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面积小脑梗死虽属脑梗死的少见类型,但其死亡率却较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挽救生命、改善预后非常重要。现将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3例大面积小脑梗死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是由于小脑前下动脉血栓形成或基底动脉(BA)闭塞所致,临床表现有眩晕、共济失调、耳鸣耳聋、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减退、Horner征、同向凝视麻痹等一系列症状,其中第Ⅷ脑神经受累所致耳鸣耳聋为AICA梗死所特有.2001年7月至2005年3月我科诊治该病患者15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小脑大面积梗塞10例。确诊主要靠MRI,鉴于本病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关系密切,积极治疗对防止本病发生有一定意义。治疗上须避免在急性期用扩管药,如病变压迫脑干或引起阻塞性脑积水经治疗后仍加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小脑半球梗死(cerebellar hemisphere infarction)占缺血性脑中风的1.9%~10.5%,是神经系统急症之一。外科治疗小脑半球梗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外科治疗的方法也一直没有统一。现对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的小脑半球梗死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小脑大面积梗死很少见,我科曾收治1例,诊断为小脑大面积梗死,经积极治疗,临床痊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小脑梗死的CT、MRI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大面积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头部CT后颅窝薄扫和MRI的变化。方法 对13例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CT及MRI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小脑梗死的常见症状眩晕占61.5%,头痛占69.2%,急性呼吸困难起病的占23.1%。结论 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特别是占位性小脑梗死致使第四脑室、脑干受压而形成急生呼吸困难起病者,临床极易导致误诊。  相似文献   

7.
报道7例RVMI住院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其中下壁、后壁梗死合并RVMI 3例,前间壁、下壁梗死合并RVMI 1例,前间壁梗死合并RVMI 1例,下壁梗死合并RVMI 2例。7例中4例有颈静脉怒张,其中3例伴进行性肝大,此4例均有低血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表现,6例无肺淤血征(胸片),1例有中度肺淤血,ECG5例有STv3R、4R和/或5R≥1mm。依补充血容量或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增加心肌收缩力、吸氧等治疗原则进行治疗,结果6例存活,1例(7例)因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抢救无效死亡。关于RVMI的诊断:AMI患者具备以下条件有助于诊断RVMI,(1)体征:①右心功能不全表现;②低血压、低组织灌注表现。(2)ECG:STv3R、4R和/或5R^↑≥1mm;(3)血流动力学改变:①RAP^-≥10mmHg为主要特征之一;②RAP^-/PWP≥0.65为另一主要特征;③非顺应性图形(根号征)。关于RVMI的治疗:右室梗死心排出量下降时,应进一步提高右室充盈压,用补充血容量来提高左室舒张末期的血容量,从而增加右室的心排出量。但同时须密切关注容量扩张引起的PCWP增加后的工作指数的反应。严重缺血性右室功能异常所致的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右房压升高患者用多巴酚丁胺比容量负荷更好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等不仅能增加心肌收缩力,而且能加强被动性左室充盈,尤其适用于同时伴有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小脑血肿(Traumatic intracerebelar haematoma,以下简称TICH)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漏诊,误诊,死亡率较高。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面皆有其特殊性,应引起临床重视。本文收集了14例TICH病人,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2~14岁7例,15~78岁7例。其中坠落伤5例,跌伤2例,枕部击伤3例,车祸伤 4例。其中枕部直接暴力伤 1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小时~4+小时不等。伤后有昏迷史9例,伴有呕吐12例,耳鼻出血4例,本…  相似文献   

9.
儿童期自发性小脑血肿的诊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明琪  富壮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1):869-870
儿童期自发性小脑血肿的诊治杨明琪富壮儿童期自发性小脑血肿比较少见,其病因同成作者单位:100050北京市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人组不同。我院1982~1992年10年期间共诊治此类患者15例,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对象:患者年龄均在15岁以下,男5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改变.方法 对18例AICA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MRI、MRA、DSA及CTA进行分析.结果 AICA梗死主要累及小脑中脚或(和)脑桥外下方,所有患者均有眩晕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均有多颅神经受累,第Ⅷ颅神经受累是AICA梗死的一个特征性改变.结论 AICA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MRI,MRA、DSA及CTA,且其对判定病因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诊断明确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给予及时入院(发病48 h内)患者NIHSS评分、SWI检查;未及时入院的患者(发病48 h至6 d)但有CT影像确诊的患者仅给予NIHSS评分。发病1周后,全部患者行SWI及CT检查并再次行NIHSS评分,并与之前的CT或SWI进行对比。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12例(60%)于发病时检测出自发性出血,1周后复查发现17例(85%)有自发性出血。8例未及时入院的患者中3例(37.5%)于发病时行CT检查时隐约可见出血,1周后行SWI检查发现7例(87.5%)出血。经分析,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后的出血程度与NIHSS评分成正相关(rs =0.740,P=0.0005)。 SWI与CT对大面积脑梗死检测出出血进行分析(P入院时=0.113,P1周后<0.05),显示SWI用于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检测要优于CT检查。结论 SWI技术相比于CT在应用于大面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的检测更为敏感,对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时出现再灌注损伤提供有力的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件分析对2000年4月至200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手术治疗的2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6例,死亡1例,在随访的12例患者中,9例恢复满意.3例大面积小脑梗死的患者中2例在住院期间恢复良好,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遗留轻微的共济失调.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不仅可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预后.对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时行MRI检查,以便得到更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以梗死后30d作为时间判定标准,分为存活及死亡2组,观测包括年龄、性别、意识水平、梗死半球等12项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判断其与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检验表明,意识水平、同向凝视、合并肺部感染、伴发心脏病、去骨瓣减压术等5个因素为影响大面积脑梗死后30d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梗死半球、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伴发高血压病及糖尿病、血中白细胞计数等7个因素对大面积脑梗死后30d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对于伴有意识障碍、同向凝视,合并肺部感染、伴发心脏病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治疗伴发疾病,必要时需行去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在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患者中的监护应用价值.方法:将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30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老年人30名为对照组,采用Bio-Logic脑电图仪分别检测患者发病6 h内(T1)、24 h(T2)、72 h(T3)、168 h(T4)的qEEG,检测(δ+θ)波与(α+β)波的比率(DTABR)以及颅内脑水肿体积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结果:入院后观察组DTABR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中死亡5例,各个病程阶段之间DTABR、脑水肿体积和NIHSS评分的比较结果显示,T1与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D TABR和脑水肿体积均多于T1和T2(P<0.05~P<0.01),而T4 DTABR脑水肿体积和NIHSS评分均明显少于T1、T2与T3.观察组治愈患者DTABR和NIHSS评分均低于未愈患者(P<0.05~P<0.01).结论:qEEG可客观有效地评价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患者脑功能情况,有望成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床边脑功能评价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26例发病12h内部分或完全前循环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63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6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再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21d。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梗死面积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后第3天、14天、21天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IH stroke scale,NIHSS)变化情况。结果:两组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灶最大层面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桥臂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4年8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18例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性步态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障碍、听力下降、Horner综合征,部分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球麻痹,少数有锥体束受累表现。头颅MRI检查主要表现单侧桥臂伴或不伴其他后循环区长T1WI、长T2WI、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的梗死灶,其中1例为孤立的双侧桥臂梗死。本组病例经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但桥臂梗死伴其他后循环区梗死预后较差。结论桥臂梗死在后循环梗死中少见,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及时的头颅MRI有助于确诊,经积极的治疗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7.
18.
小脑梗塞临床缺少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CT可以诊断小脑梗塞,但有时诊断受后颅凹骨性伪影限制.MRI可多方位扫描,又无骨性伪影干扰,可清晰显示小脑结构、梗塞部位及范围.笔者收集经MRI确诊的38例小脑梗塞结合临床及CT表现,探讨小脑梗塞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