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 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免疫双染和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 CD80^ 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在肾组织中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 模型组CD1a^ CD80^ 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周、4周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12周时,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和TIF程度明显增加,并与CD1a^ CD80^ 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经缬沙坦治疗后,CD1a^ CD80^ DC分布减少,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结论 DC可能启动或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5/6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分布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54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切除5/6肾,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分别于建模第1、4和12周,采用免疫双标记染色及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 CD80 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半定量分析,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Ⅲ型胶原(Col Ⅲ)、纤维连接蛋白(FN)在上述肾组织中的表达改变;此外采用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①模型组CD1a CD80 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建模后第12周较第1、4周明显增多(P<0.01),且与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254、0.263、-0.367,P值<0.05~0.001);②12周时,P-选择素、TGF-β1、CTGF、α-SMA、Col Ⅲ、FN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以及TIF程度均明显增加,并与CD1a CD80 DC分布数量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6、0.477、0.425、0.288、0.408、0.495、0.823,P值<0.05~0.001)。结论 DC可能也启动或参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粘附凋抑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和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各18只,按不同梗阻时间(1、3、7 d)再分为3组,另设假手术组(n=6)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P-选择素及DC在肾组织中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大鼠UUO第l d起即见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在肾小管间质中表达上调,伴随CDl a+CD80+DC在以肾间质为主部位的浸润;第3dP-选择素明显表达,且CDla+CD80+DC显著增多;至第7 d P-选择素表达遂下调,而CDla+CD80+DC在肾间质分布聚集达峰,出现了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受到抑制,CDla+CD80+DC分布聚集减少,且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减轻.结论提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病理损伤过程,其肾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早期介导有关,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粘附调抑和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利用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和改变,并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高于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而在肾小管间质表达于重度组又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分布面积、数量和密度均显著增多,且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其在肾小管间质分布于重度组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以及肾功能明显相关.此外,CD1a+CD80+DC肾小管间质分布状况亦与P-选择素表达显著相关.结论黏附分子;P-选择素可能介导DC肾炎肾组织中迁移聚集,参与了肾脏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粘附调抑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和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各18只,按不同梗阻时间(1、3、7d)再分为3组,另设假手术组(n=6)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P-选择素及DC在肾组织中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 大鼠UUO第1d起即见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在肾小管间质中表达上凋.伴随CD1a^ CD80^ DC在以肾间质为主部位的浸润;第3dP-选择素明显表达.且CD1a^ CD80^ DC显著增多:至第7dP-选择素表达遂下凋.而CD1a^ CD80^ DC在肾间质分布聚集达峰,出现了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受到抑制,CD1a^ CD80^ DC分布聚集减少,且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减轻。结论 提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病理损伤过程,其肾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早期介导有关,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粘附凋抑和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利用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la^ CD80^ 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和改变,并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高于。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而在。肾小管间质表达于重度组又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CDla^ CD80^ DC在肾组织中分布面积、数量和密度均显著增多,且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其在。肾小管间质分布于重度组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以及。肾功能明显相关。此外,CD1a^ CDSO^ DC肾小管间质分布状况亦与P一选择素表达显著相关。结论 黏附分子;P-选择素可能介导DC肾炎。肾组织中迁移聚集,参与了肾脏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TIF大鼠模型,应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观察大鼠TIF的形成、HSP27、TGF-1及-SMA的表达.结果 大鼠TIF过程中,肾皮质小管表达HSP27明显上调,主要分布于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UUO第3天达高峰,以后随着纤维化的进展逐渐下降,并与TIF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在大鼠TIF形成过程中,肾皮质小管HSP27的表达明显上调,并可能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早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林琼真  李翠  初荣  李晓玫  杨莉 《北京医学》2012,34(4):260-263,337
目的探讨人类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肾炎(D-IN)和IgA肾病(IgAN)肾小管间质免疫炎症反应特点的异同。方法观察33例D-IN(急性23例,慢性10例)和32例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中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情况,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D3+的T淋巴细胞和CD68+的单核/巨噬细胞均为肾间质的主要浸润细胞。D-IN组急性病例以CD3+细胞为主(CD3+/CD68+为3.7±1.0),慢性病例以CD68+细胞为主(CD3+/CD68+为0.3±0.1,P0.05)。IgAN组两种细胞在数量上显著相关(r=0.839,P0.001),比例不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变化。IgAN组,CD3+与CD68+细胞的浸润程度均与血肌酐、肾间质纤维化以及α-SMA阳性面积呈正相关(r=0.568,0.612;0.703,0.769;0.597,0.655,P均0.001)。D-IN组,CD3+/CD68+与肾间质纤维化和α-SMA阳性面积呈负相关(r=-0.587、-0.442,P0.05)。两组肾小管上皮OPN表达均明显增加并与CD68+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7604、0.8547,P0.001)。结论在IgAN中,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可能共同参与肾小管间质的慢性损伤过程;而在D-IN中,单核/巨噬细胞在肾功能恶化和病情慢性化过程中可能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OPN和CD44在梗阻性肾病大鼠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SD大鼠行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诱导建立TIF动物模型,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和模型组(24只)。两组分别于实验第7、14、21天三个时间点收获动物各8只。检测上述时间点各组动物肾小管损伤、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等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OPN、CD44在梗阻性肾病大鼠中的表达以及桂枝茯苓胶囊对OPN和CD44表达的影响。结果:梗阻性肾病大鼠在上述三个时间点肾小管间质损伤呈进行性加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OPN和CD44在TIF中呈高表达,且随着TIF的进展不断增强。OPN和CD44在TIF中的表达同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782,P<0.01;r=0.774,P<0.01)。结论:梗阻性肾病局部OPN和CD44表达明显升高。OPN和CD44在肾损伤中的表达上调,并介导肾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参与肾脏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 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进程的作用.方法 健康 Wistar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制备UUO模型,并分为模型组(n=18)、缬沙坦组(n=18,30 mg·kg-1·d-1 灌胃);以切开腹腔并游离左侧输尿管但不结扎和剪断大鼠作为对照组(n=12).分别于术后3、10、20 d处死大鼠,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肾组织骨桥蛋白(OPN)的表达,RT-PCR方法 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缬沙坦组Scr及BUN自术后第10天起均显著上升(F=11.75~40.83,q=3.32~11.87,P<0.05);术后第3天模型组OPN及TGF-β1 mRNA表达均上调,缬沙坦组OPN自第3天亦显著增加,但TGF-β1 mRNA的表达自第10天起才显著增加(F=11.70~231.51,q=4.74~30.42,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术后第3天OPN表达无显著差异,但TGF-β1 mRNA表达显著降低(q=3.92~15.11,P<0.05).结论 OPN、TGF-β1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OPN及TGF-β1的表达抑制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进程,延缓肾损害进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6.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