(A组)、未伴冠状动脉病变组50例(B组),同时设健康对照组30例.三组均检测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功能,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PT、TT、APTT均比对照组缩短(P<0.01),而D-dimer较对照组增高(P<0.01).A组与B组比较,PT、TT缩短(P<0.05),D-dimer增高(P<0.01).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较易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推测与血管炎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存在异常;并冠状动脉异常者可出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异常激活、纤维蛋白异常溶解及异常的血流动力学,使受累冠状动脉内易形成血栓.故对于川崎病患儿,特别是并冠状动脉瘤者,急性期及远期的抗凝治疗非常重要.现介绍川崎病急性、亚急性期及并冠状动脉并发症患儿慢性期凝血功能异常机制和急性期、亚急性期及并冠状动脉瘤患儿的抗凝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导致的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中远期变化特点,为此类儿童进入青少年期后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AG)、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对12例急性期合并GCAA的KD患儿[男10例,女2例;发病年龄1~10(4.05±2.50)岁]进行2~10年追踪观察,分析该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特点.结果 本组患儿除2例急性期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单发右冠状动脉巨大瘤外,其余10例均为双侧多发冠状动脉瘤.随访CAG发现8例出现右冠状动脉节段性狭窄,其中右冠状动脉闭塞并桥样新生血管形成3例,多节段局域性狭窄4例,右冠状动脉全程编织样损害(血栓性闭塞并簇状新生血管)1例.本组9例冠状动脉瘤经治疗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4例左前降支瘤远端血流充盈明显减慢.仅1例患儿(1/12) CAG见双侧冠状动脉瘤回缩至轻度扩张,未见狭窄及其他改变.本组12例患儿随访2 ~ 10年,均无自觉症状,活动未受限.静息心电图1例发现病理Q波,其余11例结果正常.静息心电图正常的11例患儿行药物负荷心电图检查仅1例出现多导联S-T段下移及T波低平;与同期CAG比较,超声心动图检出12例患儿冠状动脉近段形态改变,5例发现可疑室壁运动异常,但对观察冠状动脉中、远段狭窄欠敏感;对4例冠状动脉闭塞并新生血管形成的病例,超声观察均未能提示.结论 KD引起的GCAA损害可在急性期后长期存在.表现为GCAA持续存在、回缩、冠状动脉闭塞、局部狭窄及血管再形成等.本病缺乏临床表现,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KD后遗症期冠状动脉形态及功能损害检查欠敏感,CAG对本病的追踪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 选取1999至2007年广州市儿童医院KD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同时采用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于恢复期进行远期随访。结果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逐层筛选,确定9例KD患儿为本研究的样本。男8例,女1例,急性期发病年龄为1~10岁,平均(4.44±3.09)岁。检查时年龄4~12岁,平均(7.89±2.62)岁。追踪时间1.5~7年,平均(3.44±1.67)年。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示9例患儿中冠状动脉巨瘤5例,冠状动脉瘤3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6/9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5/9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双侧主干冠状动脉瘤4例,同时伴远端动脉瘤3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1处,并冠状动脉扭曲,狭窄或充盈缺损3处,附近侧支血管形成1处;左前降支动脉瘤、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循环形成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与同期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 ,冠状动脉造影新发现冠状动脉远端瘤3处,右冠状动脉远端狭窄2处,左前降支狭窄1处,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1例。5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者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均发现相应冠状动脉支狭窄或充盈缺损表现;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冠状动脉造影仅见轻度冠状动脉扩张。结论 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特别是动脉瘤造成的心脏损害可长期存在。对于远期追踪观察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具无创、安全可靠的优点,是判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形态、数目及严重程度,特别对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及远端病变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两种方法结合检查对KD冠状动脉损害的远期追踪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传统治疗方面的优势,探索激素运用在整个病程中的合适时机和合适剂量.方法 参照川崎病诊断标准,将363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激素组,将联合激素组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完全川崎病组和不完全川崎病组,分别分析治疗前和治疗1周内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治疗应用后发热病程、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以及患儿病程急性期,恢复期中有关化验指标,1月后冠状动脉损害情况.结果 联合激素组比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热程(P<0.05)、住院天数(P<0.05)和住院费用(P<0.05)中,有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项临床化验指标及冠状动脉损害病变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在不同类型川崎病中,完全组激素治疗较不完全组同样在治疗后热程(P<0.02),住院天数(P<0.03)和住院费用(P<0.04)方面显著减少,两者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各项临床化验指标及冠状动脉损害病变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激素治疗对缩短川崎病治疗后热程及患儿经济负担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广州市儿童医院2001至2004年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及恢复期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广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KD患儿,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KD 患儿恢复期接受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按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的程度,将KD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和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分别比较其发病及变化特点。结果 共纳入KD患儿356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41.3%(147/356);巨大型和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确诊前发热时间明显长于冠状动脉扩张组[(18.5±12.0) d、(12.9±8.2) d vs (7.4±3.6) d, P均<0.01]]。有119例(81.0%,119/147)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定期门诊随访。随访2年,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组72例患儿冠状动脉全部恢复正常;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77.8%(28/36)患儿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11例患儿无一例恢复正常。40例冠状动脉有损害的KD患儿恢复期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中小型和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扩张组(P< 0.05)。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损害为一过性;大部分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改变可恢复;巨大型冠状动脉瘤造成的损害可长期存在。超声心动图和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追踪观察KD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心肌供血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3 d,因呕吐3 d入院.系试管婴儿,胎龄245 d(35周),剖宫产出,出生体重2.4 kg,生后无胎粪排除,进食有呕吐,外院摄片示:十二指肠后未有充气,拟"上消化道闭锁"收住院.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的远期预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GCAA患儿的远期预后,为进一步探索KD引起心血管损害后期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诊断为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损害严重程度分为冠状动脉扩张(CAD)组、中小冠状动脉瘤(CAA)组和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组。随访起止时间为急性期出院后至2009年5月。所有纳入随访的患儿均于急性期出院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各随访超声心动图1次,观察冠状动脉形态;对急性期3个月后常规超声心动图提示冠状动脉形态未恢复患儿行ATP负荷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心脏室壁运动、左右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和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情况。死亡患儿行尸解及冠状动脉病理学检查。结果CAD组纳入166例,中小CAA组纳入59例,GCAA组纳入15例。①随访3年时超声心动图显示GCAA组2/15例(13.3%)恢复正常,显著低于CAD组和中小CAA组(P均0.001);GCAA组1例(6.7%)显示冠状动脉扩张;10例(66.7%)表现为CAA,其中3例为GCAA,3例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②ATP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GCAA组室壁运动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AD组(6/9例vs8/55例,P0.001),与CA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例vs17/31例,P0.05);非参数检验提示,3组间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以GCAA组发生率较高(Z=-4.2,P0.001)。③GCAA组6/1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4/6例仍存在CAA,1/6例GCAA退缩为轻度CAD。5/6例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或(和)闭塞,其中1例闭塞后再通,1例合并侧支血管形成。④GCAA组死亡2例,尸解冠状动脉大体可见,左右冠状动脉各分支呈串珠样膨大,瘤样扩张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可见充满暗红色血栓样物质,管壁显著增厚。冠状动脉分支和前降支病理学检查均显示:内膜增厚,炎症细胞浸润。结论KD并发GCAA患儿的预后较差,冠状动脉损害可持续存在;后期可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常规超声心动图与ATP负荷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合应用,对KD并发GCAA的远期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检测对川崎病(KD)患儿诊断及预后评价。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在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5岁以下KD患儿55例,采用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猴骨骼肌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55例急性期KD患儿和43例对照组(发热对照23例,健康对照20名)血清中AECA,并通过比较AECA阴性和阳性组相应的实验室、临床指标,初步评估AECA对KD早期诊断、预后转归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KD患儿中AECA阳性率为40.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0%,P=0.004),但与发热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4%,P=0.053);AECA对KD诊断的灵敏度为40.0%,特异性为88.4%,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则分别为80.0%、53.5%,准确率为60.4%。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蛋白酶3抗体(抗-PR3)阳性KD患儿中AECA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值分别为0.013、0.034)。AECA阳性组与阴性患儿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ECA阳性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发生动脉瘤的相对危险度为6.67(95%CI1.2~36.1)。结论...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1岁8个月,体重9kg,因发现心脏杂音1周入院.患儿入院后明确诊断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经完善检查,于入院后第8天行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矫治术.术中见主动脉显著增宽,右冠状动脉窦瘤部明显扩张,主肺动脉0.8 cm,左肺动脉0.8 cm,右肺动脉1.0 cm,右心室显著增厚,腔内见粗大肌束,右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闭锁,干下型室间隔缺损2.0cm,主动脉骑跨70%.结扎动脉导管未闭(直径0.8 cm),切开右室流出道,连续缝合修补室间隔缺损,心包片重建右室流出道.术中主动脉阻断40 min,转流3.5h,术后停机困难,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延迟关胸回ICU.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者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SDF1的受体CXCR4mRNA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KD及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测定12例合并冠脉损害和44例无冠脉损害KD患者的急性期与缓解期血浆SDF1浓度及PBMC中CXCR4mRNA表达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KD患者急性期血浆SDF1蛋白水平为1833±395ng/L;PBMC中CXCR4mRNA表达水平为6.57±2.81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1);缓解期血浆SDF1蛋白和CXCR4mRNA表达水平较急性期下降(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KD患者合并冠脉损害者PBMC中CXCR4mRNA表达为8.19±2.39,显著高于无冠脉损害者的6.13±2.77(P<0.01)。结论:KD患者血浆SDF1水平及PBMC中CXCR4mRNA表达是增高的,有可能作为判断KD病情活动状态及冠脉损害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