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实验性脑创伤后细胞凋亡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改进的Feeney氏法制作脑创伤模型,48h后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计数每高倍镜视野下凋亡细胞数.结果 rhEPO治疗组较对照组外伤侧脑组织含水量降低,细胞凋亡数减少,不同剂量rhEPO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rhEPO能显著降低脑外伤后脑组织含水量,减少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对外伤后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脑出血时血肿周围脑组织氧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模型组脑含水量与MDA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GSH-Px与SOD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rhEPO治疗组大鼠脑含水量与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GSH-Px与SOD活性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EPO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脓毒症大鼠脑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干预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致脓毒症模型.药物干预组术后即给予小剂量氢化可的松(6 mg/kg).于术后8、16、24 h测定各组大鼠脑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及ATP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术后8 h SDH、CCO活性及ATP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药物干预组术后8 h SDH活性和ATP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CCO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6 h和24 h,药物干预组SDH、CCO活性及ATP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在脓毒症早期,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可以改善脑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对线粒体损伤具有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脓毒症贫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ICU脓毒症伴有贫血患者60例,分为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需排除肾功能不全需血液净化治疗者、消化道出血及曾经rhu-EPO治疗者.治疗组患者入院后48h起给予皮下注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每次6000U,隔日一次,连续两周;当Hb≤80 g/L,输红细胞治疗或根据病情由主诊医师决定.数据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红蛋白(105.87±11.48)g/L明显高于对照组(91.23±19.89)g/L(P<0.01).治疗组输血量(2.0 ±0.47)U显著低于对照组(2.63±0.43)U(P<0.01).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合并贫血患者给予皮下注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给予外源性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实验室进行。①取新生7d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n=24),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各组又分为造模后6,24,48,72h组4个亚组,每组6只大鼠。②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和模型组大鼠结扎右颈动脉,手术后即刻分别腹腔内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10U/g)及同体积生理盐水,手术后2h两组大鼠吸入体积分数为0.08氧气和体积分数为0.92氮气的混合气体2h,建立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鼠模型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模型。假手术组分离动脉不结扎,不缺氧。③各组大鼠在造模后相应时间点断头处死,采用TUNEL法检测大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经补充后72只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6h右侧海马CA1区出现凋亡细胞[(19.10±5.90)个],24h显著增高,48h达高峰[(65.70±8.33)个]后逐渐下降,但72h仍高于假手术组[(28.70±5.74),(0.60±0.84)个,F=71.587,P<0.01]。②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各个时间点CA1区的凋亡细胞数均少于模型组(P<0.01),尤其在24h最明显[(28.20±7.77),(60.30±7.75)个,t=-9.251,P<0.01]。结论:外源性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对脑组织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玲 《临床医学》2008,28(11):82-83
目的为评价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胎龄≤36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予以国产rhEPO,750 IU/(kg.周)分3次皮下注射,用药6周;对照组未用rhEPO;两组早产儿均口服铁剂,3 mg/(kg.d)。结果显示治疗组用药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铁蛋白水平在用药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输血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体重增长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国产rhEPO能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且用药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损伤后rhEPO对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EPO)对大鼠受损面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对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75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rhEPO治疗组(n=25) 、对照组(n=25)、假手术组(n=25),50只大鼠建立左侧面神经干损伤动物模型,rhEPO组大鼠致伤后即刻及每天腹腔内注射rhEPO(5000U/kg),连续两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3、7、14、21、28天采用Toluidine blue染色计算面神经元存活率,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的表达。结果:从伤后第7天开始治疗组和对照组左侧面神经元存活率逐渐下降,每个时间点治疗组面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伤后第3天未见Tunel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第7天见表达,第14天数量达高峰,治疗组在伤后第7、14、21天面神经元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 (P<0.05);伤后第3天对照组见 Caspase-3表达增加,第14天达高峰,第28天仍见少许表达,治疗组在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EPO对受损大鼠面神经元有保护作用;降低Caspase-3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rhEPO治疗创伤性面瘫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力  刘伏友  彭佑铭  陈星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2107-2108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肾性贫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左卡尼汀及rhEPO治疗,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及rhEPO治疗,疗程为12周.治疗前、治疗后每4周测定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统计rhEPO的总量,同时观察高血压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上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的发生率低(P<0.05),于治疗12周结束后,治疗组rHEPO的用量也低于对照组.[结论]左旋卡尼汀联合应用rhEPO可以改善肾性贫血,并且可以减少rhEPO的用量,降低rhEPO相关高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既往通常采用的反复输血和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贫血,但由于多种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以现代医学公认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贫血的药物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作为阳性对照,从红细胞数量、质量方面验证同种肾组织移植的治疗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混合模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随机分组动物实验于2004-06/2005-03在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白鼠80只作为受体,成年受体大鼠尾静脉每天一次注射盐酸阿霉素6.5mg/kg,每周3次,共6周。然后切除右肾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供肾组织移植用Wistar新生鼠20只,出生三四天,雌雄不拘。实验用主要试剂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2×106U/L,由山东阿华医药公司提供(批号99435)。方法:取2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无特殊干预;其余60只大鼠制备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肾组织移植组,将取处新生鼠的肾组织块多点植入受体肾包膜下;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每次按30U/kg剂量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每周3次,连续6周;模型组,不给予其他干预。主要观察指标:以SABC法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组织和移植物的表达及分布。取大鼠内眦静脉血,以ELISA法直接测定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红蛋白水平,以相应的试剂盒测定红细胞膜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以及丙二醛水平。结果:①促红细胞生成素抗原阳性反应在正常对照组内表达呈强阳性。而在模型组呈弱阳性或不表达,在移植组中呈强阳性,模型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实验30,45,60d时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肾组织移植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和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0.01),实验60d时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高于肾组织移植组(P<0.05)。③实验30,45,60d时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肾组织移植组红细胞膜丙二醛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与肾组织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红细胞膜超氧化物歧化酶和Na+-K+ATP酶活力组间差异与丙二醛相反。结论:肾组织移植可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大鼠红细胞数量和质量,作用与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后脑水肿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以及ICH与ICH+ rhEPO预处理组,后二者又分为术后第3、6、12、24、48、72小时、第7、14、21天各9小组;全部152鼠共分为19组,每组8只鼠。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ICH动物模型,rhEPO干预组于ICH建模后,每日腹腔注射rhEPO。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出血后,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随时间进行性增加,并于出血后72h达到高峰,此后HIF-1α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逐渐下降,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出血后3d内,脑组织含水量进行性增加,此后逐渐下降,脑出血Epo干预组较脑出血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低,HIF-1α蛋白阳性率较低。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降低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减少HIF-1α表达,对脑出血后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5只)、对照组(35只)、正常组(5只),均采用骨窗形成后硬膜外打击法造成鼠脑挫裂伤。正常组麻醉后,只行开颅手术,不作头颅打击,治疗组大鼠致伤后即刻腹腔内注射50 mg/kg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则注射50 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在伤后6、12、24、48、72、96、120 h断头取脑,观察各组各时点血肿周围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对照组各时点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而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对照组各时间点含水量与SOD活力呈明显负相关,与MDA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实验组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12~96 h时间点MDA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含水量与SOD活力呈显著负相关,与MD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甲基强的松龙使脑出血氧化损害明显减轻,激素可能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脑创伤后脑组织水肿与缺氧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关.高压氧能减轻脑水肿,改善组织缺氧.目的观察大鼠颅脑创伤后高压氧对脑水肿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高压氧科、四室完成.选取3个月龄Wistar大鼠58只,体质量(256±23)g,清洁级.方法将5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7只,脑创伤组22只和高压氧组19只.对照组不进行撞击试验.脑创伤组和高压氧组麻醉后均采用BIM-Ⅲ型撞击机撞击大鼠右侧颅顶,复制闭合性颅脑损伤.高压氧组致伤后置于2个绝对大气压的高压氧舱2 h,大鼠于伤后24 h心脏取血处死.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大鼠颅脑创伤后脑组织含水率、伊文斯蓝含量及脑组织、血浆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结果实验致伤动物41只,伤后24 h死亡7只.其中高压氧组2只,脑创伤组5只.进入结果分析34只.①脑组织含水率右脑脑创伤组.明显高于高压氧组和对照组[(79.06±0.52,78.38±0.37,78.21±0.25)%,t=3.022~3.285,<0.01].脑创伤组右脑明显高于左脑[(79.06±0.52,78.57±0.14)%,t=2.651,P<0.05].②脑组织丙二醛含量右脑脑创伤组明显高于高压氧组和对照组[(197.28±31.49,167.65±25.88,145.07±30.45)nmol/g,t=2.231~3.347,<0.01~0.05].脑创伤组右脑明显高于左脑[(197.28±31.49,161.01±22.05)nmol/g,t=2.443,P<0.05].③血浆中丙二醛含量脑创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69±0.54,1.94±0.40)μmol/L,t=2.473,P<0.05].结论脑创伤后行高压氧治疗,大鼠伤侧脑组织含水率、丙二醛及血浆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非治疗组,提示高压氧对颅脑创伤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大量的重要器官因为无法长期保存而失去临床应用价值,经深低温冻存的组织或器官,随着血流的恢复,同样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骨骼肌是最易受累的组织。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深低温冻存大鼠肢体再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细胞膜及线粒体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材料:实验于2006-04/11在山东省立医院低温实验室(省级)完成。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冷冻组和依达拉奉组各12只。方法:对照组只暴露股动、静脉,不离断肢体;其余两组制作深低温保存断肢再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均截断右后肢,经深低温冻存前处理,然后移入液氮容器内保存1个月;实验时复温、常规洗脱液灌洗后行断肢再植,恢复肢体血供4h后取材(其中依达拉奉组洗脱液中含依达拉奉0.5mg/kg)。选取相同时点骨骼肌标本,制备骨骼肌细胞膜并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各组骨骼肌细胞膜荧光偏振度(反应细胞膜脂区流动性)、线粒体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呼吸控制率,并对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行透射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骨骼肌细胞膜荧光偏振度、线粒体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呼吸控制率。②各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呼吸控制率:依达拉奉组高于冷冻组(P均<0.05)。②各组大鼠骨骼肌细胞膜荧光偏振度和骨骼肌线粒体丙二醛含量:依达拉奉组低于冷冻组(P均<0.05)。③各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依达拉奉组骨骼肌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冷冻组。结论:依达拉奉能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骨骼肌细胞膜及线粒体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依达拉奉直接抑制羟自由基、提高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丙二醛的产生,使细胞进行正常的氧化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内毒血症早期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及中药912液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内毒素组、内毒素+912液组、内毒素+盐水对照组。提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细胞粒体测定其超氧阴离子生成量,同时测定线粒体及血清中GSH-Px,SOD,并观察中药912液的作用。结果:内霉素血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超氧阴离子生成量及MDA明显升高;血清中MDA增多,而SOD减少。912液治疗后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MDA及超氧阴离子生成量明显减少,但SOD及GSH-Px不增加;血清中MDA减少,而GSH-Px及SOD增多。结论:在内霉素血症的发病机制中存在由于肝细胞线粒体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及其所引发的脂质过弧应增强所造成的氧化损伤,表明肝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在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中药912液可以提高肝细胞线粒的抗氧化潜能,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蛋白糖基化反应是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之一,探讨小檗碱对体内蛋白糖基化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蛋白糖基化造成脑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将有助于糖尿病相关疾病的治疗。目的:观察小檗碱对D-半乳糖诱导的糖基化模型大鼠并发脑损害的干预作用。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厦门中医院眼科。材料:实验于2005-06/10在暨南大学药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6周龄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盐酸氨基胍组和小檗碱高(300mg/kg)、中(150mg/kg)、低(75mg/kg)剂量组,每组15只。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诱导糖基化模型。实验用药:小檗碱(广东万基药业有限公司);D-半乳糖(上海源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方法: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持续8周;其他组动物每天腹腔注射5%D-半乳糖(150mg/kg),持续8周。第3周开始,盐酸氨基胍组开始灌胃盐酸氨基胍(150mg/kg),小檗碱组分别灌胃相应剂量的小檗碱,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动物均灌胃蒸馏水,连续给药6周。灌胃容积为10mL/kg。第8周末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含量,采用硝基四氮唑蓝比色法测定血清果糖胺。测定血清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及脑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脑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并以透射电镜观察脑内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血清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含量,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②脑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③脑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水平。④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⑤脑内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结构变化。结果:纳入动物9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中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和糖化产物含量:D-半乳糖处理8周后,模型组大鼠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和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小檗碱高、中剂量组处理6周后,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和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每10g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07±0.39),(1.22±0.47),(1.76±0.30)nkat/g,t=5.052,5.484,P<0.01;(0.740±0.142),(0.862±0.131),(0.958±0.083)mmol/L,t=7.829,P<0.01,t=2.404,P<0.05;58.434±12.135,64.614±13.418,83.747±7.990,t=4.922,6.748,P<0.01;(3.104±0.814),(2.937±0.514),(4.156±0.860)U/mg,t=4.104,3.440,P<0.05];小檗碱低剂量组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对糖化产物未见明显影响。②脑组织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盐酸氨基胍组、小檗碱高、中剂量组大鼠脑组织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0.52±1.22),(10.95±1.75),(11.95±2.27),(14.26±3.51)U/mg,t=-3.892,-3.263,P<0.01,t=-2.139,P<0.05],小檗碱低剂量处理影响不明显(P>0.05)。③脑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盐酸氨基胍组、小檗碱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内脑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低于模型组[分别为(271.52±32.71),(293.84±31.58),(337.15±58.49)nmol/L,t=-3.421,P<0.01,t=-2.275,P<0.05],小檗碱低剂量处理影响不明显(P>0.05)。④脑组织内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盐酸氨基胍组、小檗碱高、中剂量组脑组织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分别为(2.09±0.16),(2.12±0.22),(2.41±0.12),(2.54±0.21)μmol/g,t=6.601,5.348,P<0.01,t=2.082,P<0.05;(8.79±1.09),(8.80±1.52),(7.90±1.48),(6.48±1.34)mkat/g,t=4.571,4.254,P<0.01,t=2.226,P<0.05]。⑤脑内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结构: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脑海马细胞线粒体出现明显肿胀,线粒体嵴断裂,结构紊乱,甚至出现明显的大空泡。盐酸氨基胍组和小檗碱高、中剂量组线粒体肿胀不明显,仅有少量线粒体出现小空泡,小檗碱低剂量组线粒体肿胀明显,嵴断裂,结构紊乱,并有空泡出现。结论:D-半乳糖诱导的糖基化模型大鼠脑线粒体损害可能与脑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脑细胞内钙稳态失调以及氧化应激有关,小檗碱具有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蛋白糖基化反应,并对糖基化状态并发的脑神经细胞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纳洛酮对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王涛  文亮  陈莉 《中国急救医学》2001,21(4):196-198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9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纳洛酮治疗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模型,动态测定脑组织及血浆β-内啡肽(β-EP)、脑组织总钙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浓度、脑组织水含量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记数的变化。结果 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组织β-EP水平显著增高,而血浆的变化滞后于脑组织的变化,脑组织总钙水平、MDA浓度、脑组织水含量显著增高,脑组织SOD活性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记数显著降低(P<0.05和P<0.01)。使用纳洛酮后上述各指标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与损伤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 纳洛酮可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拮抗β-EP活性、降低脑组织总钙和氧自由基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脑组织NF-κB活性及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继发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84只雄性SD大鼠建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颅脑损伤组(TBI组,n=42)和rhEPO治疗组(TBI-rhEPO组,n=42),于预定时间点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SS),通过光镜观察创伤灶及周围脑组织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NF-κB mRNA表达情况。结果颅脑损伤后12 h至7 d,TBI-rhEPO组NSS始终低于同一时间点TBI组(P<0.05);TBI组大鼠不同阶段NF-κB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NF-κB表达水平与TNF-α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19,P<0.05),且与组织炎症损伤程度一致,TBI-rhEPO组不同阶段NF-κB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TBI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早期应用rhEPO,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降低NF-κB、TNF-α的表达,从而抑制继发性炎症反应,减轻继发性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变化在细胞色素C释放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56只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建立窒息加冰氯化钾致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动物模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7组,即假手术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 h,6 h,12 h,24 h,48 h,72 h组,每组8只,分别在各时相点断头处死大鼠,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制备大脑皮质内线粒体匀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不同时相MPTP的开放程度,Western blot免疫杂交法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CytC).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ROSC后6 h内神经细胞MPTP开放程度保持低水平,6 h以后开始迅速大量开放,12 h开放程度达到最大,24 h开放程度略有缩小,至48 h开放程度再次加大,72 h又明显缩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正常脑组织线粒体CytC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14 000处出现一强阳性条带,而胞浆蛋白中CytC蛋白含量甚微,呈一弱阳性条带.ROSC后3 h线粒体CytC蛋白未见显著变化,而胞浆成分中开始增多,至ROSC后24 h大部分CytC已释放至胞浆中,此时线粒体条带明显减弱.结论 大鼠CA/CPR并ROSC后神经MPTP的开放程度与CytC释放的量呈明显的相关性,MPFP的开放促使CytC的释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72 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GSPE低剂量组(20 mg/kg, n=18)和GSPE高剂量组(200 mg/kg, n=18)。造模前,GSPE各组灌胃4 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 &#8901;d。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2 h 再灌注后12 h、24 h、48 h 各取6 只大鼠,行Morris 水迷宫测试,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orris 水迷宫测试潜伏期延长,穿台次数减少(P<0.05);HE染色显示脑组织神经元逐渐坏死;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GSPE高剂量组各相同时间点潜伏期缩短,穿台次数增加(P<0.05);HE染色显示脑组织神经元核固缩和空泡减少;SOD含量增加,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GSPE可以减轻脑缺血区病理改变,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脂质过氧化,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磁疗历史悠久,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研究恒磁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保护作用能为非药物、无创伤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治疗依据,开辟物理因子治疗新途径。目的:观察恒磁场治疗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宏观水平的血液流变学、亚细胞水平的红细胞膜流动性、分子水平的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5/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物理实验室进行,取40只健康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5只)、磁疗组(n=15只)。方法:①模型组、磁疗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线栓不阻塞动脉血流。②磁疗组脑缺血后立即将其头颈部置于40mT的恒磁场中30min,1次/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作暴磁处理。3组大鼠手术7d后麻醉状态下眼球取血、断头取脑。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三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②各组大鼠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变化。③各组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铜蓝蛋白含量变化。④各组大鼠脑组织丙二醛、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液流变学指标:模型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磁疗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②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模型组荧光偏振度、平均微黏度、各向异性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磁疗组上述指标低于模型组(P<0.05)。③模型组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铜蓝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磁疗组高于模型组(P<0.01),并略高于假手术组。④模型组大鼠脑组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0.01),抗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经过磁场治疗后,磁疗组大鼠各指标均较模型组好转(P<0.05,0.01)。结论:恒定磁场能显著改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特性,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及机体的抗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含量,提高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从而有效地阻止了自由基、一氧化氮对神经组织的损伤,阻断了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