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60%硫酸法对牛奶蛋白纤维与黏胶纤维混纺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并与次氯酸钠-硫氰酸钾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硫氰酸钾法所得结果不稳定,采用60%硫酸法对牛奶蛋白纤维与黏胶纤维混纺样品进行定量分析,所得结果绝对误差较小,表明采用60%硫酸法定量分析牛奶蛋白纤维与黏胶纤维混纺含量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现行标准中测定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含量的方法有手工拆分法及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等有机溶剂溶解法,其中的手工拆分法效率较低,且溶解有机溶剂时对人员和环境的伤害大。为了寻求一种准确高效、低耗及安全环保的方法,探讨了采用1.0 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在70℃水浴恒温条件下定量分析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含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该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在1.Omol/L次氯酸钠溶液中并在70℃水浴恒温条件下溶解40 min时,氨纶的修正系数为1.02。该试验表明,采用上述方法计算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时的试验数据准确度高、精确性好,可用于定量化学分析纤维素纤维与氨纶两组分混纺织物的试验。  相似文献   

3.
为了弥补手拆法-二甲基甲酰胺法和二甲基甲酰胺-甲酸/氯化锌法在棉/粘纤/氨纶混纺产品定量分析上的不足,采用甲酸/氯化锌-二甲基甲酰胺法对此类混纺产品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对棉/粘纤/氨纶浅色系混纺样品进行定量分析便捷可行,且精密度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证棉/氨纶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出了采用3%次氯酸钠法作为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并通过对3%次氯酸钠法的测试结果和手工拆分法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了3%次氯酸钠法测试棉/氨纶(针织网状)混纺织物纤维含量与手工拆分法测试结果的含量绝对偏差在0~0.6%范围内;测试棉/氨纶(机织两方向)混纺织物时,试验后的氨纶纤维难以收集,造成试验偏差较大。该试验表明:3%次氯酸钠法适用于测试棉/氨纶(针织网状)混纺织物的纤维含量;不适用于测试棉/氨纶(机织两方向)混纺织物的纤维含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氨纶和聚酯纤维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性能不同的原理,讨论了氢氧化钠浓度、时间、温度对聚酯/氨纶混纺织物性能的影响,并测试了氢氧化钠法对聚酯/氨纶混纺产品定量分析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煮沸条件下,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25%时,处理10 min可以完全溶解聚酯纤维,氨纶纤维修正系数d值为1.003 0±0.001 3。氢氧化钠法比二甲基甲酰胺法、二甲基乙酰胺法和80%硫酸法偏差小,分析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6.
探讨应用近红外光谱对棉氨纶混纺织物进行成分定量分析中颜色及氨纶包芯形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对样品脱色前后的近红外光谱图进行了对比,选取不同光谱波段建立模型,对样品脱色前后氨纶含量进行预测分析;对棉氨包芯纱类织物采用了先粉碎处理再用近红外法进行预测的方法。试验证明:一些深色样品经脱色得到了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棉氨包芯纱类织物先粉碎再测试的方法也能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认为:采用近红外法进行棉氨织物成分定量分析时,脱色处理和粉碎处理能扩大该法在棉氨纶混纺类织物定量分析应用中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根据涤纶和氨纶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中溶解性能的差异,文中用氢氧化钠-甲醇法对涤氨织物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改变温度和时间优化了最佳溶解工艺,并与传统手工拆分法对比,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验证氢氧化钠-甲醇法定量分析涤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氢氧化钠-甲醇溶液对涤氨织物定量分析最佳条件为:10%氢氧化钠-甲醇溶液,70℃水浴震荡15 min,涤纶不仅能完全溶解,且修正后的氨纶含量与手工拆分法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研究了次氯酸钠溶剂对氨纶与一般再生纤维素纤维(莫代尔纤维、粘胶纤维、莱赛尔纤维、铜氨纤维等)的混纺面料进行定量的方法,同时与二甲基甲酰胺法和手工拆分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经比较发现,二甲基甲酰胺法只对浅色的样品适用,针对深色的样品而言,检测得到的氨纶比例偏高,而本试验选用的次氯酸钠方法不受颜色深浅的影响,检测得到的氨纶比例和手工拆分方法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采用氨纶与纤维素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分析常用的5种测试方法,对同一面料进行测试,对比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发现: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法对深色样品测试的氨纶数据偏大,且这两种有机试剂具有一定的毒性;手工拆分法在实际检测工作中效率低,对于一些网状的氨纶耗时、耗力;次氯酸钠法和20%盐酸法无论是深色还是浅色面料的检测结果都接近于手工拆分法,更能节省时间和劳动成本,而且产生的废液也更加环保。  相似文献   

10.
方方 《针织工业》2018,(7):67-72
黏胶与氨纶交织物定量分析方法不同时,纤维含量定量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文中探讨了手工拆分法、二甲基甲酰胺法、二甲基乙酰胺法、次氯酸钠法和20%盐酸法的质量损失,并分析了定量效果。指出,二甲基甲酰胺法和二甲基乙酰胺法中黏胶质量修正系数与标准中有差异,定量过程对染料有一定的剥离作用,定量结果误差较大且不稳定;手工拆分法对黏胶和氨纶损失极小,定量结果较为准确,但对人员技术要求高,且拆分后的氨纶网中有黏胶残留;次氯酸钠法对氨纶无损伤,结果准确,但是定量时间较长,试剂稳定性较差;20%盐酸法对氨纶无损伤,试剂易配制和保存,试验时间短且定量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1.
文中利用涤纶与氨纶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探讨化学溶剂溶解方法测定涤纶与氨纶混纺比的可行性。采用拆分法、80%H2SO4法、75%H2SO4法、二甲基甲酰胺法对氨纶进行溶解以测定涤氨织物的混纺比,并将几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75%H2SO4法的测试数据与拆分法相差只有0.07%,标准偏差0.15,95%置信界限为0.13%,操作简便,准确度与精密度高,完全能够满足涤氨混纺织物纤维含量定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前现有的检测标准对棉氨纶织物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手工拆分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但手工拆分法耗时长,效率低,二甲基甲酰胺法对深色织物氨纶定量分析结果偏大。文中采用20.00%盐酸法对棉氨织物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了20.00%盐酸法与二甲基甲酰胺法的准确性,并通过计算20.00%盐酸法对纯氨纶纤维定量分析的修正系数优化20.00%盐酸法,测试优化后20.00%盐酸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20.00%盐酸法对棉氨织物中氨纶定量分析中氨纶的绝对偏差最大为0.39%,完全符合标准中规定定量的置信区间(1.00%以内);20.00%盐酸法有效地避免了手工拆分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的局限性,对棉氨织物实现准确、快速检测,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溶解法对三聚氰胺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研究发现,甲酸法、75%硫酸法、二甲基甲酰胺法可以分别用于三聚氰胺纤维与锦纶混纺、三聚氰胺纤维与聚酯混纺、三聚氰胺纤维与氨纶混纺产品的含量分析。对各个方法的质量修正系数进行了确定,并对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各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4.
为正确把握蛋白质纤维与氨纶混纺产品的服用性能与生产工艺,需要对该类产品的混纺比进行准确的测定。以天然蛋白质纤维中的羊毛和桑蚕丝纤维为例,采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次氯酸盐法及拆分法分别对5种不同的羊毛/氨纶混纺产品和桑蚕丝/氨纶混纺产品纤维含量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完全符合FZT 01095—2002《纺织品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和GB/T 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四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的要求。且在测试中从纤维溶解过程来看,采用次氯酸钠盐法测试蛋白质纤维与氨纶纤维的含量比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更为合理。为蛋白质纤维与氨纶纤维混纺产品纤维含量测试与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N,N-二甲基甲酰胺(DMF)常被用于腈纶、氨纶纤维定量分析,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但回收利用率低、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文中对减压精馏法回收的DMF进行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分析,并将回收的DMF用于腈纶混纺织物、氨纶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并与分析纯DMF对比。结果表明,减压精馏法回收的DMF中不含有丙烯腈和聚氨酯,纯度接近分析纯DMF,可用于腈纶混纺面料及氨纶混纺面料的定量分析,纤维含量测试结果在允差范围内,近似分析纯DMF,实现了DMF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率,降低环境二次污染和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前桑蚕丝氨纶织物定量分析方法有二甲基甲酰胺法、物理拆分法、二甲基乙酰胺法、次氯酸钠法,这4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文中通过改变次氯酸钠浓度和测试时间对桑蚕丝氨纶织物纤维含量进行检测,并将4种方法进行比较,计算了不同方法之间的极差值。结果表明,4种试验方法均能够符合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要求,且0.7 mol/L次氯酸钠定量测试桑蚕丝氨纶织物纤维含量的危害小、耗时少、操作简单、成本低,而且数据准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羊毛和丝在甲醇/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性不同的原理,用甲醇/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去除已知混纺织物中的羊毛。利用羊毛/丝混纺产品定量分析的甲醇/氢氧化钠溶液溶解试验得出的数据结果,来与现有的常用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甲醇/氢氧化钠对羊毛/丝混纺产品进行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较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在煮沸状态下溶解纤维素纤维的方法,使次氯酸钠可以应用于对氨纶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以及棉腈等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其试验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且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现行标准中规定的定量分析方法(拆分法、二甲基乙酰胺法、二甲基甲酰胺法、环己酮法)对不同的纤维素纤维(棉、粘纤、莫代尔)/氨纶交织产品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对各测试方法所得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样品,不同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当样品不能采用手工拆分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应优先采用环己酮法;将二甲基乙酰胺法的d值修正为1.01,二甲基甲酰胺法(国标法)的d值修正为1.02,二甲基甲酰胺法(行标法)的d值修正为1.01,所得结果会更为接近真值。  相似文献   

20.
何勇  胡岚 《中国纤检》2002,(1):35-36
氨纶是一种特种纤维,具有高超弹性、耐酸碱性,它与其它纤维混纺的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袜类、带类、手套、内衣、运动衣、游泳衣、女装等。氨纶与其它纤维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方法,标准FZ/T 73011-1998附录A中已有详细的规定。在该标准中,氨纶与麻、棉、粘胶纤维、高湿模量纤维、富强纤维、铜氨纤维的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采用的是二甲基甲酰胺法;氨纶与腈纶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采用的是硫氰酸钾法。而在二甲基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