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添加剂对L-乳酸钙间歇结晶晶体粒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加入增大了L-乳酸钙结晶过程的界面能,从而抑制自发成核过程的发生,促进晶体的生长,改善晶体的粒度.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添加剂,在添加剂量为80mg/kg时,晶体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36μm,结晶温度对L-乳酸钙晶体的粒度有重要影响,正交试验的最佳结晶控制条件为:添加剂加入量80mg/kg、结晶温度39%,搅拌速率220r/min,晶种加入量为溶液质量的2.5‰,降温速率10%/h.  相似文献   

2.
水溶开采的硫酸钙型卤水中除主要含氯化钠外,还含有大量的钙和硫酸根离子,这不仅影响真空盐产品的纯度,同时在真空蒸发罐及卤水回用过程的管道输送过程中结垢严重,对生产过程影响较大.实验测定了硫酸钙型卤水中硫酸钙的溶解度曲线.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重铬酸钾和聚乙二醇作为添加剂,研究了添加剂对硫酸钙型卤水体系中CaSO4·2H2O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铬酸钾的加入量为150 mg/kg~250 mg/kg时,其促进CaSO4·2H2O晶体生长,当重铬酸钾的添加量为210 mg/kg时,其对CaSO4·2H2O晶体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此时线生长速率为9.333×1010 m/s;聚乙二醇作为添加剂在较大范围内都会对CaSO4·2H2O结晶过程起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开始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得到的CaSO4·2H2O晶体产品的粒径将随之增大.当添加量为400 mg/kg时线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为2.057×10-9 m/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添加浓度小于300 mg/kg时,其促进石膏型卤水体系CaSO4·2H2O晶体的生长.当添加量为30 mg/kg时,CaSO4·2H2O晶体的粒径达到最大值,此时的线生长速率为1.290×10-9 m/s.  相似文献   

3.
六水氯化锶结晶过程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高晶体粒度角度出发,使用间歇冷却过程,在夹套式结晶器内研究了六水氯化锶结晶过程,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氯化锶晶体粒度的因素和最佳结晶工艺条件.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温速率、养晶时间、搅拌速度,最佳条件:降温速率5℃/h,养晶时间20 min,搅拌速率200 r/min,在该条件下氯化锶的粒度可以达到657.3 μm.  相似文献   

4.
工业结晶过程中,一般希望结晶产物具有均匀的粒度和规则的晶形。考虑到带有外桨的双轴搅拌器能有效促进结晶过程的传质与传热,因此课题组以双轴搅拌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考察了转速、桨型以及内外桨搅拌模式等参数对结晶产物粒度分布及晶型晶貌的影响;根据不同转速下测得的晶体成核生长动力学参数,建立氯化钾结晶成核速率与生长速率的预测公式。结果表明:双轴搅拌得到的晶体中值粒径明显高于单轴搅拌,但由于外桨的存在,使得粒度分布离散度变大;存在一个最佳转速使晶体中值粒径达到最大且粒度分布较为集中;内外桨同转、桨叶选用轴流桨或混流桨时更适用于结晶操作。氯化钾结晶成核速率与生长速率的预测公式为工业结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蔗糖晶体的粒度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蔗糖结晶过程的晶体粒度分布对提高蔗糖质量和蔗糖连续结晶的实践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本论文通过对晶体粒度的计量及结晶过程粒度分布的研究,着重分析了有关影响晶体生长分散的因素,从而指出控制蔗糖晶体粒度及其分布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用熔融共结晶法制备了赤藓糖醇-蜂蜜固态复配产品,应用TG-DSC、XRD、SEM、FT-IR等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赤藓糖醇-蜂蜜固态复配产品为共晶体,保有蜂蜜的天然成分,单因素实验表明,晶种的加入量以及粒度分布、降温速率是影响赤藓糖醇-蜂蜜共结晶过程的产品粒度分布的关键因素,当加入晶种的粒度为170~200目,加入量为1~3wt%,降温速率控制在0.5~10℃/min时,得到的赤藓糖醇-蜂蜜共晶体产品中40~60目的晶体占总质量的90%以上,无需额外干燥工序时共晶体产品的含水量小于0.5wt%,结晶度不小于90%。  相似文献   

7.
石膏型卤水体系真空蒸发制备NaCl过程中,CaSO4.2H2O对NaCl产品的纯度影响较大。研究了石膏型卤水体系中CaSO4.2H2O的结晶过程。实验研究了搅拌速率、停留时间、晶种量、温度等条件对石膏型卤水体系二水硫酸钙结晶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晶体的粒度开始随搅拌速率的增大不断增大,当搅拌速率达250 r/min时,晶体粒度达到最大值77.24μm;晶体粒度同样开始时随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当停留时间为120 min时达到最大值,此时平均粒径为70.39μm。CaSO4.2H2O晶体粒度随晶种量的增加而减小;在40℃~70℃范围内,晶体粒度开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60℃时达到最大值,此时晶体的平均粒径为70.39μm,随后随温度的升高晶体的粒度逐渐降低。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石膏型卤水体系对二水硫酸钙生长影响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温度为70℃、搅拌速率为250 r/min,停留时间为120 min,晶种量为3 g。此时的晶体的线生长速率为2.508×10-9 m/s。  相似文献   

8.
结晶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单元操作,结晶过程控制多以获得高质量和适宜粒度的产品为目的.实验研究了平面蒸发方法制备氯化钠再制盐过程中的蒸发速率、停留时间及搅拌频率对产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沸腾蒸发条件下,晶体成核速率较快,再制盐多为立方体晶习.当蒸发速率为14 mm/h时,再制盐平均粒径为800 μm,晶体产品粒径均匀.停留时间对再制盐片晶厚度影响较大,停留时间越长,片晶越厚.搅拌频率越大,晶体产品平均粒径越小,且在高搅拌频率下再制盐易形成立方体晶习.无搅拌的条件下,停留时间为10 h时,再制盐平均粒径为827.0 μm,堆积密度为0.749 g/mL,粒度分布较均匀,为500μm~ 1500 μm.  相似文献   

9.
实验主要研究了在光卤石冷分解制取氯化钾连续结晶系统中,氯化钾的结晶动力学以及影响产品粒度的因素.建立了光卤石分解氯化钾结晶过程中氯化钾结晶动力学模型.探讨了停留时间及循环液中氯化镁浓度对结晶动力学及晶体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共结晶技术是精细化学品、制药等高附加值行业的前沿研究方向。本文以赤藓糖醇为载体,采用熔融共结晶法制备了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固态复配产品,应用TG-DSC、XRD和SEM等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熔融共结晶法制备的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固态复配产品为共晶体,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共晶体的DSC热分解吸热峰的峰顶温度为156.2℃,而三氯蔗糖的热分解吸热峰的峰顶温度为134.4℃,说明共结晶过程有效提高了共晶体复配产品中三氯蔗糖的热稳定性,共结晶试验中发现晶种加入量和晶种粒度分布是影响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共结晶产品粒度分布和堆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加入晶种的粒度为120~200目,加入量为10 wt%时,熔融共结晶法制备的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共晶体产品中30~60目的晶体占总质量的91.8%,堆密度可达0.82 g/cm~3。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NH+ 4 、K+ 、Cl-、SO2 -4离子的混合体系中K2 SO4晶习、晶形特性 ,考查了不同结晶添加剂对K2 SO4结晶的影响 ,探讨了各种离子对硫酸钾在混合体系中结晶过程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 ,Mg2 + 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有促进K2 SO4晶体结晶作用 ,而Fe3 + 、Al3 + 对结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添加助剂的置换蒸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蒽醌、水溶性醌类助剂CT-1以及蒽醌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配使用在两种置换蒸煮工艺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两种置换蒸煮工艺,添加以上几种助剂均可以提高置换蒸煮效果,且助剂的添加位置不同,其作用效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氯化钠是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重要的无机盐产品。研究通过平面蒸发的方法制备了氯化钠结晶,考察了不同的蒸发温度、结晶时间以及添加剂种类对氯化钠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50℃到70℃和时间从3.5 h到6.5 h的增加,大颗粒氯化钠呈现增加的趋势。MgCl2、CaCl2和ZnCl2的加入有助于氯化钠晶粒的生长,并且对氯化钠的结晶形态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圣祖  尹攀  何飞  方莹 《盐业与化工》2014,(3):22+24-25
由于结晶可以获得高质量和适宜粒度的产品,因而成为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单元操作。研究通过平面蒸发的方法制备氯化钾的结晶,考察了不同蒸发温度和添加剂等对氯化钾结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蜡纸脱蜡回用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碎浆温度对蜡在纸浆中的存在状态有较大影响,当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乳化剂用量为5%,乳化温度为80℃时,可以取得较好乳化脱蜡效果。  相似文献   

16.
韦异  杨康  潘伊纳 《印染助剂》2002,19(4):19-22
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聚氧乙烯(7)甘油椰油酸酯及自制表面活性剂WYR研制了新型涤纶高温匀染剂WRY-1。该产品经性能测试及应用,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染料分散性、匀染性、移染性和上染率。  相似文献   

17.
面粉品质改良制作优质馒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目前河南大面积推广种植的32个小麦品中优选的郑麦98进行制粉,选用硬脂酰乳酸钙钠、葡萄糖氧化酶等添加剂对其进行品质改良,确定了添加剂添加量分别为硬脂酰乳酸钙钠0.2%、葡萄糖氧化酶20mg/kg、脂肪酶50mg/kg、α-淀粉酶5mg/kg时馒头品质优良,为小麦品种优选、制粉等环节控制优质馒头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克服退煮漂一浴法短流程前处理工艺中一剂型前处理剂价格高、用量大等缺点,对碱剂、双氧水稳定剂、乳化剂及软水剂及其用量等进行试验.通过比较不同配比的前处理效果,研制出一种成本较低,用量较少,烧碱含量低,对环境友好的一浴一剂型前处理剂.其主要组成为:氢氧化钠10%,硅酸钠50%,平平加O 23.7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2.5%,硫酸镁1.25%,葡萄糖酸钠2.5%,双氧水5 mL/L.织物前处理后,白度达到80以上,毛效8 cm/30 min以上,强力损失低于10%.  相似文献   

19.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was used to monitor crystallization and melting of 20 wt% n-hexadecane oil-in-water emulsions.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droplet crystallization occurred depended on type of emulsifier used to stabilize the droplets: sodium caseinate, whey protein isolate, Tween 20. 40. 60 and 80 or sodium dodecyl sulfate. Emulsifiers with hydrocarbon; ails close in structure to n-hexadecane promdted crystallization at higher temperatures, which suggested that emulsifier molecules at the interface acted as nucleation sites for oil. Smaller droplets crystallized at a slower rate than larger droplets. Droplet size and emulsifier type had no appreciable effect on melting behavior of the droplets.  相似文献   

20.
根据羟甲基糠醛(HMF)形成途径,首先在由其不同反应前体物质构成的模拟反应体系中,研究了碳酸氢钠、碳酸氢铵、食盐、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对各体系中HMF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添加量为2.00mg/m L时,美拉德、果糖反应体系中HMF的生成量均显著下降,分别为5.01、3.02 mg/L和3.30、17.52 mg/L;在美拉德、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反应体系中添加0.60 mg/mL硫酸铝钾时,体系中的HMF均明显增高,分别为80.53、13.02、265.02和310.11 mg/L,最大增幅为对照组的620.26倍;而硫酸铝铵处理组HMF的增幅可高达197.00倍。而后考察了5种添加物对饼干中HMF的影响,证实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和食盐显著降低了饼干中的HMF含量,最大降幅为35.34%。然而,即使在添加了食盐、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的情况下,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0.10 g/80.00 g面粉)仍使饼干中HMF含量增加62.41%和55.64%。综上所述,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和食盐在模拟体系和饼干中显著减少HMF形成;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则大幅增加HMF生成量。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国家限制含铝膨松剂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