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2例NSTEMI患者与212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NSTEMI患者与STEMI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梗死前心绞痛的发生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冠脉造影构成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室速或室颤、房颤或房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KillipⅢ~Ⅳ级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STEMI患者住院并发症较低,而基础病变较重,远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B-型尿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AMI患者80例为AMI组,其中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37例,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43例;选取同期心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对比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血清BNP、Hcy、hs-CRP水平。结果AMI组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STEMI组T3水平明显低于NSTEMI组(P0. 05)。AMI组BNP、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再发梗死患者BNP值明显高于初次梗死患者(P0. 05)。结论AMI患者血清中BNP、Hcy、hs-CRP及T3、TSH水平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顺序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CCU病房住院的AMI患者200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135例为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65例为NSTEMI组;另选择有心绞痛或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患者110例作为心绞痛及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博适公司Triage型BNP定量诊断仪测定BNP浓度。结果:①AMI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心绞痛及正常对照组[(467±645)pg/ml比(29±50)pg/mi,P〈0.01];②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之间BNP水平无明显差异[(586±574)ng/ml比(460±435)ng/ml,P〉0.051。结论:检测B型利钠肽浓度对急性心梗患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糖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18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ST段抬高型84例(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99例(NSTEMI),根据入院即刻血糖(ABG)、入院后首次(次日)空腹血糖(FBG)、是否合并有糖尿病为切点,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期高血糖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以及心梗后心功能状态的相关指标(Killip分级、LVEF、BNP)和心梗后心肌缺血、病变严重程度及范围的相关指标(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的关系。结果 ABG、FBG 水平与 Killip分级、BNP、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等指标均呈正相关,与LVEF值均呈负相关,且相关程度STEMI均较NSTEMI更明显。结论 急性期高血糖水平在STEMI患者中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预测较 NSTEMI患者更好,心梗后心功能状态、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更高,有助于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心梗后心功能的判断,可作为STEMI患者危险分层及评估心梗后高危人群的一个简易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回旋支动脉阻塞相关的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6例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分为两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54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与NSTEMI组比较,STEMI组血清肌酐水平[(80±23)/μmmol/L比(100±30)μmmol/L],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7%比18.8%,P〈0.05)、有创呼吸机使用(1.9%比15.6%)、缺血性二尖瓣返流(13.0%比40.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0比9.4%),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比例(7.4%比28.1%,P〈0.05)显著升高,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46±4)mm比(48±5)mm]显著扩大(P〈0.05或〈0.01)。STEMI组三支血管病变显著低于NSTEMI组(46.9%比72.2%,P〈0.05),两组住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3.1%比0%,P〉0.05)。结论:左回旋支动脉阻塞相关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功能差,这可能与左冠状动脉优势型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ACS患者68例,另选32名同期到院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入选对象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BN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EuSA)法测定血浆CRP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浆BNP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亚组中血浆BNP水平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亚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对照组(992pg/ml〉581pg/ml〉305pg/ml〉48pg/ml,P均〈0.05)。血浆CRP水平为STEMI亚组〉NSTEMI亚组〉UAP亚组〉对照组[(41.2+7.1)mg/L〉(29.1+5.0)rag/L〉(14.6+3.4)mg/L〉(5.5+2.1)mg/L,P均〈0.05]。血浆BNP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635,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二者在AC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端绘  赵洪磊  吴积新  欧永强 《内科》2009,4(5):686-68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两个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期间改变与心功能的相互关系,以探讨两者与AMI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1例(对照组)和AMI患者86例的血清CRP浓度,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INEF)、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和血液检查BNP。结果AMⅡ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血清hs—CRP与BNP水平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呈IE相关(r=0.38、r=0.51,均P〈0.01)。结论AMI患者血清hs—CRP和BNP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浆脑钠肽 (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测定 2 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功能正常者及 6 0例AMI患者静脉血BNP浓度。结果 AMI心功能Killip3级组、Killip2级组及Killip1级组血浆BNP浓度分别高于Killip2级组、Killip1级组和对照组 (P <0 0 5,P <0 0 5,P <0 0 1) ;冠脉 3支病变组BNP浓度高于 1支病变组(P <0 0 0 5) ,广泛前壁组 (E组 )、前壁和 /或前间壁组 (A组 )BNP浓度均高于下壁和 /或后壁组 (I组 ) (按梗死部位分组 ,P <0 0 5) ;E组和A组间BN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AMI时组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 ,心衰越重其浓度越高 ,3支病变或前壁梗死患者变化可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受冠脉造影的268例AMI患者的资料,患者被分为A、B两组:A组为非ST段抬高型AMI(NSTEMI)。共148例,B组为ST段抬高型AMI(STEMI),共120例。结果:非ST段抬高型AMI组冠脉造影病变的血管数及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高于ST段抬高型AMI组的(P〈0.01)。4年随访中NSTEMI组死亡19例(12.8%)。STEMI组死亡9例(7.5%),NSTEMI组死亡率显著高于STEMI组(P〈0.01)。结论:非ST段抬高型AMI的病情较ST段抬高型AMI更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NSTEMI与STEMI病人入院后10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STE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STE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STEMI组(P〈0.05)。结论 NSTEMI的多支病率高于STEMI,前者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者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部位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50例为AMI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浆BNP水平,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Killip分级的关系。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为(6 357.07±3 772.5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5±64.36)ng/L(P0.05)。不同梗死部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OR=-0.47,P0.05)。不同Killip分级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其与梗死部位无关,与LVEF及Killip分级相关,可作为评价AMI患者心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B-型尿钠肽水平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B-型尿钠肽(BNP)水平升高的特点,探讨AMI后BNP水平升高的意义。方法连续入选住院AMI患者230例及正常对照111例进行BNP测定。按照首次或再发AMI后ST段抬高型或非ST段抬高型AMI(STEMI或NSTEMI)、不同部位AMI、不同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梗死相关血管(IRA)、IRA不同TIMI血流和是否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分组,采用Student-t检验和ANOVA分析对比各组间BNP水平和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AMI后2~7天,患者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平均为(553.7±735.1)ng/L,是对照组的21倍;与首次AMI组对比,再发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左室舒张末径(LVEDd)、BNP水平和LnBNP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无显著狭窄病变AMI患者对比,单支、三支血管狭窄组的BNP水平显著为高(P均<0.05);IRA的TIMI血流0~1、2级组BNP水平均显著高于TIMI血流3级组(P均<0.01);与未急诊PCI组对比,急诊PCI组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TnT)虽显著升高(P<0.05~0.01),然BNP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AMI后,血BNP水平显著升高。以再发AMI、未行急诊PCI治疗和IRA血流TIMI0~2级者更高。急诊PCI可出现心肌酶升高,而BNP降低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并研究其表达百分比与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性T细胞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入选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6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8例),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通过检测B型脑钠肽水平和测算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估患者心功能,采用SYNTAX评分和病变冠状动脉支数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出院后1个月电话通知患者来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再发心绞痛、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4%±1.20%比3.68%±1.25%,P<0.01)。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之间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10%±1.23%比1.85%±1.13%,P=0.34)。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与B型脑钠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SYNTAX评分及病变冠状动脉支数间均不存在统计学相关性(r=0.015,P=0.87;r=-0.059,P=0.56;r=0.024,P=0.81;r=-0.083,P=0.41)。随访发现出院后1个月发生心绞痛患者与不发生心绞痛患者间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存在统计学差异(1.54%±0.70%比2.23%±1.11%,P<0.01),其百分比与心绞痛事件密切相关(OR=0.414,95%CI 0.223~0.770,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显著降低,并能预测患者出院后1个月发生心绞痛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04例,按RDW≥13.8%和〈13.7%分组。住院期间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Killip分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住院心源性死亡率。结果RDW升高组的NT—proBNP显著升高,心力衰竭(HF)(Killip分级2~4级)、MACE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明显高于RDW正常组(P〈0.05),而LVEF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RDW升高,预后差,HF、MACE、心源性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评估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6例住院的NSTEMI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依据转归结局分为:无事件组(46例),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组(50例):发生MACE。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NT—proBN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舒张早期/晚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单因素直线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MACE发生率相关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NT-proBNP的最佳预测值。结果:与无事件组相比,事件组的NT—proBNP[(3157.5±102.4)pmol/L比(4309.6±214.6)pmol/L]、LVEDd[(58.1±5.5)mm比(74.3±6.8)mm]显著升高,LVEF[(71.8±4.1)%比(49.5±3.9)%]、E/A比值[(o.84±0.18)比(O.62±0.12)]明显降低(P均〈0.05),而TC、LDL-C水平无显著差异(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为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03,P=0.009)。血浆NT—proBNP≤4390pmol/L者的生存率高于NT-proBNP〉4390pmol/L(0R=5.028,P=0.021)。结论: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能独立预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选择AMI后心功能的最佳预测指标.方法 顺序入选住院AMI患者230例及正常对照111例,测定BNP.按照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径(LVEDd)进行分组,因BNP不符合正态分布,经自然对数(ln)处理后lnBNP符合正态分布,对比各组间lnBNP的差异;分析lnBNP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诊断失代偿性左心功能衰竭及心原性休克的最佳指标和阈值.结果 AMI患者lnBNP随着Killip分级(Ⅰ~Ⅲ级)升高和LVEF的降低而梯次显著升高(均P<0.05),在LVEDd55 mill组显著高于≤55 mnl组(均P<0.01);InBNP、LVEDd、LVEF与Killip分级呈线性相关(均P<0.05),其中lnBNP的相关性最好(r=0.53,P<0.05),lnBNP与LVEDd(r=0.17,P<0.05)、LVEF也显著相关(r=-0.41,P<0.01).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lnBNP是Killip分级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后显示,lnBNP诊断失代偿性左心衰竭和心原性休克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P<0.01),有诊断价值.以BNP=140 ng/L为阈值时,诊断失代偿性左心衰竭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4.9%、75.3%和70.0%;当以BNP=400 ng/L为阈值时,诊断心原性休克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2.8%、72.4%和67.4%.结论 AMI患者BNP水平与Killip心功能分级、LVE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是诊断心力衰竭和排除诊断心原性休克的优良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