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全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我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家庭喂养状况的流行率。【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34.7%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其中19.0%强烈偏爱某种食物;32.6%的家长允许儿童随意选择食物,6.3%的家长通过强迫或惩罚使儿童多进食。【结论】 我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水平较高,应推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饮食行为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2.
西安社区168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西安社区7个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情况,为地段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西安两个社区7个月~4岁儿童168名,以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儿童背景资料、儿童饮食行为特点、家长的喂养行为及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 【结果】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正常组儿童仅11人(占6.5%),未检出饮食行为问题,检出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组儿童157人(占93.4%);男女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05);城区儿童与郊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65,P>0.05);总检出问题7项,其中进食时间过长78人,对食物不感兴趣85人,拒绝某种食物38人,不愿尝试新食物56人,强烈偏爱某些食物人81人,进餐分心101人,进餐地点不固定77人,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应加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高度重视,及对抚养人科学育儿知识的宣教,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苏州市7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抚养人行为的调查状况分析。方法 采用专人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苏州市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42%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其中26% 的儿童“强烈偏爱某种食物”;抚养人不同育儿类型中溺爱型(“允许儿童随意选择食物”38.5%);专制型(“要求必须吃完盘子里所有食物”36.5%);忽视型(“进餐时少有感情交流”6.5%),均对儿童饮食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苏州市7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研究不同育儿类型的抚养人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以期今后在苏州市的儿童保健工作中开展儿童饮食行为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4.
婴儿期182例婴儿喂养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儿童保健门诊中常见的婴儿期喂养行为问题及原因。【方法】选取长钢总医院院儿童保健室定期儿童保健的1-2岁儿童182例,通过询问主要喂养人,调查其6~12月龄时的喂养行为。【结果】由祖父母参与儿童喂养者74.7%;84.1%的婴儿在6月龄前引入半固体食物;12.6%的婴儿在6~8月龄引入固体食物。86.2%的婴儿在12月龄时没有开始自握勺训练;在饮用配方奶粉数量上城市儿童大于农村儿童。在12月龄时25.3%的婴儿夜间喂母奶(或配方奶粉)次数>3次;41.2%的婴儿每餐喂食时间>60 min;76.3%的婴儿需要多人逗哄着进餐或边吃边玩。【结论】儿童喂养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儿童奶制品摄入量不够;忽略对儿童饮食技能的训练;部分儿童进餐时间不合理;多数儿童进餐环境不良。应大力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及时发现并纠正喂养行为中的偏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惠州市城区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抚养人喂养问题,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3月该院儿保门诊就诊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调查表,调查惠州市城区331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抚养人喂养问题。结果发放350份问卷,回收331份,回收率94.57%。55.29%的婴幼儿有饮食行为问题,饮食行为问题发生前3位是:进餐时间长42.90%、进餐时间不固定35.35%、进餐分心32.33%。抚养人的喂养问题中发病率最高的是溺爱型(使用各种小道具让孩子多吃33.84%),其次为专制型(不允许与年龄相称的狼藉21.75%)和忽视型(进餐时少有语言及情感交流13.90%)。结论惠州市城区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抚养人喂养问题的发生率均高,饮食行为指导及抚养人喂养问题矫正等饮食行为综合干预应在我市儿童保健门诊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市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0~3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哈尔滨市四个行政区0~3岁儿童1 538人,完成《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包括儿童一般资料,饮食行为特点,抚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及抚养人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四个方面内容。 【结果】 哈尔滨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6.6%。3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不良进食习惯”(χ2=13.37,P=0.004),2岁及以上儿童的“胃口差”的问题更严重(χ2=7.97,P=0.047)。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顺位结果表明,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吃饭地点不固定”、“吃饭时做其他事情”、“道具辅助进食”,均属于不良进食习惯。多因素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儿童更容易发生饮食行为问题;收入对于儿童饮食问题产生的影响则取决于父亲的文化程度,对于父亲教育水平为高中的儿童,家庭月收入越高,儿童发生饮食行为问题可能性越大。 【结论】 哈尔滨0~3岁儿童中饮食行为问题较为多见,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喂养态度和喂养方式,在以家庭、社区为中心的环境中进行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0~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家庭喂养状况,为社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21.4%的儿童存在1项饮食行为问题,2项的为25%,3项的为19%,其中60.1%存在进餐分心;61.9%的家长诱导儿童进食;30.4%的家长给儿童进食营养补品。结论西安地区0~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水平较高,重视早期进食行为的训练,加强抚养人喂养知识和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0~3岁婴幼儿针对饮食行为的肥胖早期干预的效果进行初步分析,为探索儿童肥胖症的有效早期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在沈阳、青岛、重庆、厦门每个城市随机选择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各4个,收集0~1岁儿童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WHO体质指数标准作为儿童超重的判定标准。干预组通过群体宣教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婴幼儿家长进行喂养和营养方面的健康教育,培养婴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针对超重儿进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通过干预前后儿童的饮食行为、超重率等指标的变化判断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结束时干预组不健康食物的进食明显少于对照组。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对超重影响最大的是干预前的状况(OR为2.445,95%CI为1.950~3.066),干预时间、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月龄均为保护因素[OR及其95%CI分别为0.835(0.776~0.900),0.744(0.590~0.938)和0.925(0.895~0.957)],而父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增加儿童超重的风险(OR分别为1.045,95%CI为1.005~1.087和1.052,95%CI为1.011~1.094)。【结论】干预措施虽然尚未显示出对肥胖的作用,但可有效改善婴幼儿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父母喂养行为与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IMFeD)及自编父母喂养和营养行为问卷,调查广东省某市就诊于儿童保健门诊、儿童营养门诊的70名1~5岁具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及喂养行为资料。 【结果】 喂养焦虑情绪(r=0.591)、不良喂养习惯(r=0.665)均与IMFeD总分呈正相关;喂养焦虑情绪(β=0.49)、不良喂养习惯(β=0.32)进入IMFeD总分的最终方程,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喂养中情感交流(β=0.24)与前述两者一同进入了不良进食习惯得分的最终方程,是避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 【结论】 家庭不良喂养习惯、家长喂养焦虑情绪可能引发或增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喂养时家长与儿童的情感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避免和缓解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丽水市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2~3岁),对丽水市区856名2~3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11.10%,男童11.82%,女童10.34%;2岁11.44%,3岁10.79%;睡眠、躯体不适、攻击性、破坏、社交退缩因子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但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睡眠、攻击性、破坏因子男童检出率均高于女童,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为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现况,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共1 594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分析包括儿童家庭背景、儿童健康状况、儿童的饮食行为、就餐环境及喂养交流四个方面的数据。结果 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总的检出率为50.6%,检出率从高到低为:不良进食习惯33.3%、胃口差26.9%、食物偏好24.9%、父母过度关心22.0%、害怕进食2.1%、潜在疾病0.8%。 结论 沈阳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多,应该引起儿保医生的高度重视;今后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诊断和干预的方法。 【方法】 将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阶段性综合干预和常规干预的方法,观察对儿童四类饮食行为问题,包括精力充沛胃口差、挑食偏食、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的干预作用。 【结果】 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就诊儿童四类不良饮食行为问题中,挑食偏食儿童不同年龄组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58,P<0.001);其余三项不良饮食行为问题不同年龄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四类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前后的行为改变,干预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年龄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在我国推广和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阶段性儿童饮食行为临床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分析其分布规律,初探铅暴露对3~7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4-6月对顺义区5所幼儿园1 307名3~7岁在园儿童采集手指末梢血测定血铅水平,同时采用Achenbach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进行行为问题评估。按照检测的血铅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铅组(≥100 μg/L)和低血铅组(<100 μg/L)。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45分即判定为有行为问题。 【结果】 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对数均值为3.328±2.765,血铅值≥100 μg/L占总测查人数的1.22%,血铅值≥200 μg/L占0.15%。高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6.47%,低血铅组CBCL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85%。高血铅组CBCL粗分及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高血铅组在攻击因子、多动因子、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01)。 【结论】 高血铅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较血铅值<100 μg/L儿童多,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降低铅中毒对学龄前儿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了解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1 28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 3~6岁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1.6%。情绪或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3.9%。SDQ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问题2.3%,品行问题7.1%,多动注意不能11.5%,同伴交往问题3.9%,亲社会行为18.6%。男童SDQ因子异常检出率,多动注意不能为13.4%、同伴交往问题4.9%及亲社会行为20.9%均显著高于女童8.8%、2.4%及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6.288,P<0.05)。儿童不同年龄间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19.206,P<0.001~0.05)。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性别及生活状况、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文化程度。 【结论】 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兴区农村父母养育方式与2~4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展变化。 【方法】 使用父母养育Q分类卡片和Achenbach的儿童行为调查表对大兴区109名儿童在2~3岁、3~4岁进行了纵向追踪调查分析。 【结果】 1)父母的养育方式4岁组较2岁组惩罚(t=15.680,P=0.000)、保护/担忧(t=2.665,P=0.009)和鼓励独立(t=4.402,P=0.000)均有所减少;2)儿童的外显行为问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内隐行为问题稳定性相对较低;3)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互作用较强,儿童2岁时父母的拒绝能预测儿童4岁时的内隐行为(β=0.305),父母拒绝行为对同一时间段的外显行为问题有预测作用。 【结论】 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儿童的行为问题均有较高稳定性,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影响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共1 594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语言鼓励、固定餐桌、使用围嘴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保护性因素(P均=0.00),父亲低学历为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针对儿童饮食行为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加强父母的健康教育,尤以父亲为重点,提高科学的育儿理念,同时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