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利用MRI探讨宫内正常胎儿第一腰椎(L1)椎体骨化中心的动态发育规律。方法 利用MRI对94例23~38孕周宫内胎儿行全脊柱SWI扫描,测量不同孕周胎儿L1椎体骨化中心生长参数(高度、前后径、左右径、正中矢状位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取其动态生长发育曲线。结果 MRI获取的胎儿脊柱参数在不同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脊柱L1椎体骨化中心高度随孕周增长的变化曲线为:y=-0.018+0.528×ln孕周(R2=0.716,P<0.05);前后径随孕周增长的变化曲线为:y=-0.292+0.03×孕周(R2=0.709,P<0.05);左右径随孕周增长的变化曲线为:y=-0.277+0.036×ln孕周(R2=0.780,P<0.05);矢状位面积随孕周增长的变化曲线为:y=-0.461+0.027×孕周(R2=0.817,P<0.05)。结论 孕中晚期胎儿L1椎体骨化中心高度、左右径随孕周增长呈对数增长,前后径及正中矢状位面积随孕周增长呈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正常胎儿标本小脑蚓部在不同孕周的正常发育生长曲线,并探讨胎儿丹迪-沃克综合征(DWS)的MRI表现。方法:对63例胎龄15~40周的胎儿标本行3.0T MRI扫描,从中选出52例符合要求的进行测量,扫描序列为T1WI、T2WI;扫描方位:矢状位扫描为主,辅以冠状位及横轴位;观察及测量内容:测量小脑蚓部的前后径(正中矢状面第四脑室顶点至水平裂处蚓部后缘最大距离)、上蚓高度及下蚓高度(上蚓的最高点及下蚓的最低点分别到前后径线的垂直距离)。对上述测量结果与孕龄间作回归分析。然后对6例经MRI诊断为DWS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蚓部前后径、上蚓高度及下蚓高度分别与孕龄呈线性正相关,而上蚓高度总是略大于下蚓高度(P<0.05),多数标本正中矢状面T1WI、T2WI可清晰显示原裂及下后裂。DWS主要表现为小脑蚓部缺如或发育不良,测量数据小于正常胎儿,第四脑室与后颅窝囊肿相通或小脑延髓池增宽。结论:MRI可明确显示正常胎儿小脑蚓部在17孕周以后的正常发育表现及变化规律,而DW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是诊断DWS最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3.0T磁共振研究正常胎儿标本腰椎长度随孕周增加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性别间差异,绘制腰段脊柱生长曲线。方法利用3.0T MR扫描仪对71例16~42周自然流产及因母体或胎儿因素引产的胎儿新鲜标本行全脊柱3D-T2WI序列扫描,对所得图像以L2椎体为中心进行三方位重建,在正中矢状位上测量腰椎长度,对测量参数和孕周作回归分析,并比较测量参数在性别间的差异。结果胎儿腰椎长度在16~42周从(1.96±0.13)cm增加到(5.54±0.42)cm,长度与孕周均呈直线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腰椎长度(cm)=-0.401+0.147×孕周,R2=0.98,P0.05;腰椎长度发育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孕中晚期胎儿腰椎长度随孕周增加发育迅速,与胎龄呈高度直线相关性,与性别间无明显相关性,腰椎长度是评估胎儿胎龄及生长发育状况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依据不同孕周胎儿标本与宫内胎儿MR扫描图像,确定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及腰骶膨大最大横断面积随孕周变化的规律。方法筛选29例17~39孕周脊椎发育正常的胎儿标本行3.0T MRI脊椎扫描,随机选取142例19~39孕周健康胎儿行宫内胎儿腰椎MRI扫描。扫描序列为T2WI,矢状位、冠状位及横轴位扫描。测得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及腰骶膨大与椎管面积之比。结果胎儿标本及宫内胎儿脊髓腰膨大及相应层面椎管前后径及左右径线随孕周呈线性增长关系。脊髓圆锥末端在21孕周及之前,位于L3腰椎以下水平,22~30孕周其变化范围最大,位于L1~L4水平,第31~40孕周位于L1~L2水平。结论宫内胎儿与标本MRI对照研究,能更科学的获取胎儿脊椎发育的参考值并描述其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胎儿标本颈、胸、腰段脊柱和椎体体积随孕周生长变化规律。方法利用3.0 T MR扫描仪对55具17~42孕周胎儿尸体标本行全脊柱三维T2WI序列扫描,其中孕妇自发性流产获得标本20具,母体因严重疾病引产获得标本35具,胎儿标本均来源于山东大学医学院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中心。标本经CT扫描均未发现脊柱异常。采用OsiriX软件(www.osirix-viewer.com),在重建横断面图像上沿椎体边缘逐层勾画椎体轮廓,获得脊柱颈、胸、腰段脊柱体积,将其除以各段椎体个数,获得椎体单位体积。逐一测量腰椎5个椎体体积。将颈、胸、腰段脊柱体积和腰椎椎体体积与孕周作回归分析,并分析各段脊柱增长规律。结果(1)胎儿颈、胸、腰段脊柱体积与孕周增长呈线性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颈段脊柱体积(mm3)=-1260.937+81.235×孕周(R2=0.974,P<0.05);胸段脊柱体积(mm3)=-5933.521+347.503×孕周(R2=0.972,P<0.05);腰段脊柱体积(mm3)=-5130.912+294.473×孕周(R2=0.976,P<0.05)。(2)胎儿脊柱生长速度:胸段>腰段>颈段;同一孕周阶段内,脊柱体积:胸段>腰段>颈段;椎体单体积增长速度及增长倍数:腰椎>胸椎>颈椎。(3)腰1~腰5椎体体积增长与孕周亦呈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孕中晚期胎儿标本颈、胸、腰段脊柱椎体体积的增长与胎龄呈良好的相关性,且不同节段生长速度不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0T MRI定量评估胎儿股骨发育的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67例胎儿骨骼发育正常、胎龄(GA)24~39周的单胎妊娠的胎儿MRI资料,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图像测量胎儿股骨的二维径线(股骨干长度、股骨近端骨骺软骨横径、前后径和高径,股骨远端骨骺软骨横径、前后径和高径),观察股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检验胎儿股骨二维径线与GA的相关性。结果 孕24~39周各胎龄相关性观察结果显示,胎儿股骨干长度(r=0.848)、股骨近端骨骺软骨横径(r=0.524)、前后径(r=0.572)、股骨远端骨骺软骨横径(r=0.509)、前后径(r=0.562)、高径(r=0.597)均与GA呈中~高度正相关(P均<0.001);股骨近端骨骺软骨高径(r=0.496)与GA呈低度正相关(P<0.001)。胎儿股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为孕32周,孕34周以上为100%。结论 3.0T MRI可较好地评估GA 24~39周胎儿股骨生长发育及解剖结构,股骨干长度是评价的最佳指标,可为评价胎儿股骨疾病及其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孕早期超声对胎儿颅内透明层(IT)及后颅窝(CM)的测量,以达到筛查胎儿开放性脊柱裂(OSB)、Dandy-Walker(D-W)畸形的目的。方法:超声获取7 718例孕11~13+6周胎儿头部正中矢状切面3D容量数据,检测胎儿颈后透明层(NT)、IT、CM等指标。孕中期行超声结构筛查及随访,将患儿分为正常组7 708例、OSB组9例和D-W畸形组1例,比较3组IT、CM的区别。结果:正常组IT值0.60~2.40 mm,CM值0.60~2.60 mm,正常组IT、CM的显示率为95.99%;OSB组7例无法清晰显示IT,2例IT值<0.60 mm;D-W畸形组1例IT不显示,CM值3.60 mm。结论:孕早期OSB及D-W畸形胎儿正中矢状面CM结构较正常胎儿发生相应改变。孕11~13+6周胎儿的IT不显示是早期诊断OSB的重要线索;CM增宽可能预示着D-W畸形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3.0T MRI,研究正常胎儿标本颈髓长度随孕周的变化规律。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利用3.0T磁共振对44例孕16~42周正常胎儿标本行3D-T2WI和T2WI-SPC序列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及测量颈髓长度:在冠状位图像上分别以第一对颈神经根、第一对胸神经根确定颈髓上、下界,在正中矢状位上沿颈髓自然生理弯曲走行测量颈髓长度,绘制颈髓长度随孕周变化的生长曲线。结果颈髓长度均随孕周增加而增长,与孕周关系密切,其相应的方程式为:颈髓长度(cm)=0.11+0.12×孕周,R2=0.92,P0.05,颈髓长度与性别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场磁共振可清晰显示胎儿标本颈髓结构及脊神经走行,孕中晚期胎儿颈髓长度与孕周有较好的相关性,颈髓长度可以作为评估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参数之一,从而建立了正常胎儿颈髓生长发育的磁共振影像图谱及数据库。  相似文献   

9.
正常成人T_(11)~L_1椎体DR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中国成人T11~L1椎体形态变化规律,并对椎体进行准确的X线测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例无明显胸腰部外伤史并行胸腰椎正侧位检查患者的DR资料,测量每例T11~L1椎体的前高度(Ha)、中高度(Hm)、后高度(Hp),上矢状径(Ls)、中矢状径(Lm)、下矢状径(Li)和对角线夹角,计算Ha/Hp、Hm/Hp,Ls/Li、Lm/Li比值,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T11~L1椎体Hp大于Ha和Hm,Ha大于Hm;Li大于Ls和Lm,Ls大于Lm;对角线夹角:T12大于L1,L1大于T11,无性别差异;椎体高度和矢状径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Hp、Hm/Hp均为男性小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体力劳动者,软件开发、文秘等长期伏案工作者及出租车司机等特殊人群的T11~L1椎体的Ha、Hp均小于非特殊人群,并且其Ha、Ha/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靠DR检查对T11~L1正常椎体形态学的研究,能为临床早期诊断T11~L1椎体压缩性骨折提供较可靠的影像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量国人脊柱胸腰段(T11~L4)椎体高度、矢状径、横径,为设计胸腰椎椎体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正常人50例(男女各25例),年龄18~60岁(平均30.6±10.5岁),无腰椎病变者行CT扫描,分别测量胸腰椎椎体高度及椎体上、中、下矢状径和横径。结果胸腰椎椎体高度从T11~L4逐渐增高,中央高度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比较,以中央高度最小,其范围为20.45~25.55mm(女:19.77~25.30mm),前缘高度为21.24~27.41mm(女:20.84~26.22mm),后缘高度为22.60~26.76mm(女:21.68~26.14mm);正中矢状径、横径从T11~L4逐渐增大,椎体中部的矢状径和横径与椎体上、下的矢状径和横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以腰部最小,其范围分别为28.56~33.36mm(女:27.63~31.42mm)、32.71~46.57mm(女:31.68~44.83mm)。椎体上矢状径和横径范围分别为30.67~37.71mm(女:29.23~36.51mm)、36.85~51.81mm(女:34.31~48.89mm)。椎体下矢状径和横径范围分别为32.24~39.31mm(女:31.14~37.99mm)、38.97~52.94mm(女:37.88~50.80mm)。总体观椎体上下呈向中间凹陷,腰部凹陷的类圆柱体。结论设计胸腰椎单椎体内固定器械时应考虑到各椎体高度及矢状径、横径的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智能三维超声成像系统(Smart MSP)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00例孕中期行超声产前检查的单胎孕妇,以3名无超声产科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为(甲组)、以2名可行胎儿超声筛查但既往未行Smart MSP检查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的超声科医师为(乙组)、以3名可行胎儿超声筛查且有二维和三维超声获得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工作经验的超声科医师为(丙组)。分别从胎儿小脑横径平面和双顶径平面的初始切面上获得三维容积图像,行Smart MSP分析;另请2名超声科医师(A、B)用双盲法对三组获取的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图像进行评分分析。结果三组Smart MSP所需时间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甲组所需时间最长,其次为乙组,而丙组用时最短。医师A对三组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中的小脑横径平面和双顶径平面评分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医师B对三组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中的小脑横径平面评分比较。将医师A、医师B的评分进行整合,结果发现三组重建的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中的小脑横径平面和双顶径平面评分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Smart MSP具有自动显示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的功能,更好地获取胎儿颅脑正矢状面图像,在超声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容积对比成像(VCI)-C平面对胎儿小脑蚓部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接受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260名,胎儿的超声系统检查无异常。分别采用经腹二维超声检查和三维超声容积对比成像技术,在胎头的正中矢状面观察发育状况,测量小脑蚓部的前后径、上下径和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胎儿小脑蚓部的发育规律。结果三维超声与二维超声在胎儿小脑蚓部的观察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的显示成功率要大于后者;胎儿小脑蚓部的前后径、上下径和面积与孕周均呈正相关;上下径的发育速度要快于前后径和面积。结论三维超声在胎儿小脑蚓部发育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早孕期胎儿中枢神经系统(CNS)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1646例早孕期的孕妇进行超声检查,统计头胸部正中矢状断面、脊柱长轴断面、侧脑室水平横断面、小脑与颅后窝池断面显示情况。结果孕11~11+6周孕妇头胸部正中矢状断面、脊柱长轴断面、侧脑室水平横断面及小脑与颅后窝池断面的超声显示率分别为97. 47%、98. 31%、99. 16%、98. 73%,与孕12~12+6周(98. 21%、98. 88%、99. 44%、98. 44%)及孕13~13+6周(98. 05%、99. 03%、98. 25%、98. 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早孕期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90. 00%,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9. 94%。结论 超声检查早孕期胎儿CNS畸形具有较高的显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4~17+6孕周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的14~17+6孕周胎儿1200例,对其进行标准切面检查,包括测量胎儿双顶径、腹围、股骨长、羊水及胎儿心率,观察头颅、心脏、腹部及脊柱、四肢。结果 受检的1200例胎儿中,37例胎儿发现结构异常。其中胎儿水肿6例(包括颈部水囊瘤4例),脉络丛囊肿10例,露脑畸形3例,全前脑3例,脐膨出2例,心脏异常5例,肢体异常2例,脊柱异常2例,巨膀胱3例,连体双胎1例。结论 14~17+6孕周的超声检查可以有效地检出胎儿畸形,是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儿童脊柱正常MRI与胎儿脊柱骨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胎儿椎体和椎间盘的组织学结构以及儿童脊柱的正常X线和MRI表现。方法 :44周胎儿X线平片 1例 ;儿童脊柱正常椎体MRI 13例 ;胎儿脊柱标本 2 6例 ,全部标本经固定、水冲洗、分批脱水、火棉胶包埋后制成脊柱标本整体切片 ,HE染色。结果 :44周胎儿脊柱每个椎体前面X线表现均有“V”字形凹陷。 13例儿童脊柱正常椎体MRI ,共分析了110个椎体的信号变化 ,其T1WI和T2 WI表现 :44 %的椎体前面“V”形凹陷呈高信号 ,63 %的椎体后面“V”形凹陷 ;16.4%的椎体前后面均凹陷 ;47%的椎体中心有雪花样高信号 ;13例中有 9例各椎体内均有双层低信号生长线。 2 6例胎儿脊柱椎体的组织学结构 :① 12周和 15周胎儿 ,椎体软骨内血管数量较多 ;②胎儿椎体前、后面中部凹陷 ,以膜内成骨形成“V”字形骨皮 ,不同病例椎体前面或后面均可见凹陷 ,出现率 9.6%~ 2 7.1% ,有 2例在椎体前面“V”字骨皮内形成松质骨小梁 ,并有骨髓形成 ;③椎体骨化中心有红髓和血管 :椎体后面“V”字骨皮内的大静脉窦与骨化中心静脉窦相通 ;④椎间盘 :只见于 12周的胎儿椎间盘内有血管 ,2例紧贴椎间盘的软骨椎体内见无细胞区 ,且部分髓核物突入椎体软骨内。结论 :4~ 11岁儿童脊柱正常椎体MRI表现仍然相应的保持着胎儿脊柱骨发育的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容积对比成像C-平面(VCI-C)在显示胎儿胼胝体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选取正常65例孕19~40周胎儿,分别经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VCI-C平面获取胎儿头颅正中矢状面,通过观察和测量胼胝体的长度,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通过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VCI-C取得胎儿头颅正中矢状面测量胼胝体长度的胎儿分别为53例(81.53)和65例(100)(χ2=10.892,P=0.001)。均能用两种方法测量胼胝体长度的胎儿共53例,平均胼胝体长度分别为35.14±5.66mm、35.15±5.9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为0.986(P<0.001)。结论胼胝体的二维超声图像质量优于VCI-C平面。三维超声比二维超声更易获得胎儿头颅正中矢状面,两种方法分别测量胼胝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当二维超声不能获得该切面时,三维超声VCI是一种有效、简单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整倍体胎儿在孕14~24周其额上颌角与孕周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在颜面正中矢状面测量138例14~24周正常胎儿的额上颌角;分析额上颌角与孕周的关系。结果14~24周整倍体胎儿额上颌角不随孕周的增加而改变,两者无明显相关( r =0.027, P =0.75, P >0.05)。结论在孕14~24周整倍体胎儿中,额上颌角与孕周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获随访9~24个月,平均15个月,35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良好,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SA评分改善,疼痛缓解良好。无一例发生椎间隙过度撑开、内固定松动断裂,后凸畸形改变,18例术后12~18个月行内固定物取出术,随访6个月未见明显椎体高度丢失及后凸畸形。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置钉可使椎体骨折复位良好,重建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内固定松动断裂可能,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例 1 孕妇 ,2 4岁。孕 12周 ,常规超声示 :宫内胎儿头颅光环不规则 ,双顶径变小 ,颅骨枕部骨质缺损约 13mm ,颅骨缺损处可见一大小约为 2 8mm× 12mm的实性团块脱出 (图1) ,双顶径 15mm ,股骨径 17mm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 ,厚约2 0mm ,功能 0级 ,羊水深度 30mm。胎儿脊柱、四肢及胸、腹壁均未见异常。胎心好。超声诊断 :(1)宫内单活胎 ;(2 )先天性胎儿畸形 (颅骨缺陷伴脑膜脑膨出 )。药物流产后证实 :胎儿枕部缺损 2 0mm× 15mm ,胎儿脑膜脑膨出例 2 孕妇 ,2 2岁。孕 19周 ,常规超声示 :宫内胎儿颅骨光环不规则 ,双顶径变小 ,颅骨枕部骨质缺…  相似文献   

20.
关于颈椎椎管矢状径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10具新鲜颈椎标本,在冰冻条件下将椎体、椎间盘、椎管和棘突等结构沿正中矢状方向等分两部分。观察和测量椎管在过伸、中立和过屈位置时的矢状径。在动态条件下,椎管矢状径以C_(5~6)、C_(6~7)和C_(4~5)变化最明显。过屈位矢状径最大,中立位次之,过伸位最小。本文讨论了这种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