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孤立性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肿瘤。据Drennam及Douglas,支气管乳头状瘤可分为三种:①多发性乳头状瘤病;②炎症性乳头状瘤;③孤立性乳头状瘤。非炎症性孤立性乳头状瘤在所有下呼吸道乳头状瘤中是最不常见的,迄今为止报告这类肿瘤不多于20例。孤立性乳头状瘤的组织学是由鳞状、移行和柱状细胞所被覆并且按此分类。在所有的乳头状瘤中恶变可能发生,虽然在开始时可以为低度恶性的,至少必须分辨它是良性乳头瘤还是乳头状癌。典型的病例是不难区分的。在乳头状瘤,细胞通常是均匀的,在上皮细胞角化层无不典型分裂活动及不规则的核,显著的多形性,角化不良和基质浸润是恶变特征,应当反复切片寻找。  相似文献   

2.
1.天津市人民医院瘤科九年间住院治疗大导管上皮增生症5例,大导管乳头状病20例和乳头状癌9例。大导管上皮增生和乳头状瘤占乳腺肿瘤的2.9%,乳头状癌占乳癌的2.3%。2.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癌变者甚少见,故不宜视为癌前瘤变。惟大形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与乳头状癌颇相似,宜慎重鉴别。3.乳头状癌是有特殊表现的乳癌,临床多可初步辨认。此种癌瘤的恶性度较低,生长较慢,发生腋转移者较一般乳癌为少。但治疗原则仍以乳癌根治术为宜。  相似文献   

3.
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分为内翻性和外生性两类,以前者多见。我院1977年~1989年共收治鼻腔鼻窦乳头状瘤47例,其中外生性乳头状瘤3例。现将内翻性乳头状瘤4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0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6例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例,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病理诊断依据2003年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有关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分类标准.结果:10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表现:乳头溢血最常见,占56.6%(60/106);其次为乳房肿块,占30.2%(32/106);同时有乳头溢血和乳房肿块者,占13.2%(14/106).病理结果: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38例(35.8%),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42例(39.6%),非典型乳头状瘤7例(6.6%),导管内乳头状癌、囊内型乳头状癌及浸润性乳头状癌19例(17.9%).年龄>50岁的导管瘤病例,恶性占54.3%(19/35);病变位于二级以下导管,恶性占40.4%(23/57);钼靶片提示伴有钙化的,恶性占46.5%(20/43);既往有导管瘤病史者,恶性占55.2%(16/29);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法:1)导管及周围腺体区段切除;2)大区段、象限或全乳切除;3)乳癌改良根治术.结论:术前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年龄>50岁,钼靶显示有钙化,病灶位于二级以下导管和既往有导管瘤病史的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恶变机率高,以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为治疗原则,手术后应严密观察,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1例55岁女性患者,10年余前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8年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并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此后的3年时间里,患者多次出现复发并手术治疗,由甲状腺乳头状癌转变为乳头状癌伴鳞化,进而转变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最终因疾病迅速恶化死亡。甲状腺鳞癌可直接来源于腺癌或乳头状癌鳞状化生,一旦发生转变,则意味着疾病将可能加速进展,呈现高度恶化趋势,预后极差,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微创下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施行鼻内窥镜下手术,术中配合使用电动吸切器切除肿瘤,术后随访12~60个月。结果 全部25例均在鼻内窥镜下一次完整切除肿瘤。25例中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16个月内复发,其余23例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 使用鼻内窥镜微创下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不仅对病变局限者有效,对病变广泛侵犯后组筛窦和蝶窦者亦有较好疗效。但对瘤体广泛浸及上颌窦或额窦者宜采用联合径路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CD44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2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35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CD44s、CD44V6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CD44s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36/42)和37.1%(13/35),两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CD44V6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2%(19/42)和22.8%(8/35),两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3)p53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1.4%(9/42)和51.4%(18/35),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44蛋白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高度表达,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阴茎癌有效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状细胞癌29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恶变2例,疣状癌1例。31例行手术治疗,首次治疗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放疗3例,阴茎部分切除术27例,阴茎全切+尿道会阴部造口术1例,其中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4例。结果:28例获得随访,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中1例于手术后3年复发和2例于手术后3月复发而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者2年和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82%和45%,行阴茎全切除术者随访6年至今仍健在。结论:阴茎部分切除术是治疗阴茎癌合理有效的方法,且应尽早治疗。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应积极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阴茎癌有效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状细胞癌29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恶变2例,疣状癌1例。31例行手术治疗,首次治疗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放疗3例,阴茎部分切除术27例,阴茎全切+尿道会阴部造口术1例,其中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4例。结果:28例获得随访,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中1例于手术后3年复发和2例于手术后3月复发而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者2年和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82%和45%,行阴茎全切除术者随访6年至今仍健在。结论:阴茎部分切除术是治疗阴茎癌合理有效的方法,且应尽早治疗。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应积极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微创下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施行鼻内窥镜下手术 ,术中配合使用电动吸切器切除肿瘤 ,术后随访 12~ 60个月。结果 全部 2 5例均在鼻内窥镜下一次完整切除肿瘤 ,2 5例中 2例分别于术后 12个月和 16个月内复发 ,其余 2 3例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 使用鼻内窥镜微创下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不仅对病变局限者有效 ,对病变广泛侵犯后组筛窦和蝶窦者亦有较好疗效。但对瘤体广泛浸及上颌窦或额窦者宜采用联合径路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11.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治疗分析——附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0年收治的2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9例。中位年龄48岁(24~71岁)。左侧11例,右侧12例。在19例初治的患者中,临床表现血尿8例(42.1%),腰痛7例(36.8%),无症状者4例(21.1%);肾脏肿瘤中位最大径5.5cm(2.5~10.0cm)。另4例为外院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期收治肾癌的2.4%(23/975)。失随访4例。术后总5年生存率69.6%。其中初治19例,5年生存率为84.2%。14例早期局限性癌(T1a~T2N0M0)患者5年生存率100%,但2例分别于术后7年6个月和10年出现转移,其中1例双肺转移患者行肺转移瘤切除和生物化疗后已生存9年且健在,1例失访。3例局部淋巴结转移和2例远处转移的患者中,1例术后2年6个月出现肺转移瘤和切口转移手术联合生物化疗后生存3年,1例同期肺转移瘤患者行肺转移瘤切除和放疗后生存6年,而余3例中,2例失访,1例生存6个月。而外院初治出现复发的4例中,2例患者再次行复发肿瘤切除,分别生存1年和2年6个月,另2例转移患者中,1例生存9个月,1例失访。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国内少见。早期局限性乳头状肾细胞癌术后预后良好。对于复发或转移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转移瘤或复发瘤可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嵇庆海  王弘士  朱永学  李端树 《肿瘤》2002,22(5):428-42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侵犯梨状窝的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  1994— 2 0 0 0年我院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侵犯梨状窝原发灶为T4以上的病灶的患者 13例 ,肿瘤大小 5— 12CM ,中位大小 7.5CM。根据CT中的表现分为A型和B型 ;A型为原发灶或转移的淋巴结绕过甲状软骨的外侧缘侵犯梨状窝后累及梨状窝 ;B型为直接侵犯甲状软骨后累及梨状窝。结果 全甲状腺切除术的 8例 ;腺叶加峡部切除 5例 ;13例均有颈淋巴结转移。梨状窝A型的 2例B型 4例均行梨状窝切除。喉返神经侵犯的有 10例 ;13例肉眼切净肿瘤 ,B型 4例中有 3例镜下有血管内有癌栓和镜下切缘不满意 ,术后行外放射治疗。B型一例死于肺转移 ,一例局部复发 ,再次手术。另外 11例患者无瘤生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侵犯梨状窝的外科治疗的关键是尽可能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梨状窝的功能。术前应行CT或MR等检查 ,对原发灶或转移淋巴结侵犯梨状窝的范围和类型有一正确的判断 ,设计手术方案应个体化。同时强调在行甲状腺乳头状癌首次治疗规范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1例间变性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同时复习文献,归纳总结其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方法:12岁患儿间断性头痛1个月就诊,MRI示左侧顶部及丘脑囊实性混杂信号肿块影,予以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Ki-67 Li约10%,属间变性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WHOⅡ-Ⅲ)。结果:术后患者恢复满意,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57.6Gy/32f。放疗后1个月复查头颅MRI示左颞顶枕部颅骨及头皮软组织呈术后改变,局部未见明显异常对比增强病灶。结论: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大多表现良性,肿瘤全切后无复发、转移;增殖指数可能是判断PGNT预后的关键指标,Ki-67较高者术后应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型角化棘皮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3月收治的1例多发型角化棘皮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3岁女性, 发现左手背结节1年, 手术切除后2周复发, 扩大切除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角化棘皮瘤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术后3 d唇部相继发现数个圆形结节, 部分皮损中央可见火山口样凹陷, 组织病理学示角化棘皮瘤。给予阿维A胶囊口服3个月, 皮损消退。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多发型角化棘皮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临床较少见, 目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 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 口服阿维A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疗及预后因素,提高对疾病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7~80岁;病变位于左肾34例,右肾26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44例,保留肾单位手术16例。用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均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其中Ⅰ型35例,Ⅱ型25例。肿瘤平均直径5.0 cm(1.9~12.0 cm)。肿瘤TNM分期:pT1~T2期51例,pT3~T4期9例。Fuhrman分级:Ⅰ~Ⅱ级49例,Ⅲ~Ⅳ级11例。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6例伴有癌栓,5例发生远处转移,6例死亡。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分型、是否有远处转移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P0.05)。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是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肾细胞癌少见类型,Ⅱ型比Ⅰ型预后差,病理级别与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总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表现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HPV 相关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生物学特点及良好预后,且不暴露于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其生物标记物及治疗是国际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随访患者。结果:46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1例合并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合并局灶性恶变;术后均行膀胱灌注治疗,术后生存良好,随访3个月-5年,肿瘤复发者1例,其余均无瘤生存至今。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泌尿系少见的良性肿瘤,易合并移行细胞癌,很少复发,预后良好;确诊主要依靠膀胱镜及病理活检;TURBt术是其标准治疗方法;术后应膀胱灌注并定期复查膀胱镜,以防治尿路上皮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瘤治疗的最佳术式。方法 对52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通过解剖溢血性液的乳管显露肿瘤再扩大范围切除范围,其中20例术中准确地找到了术前不被扪及的肿瘤;21例行腺段切除9例病检时找到肿瘤;6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仅3例病检时找到肿块。结论 以解剖法切除肿瘤是乳管人乳头状瘤的最佳手术方式,尤适合不能扪及肿块的中青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乳腺乳头状瘤病与乳头状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5年以来,共诊治在乳头状瘤病诊断下切除后复发的乳头状癌6例,包括原位癌及侵犯癌各3例。综合Kraus及Haagensen的组织学诊断标准,重新复习全部病理切片,除1例首次病变仅见乳头状瘤病外,无论首发或复发病变,皆可见到乳头状瘤病与乳头状癌组织并存或交错存在,2例可见由良到恶的逐步过渡形态,初步认为本组6例乳头状癌皆系来自轧头状瘤病癌变。当乳头状瘤病出现充满多数腺管的活跃增生时,宜行全乳切除术,癌变后则按一般乳腺癌处理原则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性口咽鳞状细胞癌(human papilloma virus-associated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PSCC-HPV)是一种独立的肿瘤类型,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探讨OPSCC-HPV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