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Ī������������ɲ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成藏条件、期次和时间进行了分析,油气源对比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原油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第二类原油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天然气与第一类原油同源。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莫索湾凸起位于盆1井西凹陷和昌吉凹陷之间的隆起带,具有优越的烃源条件,白垩系和侏罗系的砂岩储集层发育,构造形成时间早于油气形成期。包裹体组分及均一温度研究表明该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油气为两期成藏,三工河组油气成藏时间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吐谷鲁群油气成藏时间晚白垩纪—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莫北凸起油藏的油气主要为来自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的成熟和过成熟型油气。纵向上莫北凸起的沉积盖层可分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三个构造层。在侏罗系内,油气主要通过断裂运移,好储集层优先聚集油气成藏。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不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以构造型为主。深部三叠—石炭系圈闭有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  相似文献   

3.
江汉平原的越舟湖地区具有“圈闭叠置、多源充注、储层发育、封存箱复合”等油气成藏特点。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与圈闭描述,越舟湖构造中、古生界构造呈镜像关联;应用白垩系原油与二叠系、三叠系原油特征对比以及原油与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系列特征对比,并结合油气纵向运移特征等方法分析认为。白垩系原油来自上覆下第三系、下伏上三叠统一下侏罗统、三叠统大冶组等多套烃源层;地质与地震相分析,提取了识别储层敏感属性,预测白垩系、石炭系储层优良;流体封存箱评价技术分析认为,中生界白垩系简单封存箱型油气成藏模式与上古生界叠置封存箱型油气成藏模式并存。因此,越舟湖地区具备中、上古生界油气立体勘探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油气包裹体在莫索湾地区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油气藏成藏时间和油气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包裹体组分综合分析,确定了莫索湾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三工河组油气为两期成藏,第一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第二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白垩纪-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5.
Khuff—Sudair组油气成藏组合是中阿拉伯盆地重要的油气成藏组合。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下志留统Qusaiba段烃源岩于中侏罗世卡洛夫期开始生油,早白垩世土仑期开始生气;生成的油气通过断层、裂缝垂直运移和上覆地层砂岩水平运移到上二叠统Khuff组储集层内;下三叠统Sudair组提供了有效的区域盖层;由于石油的生成和排烃早于圈闭的形成,所以很难聚集成藏,而天然气的生成和排烃时间与圈闭的形成时间一致,所以天然气在基底活动形成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目前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North-South Pars气田特有的Khuff—Sudair组油气成藏组合是中阿拉伯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滨里海盆地东南部盐上层系油气运聚规律与成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纵向上、平面上的差异性出发,通过研究滨里海盆地东南部盐上层系油气藏的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指出盐上层系油气运移具有以下5个明显特征:①盐体活动形成的"有效盐窗"是盐上层系获得油气的重要途径;②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分别在二叠纪—三叠纪、三叠纪末—早侏罗世沉积时期、中侏罗世—白垩纪,三叠纪末期成藏期最重要;③油气在平面展布分带性强,总体趋势是盐丘核部仅发育K1、J2稠油油藏,向盐丘侧翼盐檐部位及盐间分别发育T2气藏、油气藏和T1、P2油藏;④后期的保存条件是形成盐上优质经济油气储量的关键;⑤盐岩边部的盐檐部位稳定的侏罗系覆盖之下的三叠系背斜、断背斜圈闭,是盐上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油气系统的类型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吐哈盆地可划分为煤系与非煤系共存类和非煤系类两大类型及托克逊、台北、哈密,南湖4个油气系统。在煤系与非煤系共存类中,托克逊含油气系统含油圈闭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末期,正与二叠、三叠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中侏罗世~白垩纪相匹配,在断裂伴随垂向短距离运移的条件下聚集成藏;台北油气系统的储油圈闭形成于侏罗纪中后期,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早白垩世生烃高峰期和二叠、三叠系烃源岩进入生气期相衔接,构成油气聚集系统;哈密油气圈闭形成于侏罗纪末,与三叠系湖相泥岩烃源岩、中晚侏罗世生烃高峰期相一致,亦可富集成藏。非煤类油气系统虽于中侏罗世及侏罗纪末有二叠、三叠系油气形成,但区域性盖层于白垩纪形成时,已错过二叠系的生烃高峰,且又经历了3次较大的破坏,故不利于油气大量聚集。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斜坡区二叠系、三叠系具备良好生储盖组合,为近源寻找原生油气藏的重要勘探领域。前期勘探主要立足中浅层,以寻找次生高效油气藏为主,认为二叠系、三叠系由于埋藏深度大,储层不发育,一直未作为主探层系,勘探进展缓慢。近年来玛湖大油区的发现为盆地扇体勘探提供了重要启示。借助玛湖勘探经验,对该区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通过扇体、储层、不整合面及断裂体系等整体评价,进一步深化了地质认识,提升了资源与勘探潜力。研究表明:盆1井西凹陷斜坡区发育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2套优质烃源岩,二叠系、三叠系规模有效砾岩储层发育,断裂、不整合面及砂体构成立体输导体系,区域、局部泥岩盖层、平原致密遮挡带构成多重封盖保存条件,为大油气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立了源上下生上储、源侧新生古储、源内自生自储3种成藏模式,并提出了各种模式下的油气富集规律。盆1井西凹陷斜坡区二叠系、三叠系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区,具有"多层系纵向叠置、优质储层平面连片、多成藏类型"特征,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低,优选斜坡区二叠系上、下乌尔禾组和三叠系百口泉组作为油气勘探的突破口,实现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二叠系、三叠系全面突破。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夏地区发育佳木河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3套烃源岩,它们的热演化程度和排烃高峰期具有明显差异。由于多期的构造运动,使得该区断裂发育。以侏罗系底界为限.纵向上可划分为深、浅两套断裂体系.其中深层断裂的持续活动为油气的垂向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依据地化特征,可将乌-夏地区的原油分为Ⅰ~Ⅳ类.不同类型的原油分布在不同层系和区域。多套烃源岩、不同的排烃期、持续的断裂活动和多种类型的原油显示该区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三叠系具有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两期油气成藏,而二叠系具有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3期油气成藏。多期的油气充注,预示着乌-夏地区乃至西北缘二叠系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着众多的地层油气藏,目前对于其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采集了该区26口钻井的58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成果,研究了上述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和均一温度特征,确定了该区地层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进一步结合该区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恢复了地层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结论认为:①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和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夏子街组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成藏;②晓三叠世-早侏罗世,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二叠系内部以及三叠系底部不整合砂砾岩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深部油藏为主;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和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三叠系底部、侏罗系底部、白垩系底部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浅部油/气藏和稠油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三塘湖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阐述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地质要素之间的关系。认为三塘湖盆地存在上、中、下三个含油气系统。中含油气系统单源多储多期成藏,复合含油,油气来自二叠系芦草沟组,具有印支运动早期和燕山运动晚期两个成关键时刻(以前者为主),马郎凹陷黑墩带、牛圈湖带和马中带所环绕的二叠系生烃中心为油气主要分布区,油气以垂向运移和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系统充注能力强,主要储集层为二叠系芦草沟组和侏罗系西山窑组,系统排聚效率高,资源密度大,是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上含油气系统油气来自三叠系小泉沟群,晚燕山运动期为成藏关键时刻,系统持续时间从中-晚三叠世到白垩纪末,保持时间从晚白垩世至今,油气主要分布于各湖凹陷三叠系统成熟生油岩范围之内,纵向上则集中于下侏罗统。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三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四川盆地三叠系的总体勘探形势,认为该层系资源发现率和探明率不高,仍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分析四川盆地三叠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该层系可划分为2个含油气系统,即志留系—中三叠统含油气系统和上三叠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通过研究四川盆地三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生气强度、展布特征等,定量评价出该层系油气资源总量为8.01×1012m3,同时指出了该层系天然气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3.
西伯利亚地台拜基特盆地的尤鲁布钦─托霍莫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藏是迄今在地球沉积圈层内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特大型油气藏。简要介绍了该油气聚集带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和里菲系含油气特征;通过地层埋藏史分析,恢复了烃源岩的生烃史,论证了该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期次。里菲系烃源岩第一次大量生、排烃发生于晚里菲世的中期,里菲纪末的褶皱运动及伴随的上升运动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改造和破坏;里菲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发生在文德纪、寒武纪─二叠纪,这一时期该区虽然也发生过差异升降运动,并且形成了许多大型局部构造,但抬升规模较小,烃源岩的生烃作用基本没有终止,形成了大量油气藏;二叠纪末─三叠纪的基性岩浆作用加强了烃源岩的生烃、排烃作用;新构造运动期间该地区的整体抬升使地层温度和压力降低,大量烃类从地层水中游离出来,成为已形成油气藏的非常客观的烃类补充来源。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层含油气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内二叠、三叠系两套烃源岩厚度大且分布稳定、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 发育三套生储盖组合, 以上二叠统为生油层,中、上三叠统为储油层的生储盖组合最为有利, 而南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类型;下侏罗统存在两套局部储盖组合,其圈闭分布与二叠、三叠系的圈闭分布基本一致。综合评价认为:鄯善孤形带、红连区带、葡北带和北部山前带是台北凹陷开展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西伯利亚地台拜基特盆地的尤鲁布钦—托霍莫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藏是迄今在地球沉积圈层内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特大型油气藏。简要介绍了该油气聚集带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和里菲系含油气特征;通过地层埋藏史分析,恢复了烃源岩的生烃史,论证了该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期次。里菲系烃源岩第一次大量生、排烃发生于晚里菲世的中期,里菲纪末的褶皱运动及伴随的上升运动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改造和破坏;里菲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发生在文德纪、寒武纪—二叠纪,这一时期该区虽然也发生过差异升降运动,并且形成了许多大型局部构造,但抬升规模较小,烃源岩的生烃作用基本没有终止,形成了大量油气藏;二叠纪末—三叠纪的基性岩浆作用加强了烃源岩的生烃、排烃作用;新构造运动期间该地区的整体抬升使地层温度和压力降低,大量烃类从地层水中游离出来,成为已形成油气藏的非常客观的烃类补充来源。图4参15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库车坳陷油气勘探潜力,利用生烃潜力法分析了研究区烃源岩的排烃史与排烃特征。结果表明:三叠系排油高峰始于23Ma,早于侏罗系排油高峰(12Ma)。古圈闭被破坏,新圈闭形成时间晚于23Ma,不利于来自三叠系的油源聚集成藏。三叠系与侏罗系烃源岩排气量大,且时间与新圈闭形成时间耦合较好,有利于天然气的晚期成藏。三叠系源岩排出的天然气较难突破中上侏罗统的巨厚泥岩,但是该条件有利于天然气在下侏罗统圈闭内成藏。库车坳陷具备发育深盆气藏的烃源条件与致密储层条件,有利于形成大面积的深盆气藏,拜城凹陷与阳霞凹陷的斜坡带是潜在的深盆气藏资源区。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东部大中型气藏成烃条件分析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气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气藏的烃源地球化学控制因素。指出:川东地区发育的下志留统和上二叠统两套大中型泥质烃源岩是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天然气藏的烃源保障,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气藏的形成受开江印支―燕山期古隆起的控制,喜山运动形成的圈闭对天然气成藏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四川叠合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区之一。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是今后四川盆地天然气地质和勘探研究的重要内容。可将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视为一个完整的含气高压封存箱。川东地区在纵向剖面上存在两个压力封存箱,第一个压力异常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叠系)为上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第二个高压异常带(志留系)为下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石炭系位于两个压力封存箱之间。生烃增压为上列封存箱内主要的升压机制。川西地区致密碎屑岩储层和川东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初次运移排烃方式主要为垂向排烃,并且是在异常古高压驱使下通过封存箱破裂产生的混相涌流完成的。异常古高压是促使川西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流体调整并使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动力。浮力和水动力(成藏动力)控制了川东地区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侏罗系油藏煤成油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吐鲁番哈密盆地的侏罗系油藏因处于富含煤系的地层中而被认为是煤成油藏。中二叠统和下侏罗统湖相泥岩和腐泥煤以及中上三叠统烛藻煤富含壳质组和腐泥组,生油潜能极高;下中侏罗统腐殖煤富含镜质组和惰质组,生液态烃能力较差。生烃组合分为烛藻煤深湖相泥岩和腐殖煤烛煤浅湖相泥岩两种类型。生物标记化合物显示出侏罗系原油富藿烷、贫萜烷,甾烷图谱呈“V”字形,表明以细菌和低等水生生物生烃为主,与二叠系湖相泥岩和腐泥煤生物标志化合物图谱相似;而侏罗系腐殖煤则显示富萜烷、轻烃化合物极少,甾烷图谱呈反“L”型特征,表明以高等植物生烃为主,生油潜能极低。侏罗系油藏是以二叠系、三叠系及下侏罗统湖相泥岩、烛藻煤为主要油源的混源型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