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在小儿隐睾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小儿隐睾的临床特点,设计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式,即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隐睾,切口长1.5~2.5 cm,部分切开腹股沟管前壁,提出睾丸及精索,分离鞘突管至腹膜外脂肪后结扎鞘状突,将睾丸下降固定于阴囊肉膜囊内的方法治疗小儿隐睾120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并与同期经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的35例进行对比.结果 120例出院时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术后获随访92例,其中31例术前高位隐睾患儿术后睾丸位于阴囊中部,其余睾丸位于阴囊底部,未发现睾丸萎缩;与同期行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治疗35例小儿隐睾疗效相当.结论 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隐睾创伤小,手术快,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疗效满意,可替代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治疗小儿隐睾.  相似文献   

2.
从 1998年 11月至 1999年 6月 ,我院妇产科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杨梦庚教授创立的简易腹膜外剖宫产术。现就 60例体会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具有剖宫产指征的晚期妊娠妇女。除5例无产兆静滴 1~ 2天催产素外 ,其余 5 5例均已临产。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1.2 手术方法 :术前置保留尿管 ,皮肤切口选下腹耻上二横指自然皮纹横切口长约 12 cm,切透真皮层 ,于切口中央切开皮下脂肪、腹直肌前鞘长约 3~ 4 cm。拉开皮下脂肪后 ,横弧形裁开腹直肌前鞘 ,前鞘上下切缘分别向上适当游离 ,向下达耻骨联合后方 ,纵行分离腹直肌后 ,…  相似文献   

3.
汪祖来 《华夏医学》2007,20(6):1315-1315
腹股沟斜疝、隐睾、鞘膜积液在小儿外科属常见病,而双侧腹股沟斜疝、隐睾、鞘膜积液亦不少见。我院自2001年7月起,采用单一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区疾病3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7月至2006年11月我院共收治双侧腹股沟区疾病患儿32例。男31例,女1例。男患儿中,双侧腹股沟斜疝18例,双侧隐睾6例,一侧腹股沟斜疝、一侧鞘膜积液4例,一侧隐睾、一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3例。1例女性患儿为双侧腹股沟斜疝。1.2手术方法取耻骨上约2cm处下腹横纹切口,从正中向左右延长,长2~2.5cm。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横行切开腹…  相似文献   

4.
1994年至1998年,我科采用经腹术式进行了52例胜利股沟斜迹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2例患者,男性49例(942%),女性3例(5.8%)。年龄均在12岁以下,其中2周岁以下4例,2周岁至5周岁37例,5周岁以上11例。单侧发病者46例,占885%;双侧发病者6例,占11.5%。其中5例因并发嵌顿而急诊手术。豆.2手术方法术前准备与常规术前准备相同。术中经氯脸酮麻醉满意后,切口洗经下腹部横纹与腹直肌外缘交点沿腹横纹向外侧做一约2cm左右弧形切口,约在内环口上方1。m左右,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胞膜…  相似文献   

5.
高位联合式指分法腹膜外剖宫产8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腹膜外剖宫产的手术方法较多,区别在于游离膀胱暴露子宫下段的方法不同。我院妇产科自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采用高位联合式指分法进行腹膜外剖宫产86例,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资料一、手术方法1.腹壁切口,在耻骨上缘(Pfannenstiel)皱襞上横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向上锐性游离皮下组织,切开腹直肌前鞘,较皮肤切口长0.5~1cm,分离腹直肌,分离时将腹横筋膜浅层一同分离,减少腹直肌、血管及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腹股沟管型隐睾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12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对68例腹股沟管型隐睾住院患儿接受腹腔镜辅助下行睾丸下降阴囊肉膜囊内固定术。结果 68例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均为一期睾丸下降固定,1例腹腔镜术后初期并发患侧阴囊气肿,术后自行吸收,无不良影响;2例术后阴囊切口稍渗血,更换敷料后渗血自行停止,无不良影响。术后睾丸68例均位于阴囊中、底部,均未出现睾丸萎缩、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管型隐睾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安全性高、瘾瘢痕,可作为腹股沟管型隐睾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3~1996年对30例小儿腹股沟斜庙较小店囊,在氛胺酮麻醉下采用术中手法上推皋丸使鞘状突鼓起膨隆寻找小儿难导班囊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手术要点氛胺酿麻醉满意后,逐层切开术区腹壁,用齿镊在外环处提起腹外斜肌腹膜,以弯钳细心分开深层组织,推开辟膜下面的骼腹股沟神经,沿纤维方向剪开腹膜,钝性分离胞膜两叶推开,内侧显露腹内斜肌、腹横肌及其健膜弓,外测显露腹股沟韧带的内面,充分显露提皋肌沿纤维分开提皋肌,手法上推果丸使鞘状突冲动而鼓起膨隆,鼓起膨隆的鞘状突即癌囊,用齿镊轻轻提起值囊切开店囊。较易…  相似文献   

8.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的腹外疝. 1 病因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L2~3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壁.  相似文献   

9.
1.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腹股沟2cm小切口。常规切开皮下环后,向上推挤阴囊,可在切口下端看到睾丸鞘膜壁,钳夹提住并切开一小口,放出积液,鞘膜即显松弛,选择无血管处充分剪开鞘膜壁,使之敞开,如有出血点可结扎,在鞘膜顶端横断,钝性剥离上部鞘膜,此时可找到与之相连的鞘状突,剥离后高位结扎。检查无出血后,睾丸送还阴囊,对合缝合腹外斜肌腱膜,不要修补腹股沟管前壁,以避免精索压迫.出现睾丸淤血肿胀。 2.讨论 2.1选用腹股沟切口,可充分处理睾丸鞘膜壁和未关闭的状突:小儿睾丸鞘膜积液不象成年人发生的鞘膜积液常继…  相似文献   

10.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本院采用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36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本组 36例 ,年龄 2~ 10岁 ,平均 5 .5岁 ,病程 2年至 10年 ,左侧 2 5例 ,右侧 11例 ,术前通过查体和B超检查临床诊断睾丸鞘膜积液 19例 ,精索鞘膜积液 6例 ,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 11例2 ) 手术方法 :在氯胺酮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沿腹股沟方向作一斜行切口 ,或按腹壁下皱褶做一横切口 ,长 2~ 3cm。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切开外环 ,或在外环的上方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外侧叶 ,稍加分离至腹股沟韧带附近 ,将腹内斜肌…  相似文献   

11.
328例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庆荣  吴江  程华  吴平辉  曹闯 《河北医学》2003,9(10):886-887
目的:探讨小切口在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疾病中的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从1997年6月到2003年1月328例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78例,女50例,右侧218例,左侧72例,双侧38例。结果:应用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328例患儿中仅3例复发。结论: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包括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与成人的病因不相同,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复发率极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3~1998年应用Pfannenstiel切口行筋膜内游离膀胱腹膜外剖腹产术1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病例:18例产妇年龄26~36岁,均为第二胎第1产单胎初次剖宫产术者。2.手术方法:术前留置导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Pfannestiel切日呈弧形,长约12cm,深达腹直肌鞘前层与腹外斜肌腱膜。向上钝性分离约10cm,中线处因皮下与腹直肌鞘前层连结紧密,可用电刀锐性分离,(注意结扎两侧的血管穿支),再向下分离至耻骨联合。沿中线旁剪开腹直肌前层,上自脐下约2cm处,下缘至耻骨联合,钝性分离腹直肌,暴露腹膜,行筋膜内游…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男性腹膜鞘突未闭各教科书中均有详细记载,但对于女性腹腹鞘突未闭的资料报导较少,为了充实解剖教学方面的资料,对一例40岁左右女尸的腹腹鞘突(NUCK管)作了观察和测量。在该尸右侧腹股沟管内有一腹腹鞘突为长袋状与腹腔相通,长度为6.5cm 切开鞘突盲端测得管腔直径为1.1cm。腔内无任何内容物。该鞘突从腹股沟管腹环一直突出至皮下环外,与腹股沟管各壁并无粘连,鞘突管壁薄而光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渐增高,为寻求一种更合理的手术方式,1998年以来我院对部分产妇试行了改良式剖宫产术[1],并与同期腹壁直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病例作比较,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1998年5~10月在我院行改良式剖宫产94例为改良组,随机抽取下腹直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94例为对照组,两组均为初产妇,年龄及手术指征无明显差异,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方法 耻骨联合上2~3cm,沿腹壁横沟半月形横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约12~14cm,剪开腹直肌前鞘,分离腹白线后将腹直肌向两侧撕开,暴露横肌膜腹膜。距膀胱顶部3~5cm处横行…  相似文献   

15.
1994年 9月~ 1999年 10月 ,我院利用带蒂大网膜包盖弧形脾残端 2 4例 ,均获得成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外伤性脾破裂病人 2 4例 ,男 16例 ,女 8例 ;年龄 2 2~ 45岁 ,平均 34岁。入院时间为伤后 2 0min~ 6h .1.2 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 ,应用碘附常规消毒术野 ,铺无菌巾单 ,取左上腹部经腹直肌探查切口 ,长约 16cm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止血、护皮 ,切开腹直肌前鞘 ,分离肌层 ,切开后鞘与腹膜 ,打开腹腔 ,吸出腹腔内积血 ,然后行弧形半脾切除术。均采用裁剪法 ,在大网膜中动脉右侧切断结扎胃网动脉弓 ,再垂直向下…  相似文献   

16.
本院自1989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病人42例,年龄大于60岁者28例,占66.7%。现就本组资料,分析影响老年人手术切口愈合的因素并探讨其预防处理措施。1临床资料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龄60~81岁,平均71.4岁。原发病为:恶性肿瘤19例,消化道溃疡4例。胆石症、胆道炎3例,食管表脉曲张伴出血2例。手术方式:胃手术10例。胆道手术9例,肠道手术7例,脾切除术2例,其中急诊手术8例,择期手术20例,均为腹部直切口,均采用为号或7号丝线间断缝合腹膜连同腹直肌后鞘,腹直肌前鞘或腹白线。28例中16例有合并症,占57.2…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患儿 ,男 ,2岁。因诊为“梨状腹”综合征于1年前在我院行右肾盂成形及腹壁褶叠术。此次以双侧隐睾入院。术前用HCG治疗 ,总量为 2 0 0 0 0单位。体检 :右上腹可见切口疤痕。双阴囊及腹股沟未扌门及睾丸。辅助检查 :肾功正常 ;B超示右髂前上棘内上方及左侧内环附近均探及到睾丸。手术方法 :双侧先后行腹股沟切口 ,均未找到睾丸及鞘状突。分别延长切口并行腹内探查。左侧睾丸位于内环上方 1 0cm处 ,有长约 1 5cm系膜 ,将其松解后 ,采用一期内膜囊丸固定术。因精索紧张 ,固定后睾丸及阴囊均有向上回缩。右睾丸位于右髂前上…  相似文献   

18.
黄庆录 《微创医学》2008,3(1):37-38
目的 探讨微创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方法 治疗组95侧采用经外环小横切口不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对照组87侧经下腹横纹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结果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无复发.结论 经外环小横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微创手术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无症状腹股沟隐性疝又称潜在疝或简称无症状隐性疝。是指在手术探查中偶然发现的腹股沟区腹壁结构缺损。斜疝占隐性疝的绝大多数,表现为腹膜鞘状突未闭。隐性直疝表现为内环内侧腹股沟区腹壁缺损,因其少见而在本文中不做讨论。我院于2004年7月-2005年5月间,在299例各类非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中探查发现无症状腹股沟隐性疝2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106例下腹横切口剖宫产病人术中常规剪断腹内外斜肌腱膜,游离双侧腹直肌、剪断锥菱肌后鞘筋膜,纵行剪开腹直肌后鞘及腹横筋膜,再横行剪开腹横筋膜,取得了松驰切口,胎头娩出顺利的目的。皮内连续缝合时又作一个标记甚至不作标记间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并使手术疤痕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