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混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应用在阻生智齿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成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颗下颌近中水平阻生智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牙槽窝放置PRF与Bio-Oss骨粉混合物,对照组术后牙槽窝空置处理。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新生骨密度以及术后3、6个月的骨高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新生骨骨密度与同期对照组新生骨骨密度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骨高度无明显吸收,与术前骨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P0.05);对照组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骨高度吸收明显,与术前骨高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与Bio-Oss骨粉联合应用可促进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新骨形成,减缓拔牙创牙槽嵴的吸收,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联合骨代用品在美学区拔牙位点保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笔者医院接受美学区域拔牙且需行种植修复的患者52例(共52颗患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均采用微创拔牙法,对照组拔牙后让拔牙窝自然愈合,实验组采用CGF位点保存联合Bio-Oss骨代用品修复。比较两组拔牙位点愈合、植骨及种植体保存情况和手术前后拔牙位点骨板高度及牙槽骨高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拔牙位点植骨区均愈合良好,附着龈充足,外形丰满;对照组患者拔牙位点愈合良好,但牙槽嵴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且附着龈相对较窄。随访12个月,实验组未行植骨手术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对照组腭侧、唇侧骨板高度及两组牙槽骨高度均明显减小,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实验组种植修复体牙间乳头及龈缘高度均获得良好保存。结论:拔牙同期采用CGF联合骨代用品行拔牙位点保存,可降低骨增量手术比例,有效保存牙槽嵴顶宽度,提高术后美容效果,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留后骨胶原联合自体软组织瓣植入对前牙拔牙后美学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7月笔者医院就诊的84例有前牙拔除需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2例对照组(Bio-Oss Collagen植入),42例观察组(Bio-Oss Collagen+自体软组织瓣植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牙位点愈合情况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宽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牙槽骨密度、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术后美学效果、满意度,随访1年,观察植后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宽度吸收情况。结果:术后2周拆线,观察组可见拔牙位点愈合良好,无感染、坏死情况,硬腭带蒂结缔组织移植的成活率为100%,对照组拔牙位点愈合良好,但牙槽嵴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两组患者术前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均低于术前,观察组牙槽骨高度、密度、宽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美学效果、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随访1年,观察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胶原联合自体软组织瓣植入可减缓拔牙后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的下降,在保留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牙槽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膜联合Bio-Oss骨粉修复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因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致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患者76例,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Bio-Oss骨粉植入,38例)和观察组(CGF膜联合Bio-Oss骨粉植入,38例)。手术后3 d复诊观察患者术后疼痛、开口度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牙槽骨密度、牙槽嵴高度及牙槽嵴宽度,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术后3 d VAS评分(3.35±0.47)分,观察组为(2.67±0.42)分,对照组开口度(2.75±0.46)cm,观察组(2.68±0.51)c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创面愈合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观察组牙槽骨密度、牙槽嵴高度、牙槽嵴宽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3.68%,高于观察组的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浓缩生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运用致密羟基磷灰石微粒,在颌骨萎缩患者牙槽嵴上行牙槽骨扩展术的临床效果。采用牙槽骨扩展术在20例颌骨萎缩患者的牙槽嵴上人工制成窝洞,填塞致密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结果:切口Ⅰ期愈合,无一例并发症;植入羟基磷灰石与基骨结合牢固,所形成的牙槽嵴无棘状突起。术后4~6周安装义齿,功能和美容效果满意。用羟基磷灰石微粒行牙槽骨扩展术,效果肯定,技术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6.
姚飞  吴鹏  余侃 《浙江创伤外科》2023,(6):1112-1115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与异体骨在微创拔牙术后即刻植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行微创拔牙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51例,观察组73颗患牙在术后即刻植入同种异体骨材料,对照组75颗患牙即刻植入异体骨材料。拔牙后2周后拆线复查,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种植成功率、牙龈乳头高度及美学效果(PES)评分情况。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BCT)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牙槽嵴顶下4、7 mm处作为牙槽嵴骨量宽度以及近中和远中牙槽嵴顶骨量高度拔牙前后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美学效果PES评分及种植成功率分别为(10.75±2.16)分、97.26%,对照组分别为(10.38±2.18)分、96.0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牙龈乳头高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牙槽骨4 mm及7 mm处宽度、近中远中高度变化吸收值均为正,且观察组吸收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同种异体骨,有助于改善牙槽骨骨量丢失、保存牙龈乳头高度、提高美学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组织修复材料分别用于阻生齿拔除后的愈合效果。方法:将90颗下颌近中水平阻生智齿随机分为研究A组、研究B组与对照组,研究A组术后牙槽窝放置PRF,研究B组术后牙槽窝放置Bio-Oss骨粉,对照组术后牙槽窝空置处理。比较三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3、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研究B组(P0.05),研究B组和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A组、研究B组术后第1、3个月的牙槽骨新生骨骨密度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术后第6个月研究B组在三组中的骨密度最高(P0.05),而研究A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则变得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RF可以减轻阻生齿拔除术后的并发症,加快牙槽窝新骨形成的过程,但不能形成新的骨组织。而Bio-Oss骨粉不能减轻阻生齿拔除术后的并发症,但可促进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ioss骨粉对下颌水平阻生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及牙槽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医院口腔科2018年9月-2019年2月收治的98例下颌水平阻生牙患者,采用系统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拔牙后于常规缝合创口;实验组:患者拔牙后于牙窝植入Bioss骨粉,并对伤口进行缝合。观察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治疗后伤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出血、炎症反应及干槽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较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牙槽骨密度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12周复查,两组患者牙槽骨密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对照组牙槽骨密度的减低较对照组低(P0.05),且实验组牙槽骨密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12周,实验组患者牙槽嵴高度及牙槽嵴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oss骨粉的植入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下颌水平阻生牙拔除术后患者的伤口愈合,且能有效改善拔牙后患者的牙槽骨密度,保留更多的骨量,维持局部骨高度和骨宽度。  相似文献   

9.
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嵴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种子细胞复合胶原蛋白海绵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嵴裂的可行性。方法12条实验犬被分成4组。于双侧上颌第3切牙处去除长15mm牙槽骨形成牙槽嵴裂动物模型;经股骨骨髓穿刺,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传代扩增诱导后,与蛋白胶原海绵混合培养48h,植入骨缺损处。饲养12周后处死动物,通过三维CT及组织学检查评价骨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牙槽骨断端间形成完整的骨连接,切片可见髓腔通畅,新形成的牙槽嵴宽度与松质骨组相似(P>0.05),但高度不足(P<0.05)。结论组织工程骨可以较好地修复牙槽嵴裂,有望成为修复牙槽嵴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单个自体上前牙对种植位点拔牙窝组织的保存效果。方法:将22例需拔除的单个上前牙分两组。对照组:12例,微创拔牙后自然愈合;实验组:10例,微创拔牙后利用自体冠即刻修复,分别记录拔牙前、拔牙后4个月的拔牙窝近、远中牙槽嵴吸收量及红色美学评分(PES)。结果:对照组近、远中牙槽嵴吸收量分别是(1.36±0.39)mm、(1.31±0.37)mm,实验组分别是(0.43±0.16)mm、(0.42±0.27)mm。两组的近中、远中牙槽嵴吸收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拔牙术前、拔牙术后4个月的PES分别是10.66±1.43、7.75±1.22,实验组分别是11.7±1.16、10.4±0.97,两组拔牙术前PES无统计学差异(P0.05),拔牙术后4M PE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冠即刻修复有利于上颌前牙区种植位点拔牙窝的修复保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工骨粉移植对下颌智齿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的修复及降低牙敏感发生的应用。方法:对73例存在近中牙槽间隔缺损的下颌近中低位阻生智齿采用微动力系统进行微创拔除术,对拔牙后的拔牙窝随机分为二组,植骨组38颗患牙采用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Bio-OsSC01legen骨胶原质并缝合,对照组35颗患牙采用微创拔牙后常规复位缝合,对比两组的术中并发症、术后1周愈合情况、术后1、3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高度、下颌第二磨牙牙本质敏感发生率。结果:术中、术后1周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3个月下颌第二磨牙牙本质敏感发生率在植骨组比对照组低,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别(P〈0.05);在植骨组不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应用微动力系统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硬组织的损伤较小。结论:人工骨粉移植与人体相容性好,且可以有效降低下颌阻生智齿术后邻牙松动、牙本质敏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胶原蛋白海绵置入拔牙创后预防牙槽嵴吸收的作用.方法:选取100例要求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拔牙窝内放置胶原蛋白海绵,对照组空白对照.术前先行全景片检查,以5mm的钢球为参照测算牙槽嵴的高度.3月后复诊,再次以5mm的钢球为参照物行全景片拍摄计算拔牙术后牙槽嵴的高度,与术前对比计算其吸收值.结果:实验组牙槽嵴吸收值平均为4.80mm,对照组牙槽嵴吸收值平均为5.68mm,实验组的吸收值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别通过t检测得出P=0.001<0.01,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可以有效地早期预防拔牙术后牙槽嵴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拔牙术与传统拔牙术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齿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就诊需拔除下颌阻生第三齿患牙200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拔牙组(A组)与微创拔牙组(B组)各100颗。A组行传统拔牙术,B组行微创拔牙术。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断根例数评价不同手术的疗效;统计牙龈撕裂例数、牙窝完整例数评价不同手术对软组织的影响;统计术后三天邻牙松动例数、干槽症例数评价不同手术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断根例数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牙龈撕裂例数低于A组,牙窝完整例数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邻牙松动例数、干槽症例数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颌阻生第三齿拔除治疗时,微创拔牙术相比传统拔牙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对软组织损伤程度轻、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胶原膜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复合后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应用潜能。方法将犬BMSCs与BME-10X胶原膜复合培养。取3只雄性杂种犬,拔除双侧上下颌第1、2前磨牙,保留唇舌侧牙槽嵴,制备一近远中向15mm×5mm,冠根向8mm的骨内缺损,随机分为四组。A组(空白对照组):直接缝合牙龈;B组:缺损区上覆盖Bio-Gide胶原膜;C组:缺损区植入BMSCs胶原膜复合物后覆盖Bio-Gide胶原膜;D组:缺损区注入PRP,覆盖Bio-Gide胶原膜。分别于术后4、8、12周进行大体、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BMSCs与胶原膜复合培养1d,细胞近似圆形或短梭形,3d左右可见多数细胞有突起,呈多边形及长梭形。大体观察:术后4周A组见骨缺损中央有明显凹陷,骨缺损区内见明显血肿机化物;B、C及D组骨缺损区主要为新生骨样组织充填,间杂少量血肿机化物。8周A组见骨缺损区凹陷基本长平,骨缺损顶部为纤维组织,血肿机化物被新生骨组织所取代;B、C及D组膜边缘破裂,与深面组织稍粘连,针头均不能刺入骨缺损表面。12周各组骨缺损区凹陷完全长平,A组牙槽嵴顶部纤维组织较其他组厚。X线片观察:各组骨质均长满骨缺损区;A、B、C及D组灰度值,4周分别为68、50、56及49,8周时为46、30、24及30,12周时为24、17、15及20。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A组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及及新生血管形成的肉芽组织,未见明显新骨生成;B、C及D组膜的胶原结构均存在,其内侧面有新骨生成。8周A组缺损区新生骨小梁呈团灶状、网状;B、C及D组膜的胶原结构不完整,多个骨岛和少量纤维结缔组织连接整个骨缺损区。12周各组骨缺损区均被新生骨充填。结论使用胶原膜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regeneration,GBR)技术可促进牙槽骨缺损区成骨,将骨修复时间缩短为8周,但单独应用GBR的成骨作用与胶原膜复合BMSCs或PRP的成骨作用差异不明显,提示二者与GBR的联合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成年患者颧牙槽嵴区不同植入角度下的骨质厚度与植入高度,并与个别正常者进行比较,探讨骨性Ⅱ类错患者颧牙槽嵴区适宜的植入位置,为临床上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区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者各20例,收集实验对象的CBCT图像,测量两组对象当植入角度为45°、50°、55°、60°、65°、70°时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颊侧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分析植入位置或植入角度改变时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结果:1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左右侧对应位点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植入高度均随着植入角度增大而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颧牙槽嵴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厚,植入高度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骨性II类错和个别正常者颧牙槽嵴区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明显厚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更适宜微种植钉的植入;2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成年人具有相似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微种植钉植入高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 at el et-ri ch fi bri n,PRF)应用于牙槽嵴裂植骨手术,验证其是否能够减少植骨术后的骨吸收。方法:8~12月龄犬8只,以外科手术的方法制备双侧牙槽嵴裂模型,随机于两侧同期植入自体髂骨(对照组)及自体髂骨混合PRF(实验组)。于术后当日、2个月、4个月时拍摄上颌骨CT,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测量植骨区体积,计算骨吸收率。结果:术后2个月、4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P<0.01。结论:将PRF加入自体髂骨进行骨移植修复犬的牙槽嵴裂,在术后4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可以减少术后的骨吸收。  相似文献   

17.
牙齿缺失通常会导致牙槽骨吸收,主要表现为牙槽嵴高度、宽度的缩小,阻碍了种植修复的顺利进行,影响义齿修复及咀嚼功能的恢复。针对此类不能顺利进行种植手术的牙槽嵴,需采用可靠的技术进行修复,以满足种植的基本要求。本文对当前解决牙齿种植骨量不足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螺旋CT评价早期移动裂隙两侧的牙齿给予植骨区适当的功能刺激能否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增加新骨的形成,从而提高植骨手术成功率及植骨效果.方法 牙槽突裂患者12例,年龄9~13岁,分为两组:正畸牙移动组(A组),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早期进行正畸牙移动;对照组(B组)只是行自体骨牙槽突裂植骨术.在植骨前后和正畸治疗后进行三维CT扫描,并对获得数据进行重建分析,观察正畸牙移入植骨区域后,正畸牙位置及牙槽骨的形态及体积变化.结果 两组在术前裂隙宽度及牙槽突裂体积均未见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A组的新骨成骨体积为(0.98±0.23) mm3,显著大于B组的(0.73±0.15) mm3.新骨形成率在A组为(72.5±11.9)%,显著大于B组的(53.2±9.7)%.牙槽突裂患者自体骨植骨术后,早期正畸牙移动可顺利使裂隙侧牙齿移入植骨区域,正畸牙的牙根尖位置发生明显的位移,CT断面未见明显牙根吸收.结论 早期正畸牙移动可明显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其对植入骨的改建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成熟发展,已经不能完全依靠种植体与骨结合评价种植治疗成功的标准.近年来,由于患者不只期望种植修复体能够长期发挥功能,而且还希望它具有美感,尤其是笑时口腔暴露的区域,美学效果已成为种植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美学处理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微创不翻瓣即刻种植时拔牙窝牙槽嵴骨质及软组织处理方式对前牙美学区域种植体与天然牙间龈组织丰满度的影响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A-PRF与I-PRF在前牙位点保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单颗前牙需要拔除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三组,进行微创拔牙,常规清理拔牙窝。Ⅰ组:拔牙窝内填博纳人工骨粉与A-PRF+I-PRF混合物,表面覆盖A-PRF膜;Ⅱ组:拔牙窝内仅填塞博纳人工骨粉;Ⅲ组:拔牙窝内填塞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CBCT检查,比较三组牙槽骨高度、宽度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术后24h、术后3d的疼痛情况。结果:拔牙术后24h,术后3dⅠ组疼痛轻于Ⅱ组、Ⅲ组(P0.05);拔牙3个月后,Ⅰ组的牙槽骨高度及宽度恢复情况显著优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A-PRF与I-PRF在前牙位点保存中可以减轻术后反应,促进骨组织再生,保存剩余牙槽骨,为后期进行修复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