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外科ICU中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305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和瓣膜手术病人,术前统计年龄、性别、合并症及手术种类,体外循环期间统计最低红细胞压积及总转流时间,术后统计低氧血症、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发生情况。术后第1d起用CAM-ICU量表观察病人精神变化。结果305例病人中,33例术后发生精神障碍,总发生率为10.82%。其中冠脉搭桥术后发生率为14.43%,心脏瓣膜术后为3.85%;年龄、术前合并糖尿病、冠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期间红细胞压积与术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结论冠脉搭桥手术病人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术前合并糖尿病、冠脉搭桥手术及体外循环期间红细胞压积过低与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冠脉搭桥手术中发生压疮的形成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行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搭桥手术38例,术前进行压疮风险因素评估,术中对患者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发生压疮2例,压疮发生率为5%。结论对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减少术中压疮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瓣膜置换的同时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玲 《安徽医学》2003,24(3):73-74
目的 总结瓣膜置换的同时合并搭桥手术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  5例瓣膜病变合并有冠脉狭窄的患者 ,行双瓣膜置换加搭桥手术 2例 ,单瓣膜置换加搭桥手术 3例。术前注意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心电图、中心静脉压、桡动脉压及血钾浓度的变化并及时处理。强化引流管及抗凝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瓣膜置换的同时合并搭桥手术患者 ,必须重视其临床的特殊性护理  相似文献   

4.
张跃军  李航 《医学研究杂志》2014,43(11):119-121
目的 研究分析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预测因素.方法 对448位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行的认知功能测验进行比较,得出POCD发生率,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方法确定POCD的预测因素.结果 59%的患者发生POCD,与POCD发生明显相关的预测因素包括术中体温异常、左心室功能受损、血清肌酐含量上升、肌酐清除率下降、气管插管时间延长.而高龄、伴随劲动脉疾病以及体外循环与术后POC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患者术前存在血清肌酐含量上升和左心室功能下降是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POCD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糖治疗方案在心脏瓣膜或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心脏瓣膜或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降糖方案将其均分为2组(n=40),对照组给予沙格列汀不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实验组实施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前空腹血糖水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后空腹为(5.57±0.48)mmol/L、低于对照组(5.94±0.67)mmol/L (P<0.05);实验组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7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7.5%)(χ2=5.38,P<0.05)。结论心脏瓣膜或冠脉搭桥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采用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微量泵持续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术后精神和认知障碍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仁济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的380例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后精神障碍测定;对上海仁济医院及其合作医院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期间年龄≥65岁的135例非神经、非心血管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后认知障碍测定.结果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7.9%,体外循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围术期低血压是主要相关因素.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9.6%,年龄及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是重要相关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术后精神与认知功能障碍与体外循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围术期低血压、年龄及术中低血压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接受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出现红细胞压积异常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较高。尽管患者术前几乎都要进行红细胞压积筛查,但是有关术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的不良影响的证据较为有限。 目的:于实施非心脏大手术的退伍老兵中评估术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及其对术后30天预后的影响。 设计:利用全国退伍军人事务委员会(VA)于术质量改进计划数据库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术前红细胞压积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类:贫血(红细胞压积〈39.0%)、正常(红细胞压积39.0%~53.9%)和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54%)。对红细胞压积异常与术后30天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关系进行评估。 地点及患者:纳入1997至2004年于全美132个退伍军人医疗中心接受非心脏大手术的310311例患者(年龄≥65岁)。 主要观测指标:主要观测指标为术后30天死亡率,次要观测指标包括术后30天死亡率或心脏事件(心脏骤停或Q波心肌梗死)发生率。 结果:与红细胞压积正常者相比,红细胞压积发生正向或负向偏离者术后30天死亡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有所增加。研究发现,红细胞压积水平较正常范围每增减1个百分点,术后30天死亡率就可增加1.6%(95%可信区间,1.1%-2.2%)。进一步分析显示,当红细胞压积降至39%以下或超过51%时,校正后30天死亡风险和心脏病患病风险就开始增加。 结论:接受非心脏大手术的老年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退伍军人)术前轻度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均可增加术后发生死亡和心脏事件的危险。今后的研究应明确上述发现可否见于其他人群,明确术前纠正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能否降低术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谢磊 《河南医学研究》2013,22(3):478-480
<正>术后精神障碍(POP)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出现术后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障碍。临床上表现为3种形式,即术后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反应性精神病。POP最早发现于老年心脏病人,冠脉搭桥手术者精神障碍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瓣膜置换术者,最低的是先天性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风险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7dNYHA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A组(心功能为Ⅰ~Ⅱ级)及B组(心功能为Ⅲ~Ⅳ级),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危险因素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B组患者瓣膜数量、年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明显高于A组,同时B组患者中既往存在心脏瓣膜手术史、术前合并房颤、术前心律失常、栓塞史、术前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及女性患者数量明显高于A组。两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左房内径、术前左心室舒张未内径、术前左室收缩未内径、术前肺动脉压、有无心房血栓及转流中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瓣膜数量、年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心脏瓣膜手术史、术前合并房颤、术前心律失常、栓塞史、术前LVED值、术前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及女性均为影响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术期风险。结论:临床行心脏瓣膜手术前应重视以上危险因素的评估,可有效的评估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临床分析(附160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搭桥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出血的常见部位.方法选择我院1994年1月至2004年10月完成冠脉搭桥术(CABG)者1608例(包括97例搭桥 其他心脏手术),其中术后二次开胸止血45例,总结临床资料,并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常见出血部位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乳内动脉的使用、急诊冠脉搭桥术、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7d者、合并有高血压、CABG 其他手术、年龄>70岁者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是否体外循环、合并糖尿病、搭桥的支数无相关性.28例有明确出血,部位依次是:乳内动脉及其床面、静脉桥、胸骨、升主动脉插管口、膈肌切口、胸腺窝、钢丝孔.结论术前充分准备、尽可能避免相关危险因素可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