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钱乙泻青园一方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儿科学家,他所写的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理论及临床工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钱乙的五脏辨证理论,虽渊源于《内经》、《难经》、《金匮》等书,但他不是机械刻板的照搬历代医家的原著,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笔者学习《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收益良多。现仅就钱氏医案五脏辨证“惊搐”中有关小儿急惊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古代,中医发展过程中曾经以"痧"、"痘"、"惊"、"疳"并称"儿科四大证"。古人在书中称,"小方脉科,惟急慢惊风与夫痘等病最为酷疾,次则五疳吐泻";"幼儿之病,自痘疹而外,若惊疳吐泻等证,关系安危最重"。在这"四大证"中,"痧"多指麻疹等以出疹为特征的疾病;"痘"则多指天花、水痘一类疾病;"惊"临床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别,急惊风  相似文献   

3.
痧、痘、惊、疳为古代儿科四大要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卫生防疫工作的进步,痘(天花)已在华夏大地消灭,然而痧(麻疹)、惊、疳仍在危害儿  相似文献   

4.
出疹性温热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多由于感受时邪病毒或疫疠之气所引起。大多经口鼻而入,具有传染性。祖国医书中对出疹性疾病很早就有许多专门记载与论述,且把“疹痘”列为儿科“痘、麻、惊、疳”四大  相似文献   

5.
民间针挑疗法治疗小儿惊风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惊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儿科四大要症(痘、疹、惊、疳)之一,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介绍了粤北民间治疗小儿惊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一针挑疗法,及其对小儿惊风的认识,并对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小儿痘证是以出痘为特征的一类儿科疾病,易相互传染,造成流行,是儿科常见传染性疾病。清代温病医家吴鞠通著《温病条辨·解儿难篇》详述了小儿痘证,即现代“天花”的辨治。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天花早已被人类征服,但是水痘、手足口病这类以出痘为特征的儿科疾病,极易造成流行,甚至有些病情凶险者会危及生命,其危害不容忽视。吴鞠通对于小儿痘证发病、辨证及诊疗要点的论述,一定程度上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万全(1495~1580),又名全仁,字事,号密斋,湖北罗田人。明代著名医学家,著有《万密斋医学全书》。万全(1488—1580),字事,号密斋,湖北罗田人,明代名医。万全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万杏坡,以儿科著名于世,尤善治痘疹,早卒。父万筐,也精于儿科,著有《痘疹心要》。其时,万筐远近闻名,有"万氏小儿科"之称。万全自幼聪明,从名师攻读儒学和律历、史纲之学,颇得其传。后科举不第,即随父学医,苦攻医术,终于成为著名医家。万全以妇科、儿科、内科见长,尤其精于儿科,被称为"小儿王"、"神医"。他医德高尚,清初更被追为"医圣"。麻、痘、惊、疳儿科四大证,万全均有精深研究,其所撰《痘疹心法》、《片玉痘疹》等书,总  相似文献   

8.
“疳证”的治疗体会彭芷美(江西中医学院成教部320006)关键词疳积;中医药治疗;四缝穴;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疳证即疳积,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疮)之一。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是: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肚腹膨大、饮食异常...  相似文献   

9.
疳症为中医儿科4大症(痧、痘、惊、疳)之一,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有翔实叙述,其关于“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精辟见解,及白术散、益黄散、地黄丸等方的创制,对后世的影响都已超出了儿科范围。笔者通过学习和继承廖浚泉儿科学术经验,悟及钱乙对中医脏腑辨证颇多建树,对疳症的辨证施治并未专擅脾胃,堪称亦脾亦肾,相机而行。  相似文献   

10.
疳证是小儿常见多发病,古代医家把其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治疗和预防疳证的发生,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查阅近十几年的相关文献,就疳证的中医治疗概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疳积为中医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之一,由于它严重地妨碍小儿的生长发育,故为历代儿科医家所重视。解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儿童保健事业亦不断发展。但在抚育小儿上,喂养不当、  相似文献   

12.
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晚号尊生老人。清代著名儿科医家。著有《沈氏尊生书》,其中有《幼科释谜》六卷,专论儿科病证,前四卷为总论,叙述了儿科诊断大法,后列举儿科二十四门症候。每论前,各著四方韵语广道,探源索流,阐明义理,简括扼要,极便记诵,每证和附前医议论,选择精当。卷五、卷六记载应用诸方。全书理、法、方、药具备,至今对儿科临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兹就其学术思想评介如下。 1、治学严谨,从求实出发。 《幼科释谜》列举儿科二十四门,独缺痘证(天花)。沈氏认为幼科中痘疹一症,其旨最微,其候最险,其变化最多,必须反复临诊方能悉其精微,知其蕴奥。而沈氏在受业时,未获痘家师傅亲聆教诲,故不敢言也。由此可以看出沈氏治学之严谨,求实之精神。  相似文献   

13.
喻嘉言儿科学术观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我省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精通临床各科,擅治疑难大证,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医学3书。其在伤寒、温病、内科杂病方面的学术特点,多有评价,但其在儿科方面的学术见解,却少专论。本文对此,略予探讨。1 辟“惊风”病名,力正其误考宋代以前,尚无“惊风”病名,只有“惊痫”之称。至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始提出小儿急、慢惊风之名。其后医家多宗其说而有所发挥,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立五脏寒热虚实阴阳之惊风辨治原则,南宋刘日方《幼幼新书》又创“慢脾风”、“慢肝风”等病名,明代虞抟、万全…  相似文献   

14.
痧、痘、惊、疳被认为是儿科“四大要证”,一度曾严重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因此受到历代儿科医家的重视,特别是解放后,我国妇幼保健事业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各项预防措施的开展与普及,痧、痘、惊、疳证发病率明显下降,目前已不能构成对儿童健康的威胁。值得提及的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独生全,全而未壮”。素体虚弱,而又喂养不当,或断乳过早,或妄投滋补,而致营养失调,脾胃生化乏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不得濡养,形体日渐消瘦而发疳证。即所谓“小儿乳少者,父母尝以他物饲之,儿之性只求一饱,或食太多,或食太少,所以脾…  相似文献   

15.
张梦侬(1896—1977),原名炳丞,字宏彪,湖北汉川人,生前曾任湖北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全国名老中医,擅长治疗妇科、儿科及内科杂病。著有《临证会要》、《儿科辑要》、《产后临证医案》等书,其《临证会要》尤显张老临证特色。今就《临证会要》一书,条分缕析,探张老临床经验之奥妙,总结张老临证之特色,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小儿惊风为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之一。本症多由外感风寒,内挟宿食,生痰化热,热急生风所致,或因致惊未尽,正气已虚,为半虚半实,或因正气耗竭,脾肾阳微或近于“纯阴无阳”等症。笔者自1975~1985年,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小儿惊风84例,其中急惊风31例,慢惊风29例,慢脾风24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痘疹五脏证”等篇中对麻疹辨证论治阐发了“疹毒归脏”的理论,对指导临床实用价值很高。为此,笔者结合临床体会作一讨论,并附182例治疗小结。疹毒归脏的主要内容《景岳全书》对麻疹的辨证,在“疹证”中提出了疹毒透发不畅,毒归五脏变生诸证的理论:“疹欲尽出则无病,邪气郁遏,则留而不去,正气损伤,则困而不伸,毒归五脏,变有四证,归脾则泄泻不止,归心则烦热不退而发惊,归肺则咳嗽出血,归肾则牙龈烂而疳蚀。”张氏突出地说明了毒热鸱留,毒归五脏,变生四证的脏腑辨证方法。他在《痘疹五脏证》中对此论点又作了重点阐发,认为“毒归五脏,证有不同,当详辨也。毒归于心则为斑疹,为惊悸,为壮  相似文献   

18.
《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儿科医家钱乙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著作。《四库全书》称其谓:“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因此,对《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一书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医学精要》是清代岭南名医黄岩代表性著作,其主要学术思想包括:重视整体辨证,明析阴阳虚实,细察脏腑气血;传承《黄帝内经》和张景岳学术思想,强调脾肾真元的作用;用药精专,治病求本,创制多首新方;临证倡杂病诊治,不为科分,一同辨治。本书仿明代《景岳全书》体例,内容从小儿胎病惊疳、大小杂症,至麻痘伤寒、妇科经产崩带,糜不毕具,但此前多部目录学著作均将其归属于儿科书籍,笔者认为应归属至内科综合性医著更妥,其学术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鸿彩 《国医论坛》1989,4(3):11-13
黄元御学识渊博,著作宏富,对祖国医学中的经典著作深有研究,独有心得,不愧为清代一位名医。黄氏的学术成就和治疗经验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在温病方面的贡献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希望同道斧正。一、辨温病以六经分证《四圣悬枢》五卷,是温病专辑,专论温、疫、痘、疹,对四病的辨证,皆按《伤寒论》六经分证方法,对其证候进行分证归类,根据各经的主要症状表现进行辨证施治。如在《温病解》中的太阳经证仅举出“头痛热渴”,阳明分列经证和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