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时移地震是在油田开发阶段,利用不同时间测量的地震波场的差异变化来研究油气藏变化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时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不同时期的地震属性的差异来预测储层的变化和剩余油的分布。本文基于正演模拟,优选出适合本工区的均方根振幅、振幅总量、振幅的峰态、振幅最小值、平均瞬时相位、反射强度斜率、能量半衰期、有效带宽及主频9种敏感属性,为准确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提供了依据,为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中的油气被开采,储层的性质或储层参数必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非一致性重复采集时移地震资料处理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及测井资料,结合工区内的地质特征,从5大类地震属性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地震属性特征进行交会分析对比优选,利用K-L变换进行属性优化组合,最终基于优选出的基础地震属性以及监测地震属性分析对比,并结合工区累积产油量来预测目的层的含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大量泥页岩裂缝油气藏的不断发现表明,泥页岩裂缝的研究尤为重要,地震数据中提取的地震属性可用来描述储层特征和探测地下异常体。为了确定苏北盆地高邮凹陷LWS次凹页岩储层的有利分布区,总结了高邮凹陷泥页岩裂缝地震响应特征,并利用地震敏感属性对泥页岩裂缝进行识别。首先通过分析过井地震剖面地震响应特征,建立泥页岩正演模拟,对正演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时频分析手段开展对比验证,井震结合,优选古近系阜宁组E1f2页1+页2裂缝敏感的地震属性。利用该方法,对古近系阜宁组E1f2页1+页2选择了低频能量属性进行裂缝预测,应用效果与实钻井吻合程度较好,该方法能在平面上较好地预测泥页岩的发育范围。  相似文献   

4.
碳酸盐岩储层不同尺度溶洞地震属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洞是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藏的重要载体之一,对溶洞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形成与聚集机理。而目前大多数研究工作都是局限于剖面特征的研究,并没有考虑不同溶洞组合情况下各种地震属性特征。针对这一问题,设计横向上溶洞尺度变化和纵向上溶洞间隔距变化的2个溶洞模型,并利用波动方程正演和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获取偏移剖面,提取不同类型的地震属性,研究不同尺度和间距变化的溶洞对地震属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方差相干体的断层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断层和断裂带的有效探测和识别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重要环节。作为近些年兴起的新技术,运用地震数据体提取出能反映多种构造信息的属性体,在构造复杂区的构造沉积演化、断裂系统组合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加准确和有效地对断层与裂缝进行识别,在相干和方差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差相干体的概念。并以新疆某区块实际资料为例,对比了方差和相干的多属性融合技术与相干属性体、方差属性体相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方差相干体技术能准确地反映地层构造形态和断裂分布情况,对较大断裂的识别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对原始地震数据中的噪声也具有很好的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时移地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技术是时移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研究该技术在海洋时移地震数据的受限因素及应用效果,首先介绍时移地震重复性的两个主要参数NRMS(Normalization Root Mean Square)和PRED(Predictability),随后详细分析影响时移地震的重复性因素,进而给出在处理上的时移质量控制要点,最后通过南海某工区的时移地震数据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参考本文给出的控制要点,可达到在精细的质量控制过程中提高时移地震数据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裂缝油气藏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准确地预测储层中的裂缝发育程度等参数是勘探开发的难点。本文采用叠后多属性分析技术对DMT潜山变质岩裂缝进行了定量预测,在储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取了对储层裂缝敏感的地震属性,包括相干体、曲率、蚂蚁体、弧长、瞬时频率、均方根振幅、反射强度属性;然后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多种地震属性进行了裂缝密度的定量预测,得出裂缝发育区为东胜堡和法哈牛、静安堡构造带,次级发育区为边台、平安堡、静北、前进构造带。其结果与工区钻井资料吻合,为该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我国油气田勘探程度的增加,勘探目标已逐渐转向地层、岩性等复杂油气藏。本文针对苏59地区储层砂体横向变化快、纵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利用地震波通过含气层时高频能量发生明显衰减、地震道积分剖面出现异常高值、部分地震属性出现异常响应等现象,对地震资料进行了道积分处理,并对道积分剖面进行了时频分析,获得了各单频道积分剖面。通过对比单频道积分剖面,初步预测了储层中可能存在的“甜点”,并提取振幅总能量、均方根振幅、绝对振幅和、弧形长度等地震属性,通过这些地震属性的异常响应,结合钻井和其他资料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预测出了剖面上存在的“甜点”。  相似文献   

9.
地震属性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地震属性技术的特点和专业术语 ,阐述了同相轴属性和数据体属性参数的提取方法 .利用实例说明了该技术在识别断层及其它构造、解释煤层厚度变化、预测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等的具体应用情况 .认为在煤田地震勘探中 ,利用地震属性信息有助于解释人员了解地下构造、地层和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地震属性信息是蕴含在地震反射波中的有有信息,随着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强及油气藏精细描述的开展,地震属性信息已经引起地震物理,地质等学科专业人员的重视,尽管现代地震技术发展很快,信噪比和分辨率都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忽视地震属性信息是大地构造地质情况的真实反映,它能从多方面反映地下特殊地质现象,沉积现象,流体特征等。本文主要以五3区上乌尔禾组油藏开发为例,全面介绍了各种常用地震属性信息的概念及其在油气藏尤其是砂砾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作用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数学优化方法在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种数学优化方法及新安江(三水源)模型的理论为依据,介绍了优化方法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将率定成果与API模型进行了对比,说明这3种优化方法在大宁河流域参数率定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文安斜坡内带深层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等方法研究识别隐蔽油藏.通过兴隆1井地层重新划分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应用,将该区沙三、沙四段地层之间重新确定为不整合接触.在三级层序地层框架建立的基础上,刻画各体系域砂体展布特征,构建了坡折带控制沙四下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通过钻井实践,首次在霸县凹陷发现沙四下段含油层系及新的烃源岩层,实现了深层自生自储式油藏类型的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3.
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计算机机构动画仿真的方法,对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机构双曲柄存在的条件,两连杆铰接点C的轨迹曲线可到达的区域及该轨迹曲线形状随机构结构参数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从而为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综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变截面梁变形计算的初参数法,运用该方法求密炼机转子的变形,并得到了精确的解。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学校的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现行高校固定资产计价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设想,研究了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会计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6.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从而避免虚增企业利润。但在实务中,一些企业却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原则性,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达到操纵会计利润的目的,本文即是从企业滥用资产减值入手,以实例来揭示企业计提秘密准备的意图,以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扬声器的自滤波特性与D类功放失真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圈式扬声器的电—力—声类比等效线路对动圈式扬声器的频率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利用扬声器的自滤波性能改善因D类功放移相网络引起信号相位失真的方法。同时,采用比较、反馈的方法对音频信号的谐波加以抑制,使得数字功放的总体失真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主要借助螺线特性,对一类含间隙分布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特征方程λ+c=d(1+λT)  相似文献   

19.
红土颗粒粒度的分维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分形几何理论,探讨红土在不同处理方法下其颗粒粒度的分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土的颗粒粒度具有线性分形结构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分维值的大小反映了土中颗粒粒度的分布情况,并与土的物理力学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分维是描述土的颗粒粒度的一个新的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20.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对独立学院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独立学院学风的种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并由此探讨了建设优良学风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