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0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的56例患者与无复发转移者平均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9.5枚/例和16.3枚/例(P〈0.01).术后5年内死亡的97例患者与健在者平均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1.1枚/例和16.7枚/例(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检出大于或等于12枚/例组和小于12枚/例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3.9%和62.0%(P〈O.01),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4%和25.7%(P〈0.01),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与淋巴结检出数目有关(P〈0.05)。结论淋巴结检出数目多少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淋巴结检出数目多者复发转移率低.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含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1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I motif,ADAMTS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DAMTS1的表达,采用妒检验分析ADAMTS1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ADAMTS1表达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ADAMTS1的表达阳性率为40%(26/65),癌旁组织为85%(55/65),结直肠癌组织较低(X=27.546,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其ADAMTS1的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X=5.329,P=0.021)。ADAMTS1表达阴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而ADAMTS1表达阳性者为70个月,ADAMTS1表达阳性者的生存情况较好(X=10.151,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RR=3.782,95% CI:1.509-9.476,P=0.005)、淋巴结转移(RR=3.107,95% CI:1.186-8.138,P=0.021)和ADAMTS1表达情况(RR=2.020,95% CI:1.071-3.809,P=-0.030)均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及ADAMTSI表达阳性者的预后较好。结论ADAMTS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ADAMTS1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ADAMTS1表达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好于ADAMTS1表达阴性者,提示其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淋巴结检出情况,探讨其与TNM分期、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36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统计病理对淋巴结转移情况、随访资料。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LNM)病例中,切除淋巴结数〉12枚者阳性率为73.1%,切除淋巴结数≤12枚者阳性率为58.0%(P〈0.05)。淋巴结转移率(rN)分期rN0、rN1、rN2 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4.4%和56.3%(P〈0.05)。结果表明,淋巴结切除数目影响LNM阳性率、rN和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 :91例完整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 ,将逐一清除的淋巴结分别送检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E- cad和 TIMP- 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诸因素的关系。结果 :9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 3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共清除淋巴结 974枚 ,其中 1 1 3枚发生转移。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 1年龄 :小于 4 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36 ) ;2肿瘤的侵袭程度 :随着侵袭程度的加深 ,淋巴结转移的机会越大 (P <0 .0 0 5 ) :3E- cad和 TIMP- 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否淋巴结的转移呈副相关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结论 :结直肠癌淋巴结的转移与年龄、肿瘤侵袭的程度以及 E- cad和TIMP- 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有关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初步估计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 ,从而指导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 ,以及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亚甲蓝是否可以增加早期(T1和T2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中淋巴结的检出率以利于结直肠癌的分期,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间共234例使用亚甲蓝注射的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亚甲蓝组),以此前的194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为对照组。对照组和亚甲蓝组获取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2±5)枚/例和(38±10)枚/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甲蓝组切除标本中获得阳性淋巴结的数目26.7%(62/234)明显多于对照组9.4%(18/194,P=O.04)。亚甲蓝注射容易实施并有较高的成功率86%(201/234)。结论:亚甲蓝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中的淋巴结检出率,有助于明确肿瘤分期。  相似文献   

6.
淋巴结清除数目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局部淋巴结切除标本中切除淋巴结数目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198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有完整病理学检查和随访资料的 76例外科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病例做回顾性分析。以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 ,每组根据淋巴结切除数再分两组 ,即切除数 >5 0枚组和≤ 5 0枚组 ,计算 5年生存率并进行生存率Log rank检验。 结果无淋巴结转移组中 ,切除淋巴结数 >5 0枚者较≤ 5 0枚者 5年生存率高 2 3% ,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5 4 8,P <0 0 5 )。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 ,切除淋巴结数 >5 0枚者较≤ 5 0枚者 5年生存率高 36 % ,生存率也有显著差异 (χ2 =13 6 5 ,P <0 0 1)。结论充分的淋巴结切除可以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淋巴结切除数目应作为规范结直肠癌手术的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A、B期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特点 ,分析微转移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用鼠抗人细胞角蛋白 2 0 (CK2 0 )单克隆抗体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 5 7例A、B期直肠癌根治标本的直肠周围淋巴结 183个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 5例 ( 4 3 .9% )直肠癌的 48个淋巴结 ( 2 6.2 % )出现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肿瘤的部位有关 ,但与年龄、性别及原发肿瘤侵入的深度无关。随访平均 42个月结束后 ,有微转移的直肠癌患者生存率 ( 74.9% )与无微转移的直肠癌患者 ( 78.8% )无明显差异。结论 直肠癌微转移可能增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发生 ,但对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直肠癌肺转移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直肠癌肺转移的预后因素。方法1973年9月到2007年9月,我院共诊断43例直肠癌肺转移患者并行45次肺转移瘤切除手术,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36~77岁(平均58岁)。随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pTNM分期、肺转移瘤数目及最大直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直肠癌原发灶切除至发现肺转移的时间即无瘤间隔时间(disease-free interval,DFI)、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术中出血量、术后化疗等。用Kaplan Meier法统计生存率,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可能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被随访,随访时间1~103个月(中位数54个月)。术后因合并心脏并发症早期死亡1例(2.3%),患者中位生存期42.6个月,术后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3%,56.4%和32.2%。DFI为0~144个月(中位数28.6个月),9例发生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CEA〈5ng/ml为42.6%,CEA≥5ng/ml为18.0%(P=0.009);DFI≥3年患者5年生存率为53.3%,1年〈DFI〈3年患者为32.3%,DFI≤1年患者为15.1%(P=0.036)。术前血清CEA水平和DFI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3,0.016)。结论对直肠癌肺转移患者手术治疗是有效的,CEA〈5ng/ml和DFI≥3年的患者长期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低位直肠癌术中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侧方淋巴结清扫应用于低位直肠癌的价值。方法对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侧方清扫组30例,行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包括上方、侧方淋巴结清扫);传统清扫组11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结果侧方清扫组7例发生侧方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3.33%,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发生侧方淋巴结的转移率比高、中分化腺癌高出4倍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侧方清扫组3年生存率比传统清扫组高22.12%。结论对低位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可降低盆腔复发,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1在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共刺激分子B7-H1在50例直肠癌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对两者之间的表达水平作相关性分析,并探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B7-H1在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6.0%(33/50),20.0%(1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者之间的表达评分呈正相关(r=0.435,P=0.002)。在直肠癌组织中B7一H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在癌旁组织中B7-H1的表达仅与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而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B7-H1在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进展和侵袭相关,可以作为直肠癌患者预后的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211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21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全部患者中术后获5年随访者有71例,Dukes分期A、B及C期患者5年生存者分别为12/12例、20/31例及11/28例;直肠癌术后随访5年者局部复发率为11.8%(4/34)。扩大根治手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及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手术者15例,其中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经治疗后有改善;1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均经治疗后痊愈。直肠癌保肛手术占77.2%(61/79),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占60.7%(17/28)。结论结直肠癌的治疗应将肿瘤的根治始终放在第1位,结肠癌根治应规范化;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大大减少了直肠癌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侧方淋巴结清扫宜选择性开展;保护盆腔自主神经的手术开展有利于减少膀胱和性功能的损伤;在不降低根治原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保肛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角蛋白19(Keratin 19)的表达与直肠癌所导致直肠系膜内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预测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 0 0 2年3~8月收治的80例DukesA ,B ,C ,D期直肠癌组织及其系膜内12 0枚和直肠系膜外5 1枚转移淋巴结中Keratin 19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1)在80例直肠癌病人中,5 7例腺癌上皮Keratin 19表达强于其正常直肠腺上皮Keratin 19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转移淋巴结的表达程度强于其癌组织表达(P <0 .0 1) ;(2 )有2 5例直肠癌病人直肠系膜内淋巴结HE染色阴性,而免疫组化Keratin 19蛋白染色于其中9例病人的系膜内和系膜外淋巴结分别有11枚(9. 17% )和5枚(9 8% )染色阳性;(3) 80例直肠癌病人直肠系膜淋巴结内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平均灰度值与直肠癌原发灶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平均灰度值相关性分析显示有相关性(P <0 . 0 1)。结论 80例直肠癌病人直肠系膜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Keratin 19蛋白表达强于直肠癌原发灶癌细胞的表达,直肠癌细胞Ker atin 19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呈正相关关系。Keratin 19在DukesC/D期直肠癌内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DukesA/B期内的表达。Keratin 19在直肠癌细胞内的表达与病人年龄无明显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8月1日至2011年3月1日期间的直肠癌患者57例,术前行直肠CTVE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直肠癌周围组织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患者术后常规进行病理检查,比较两者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前直肠CTVE检查与术后石蜡病理检查对直肠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判断经四格表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P>0.05),其对直肠癌周围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为93.94%。术前直肠CTVE预测直肠癌周围组织浸润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经四格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P<0.05),其对直肠癌周围组织浸润判断的敏感性为27.78%,特异性为42.86%。结论 CTVE在术前评估直肠癌周围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可信性,但对直肠癌周围组织浸润的评价较差。  相似文献   

14.
侧方淋巴结清除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侧方淋巴清除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术,清除上方3组淋巴结的同时行侧方淋巴结清除,对分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6例中有19例有侧方淋巴结转移,其中侧方淋巴转移5例,占阳性淋巴结病例的26.3%(5/19),占全部病例的13.9%(5/36),结论:为保证根治手术的彻底性,减少肿瘤复发,对腹膜返折部以下的进展期直肠癌除上方淋巴结必须清除达第3站外,有必要同时进行侧方淋巴清除。  相似文献   

15.
ֱ�����ܰͽ�ת��Ӱ�����ص��ٴ��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 1986~ 2 0 0 2年手术治疗的 918例直肠癌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肿瘤所在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 (P >0 0 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 :分化程度 >浸润深度 >侵犯肠管周径 >大体类型 ,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主要因素。结论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相关 ,其中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病理科医师细致取材对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淋巴结检出数量的影响。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2008年1。12月和2009年1。5月收治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Ⅰ~Ⅲ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008年间(2008年组)和2009年间(自2009年1月起,病理科建议每例直肠癌患者手术检出淋巴结数量不少于15枚;2009年组)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数量。结果232例直肠癌患者入组.其中2008年组156例,2009年组76例。两组患者性别(P=0.436)、年龄(P=0.527)、肿瘤距肛缘距离(P=0.761)、肿瘤分化程度(P=0.074)和TNM分期(P=0.167)及手术方式(P=0.715)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组检出淋巴结数量[(16.0±0.3)枚/例]显著高于2008年组[(11.4±0.3)枚/例](P〈0.01);2009年组检出淋巴结达12枚/例者的比例94.7%(72/76例),显著高于2008年组的45.5%(71/15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未行术前新辅助治疗、且无远处转移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病理科医师细致取材可以获得理想的淋巴结检出数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直肠癌组织中γ-syn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直肠癌组织γ-syn蛋白的表达。同时收集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距肛门距离、术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结果86例直肠癌组织中都有γ-syn蛋白的表达(86/86)。γ-sy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距肛门距离、术前血清CEA水平之间无相关性;与直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绪论直肠癌组织高表达γ-syn蛋白;γ-syn蛋白是直肠癌普遍存在表达的蛋白,可以作为直肠癌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8.
通过高通量组织芯片技术,制作石蜡组织微阵列,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检测RUNX3蛋白在癌旁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分析其与结直肠癌各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求该基因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以期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价和基因治疗指标的筛选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均来自未经化放疗的诊断明确的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62例及相应癌旁组织21例。采用石蜡组织微阵列技术,运用HE染色明确病理诊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RUNX3在非癌组织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与统计。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在21例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和6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2%(20/21)和69.4%(43/62),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RUNX3蛋白的阳性染色率高于结直肠癌组织(P=0.017)。在62例肿瘤中16例结肠肿瘤和46例直肠标本中RUNX3阳性率分别为(12/16,75.0%),(31/46,67.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573)。(2)RUNX3的表达与肿瘤各病理指标之间关系:在45例溃疡型样本和17例隆起型样本中,RUNX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2%(28/46)和88.2%(15/17),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9)。在25例无淋巴结转移样本和37例有淋巴结转移样本中,RUNX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0%和59.5%,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1)。RUNX3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病变大小及不同浸润深度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1)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较癌旁黏膜组织呈现显著降低下调趋势,提示RUNX3蛋白表达下调可能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RUNX3基因表达无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病变大小、浸润深度间差异,但与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应用美蓝对67例结直肠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活检,分体内、体外组,采用HE染色病理检查法、CK-20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SLN中转移癌。结果共检出淋巴结660枚,其中SLN130枚,检出率19.7%。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SLN的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体内、体外两种SLN的标记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SP法检测SLN癌转移的敏感性明显高于HE染色,而假阴性率明显低于后者;肿瘤细胞在SLN的转移率明显高于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率(P〈0.01)。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体内、体外SLN定位方法均可以获得成功,均具有切实的可行性,与手术方式无关,并能够预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况;通过SP法检查有助于明确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期,有利于判断预后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定位结直肠癌(CRC)前哨淋巴结(SLN)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体内或体外注射亚甲蓝定位105例SLN,采用多层面HE染色检测SLN中转移癌,探讨对CRC分期的影响。结果体内定位SLN44例,成功41例,SLN平均数目为1.37枚,例,体外定位61例,成功58例,SLN平均数目为1.59枚,冽(P=0.1710);SLN位置分布无差别(P=0.3450)。105例病人总淋巴结数目为1944枚,平均为18.51枚/例,总SLN定位成功率为95.24%,平均SLN为1.49枚/例。常规病理检测SLN转移阴性55例,其中行多层面HE染色发现微转移6例,提高7.40%淋巴结转移阴性病人的病理分期。结论结直肠癌体内、体外SLN定位均可获得成功,SLN多层面HE染色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