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验苗木为苗圃的同一批苗木,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苗高(23.5±1.07)cm、地径(8.34±0.56)mm,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苗高(25.2±1.23)cm、地径(7.42±0.60)mm;试验土壤为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相邻的并且立地条件相似的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纯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纯林、邻近次生林(为对照)样地表层0~20 cm的土壤;于2019年5月7日将风干后的土壤装入高17.3 cm、上径19 cm、底径14.2 cm的塑料花盆中,每种林分土壤各装48盆,分别栽植胡桃楸、水曲柳各24盆,共144盆;总计12个处理,3种土壤×2个树种苗木×2种光照处理(全光、60%全光).试验在尚志市帽儿山镇东北林业大学林场苗圃进行,测定苗高、地径、苗木生物量、苗木氮磷钾积累量、土壤养分,分析全光和60%全光环境的落叶松和红松纯林土壤对胡桃楸、水曲柳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光照条件,胡桃楸苗高和生物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生物量,全光降低39.5%、遮阴降低52.5%).全光条件,水曲柳苗高、地径生长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遮阴时,水曲柳生物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比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降低41.9%.两种光照条件,胡桃楸氮、钾积累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均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遮阴时,水曲柳氮、钾积累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全光条件,红松林土壤栽植的两树种苗木冠根比最低;遮荫时则相反.红松针叶纯林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比次生林土壤低,限制了两树种苗木生长,且60%全光加剧其土壤养分对苗木生长限制.落叶松林土壤未限制两树种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2.
不同坡度坡位下滇中烤烟地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玉溪市典型烤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仪(LI-6400-09)对平地、15°上坡位、15°中坡位、15°下坡位、30°上坡位、30°中坡位、30°下坡位7种处理的烤烟地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烤烟农田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坡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降低6.4μmol·m~(-2)·s~(-1)),且减缓了移栽后烤烟伸根期的土壤呼吸速率;(2)不同坡位的土壤湿度差异显著,坡位的升高显著降低了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降低2.6~3.5μmol·m~(-2)·s~(-1));(3)土壤温度是引起土壤呼吸变化的关键因素,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在1.01~1.39之间,且随着坡度的升高而增大,坡度的升高还会导致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高相关性由中、下坡位转变为上坡位;(4)在该研究区内土壤湿度对于土壤呼吸的作用大于土壤温度,下坡位土壤呼吸对湿度的敏感性大于中坡位和上坡位.综上,坡面类型的变化能显著改变土壤温度与水分状况,进而影响烤烟地土壤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3.
燕山山地次生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区域森林的结构与演替过程,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以燕山山地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主要树种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成林分的树种多样,胡桃楸、黄檗、蒙古栎、春榆、白蜡、糠椴、五角枫等7个树种的生态位宽度较大,适应环境能力强,今后可在本区造林中选择应用。胡桃楸和黄檗在中、下坡位占有较高重要值,紫椴在中、上坡位占有较高重要值,应是其适宜生长的坡位条件。调查林分中各树种间生态位相似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生态位相似程度较高的树种主要集中于处于中、上坡位且生态位宽较高的树种,如白蜡-春榆、糠椴-春榆、蒙古栎-五角枫等,由于林分处于幼龄阶段,各树种间生态位重叠值高,潜在竟争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辽东山地森林景观界面土壤水分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评价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的差异性,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通过布点测试了林下0~30cm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重点对辽东山地雨季胡桃楸天然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纯林2种森林景观界面土壤水分演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桃楸天然次生林和落叶松纯林2种森林植被类型之间土壤水分含量存在差异性,蓄水能力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由坡上至坡下依次分布胡桃楸天然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纯林,可划分胡桃楸林、景观界面区、落叶松林3个功能区;景观界面区各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均明显高于胡桃秋林及落叶松林功能区。沿等高线方向土壤水分变化呈现出先平稳后波动趋势。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率均呈现随土层深度(0~30cm)增加而降低趋势,可依次分为速变层、渐变层和稳定层3个层次。采用移动窗口法界定雨季期间(8—10月)不同土层深度胡桃楸天然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景观界面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得出0~10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25m,界面类型为渐变型界面;10~20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20m,界面类型为渐变型界面;20~30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10m;其中8、10月均为渐变型界面,9月为突变型界面。   相似文献   

5.
用剥落分离法采集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落叶松(Larixgmelinii)纯林及其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并研究了pH及有效养分含量特性.结果表明:(1)非根际土壤pH及有效N、Mn、Cu含量表现为:胡桃楸纯林>混交林>落叶松纯林,而有效P、K、Fe、Zn含量则表现为:落叶松纯林>混交林>胡桃楸纯林;(2)各树种根际土壤pH一般小于其相应非根际土,而有效N、P、K、Fe、Mn、Cu、Zn含量一般均高于非根际土,具有相对累积的趋势;(3)各林分根际土pH及有效N、Mn、Cu含量高低顺序为:胡桃楸纯林>混交胡桃楸>混交落叶松>落叶松纯林,混交后落叶松根际营养状况较其纯林明显改善;各林分根际土有效P、K、Fe、Zn含量顺序为:落叶松纯林>混交林落叶松>混交林胡桃楸>胡桃楸纯林,混交后胡桃楸根际营养状况较其纯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帽儿山地区几种乔木树种燃烧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帽儿山地区主要乔木树种的燃烧性质,在对8个乔木树种苯-醇抽提物、木素、综纤维素及燃烧速度、绝干含水率等理化性质测定分析基础上,结合其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赋值,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燃烧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8个树种燃烧性大小为红皮云杉樟子松山杨红松落叶松胡桃楸黄波罗水曲柳;水曲柳燃烧性最弱,抗火能力最强,适合作帽儿山地区的防火树种。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依据地形地势自上而下将山体划分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和谷底,各选取15个样地进行野外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坡位对红松( Pinus koraiensis)阔叶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坡位和下坡位乔木层盖度显著高于上坡位和谷底,灌木盖度随坡位下降递减,而草本盖度则递增;中坡位和下坡位乔木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上坡位和谷底,草本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坡位下降递增,而灌木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坡位变化无显著差异;谷底乔木物种均匀度显著低于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灌木和草本物种均匀度随坡位变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与2004年相比,2007年土壤容重在上坡减少,在中坡和下坡略增,各坡位的土壤毛管孔隙增加,土壤自然含水量显著增加;上坡和下坡的土壤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和毛管持水量增加,而中坡相反。除了2004年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和2007年的毛管持水量外,各坡位的土壤物理性质没有显著差异。与2004年相比,2007年各坡位的土壤pH几乎没有变化,各坡位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2004年和2007年各坡位的土壤pH相近,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2007年的速效钾含量均为下坡和中坡大于上坡。2004年各坡位的速效磷含量相近,2007年为下坡>上坡>中坡,2004年的速效钾含量为上坡>中坡>下坡。各坡位间的有机质和大多数养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与2004年相比,2007年土壤容重在上坡减少,在中坡和下坡略增,各坡位的土壤毛管孔隙增加,土壤自然含水量显著增加;上坡和下坡的土壤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和毛管持水量增加,而中坡相反。除了2004年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和2007年的毛管持水量外,各坡位的土壤物理性质没有显著差异。与2004年相比,2007年各坡位的土壤pH几乎没有变化,各坡位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2004年和2007年各坡位的土壤pH相近,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2007年的速效钾含量均为下坡和中坡大于上坡。2004年各坡位的速效磷含量相近,2007年为下坡>上坡>中坡,2004年的速效钾含量为上坡>中坡>下坡。各坡位间的有机质和大多数养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桂花国有林场为研究区,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坡位(上坡、中坡、下坡)的亮叶桦群落植被及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坡位乔灌层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桂花国有林场亮叶桦群落物种共有27科34属38种,乔木层主要树种为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木姜子(Litseapungens),其中亮叶桦为主要优势树种,重要值在下坡位高达51.938;灌木层主要树种为番薯(Ipomoea batatas)、野蔷薇(Rosa multiflora)和木犀(Osmanthus fragrans);物种数及α多样性指数整体呈下坡位依次高于中坡位、上坡位;(2)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含量主要受不同坡位的影响,土壤有机质随坡位的上升而减少,并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下降,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多集中在下坡位;(3)全磷含量与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碱解氮与物种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不同立地条件下10年生水曲柳人工林生长指标进行标准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依次为土壤湿度、坡度和坡位;水曲柳最适生的立地为山地中上腹,而不适于坡度平缓的山地中下腹。认为土壤湿度和因地形原因引起的逆温是限制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境杉木马尾松半天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马尾松半天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Margalef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不同生境下杉木马尾松半天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结果]研究表明,下坡林分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均比上坡林分高,但由于下坡林分乔灌层受到干扰较多而使这2个层次物种多样性比上坡林分低,各指数所占的比例比上坡对应层次小;而草本层和藤本植物各指数规律则相反,这与下坡立地条件好有关。[结论]在经营山地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时,应区分生境条件,合理调整种群数量,控制相对比例,以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3.
利用LI-8100土壤CO_2排放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测定了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实验林场中白桦等5种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土壤表面温度、地表下10cm处温度的昼夜变化,研究了5种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特征及对土壤温度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对于土壤呼吸速率,其昼夜变化呈单峰形式,而且,土壤呼吸速率相对于地表温度和地表下10cm处的温度变化呈非同一路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温度滞后性或超前性.即相对于地表温度变化,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相对于地表下10cm处温度,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超前性;地表下10cm处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林分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差异较大,昼夜间存在2个产生土壤呼吸速率均值的时间范围.  相似文献   

14.
对吉林省23种主要森林可燃物进行了调查、取样,分别考察其点燃含水率和失水特性,并对可燃物的燃烧难易程度进行归类.结果显示:难燃类可燃物包括刺槐、水曲柳、核桃揪等16种;沙松、刺槐等7种可燃物初始含水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以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8种人工纯林(胡桃楸、水曲柳、黄檗、白桦、兴安落叶松、樟子松、黑皮油松、红皮云杉)为研究对象,在对不同纯林的土壤酸碱度、相对含水量和电导率等基本理化性质检测的基础上,进行了各样品的土壤真菌宏基因组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人工纯林的土壤酸碱度、相对含水量和电导率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H值的变化范围在4.597~7.393,相对含水量为4.11%~10.90%,土壤电导率为953.000~3443.333μs· cm-1,其中胡桃楸林的土壤pH值和电导率最高,兴安落叶松林相反。土壤真菌宏基因组检测发现9个样品土壤真菌宏基因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9个样品中共检测到8个真菌门、24个纲、63个目、124个科、211个属、362个种。其中真菌门和真菌纲水平的变化最明显,主要涵盖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门、接合菌门、球囊菌门。另外,在黑皮油松中检测到近年来新发现的子囊菌门古菌根菌纲真菌,在对照样品中检测到担子菌门柄锈菌亚门伞型束梗孢菌纲真菌,在胡桃楸和水曲柳样品中检测到球囊菌门真菌,而担子菌门黑粉菌亚门外担菌纲真菌仅在对照和红皮云杉样品中检测到。在真菌门分类水平上,胡桃楸、水曲柳、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样品中以子囊菌门真菌为优势菌种;白桦、黑皮油松、红皮云杉样品以担子菌门真菌为优势菌种。在真菌纲分类水平上,主要以伞菌纲真菌为优势菌种。水曲柳土样样品中发现优势菌种为子囊菌门盘菌亚门下的粪壳菌纲真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辽东山区的以胡桃楸为主天然次生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林分结构类型、林分密度、立地条件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胡桃楸天然次生林比长白落叶松纯林的土壤更加疏松多孔,土壤蓄水能力更强。相同林龄树种组成对水源涵养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林分密度对于天然次生林的蓄水能力有显著影响。不同立地条件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坡度越大,水源涵养能力越低。阴坡比阳坡的蓄水能力强。[结论]胡桃楸天然次生林土壤蓄水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水曲柳引种栽植20年后的适应性、生长表现及其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水曲柳的引种和立地环境选择、引种地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内引种栽植20年的水曲柳散生个体、水曲柳纯林、水曲柳混交林及其他阔叶林、沟谷草甸进行调查,分析水曲柳个体适应性、生长表现和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结果】(1)水曲柳在不同环境或群落类型中的成活保存率Sp均大于90%,能够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2)水曲柳个体胸径、树高、冠幅、干性及冠长率等形态指标在不同群落或环境中存在差异,活力度值B排序结果为水曲柳散生个体>水曲柳混交林>水曲柳纯林;(3)水曲柳纯林和水曲柳混交林物种多样性低于其他阔叶林和沟谷草甸群落类型。【结论】(1)水曲柳在引种栽植20年后进入中龄阶段,仍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存活率较高,在林缘及道边散生个体的生长表现最好,在混交林和纯林中受林分郁闭度过高影响,水曲柳生长表现相对较差;(2)水曲柳具有较强的耐阴性和竞争力,进入中龄后在水曲柳纯林和水曲柳混交林中形成较高的乔木层郁闭度,导致灌草层物种减少,不利于当地物种多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红皮云杉人工林培育过程中林分地力的变化状况以及阔叶树对红皮云杉人工林土壤营养的改善作用,为红皮云杉人工林的培育筛选适宜的混交树种和施肥营养元素。方法在红皮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中采集树叶、凋落物和土壤样品,实验室内使用碳氮分析仪测定样品C含量,凯氏定氮仪测定叶片和凋落物的N含量,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含量,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样品P含量。结果(1)4种红皮云杉人工林间土壤的C、N、P含量差异显著,3种混交林均大于纯林,其中红皮云杉胡桃楸混交林C、N、P含量最大;(2)4种红皮云杉人工林间土壤的C∶N、C∶P差异显著,3种混交林均小于纯林,其中,红皮云杉胡桃楸混交林C∶N、C∶P最小;(3)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的N、P含量差异显著,以黄檗为最低,胡桃楸为最高,但均高于红皮云杉;(4)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的C∶N、C∶P以黄檗为最高,胡桃楸为最低,但均显著低于红皮云杉;(5)混交林中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与土壤之间C、N、P含量及C∶N、C∶P的相关性皆高于同林型中红皮云杉叶片及其凋落物与土壤之间C、N、P含量及C∶N、C∶P的相关性。结论依据树种叶片、凋落物及土壤部分的C含量、N含量、P含量、C∶N、C∶P和N: P,胡桃楸和水曲柳可做为红皮云杉人工林的适宜混交树种,培育过程中应注意解决N素和P素含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