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因矢状面失平衡导致腰痛,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截骨矫形重建此类患者的矢状面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L2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螺钉置入内固定的59例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X射线平片的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骨盆角、矢状面平衡、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术前术后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骨盆投射角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2)腰椎前凸角的变化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存在线性相关,骨盆倾斜角的变化与骶骨倾斜角、身体疼痛维度及总体健康状况维度存在线性相关,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T1骨盆角的变化与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身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状况也存在相关性;(3)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能够有效重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缓解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4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AIS侧凸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AIS患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相)。测量并记录中立位及左右Bending相冠状位Cobb角、颈椎矢状位曲度(C2~7 Cobb角)、胸椎后凸角(T5~12 Cobb角, TK)、腰椎前凸角(L1~5 Cobb角,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C7~S1 及C2~7 SVA (Sagittal Vertical Axis)。26例健康青少年志愿者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记录C2~7 Cobb角。应用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及t检验作为主要统计方法。 结果 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异常发生率75.0%,后凸发生率47.9%,失平衡发生率10.4%,失平衡者均合并颈椎后凸。AIS患者PI-LL<10°者占所有AIS患者的62.5%。AIS患者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2~7 Cobb角显著性增大(P=0.008)。AIS患者中颈椎后凸组,T5-12 Cobb角显著降低(P =0.011)。胸椎后凸角度<30°组C2~7 Cobb角显著增大(P=0.021)。C2~7 Cobb角与T5~12 Cobb角成负相关(P =0.009),与L1~5 Cobb角成正相关(P=0.005)。C2~7 Cobb角与冠状位Cobb角度、PI、SS、PT、C7~S1 SVA及Lenke分型未见相关性(P>0.05)。 结论 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异常者比例高于正常青少年,且多为后凸型。颈椎矢状位曲度与胸椎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相关,而与胸腰椎冠状位角度及骨盆指数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和201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2例小儿复杂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6岁和9岁。均采用分阶段手术治疗,术后在脊柱X线正、侧位片上,通过观察患儿躯干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改善情况、冠状面Cobb角的改善情况、肩部平衡的改善情况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男一期手术后Cobb角从术前78°改善到术后40°,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6 cm;二期手术后Cobb角改善到16°,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5 cm,术后6年Cobb角改善到10°;三期肩胛骨下移术后双侧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2 cm;术后8年Cobb角改善到10°,双侧肩胛骨高度差缩小到1 cm。患儿女一期手术主胸弯Cobb角从术前53°改善到术后11°、腰弯Cobb角改善到21°,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平衡,术后1年腰弯Cobb角增大到30°、冠状面出现失衡、C7铅垂线(C7PL)至骶骨中垂线(CSVL)距离为8 cm;二期术后半年腰弯Cobb角改善到3°、C7PL至CSVL距离改善为4 cm,术后1年腰弯Cobb角进一步改善到1°、C7PL至CSVL距离改善到3 cm。2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复杂性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可操作性强、风险小、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析所有患者内固定前后X射线平片的腰椎前凸、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平衡、椎体滑脱度、椎体滑脱角和椎间盘高度。将上述参数植入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与结论:植入前后滑脱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及矢状面平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椎间盘高度的恢复与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度及滑脱角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腰椎前凸的变化与滑脱角、滑脱度、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说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地改善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的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运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必须考虑不同骨盆投射角下的骨盆代偿模式,个体化地重建椎间盘高度。  相似文献   

5.
冯毅  赵胜  吕智  卫小春 《解剖与临床》2014,19(5):363-366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冠状面骶骨倾斜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36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存在冠状面骶骨倾斜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4—34岁,平均13.5岁;均为腰椎畸形病例。分析比较其手术前后冠状面骶骨倾斜角(CSS)、Cobb角、锁骨角(CA)、顶椎至骶中线(CSVL)的垂直距离(Apex—CSVL)、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角(PT)等参数的改变,并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SS、CA、LL、PI及PT等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丁值分别为12.5、16.0、18.5、18.0、19.5,P值均〉0.05);而手术后平均Cobb角由术前的48.5°改善为17.4°,平均Apex—CSVL由术前的3.2cm改善为1.8cm,平均SS由28.1°改善为3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0.0、5.0,P值均〈0.05)。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冠状面骶骨倾斜多发生于腰椎畸形的病例中,LL和SS较正常减小,手术治疗能够改善其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国内对休门氏病报道较少,缺乏相关临床经验。 目的:回顾性分析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诊断、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早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2-01/20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休门氏病脊柱后凸患者9例,均采用脊柱后路截骨并三维矫形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脊柱后凸矢状面Cobb角、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7例患者获得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88个月,失访2例。脊柱后凸内固定前Cobb角平均68°(30°~86°),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4.5 cm;脊柱后凸内固定后Cobb角平均29°(0°~56°),矫正率平均55%(35%~100%),末次随访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30°(5°~58°),平均丢失1°,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1.5 cm,随访未发生明显丢失。全部随访病例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局部无压痛。提示应用一期脊柱后路截骨配合三维矫形器械可以有效地矫正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力线,良好的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后短时间佩戴支具有助于矫形效果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背景:矢状面平衡的评估与矫正是脊柱后凸畸形取得良好修复效果的关键,脊柱-骨盆参数的测量方法是评估脊柱失平衡的有效方法之一。目的:通过测量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阶梯矫形修复僵硬性角状后凸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设计手术方案,分析术后腰椎生物力学改变的特点,并评估远期预后。方法:纳入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全脊椎切除截骨、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矫形内固定修复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37例。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指数、脊柱骶骨角及矢状面垂轴。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脊柱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随访时间、后凸矫正角度、躯干偏移矫正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26 min(212-470 min),术中出血平均2 089 m L(1 200-6 000 m L),手术共切除104个椎体,截骨平面在T4-L2。术后随访20-35个月,患者术后脊柱后凸角平均41.6°(10°-90°),矫正率为65%;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术后平均5.2 mm(-12至23 mm),矫正率为73%。神经并发症2例次,占6%;非神经并发症2例次,占6%。术后患者各解剖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通过对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术前、术后的脊柱-骨盆测量参数进行测量,能够得出脊柱-骨盆序列的参数关系以及躯干矢状位平衡状态的参数关系,获得截骨角度的技术参数,实现预手术设计,术中选择合适截骨平面,使修复结果更接近于人体脊柱、腰椎的生物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SCHWAB教授曾提出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9° 的标准,但统计学显示国内人群骨盆入射角值较欧美人群小,应用此公式对国内患者进行腰椎前凸矫正存在争议.目的:评估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骨盆腰椎匹配值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探索合适的腰椎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量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椎管形态学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DLS患者50例,分别在X线、CT及MRI上测量腰弯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位置、顶椎偏移距离、顶椎旋转度、顶椎侧方和前方滑移距离、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凹侧和凸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横截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横径和前后径,分析椎管形态学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DLS患者的顶椎位于L2~L3椎体;其椎管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4/5节段;椎间孔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2/3节段。DLS患者L2/3水平椎管及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腰弯Cobb角及顶椎偏移距离存在相关性(P<0.05);而L5/S1水平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PI、...  相似文献   

10.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目前临床上影响青少年身体外观的常见病,但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来分析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目前尚缺乏报道。目的:探讨Lenke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41例Lenke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多个变量的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141例患者中有30例出现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占全部受试患者的21.28%。对于Lenke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患者,固定前顶椎3-4级Nash-More椎体旋转、4-5级Risser征、主弯矫正率/柔韧性1、下胸弯Cobb角70°等易引起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椎体旋转、Risser征、主弯矫正率/柔韧性、下胸弯Cobb角等是Lenke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Y=1/[1+exp(-1.182X1+1.228X2+1.671X3-0.71X4+0.407)]。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7例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4~24岁,平均18.6岁;Lenke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4例,Ⅵ型6例。均行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均获得随访12~84个月,平均47.6个月。融合固定节段为11~16节椎体,平均14节。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2.2°,矫正至39.4°,矫正率为61.4%;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9.5°,矫正至8.6°,矫正率为82.6%;躯干冠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29.8 mm,矫正至-3.5 mm,平均矫正26 mm。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膜破裂4例,胃肠道功能紊乱2例。结论对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采取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退变性腰椎滑脱:是一类常见的老年退变性疾病,影像学上表现为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一个椎体相对于另一个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好发于L4-5节段,临床上多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症状,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时减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由脊柱和骨盆共同构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脊柱在矢状面呈“S”形,上承头颅,下连骨盆,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对于维持脊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异常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等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同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受姿势的影响,当姿势变化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背景: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诊治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研究局限在站立位体位,坐位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资料,探究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特点。 方法:纳入2019年3至9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12例,女32例,年龄50-84岁,所有患者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射线片和坐位全脊柱X射线片,通过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每例患者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轴等参数,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站立位、坐位矢状位序列的不同,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试验获得天津市天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由站立位转变为坐位时,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增大[(21.3±10.1)°,(34.0±10.4)°,P < 0.001]、骶骨倾斜角减小[(31.5±8.6)°,(20.8±12.7)°,P < 0.001]、腰椎前凸角减小[(40.9±14.6)°,(25.8±15.0)°,P < 0.001]、矢状面平衡轴增大[(43.0±43.4),(75.0±34.8)mm,P < 0.001],骨盆入射角与胸椎后凸角无明显改变(P > 0.05);②无论站位还是坐位,腰椎前凸角与其他5项参数均具有相关性(P < 0.05);由站位转换为坐位后,骶骨倾斜角与矢状位平衡参数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消失(P > 0.05),腰椎前凸角与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P < 0.05);③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从站位转换为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表现为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发生后旋,骨盆呈后倾状态,腰椎生理曲度变浅,脊柱矢状位平衡轴前移。 ORCID: 0000-0002-9690-3188(刘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矢状位平衡与足底压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0名符合标准的AIS患者。对每位患者在X线片拍摄后进行足底压力测试。矢状位参数测量包括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 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 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脊柱骶骨角(spine sacral angle, SSA)和C7矢状位垂直距离(C7-sagittal vertical axis, C7-SVA)。足底压力参数测量包括双脚前后足的接触面积和压力占比。分析矢状位参数与足底压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矢状位参数之间,LL与SS、PI、PT、SSA均有相关性;PI与SS、PT、SSA均有相关性;SS与SSA强相关;C7-SVA与SSA有相关性。在主弯侧,LL与后足及整足的接触面积呈负相关,与后足及整足的压力占比呈正相关;TK与前足压力占比呈负相关;P...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重度脊柱侧凸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研究表明分期矫形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的:分析分期矫形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弯中的疗效。 方法:对10例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凸分期矫形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12岁。冠状面Cobb角110°-180°,平均140°,矢状位后凸Cobb角50°-100°,平均75°,均采用1期前路松解,2期行Halo-plevic环牵引,3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物治疗。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期前路松解及2期牵引治疗术后冠状位Cobb角平均90°,矫正率为35.7%,矢状位Cobb角50°,矫正率为33.3%;3期截骨矫形后冠状位Cobb角平均40°,矫正率为71.4%,矢状位Cobb角35°,矫正率为53.3%。结果说明对于重度僵硬脊柱侧凸畸形,分期矫形治疗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对人体矢状面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在腰椎滑脱的发生、发展、转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在腰椎生理弯曲重建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简述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及其相关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与腰椎前凸角,第一腰椎骶骨水平距等,在联系临床的基  相似文献   

16.
背景:Cobb角测量是影响特发性脊柱侧凸King、Lenke和PUMC分型一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献报道冠状面Cobb角测量一致性较好。但是,纳入研究的Cobb角范围较大,无法对比研究,亦无曲度大小对Cobb角测量一致性影响的报道。目的:分析特发性脊柱侧凸曲度对Cobb角测量一致性的影响。方法:4名骨科医师独立测量5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94个冠状面曲度,包括53个胸弯和41个胸腰弯/腰弯,2周后打乱排序重新测量。应用组间相关系数判定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结果与结论:94个侧凸角度测量误差平均7.3°(2°~27°),一致性极佳,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分别为0.972(95%可信区间0.962~0.980)和0.961~0.977。45°~70°组41个侧凸,角度测量误差平均6.4°(2°~14°),一致性最佳,可信度0.960(95%可信区间0.935~0.977),可重复性0.914~0.930。20°~45°组31个侧凸,角度测量误差平均6.5°(2°~13°);70°组31个侧凸,角度测量误差平均10.1°(3°~27°)。两组均取得了好到极佳的可信度[0.933和0.926,95%可信区间(0.884~0.965和0.865~0.965)]和可重复性(0.854~0.912和0.864~0.950)。提示不同大小冠状面Cobb角的一致性结果相近,且角度越大,测量误差对一致性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腰椎融合术治疗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骨科接受腰椎内固定融合手术的9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年内随访患者,对比腰椎前凸角( LL)、腰椎矢状垂直轴( SVA)、骨盆入射角( PI)、骶骨倾斜角( SS)、骨盆倾斜角( PT)等参数数值,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及日本骨科学会( 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脊柱骨盆参数SVA、LL、SS及PT手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VAS、ODI及JOA 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腰椎融合手术可以恢复腰椎生理前凸,对于维持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和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术后症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最常见的原因,半椎体切除可以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和评价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体半椎体畸形引起的前后Cobb角的变化,来评价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8/2010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均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0年,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49.2±12.8)°改善至(16.5±5.8)°,平均矫正率达66.5%,矢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35.7±6.2)°改善至(14.1±1.9)°,平均矫正率达60.5%。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19.0±5.8)°,丢失2.8°;矢状面Cobb角(14.4±1.9)°,无明显丢失。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说明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会改善,然而关于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合并腰痛的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置换前及置换后1年随访时于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记录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根据患者置换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变化是否达到腰痛治疗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异分为2组,其中腰痛未改善组45例,腰痛改善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置换前一般资料、置换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值、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侧别、体质量指数、病因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两组置换前目测类比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后1年腰痛改善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腰痛未改善组(P<0.01);③置换后1年,腰痛未改善组的腰椎前凸角较置换前明显减小,而腰痛改善组的腰椎前凸角较置换前减小较少(P<0.01);同时,腰痛未改善组的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较术前增大,而腰痛改善组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较术前减小,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其余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④两组置换前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后1年腰痛改善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腰痛未改善组,且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腰痛未改善组(P<0.05);⑤提示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有关,表现出腰椎前凸角减小以及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减小,且术后腰痛改善患者的功能评分更好,说明全髋关节置换改善了脊柱排列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于髋-脊柱综合征患者,在腰椎疾病出现之前行全髋关节置换会对腰椎产生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背景:腰椎间盘摘除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再次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对复发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研究并不多。 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摘除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方法:61例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后再发病例,按再次修复方式分为2组,椎间盘摘除组30例;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31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并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摘除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变化(P > 0.05);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 0.05);治疗前两组间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较摘除组明显增加(P < 0.05)。结果证实,椎间盘摘除不能显著改变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较椎间盘摘除对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更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