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为我国人群慎重选择人工流产术及乳腺癌的预防提供科学可信的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文献追溯等方法,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人工流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采用Meta(荟萃)分析方法计算人工流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合并效应值OR及其95%的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检索到257篇文献,依照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最终19篇相关文献被纳入。根据异质性分析结果(P〈0.001,,=86%),选择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流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合并效应值OR=1.59,95%CI:1.30-1.94,P〈0.001。根据人工流产的次数进行亚组分析,与无人工流产史相比,人工流产1次、≥2次的合并效应值OR及95%c1分别为1.01(0.93-1.10)和1.69(1.25-2.29)。结论人工流产是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多次人工流产术可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蔬菜摄入及饮酒与直肠癌发病之间的关联,为制定直肠癌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0—2011年间有关蔬菜摄入、饮酒与直肠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用Meta分析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中的结果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①蔬菜摄入:检索到文献8篇,纳入Meta分析者6篇,共累计病例2 837例,对照5 668例,6项研究间无一致性(Q=65.71,P<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OR合并及其95%CI,OR合并为0.69(95%CI:0.51~0.93),发表性偏倚量化指标m=182。②饮酒:检索到文献9篇,纳入Meta分析者8篇,共累计病例3 233例,对照5 102例,8项研究间无一致性(Q=31.30,P<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OR合并及其95%CI,OR合并为1.03(95%CI:0.98~1.08),发表性偏倚量化指标m=62。结论蔬菜摄入是直肠癌发病的保护因素,蔬菜摄入较多的人患直肠癌的风险是摄入较少者的69%,未证实饮酒与直肠癌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评价肺炎衣原体(CP)感染与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国内外各大类型数据库,获得有关CP感染与肺癌关系的文献,采用Revman4.2软件对各类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倒漏斗图法定性评价发表性偏倚。结果共纳入原始文献10篇,累计病例1769例,对照1922例。经Meta分析得出慢性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肺癌发病合并OR值为2.17,95%可信区间为1.43~3.28。结论慢性CP感染与肺癌之间存在相关关系,CP感染可能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Meta分析探讨癌症家族史联合吸烟、喝酒等因素与食管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在PubMed、SpringLINK、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网进行文献电子检索,搜索截止到2014年10月公开发表的家族性及散发性食管癌发生危险因素有关的文献,再运用Stata软件,采用可信区间方差分析法计算各相关因素的OR及95%CI。结果有7篇文献符合标准而被纳入分析,共包括8270名食管癌受试者,其中有癌症家族史者2146名,无癌症家族史者6124名。Meta分析结果:癌症家族史联合性别因素(OR=1.016,95%CI:0.763~1.354)以及联合吸烟因素(OR=0.997,95%CI:0.621~1.316),均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并无明显相关性;而癌症家族史联合饮酒因素(OR=1.231,95%CI:1.099~1.379),提示有癌症家族史的饮酒人群,其食管癌的发生风险要高于无癌症家族史人群。结论已患食管癌的患者,有家族史人群与无家族史人群,其发病情况可能不存在性别差异,吸烟与不吸烟的发病情况也无明显差异,但酒精对食管癌的影响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酒精对食管癌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获取中国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高危人群的有关流行信息。方法采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进行文献初检,纳入运用患者对照研究的、以评价压力性尿失禁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的文献共19篇。数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专用RevMan4.2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根据合并数据后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值结果评定其影响因素。结果中国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影响因素有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分娩方式、绝经、肥胖、分娩次数等。结论尿失禁防治应加强基层卫生保健工作,重视慢性基础疾病的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000-2014年我国40岁以上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状况和分布特征,阐明COPD患病的高危人群。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维普(VIP)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的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2.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粗患病率和不同亚组患病率的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49篇,共调查118 233人,患病10 819例。40岁以上成人COPD患病率为9.3%(95%CI:8.4%~10.1%);男性COPD患病率为(12.5%,95%CI:11.2%~13.8%),高于女性(6.1%,95%CI:5.3~6.8);年龄越大,COPD患病率越高;学历越高,COPD患病率越低;近几年COPD患病率有所下降;农村人群COPD患病率为(10.2%,95%CI:9.3~11.2),高于城市人群(7.9%,95%CI:6.8~9.0);吸烟人群COPD患病率为(15.7%,95%CI:13.4~18.1),高于非吸烟人群(5.4%,95%CI:4.5~6.3);男性人群COPD患病率以华北地区(15.8%,95%CI:10.9~20.7)最高,女性则以东北地区(6.9%,95%CI:5.0~8.9)最高。结论:我国COPD患病率较高,不同特征群体患病率不同,男性、高年龄者、低学历者、吸烟人群和农村人群是COPD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发病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收集有关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关系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后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 15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本研究,累积病例组3 225例,对照组4 001例。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突变等位基因A携带者相比野生等位基因G携带者肿瘤发病风险显著提高,合并值OR=1.27 95%CI=1.1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型AA∶GG,GA∶GG和(AA+GA)∶GG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是1.30,95%CI=1.05~1.61、1.45,95%CI=1.22~1.72和1.43,95%CI=1.21~1.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肿瘤类型进行分层,A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G等位基因携带者显著提高乳腺癌发病(OR=1.32,95%CI=1.15~1.51,P<0.01);AA∶GG,GA∶GG和(AA+GA)∶GG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是1.64,95%CI=1.16~2.33、1.42,95%CI=1.18~1.70和1.44,95%CI=1.21~1.72。结论 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有关,突变等位基因A与肿瘤易感性升高有关,基因型AA或基因型GA携带者相对基因型GG携带者肿瘤发病风险提高。突变等位基因A增加乳腺癌易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肥胖是否与偏头痛发病存在相关性。方法按照Cochrane 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 EMBASE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所有研究肥胖与偏头痛发病相关性的 文献。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限(CI)评估肥胖和偏头痛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 14个研究,包含193274个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肥胖人群对比体质量正常人群,偏头痛发生风险增加19%(OR,1.19; 95% CI,1.02~1.38;P=0.029),肥胖人群对比非肥胖人群,偏头痛发生风险增加19%(OR, 1.19;95% CI,1.02~1.38;P=0.024)。结 论肥胖与偏头痛发病存在相关性,肥胖人群偏头痛发病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DNA修复基因XPF Arg415Gln多态位点与癌症发生存在相关性,但研究结果尚未有一致性结论。笔者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DNA修复基因XPF Arg415Gln多态位点与癌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OVID等数据库,获取有关XPF Arg415Gln多态性同癌症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应用Meta分析软件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及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最后本研究共纳入文献7篇,XPF Arg415Gln多态性累积病例4799例,对照62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XPF Arg415Gln各基因型与癌症的风险性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依据癌症种类还进行乳腺癌XPF Arg415Gln亚组分析结果发现,XPF Arg415Gln在乳腺癌中的发病风险性无显著相关。结论 XPF Arg415Gln多态性与癌症之间易感性无显著相关性。但需增加样本量,提高研究质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 Meta 分析探讨代谢综合征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Ovid-sp 数据库,时限为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 STATA12.0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6项队列研究、2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 分析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结肠癌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对照组(OR=1.43,95%CI :1.23~1.66,P <0.05);分层分析发现,男性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结肠癌发病风险高于对照组(OR =1.50,95%CI :1.22~1.84,P <0.05),然而,女性人群中,其合并效应量 OR 为1.39(95%CI :0.98~1.96,P =0.07),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另外,与对照组相比,代谢综合征结肠癌死亡风险并未发生变化(OR=1.22,95%CI :0.92~1.63,P =0.17)。结论代谢综合征与结肠癌发病有一定联系,但存在性别差异。代谢综合征结肠癌死亡风险并未增加,有待更多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索睡眠性状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因果关系。 方法 利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汇总数据和芬兰生物银行数据(FinnGen),选择相互独立且与睡眠性状密切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通过逆方差加权法(MR-IVW)、加权中位数法、简单中位数法、稳健的调整轮廓评分法、MR多效性残差和与异质性法(MR-PRESSO)等MR方法,以比值比(OR值)作为评价指标对睡眠性状与IBS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 结果 MR-IVW结果显示,过短睡眠和失眠分别导致IBS发病风险增高147%(OR=2.47, 95%CI: 1.13~5.41 )和18%(OR=1.18, 95%CI: 1.14~1.22 ),早起型睡眠习惯会导致IBS发病风险降低12%(OR=0.88, 95%CI: 0.84~0.92 )。外部数据验证结果显示,仅失眠与IBS发病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变量MR方法校正相关协变量后,失眠与IBS的关联效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过短睡眠和失眠会增加IBS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刘凤斌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门诊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关联规则挖掘、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其处方的中药频数、核心组合中药频数,总结组方用药规律,发现治疗IBS新方。研究发现,刘教授治疗IBS多从肝脾论治,采用健脾益气、舒肝理气之法,兼顾化湿、解郁、止痛、活血等治法,处方常以柴芍四君子汤为底方。刘教授治疗IBS的用药经验可为进一步探索IBS证型分布规律奠定基础,也为开发治疗IBS中药新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吸烟与中国人群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 检索的中文数据库包括万方、维普、中国知网(CNKI),英文数据库PubMed,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2016年4月前国内外关于吸烟与中国人群肺结核发病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5个研究,排除其中1个低质量研究后,其余研究无统计学异质性,合并后OR值为1.71,95%CI:1.54~1.90.其中两个研究观察了吸烟量与结核发病的关系,但存在异质性,无法进一步合并OR值进行分析.所有研究均未对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论 中国人吸烟者患结核病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71倍,吸烟会增加肺结核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问题及中医护理方案干预的效果。【方法】运用国际医学认可的心理测评量表SCL-90,对6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心理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出院前再次进行测评,将2次测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经中医护理干预后,临床治愈6例(10.0%),显效22例(36.6%),有效25例(41.7%),总有效率为88.3%。(2)心理测评结果:患者在躯体性、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和恐怖方面,经中医护理干预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在偏执方面改善不明显(P﹥0.05);与正常人(常模值)比较,除焦虑、敌对2项指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评结果表明:运用中医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能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心理状态,帮助患者进行有效调适,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肠易激综合征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索MEDLINE/PubMed、OVI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按标准纳入肠易激综合征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所有病例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8项病例对照研究共1369例患者纳入分析。结果显示,肠易激综合征会增加发生小肠细菌过度增长的风险(阳性率31.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7,95% CI:1.68~5.24,P<0.01);不同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比较,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组细菌过度增长的阳性率分别为31.25%和36.19%,对照组阳性率为10.65%,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比较,亚洲地区组(阳性率35.00%)和欧美地区组(阳性率26.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诊断方法组比较,GBT组与对照组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19,95% CI:2.93~9.20,P<0.01),而LBT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但与地域差异及肠易激综合征的亚型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这一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SIBO可以通过影响胃肠动力、造成感染、增高内脏敏感性、产生气体等,导致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及肠道外症状的发生。近年来,对于中药改善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方面,各医家见解不一,但都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治疗提供参考,其副作用少,复发率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When specifically asked, about one third of people report recurrent upper abdominal discomfort,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and chronic gastritis (CG) maybe the most frequently diagnosed ones among all.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upper abdominal discomfort applying to the Internal Medicine Polyclinic were included into the study. IBS wa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Rome II criteria and CG was diagnosed histologically. All cases with IB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age and sex-matched randomly selected cases without IBS. One hundred and fifty-six patients with IBS and 179 patients without IBS were studied. CG was detected in 72.4% (113 cases) of cases with IBS, and only 36.3% (65 cases) in patients without IBS (p < 0.001). IBS probably is a cascade of many physiological events, being initiated by infection, inflammation,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s-like many stresses and eventually leading to dysfunctions of gut and other systems of the body via a low-grade inflammatory process. CG may be one of the terminating points of the physiological events' cascade, IBS. This may explain the high prevalence of IBS in society. Keeping in mind this association will be helpful during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follow up of these common pathologies in Primary Health Centers and Internal Medicine and Gastroenterology Polyclinics for physicians.  相似文献   

18.
黄怡  吴建玲 《吉林医学》2011,(7):1338-1340
目的: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临床分析,为采用综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90种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本院消化内科诊断为IB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测查结果和临床症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性别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①IBS患者的SCL-90总分以及所有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阳性检出率为57.1%;②IBS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性别差异;③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因子排前四位。结论:心理因素对IBS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常规治疗配合抗抑郁药+心理治疗对IBS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建议对SCL-90测评阳性精神心理症状严重患者同时采用综合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 (WDKSP)、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Cochrane library、PubMed、springer link、EBSCO-Academic Search Complete、Elsevier-SDOL(Science Direct Online),其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初始至2018年7月1日,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0年7月1日—2018年7月1日。检索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以疗效值和血浆黏度值作为疗效指标计算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疗效。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系统性评价。结果 20篇文献纳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与单纯阿司匹林和/或基础治疗的疗效[OlR= 4.36(95% CI:3.16,6.00)(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疗效与单纯阿司匹林和/或基础治疗效果[SMD=-0.13(95% CI:-0.22,0.05)(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可能更好地减少发作频率,改善症状,而且不会对血浆黏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耐药性经常性感冒的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对同一病例15年中使用的单纯西药治疗、单纯中药治疗及中西药联合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大体相同的病情条件下,单纯西药方案在西药停药后,腹泻在14d内复发率达100%,单纯中药15d未见效达100%,中西药联合应用三日见效50%,10d内见效100%,而且效果较持久(P<0.01)。结论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