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6年8月22日,世界许多大报在头版刊登了二战经典照片《国旗插在硫磺岛上》的作者乔·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逝世的消息。《国旗插在硫磺岛上》这幅曾被美国摄影杂志评价为“那一刻,照相机记录了一个国家的灵魂!”的照片以及它的作者再次成为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2.
此为2003年4月1日《洛杉矶时报》刊登的记者布莱恩拍摄的战地照片,事后查明它是由电脑将两张照片合成的。2006年3月24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结果揭晓,单幅新闻照片《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获经济与科技类金奖。消息传出,便引来一片质疑,许多人认为这幅照片是电脑合成的。几天后,该照片作者承认那确是拼接照片,“华赛”组委会随后决定撤销“第一爆”作者的获奖资格。这件丑闻,其实也是新闻照片制假之风日盛的一个直接恶果。人们不禁要问:假照片一旦泛滥,媒体的公信力如何维系?洞开的“后门”:数字技术带来的制假便利2003…  相似文献   

3.
8月底,福建某报刊登了一幅“妙龄女坠楼身亡”的照片,也是一副非常恐怖的照片。照片上,一个躺在地上的女尸,其模样正如报道所描述的那样:“双拳紧握,左手横在脖子上,右脸贴在地上,嘴巴、眼睛还在流血,右侧一根肋骨已经露在体外,腹腔破裂,许多肠子暴露在外。” 笔者不清楚报纸编辑为什么要刊登这幅血腥、恐怖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看到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几幅新闻照片,与一些其他报纸的新闻照片相比,觉得很有特色。三月三日,解放日报一版有一幅少年读报的照片。这个少年两手张开报纸,目不转睛,大概是刚从报亭出来,看完一版以后,来不及把报纸折叠一下,又如饥似渴地读起三版的下文,因为照片上已看出报上登的是五中全会公报,读者那种急不可待的心情洋溢于图片之外。这幅照片耐人寻味,有感染力量。四月十六日,解放日报登的一幅“红领巾”扶送“盲人阿姨”横过马路的照片,背景虽有点杂乱,但增添了真实感。另外,解放日报还刊登了一张批评两个口叼香烟、打扮怪相的青年人的照片,并标以《是时髦,还是丑恶》为题,  相似文献   

5.
说长道短     
解放日报今年5月18日第7版《海外博览》中刊登的《我看到的胡志明市》一文,作者是美国人波拉克先生。文中试图客观地反映如今胡志明市的人情风貌。文章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这几年……”。可遗憾的是,编辑同志为该文配了一张照片“衣不遮体的越南少女”,居然是50年代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于1957年摄于越南的,原题为“战后”。据《海外星云》旬刊今年第8期封二对这张照片的介绍云:“这是一幅难得的写实作品,表现法国退出越南后,饱经战乱的越南人民又面临分裂的局面……,这幅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198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一幅题为《为难的爸爸》的照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具有民族责任心的同胞从全国各地伸出温暖的手,有的发电报、有的写信、有的汇款,纷纷寄语因交不起学费和集资费而辍学的12岁的女中学生陈伍月,“赶快去读书,完成初中学业”。为何这幅照片具有如此的吸引力?关键是作者抓住了当今人们共同关心  相似文献   

7.
对于报纸上的新闻图片和摄影艺术作品,人们是很有兴趣的。遗憾的是,一些报纸刊登的照片,由于制版、印刷质量和纸张差,往往是黑糊糊一片,有的简直是难以分辨。如去年10月19日湖南日报三版《艺术欣赏》专栏刊登了艺术摄影作品《新天地》,并配文介绍了这幅好照片。文中说:六个稚气十足的儿童围在一起在看照相机。他们各具神态,无任何做作模样,整个画面有主有从,有  相似文献   

8.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9.
198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一幅题为《为难的爸爸》的照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具有民族责任心的同胞从全国各地伸出温暖的手,有的发电报、有的写信、有的汇款,纷纷寄语因交不起学费和集资费而辍学的12岁的女中学生陈伍月,“赶快去读书,完成初中学业”。为何这幅照片具有如此的吸引力?关键是作者抓住了当今人们共同关心的“热点”,使人们透过照片看到教育的倾斜这一社会问题,从而折射出了新闻摄影的社会功利及其责任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文汇报十月二十五日四版刊登的日本电影代表团成员中野良子一幅单人照片,说明是:“中野良子对记者说:我是真由美。想不到《追捕》在上海那么受观众的欢迎,我非常荣幸。回去一定告诉‘杜丘’。”简短几句,使这幅图片变活了,就象一篇使人印象深刻的“小  相似文献   

11.
1997年4月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幅照片新闻,几个孩子在陈茜阿姨的带领下,围在一个地球仪旁边,聚精会神地寻找着什么,陈茜阿姨俯下身来,亲切地告诉他们:“香港在这里!” 这是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塔水镇幼儿园开展“了解香港看香港”活动中的一个情景。 这幅照片煞是惹人  相似文献   

12.
刘瑞 《中国档案》2006,(10):25-25
《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27日刊登了一篇名为“辞了董事长甘为破烂王”的文章,引起笔者注意。本来,在收藏市场日渐火暴的今天,文中人物赵庆伟辞去董事长甘当破烂王的事情不足为奇,但文中透露的一些信息却颇让人玩味。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北京是重灾区。许多有责任心的摄影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到医院去,到病房去,拍摄了一批反映医患人员与“非典”病魔抗争的优秀新闻照片。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的《sARs病房》,是其中出色的一幅。 这幅照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作者大胆采用垂直构图。逝者与画面横边框平行。医生双手叉腰伫立在画面中央。这种构图不仅仅是形式上别致,重要的是与沉重的气氛相吻合;照片的主体人物是医生。读者看到的是医生的后背,完全看不到医  相似文献   

14.
翻开8月13日<生活日报>A6版,映入眼帘的头条通栏标题是: 整编"破烂王",废品回收站统一挂牌 各区都将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 我不由想起<齐鲁晚报>2010年6月17日C06版,头条也是通栏标题: "破烂王"独霸小区引争议 再看看<山东商报>两条相关标题-- 2009年8月1日7版头条标题: <山东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9月1日起施行 破烂王要到公安部门备案 2009年9月1日标题: 街头破烂王将成"正规军" <山东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今日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15.
在报刊上刊登的非事件性新闻照片中,有相当数量的照片“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说它是真的,又透着假,说它是假的,却又有过这样的事实,真真假假,总感到它与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我把这些既不算是照片“绝症”——假照片,却又能让读者提出疑问的各类真真假假照片中的毛病称之为新闻摄影的“常见病”,并把它的“病因”归类试析如下: 一日按图索骥。这  相似文献   

16.
一大约是在清末的某一天,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了一帧明信片又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并出版了一部《明信片清末中国》,这幅水车的照片分别刊登在封面和书的首页上,我们才有幸见到当年古老水车的模样。其实,这原来是十辆一组的水车群,就在今天兰州的黄河南叉道教场河一带而小地名原来叫“十辆车”的地方。十辆水车连成一组,伸向河心,“并排添设,如同十指”,因水车“遇旱则水落而车悬空…  相似文献   

17.
今年5至8月,在几家报刊上相继见到这样一幅新闻照片:一位女民警站在两位傈僳族妇女中间,比着手势在同她俩交谈。看了文字说明,才知道这位女民警就是今年6月荣获“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的武警云南总队怒江支队上帕边防派出所的干部李碧开。这张照片,看来是拍摄者经过导演摆布一番之后照的,又一稿多投。这且不说,值得一提的是同是这一张照片,至少用了四种内容截然不同的文字说明。请看:5月3日的云南法制报和5月29日的中国法制报刊登此照片时的说明是“她在向傈僳族群众了解户籍情况”,6月26日的中国妇女报的说明是“她在向傈僳族妇女了解计划生育情况”;《民族工作》杂志第八期的说明是“李碧开同志向傈僳族群众了解致富经验”。这里我们要问:到底让读者相信哪一个说明呢?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文字报道是这样,新闻照片也是这样。一张图片只能是一种新闻事实。而这幅新闻照片的拍摄者,为适应不同报刊的需要,竟胡编乱造,这是不能容许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闻摄影一九八四年作品展览中的获奖作品——“找信息”(银牌奖)(见图),是解放军画报庞永祥同志拍摄的。作者通过现实生活的多侧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开拓者的精神世界,展示了我国十亿人民锐意改革的时代精神,不愧佳作之称。当我们乍看到“找信息”这幅照片时,还没有完全认识它独具的魅力,一是,感到找信息的人歪戴着帽子,不是“理想”中的形象;二是,照片中的光线平淡无奇。经过仔细观看画面,再看照片的说明文写着:“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展览馆‘全国旅游商品展销会’大厅里,一位来自辽宁铁岭的鞋厂经理,挤到人来人往的展窗前,轻轻地将新型鞋样摄入镜头。”看完照片说明文,才使人对这幅照片产生亲切、可信之感。这种亲切、可信之感,是来自照片的内涵及表现力的魅力,是摄影与新闻结合的作用。评价一张新闻照片的优劣,应该从“新、真、活、情、意”五个字有机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天地》2006,(3):21-21
吕曦东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让人们深深感动。省会各报对英雄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之大,行动之一致,也让人振奋,这是各报自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生动表现。先来看看2月21日各报的报道情况:湖南日报以一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长篇通讯“舍己救人的好青年吕曦东”,并配发大幅彩照;长沙晚报在一版核心位置,用特大号字标题刊登通讯“大义无悔——记见义勇为英雄吕曦东”,并配发了两张彩照;三湘都市报在 A10版整版篇幅进行突出宣传,引题是三行大字:疾驰的列车呼啸而至;妇女小孩摔倒在铁轨上;一个身影冲上去!主标题是:“‘80后英雄’吕曦东”,并配有大、小三幅照片;潇湘晨报在A15版整版进行报道,并刊登了多幅照片;当代商报更是用四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