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前言 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以下简称防次)是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类灌区的灌溉管理中,灌溉和防次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为在早春到雨季前这段时期,根据防次要求应把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而这个时期天气比较干旱,作物需要灌水。在过去,单纯引黄河水灌溉,往往使地下水位回升,超过临界深度,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目前生产中采用的井渠结合灌溉,以井灌代井排,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配运用的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但在井渠结合的条件下,如何  相似文献   

2.
实行井渠结合、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解决引黄灌区水资源紧张、有效地防治灌区盐碱化、控制地下水位的有效措施,是灌区适宜的用水模式。文章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为例,介绍了灌区井渠结合的形式、布局和特点,对灌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物高产稳产、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言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关键,是控制地下水埋深,使其长期稳定在临界(能抑制土壤返盐)深度以下。控制地下水位的方法很多,如明渠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等。  相似文献   

4.
河套灌区水土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具有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良好条件,但灌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保证灌区生产的发展,必须与盐碱化作斗争,采取措施控制和调节地下水状况是治碱工作的迫切的任务。为着控制地下水状况,首先必须拟定一个地下水的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5.
土壤积盐与地下水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地下水补給情况下土壤水分的形态和不同形态的水分在土壤中运行和蒸发的一些特点,论証了毛管水联系破裂含水率等土壤水分形态指标与土壤水分运动和土壤积盐状况的关系,探討了次生盐碱化发生的地下水临界条件,提出了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方法,并且对現有的临界深度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討论与比較。  相似文献   

6.
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报和预防,就是在认识和掌握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预先估计其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进而提出预防的措施。有了准确的预报做耳目,就可能使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防工作有准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土壤盐碱化地下水临界深度,一直是一个焦点性科学问题,学者们存在不同认识,也是实践中的难题.为了完成大安灌区的设计,袁们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厘清了不同临界深度概念间的含义差别,确定了合理的灌区地下水临界值和排渍深度值,并应用于大安灌区的设计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地下水调控标准研究(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灌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着重分析了灌区内典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指出地下水以灌溉入渗补给为主 ,灌溉制度决定地下水补给量、补给时间和补给强度 ,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深入探讨了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农作物生长及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初步给出灌区地下水调控标准 :在作物生育期 (5~ 7月 ) ,可将作物防治渍害和盐碱害的标准作为该时段的地下水调控标准 ;在作物秋灌期 (9~ 10月 ) ,可将防止土壤盐碱化的地下水调控标准下限 ,作为本阶段的地下水调控标准。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土壤盐碱化地下水临界深度,一直是一个焦点性科学问题,学者们存在不同认识。也是实践中的难题。为了完成大安灌区的设计,文中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不同临界深度概念间的含义差别,确定了合理的灌区地下水临界值和排渍深度值,并应用于大安灌区的设计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浅谈阿勒泰地区农业节水与灌区土壤盐渍化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状阿勒泰地区农业节水与灌区土壤盐碱化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阿勒泰地区目前大面积耕地土壤的盐渍化属次生盐渍化,属人为施灌制度控制不严造成的,不同的灌溉定额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不同,灌溉定额越大,灌溉水利用率越小,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越大,地下水位增长速度加快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11.
新疆平原水库大都建立在无限深透水地基上,坝基渗漏易造成水库周边地区的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要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其重要举措就是采用防渗措施将水库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埋深"以下。用边界单元法建立渗流计算模型,通过调整水平铺盖防渗体的长度,可控制水库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防止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地区原来就有很多盐碱地,解放后,改良利用了一大部分。最近几年来,在引黄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又有新的发展,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有关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羣众,开始采取了一些防治的措施;有关科学研究部门和高等学校也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与总结群众经验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因素比较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很复杂。为了集思广益,弄清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有效的措施,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展,和改造利用现有的盐碱地,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本刊将辟专栏,开展如何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的讨论。这一期先刊登“引黄灌区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的探讨”和“怎样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等五篇文章,供读者参考、研究;并热烈地希望各地读者,特别是各省水利、农业部门有关同志,从总结经验出发,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踊跃投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3.
台兰河灌区盐碱地成因分析及规划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我国农业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的制约性因素。通过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台兰河灌区产生次生盐碱化的原因,从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平整土地、深耕、经常松土和掺土、种植耐盐作物、密植套种、种植绿肥牧草、重视生物排水的作用几方面深入分析规划治理措施,为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及改良盐碱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干旱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小,土壤水势梯度常常小于零,潜水蒸发不仅成为作物耗水和土壤水蒸发的主要来源,而且在灌区还可以补充作物根系层中需要的水分,从而减少灌水量。同时,潜水蒸发又会引起盐分的上升和积累,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在地下水埋深较浅和地下水矿化度较大的地区,这一现象尤为严重。因此,研究潜水蒸发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保护、合理灌溉和防止土壤盐碱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改良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盐碱土的改良利用,有着悠久历史,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过程。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矿化度较高的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的,因此预防灌区土壤发生盐碱化,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且应采取水利、农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降低地下水位是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与防治盐碱化的重要措施。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来看,要有适宜的水分、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基本条件,地下水位比较高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从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来看,必须降低地下水位到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因此在治涝中不仅需要及时排除地面涝水,还要及时降低地下水位。  相似文献   

17.
干旱地区灌区水盐运移及平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流域多数灌区存在着耗水机理不清、水资源利用率低、土壤次生盐碱化等许多问题.为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灌区地表、地下水资源,改善灌区生态环境,本文选择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义长灌域作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非农区一农区一水域的水盐运移及均衡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水分在各个环节的转化与消耗、以及水盐的迁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农区脱盐量的75%随地下水迁移到了非农区.说明了灌区内排水和旱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以松北区灌排体系及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例,建立研究区的地下水水流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对比不同人工河道建设方案对区域地下水水位的影响,进而分析地下水位埋深状况,以保证项目实施后地下水位埋深不小于地下水临界深度,防止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在水流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与人工河道的水量交换量,预测及评价地下水水质的发展状况;在比较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的人工河道建设方案。结果表明:实施方案二情况下,地下水补给渠道,且补给量较小,对地下水水质基本没有影响;实施方案一情况下,渠道河水补给地下水,且补给量较大,将对地下水水质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发生盐漬化的首要条件是地下水位高,因此,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止土壤盐漬化的基本手段。要控制地下水位,必須拟定地下水位的控制指标。这个指标,通常称为地下水“临界深度”。关于临界深度的涵意,目前尚无統一的意見。但一般认为,土壤开始返盐时的地下水埋深是“临界深度”。本文将对具有这种涵意的“临界深度”的确定作一初步探討。  相似文献   

20.
降低地下水位是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与防治盐碱化的重要措施。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来看,要有适宜的水分、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基本条件,地下水位比较高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从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来看,必须降低地下7K位到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因此在治涝中不仅需要及时排除地面涝水,还要及时降低地下水位。一、降低地下水位对农业增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