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Ⅰ度)16例;L_(3,4)5例,L_(4,5)70例,L_5S_111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5例(正中切口组),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1例(通道组)。记录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根据影像结果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液方面,通道组优于正中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正中切口组少于通道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但通道组出现切口表皮坏死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3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为5.0%,通道组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6%,通道组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裂肌面积: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为(789.00±143.15)mm~2,术前为(1066.00±173.55)mm~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为(992.00±156.75)mm~2,术前为(1063.00±172.13)mm~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等级方面: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为95.6%,通道组为9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JOA评分:正中切口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7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1~29分(平均25.20±2.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64±2.27)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3~29分(平均26.7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采用正中切口显露方式相比,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具有更多的优点,包括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但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也存在手术并发症高等不足,特别是在早期开展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40例单节段下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多裂肌间隙人路,经椎间孔融合器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在椎间盘镜通道辅助直视下行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根据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切口长3.0~4.0cm,平均3.3cm。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量90~400ml,平均150ml。术后切口无感染、皮肤坏死。40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月。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从术前(6.8±2.6)分降至(2.7±1.3)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8.1±2.4)分降至(2.9±1.4)分。疗效评定采用Nakai标准:优25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92.5%(37/40)。所有患者无螺钉松动、断裂及cage移位等并发症。结论Quadrant系统下多裂肌间隙人路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稳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在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1-06-2012-06年间收治的6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微创系统下以椎弓根钉联合对侧的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对患者进行治疗;30例对照组患者以后路双侧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用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以及椎体稳定性、再手术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VAS得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手术用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等都显著性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融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椎体稳定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椎体再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临床操作简单、创部出血量少、稳定可靠、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8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40例在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辅助下行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微创组),40例采用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双侧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组)。使用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微创组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而其他时间相比两组VAS评分与ODI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少于常规组。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开放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出血少、稳定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更加符合微创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以及双侧椎弓根螺钉三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自2007年6月~ 2009年12月分别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A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C组)三种方法治疗下腰椎病变共8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A组26例,B组30例,C组28例;记录并对比三种手术方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通过影像学评价三种手术方法病例其术前、术后、最后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 三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液量等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B组优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36个月(平均20个月).在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方面三组病例术后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最后随访时A组病例有明显的丢失,而B组和C组病例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维持.最后随访时融合率为:A组96.2%,B组96.7%,C组92.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最后随访时JOA评分,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省等优点,特别是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置入进一步减少了创伤,提高了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强度有限,需慎重选择,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稳定性好,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腰椎固定融合术的并发症。[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12月共治疗腰椎疾病467例,男203例,女264例;平均年龄(57.63±9.16)岁;单节段病变415例,两节段病变52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58例,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192例,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217例。观察其临床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术中并发症:异常出血2例、腰椎病变节段定位错误6例、椎弓根骨折7例、终板损伤4例、硬脊膜撕裂和脑脊液漏3例、神经损伤9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12例、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正确15例。术后并发症:切口表皮部分坏死19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切口深部感染1例、椎间排斥反应1例、血肿2例、再次手术6例。共446例获得6~36个月,平均(19.65±5.87)个月的随访。随访期内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出现融合器向后移位2例,融合器沉降19例。随访病例中除23例不能明确外均获得椎间融合,JOA评分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病变临床效果良好,但也存在较高的并发症,特别在早期开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腰椎关节突螺钉技术是一种较传统的内固定技术,在力学性能上与近年主流的椎弓根螺钉相似,均能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关节突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对脊柱后方结构破坏少、置入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既可单独作为脊柱手术内固定技术,又可作为辅助性内固定技术发挥其独有的优势.该文就关节突螺钉力学性能、临床应用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腰椎横突间入路椎体间融合术(ILIF)及附加椎弓根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小牛脊柱运动节段标本12具,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7组:(1)正常对照组(IS);(2)左侧小关节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组(TLIF);(3)T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4)TLIF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5)左侧横突间入路椎间融合器植入组(ILIF);(6)I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7)ILIF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分别测试各组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时的载荷-应变、载荷-位移变化以及轴向刚度和双向扭转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所有生物力学指标中ILIF组稳定性均大于TLIF组(P<0.05),在定量扭矩扭角方面差距最大达72%.ILIF+BPSF的稳定性最高,在前屈载荷应变方面较IS组差异最大达53%,而ILIF+HPSF组与ILIF+BPS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LIF手术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TLIF手术;I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与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使用ILIF术式附加侧同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提供较好的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后路减压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 plus contralateral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s,UPSFS)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内固...  相似文献   

12.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关节突螺钉固定在下腰椎退行性不稳定患者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结果19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6个月时为86%,1年时为93%,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未出现断钉。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减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加椎间植骨能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11年5月,65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其中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5例。分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5±10min,手术出血量64±25ml,术后出现皮下血肿3例,无脑脊液漏和神经、硬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传统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3±25min,手术出血量220±100ml;术后发生皮下血肿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脑脊液漏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损伤较小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单侧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及单侧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本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一侧半椎板减压,另一侧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28例。其中退变型18例,峡部型10例。L滑脱20例,b滑脱8例,其中Ⅰ度20例,Ⅱ度8例。结果 术后随访6~60个月,根据Nakai分级:优20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5.7%。25例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为89,3%,平均融合时间为4个月(3~6个月)。结论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单侧后路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只有一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滑脱症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出血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PL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PLIF)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ata12.0软件分析。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928例患者,其中45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F组)、471例经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IF组)。合并结果显示与PLIF组相比,PLF组术中出血量少(WMD:-2.462 ml,P0.001),手术时间短(WMD:-0.645 min,P0.001),术后引流量少(WMD:-2.985 ml,P0.001),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1.89,P=0.058),并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WMD:-0.93 d,P0.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特点,分析损伤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病变患者277例,其中9例出现神经损伤(男4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岁。腰丛损伤1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7例。手术操作损伤3例,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2例,血肿压迫2例,混合因素1例,原因不明1例。予非手术治疗5例,再次手术4例。结果 9例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22.5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操作直接损伤的3例中2例部分恢复,1例完全恢复;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的神经根损伤完全恢复;2例血肿压迫所致神经损伤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混合因素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的1例患者部分恢复;损伤原因不明的1例完全恢复。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以神经根损伤多见。神经损伤有显露和手术方式的客观原因,但术者的操作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术前应严格选择病例、术中操作要谨慎细致,以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166例腰椎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4例,女102例;年龄24~74岁,平均51.9岁;病程8个月~30年,平均47.5个月;腰椎间盘退变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2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7例,腰椎退行性Ⅰ度滑脱(Meyerding分级系统)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5例;单节段病变124例,双节段病变42例;L_(3,4)6例,L_(4,5)97例,L_5S_121例,L_(2,3)、L_(3,4)1例,L_(3,4)、L_(4,5)26例,L_(4,5)、L_5S_115例。结果 :166例患者术中无异常出血,均未输血;术中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椎弓根入点)骨折4例、终板损伤2例。切口皮肤无坏死,切口无感染。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Ⅰ度163例371枚螺钉,Ⅱ度3例3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Ⅰ型157例199枚螺钉,Ⅱ型8例8枚螺钉,Ⅲ型1例1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偏短2例。失访5例,死亡2例,其余病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35.4个月。随访过程中出现终板切割并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14例14个节段。出现异常的双下肢疼痛1例。除11例11个节段不能明确外,其余148例189个节段获得椎间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前后向移位,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虽然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是一较好的手术方式,但仍面临着并发症的问题,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术中严谨的操作、充分利用影像辅助系统,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应用局部关节突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同定治疗老年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局部关节突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腰椎失稳症37例,术后随访平均5.4月,观察并发症,根据Nakai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及应用X线片或CT进行影像学融合情况评价.结果 3月时临床效果优25例,良7例,可5例,优良率86.5%.6月时优3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4.6%术后3月、6月分别复查摄片或CT检查均无复位丢失,内固定位置维持良好.融合椎体间隙高度无明显变化,提示均获得植骨融合.术后1例脑脊液漏.经处理后5日消失,7例3-5d-一过性神经症状加重后明显改善,无一例远期并发症.结论 应用局部关节突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腰椎失稳症临床症状改善良好,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性腰椎失稳症的可行方法 .  相似文献   

19.
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我科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椎间植骨关节突关节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7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接近于椎弓根螺钉,在腰椎融合术的融合率及临床效果也相似,是除椎弓根螺钉之外另一个较为可靠的选择。本文综述了关节突关节螺钉的生物力学特性和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