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地域建筑适应性设计是对"地域建筑"命题的具体化,从"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多层次分析是对建筑适应性设计的深刻解读。文章通过对地域建筑适应性的分层次分析,以系统论的视角从"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层次对地域建筑适应性创作进行解析,阐述当代建筑创作中对地域性的关照,以倡导地域建筑创作应该适应环境、尊重文化,美观与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2.
要现代建筑创作对地域性的关注,很大程度就是对地域意象的层次关照和形态表达。通过土楼概念解读剖析其意象形态和表达层次,探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土楼宅形意象及其形态转译路径。研究指出土楼意象从物质层、社会层和精神层都深刻地参与到了现代建筑创作实践中,并作为一种抵抗策略、化解策略和解题策略,拓展了传统意象的“可译性”和现代地域建筑创作参照。  相似文献   

3.
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地域建筑创作愈发呈现出多元化特性,表现为建筑思维的多样呈现,建筑时空的多元关照,建筑逻辑的多项把握等。建筑地域性表达需要从建筑本体出发,同时关注社会性,从地域、文化、时代、技术等多层次关照、多向系统整合、多元适应表达。  相似文献   

4.
皖西建筑本土化再创作与地域性之间存在着不可磨灭的关联,文章从皖西建筑的地域性出发,讨论皖西地区新地域建筑创作的一些基本方法与规律。文章通过对皖南、岭南等其他地区的本土化建筑创作的借鉴与参考,对皖西地域性建筑创作提出一些见解。其中将分别通过对自然、人文、材料三方面因素对皖西地域性建筑进行分析,研究地域建筑新创作与地域建筑之间的联系,进行总结、梳理,从而在立足皖西本土地域性建筑的基础上对金寨地区的地域性建筑进行新地域性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5.
多元拓展与互融共生--"广义地域性建筑"的创新手法探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曾坚  杨崴 《建筑学报》2003,(6):10-13
广义地域性建筑是当代建筑创作中重要的一种探索方向,其观念变革表现在边缘拓展、对立融和以及多维探索等方面,论文归纳了"再现与抽象"、"对比与融合"、"隐喻与象征"以及"生态与数字化"等建筑创新手法,并分析了广义地域性建筑的一种特例--"高技乡土"和其它若干种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6.
张俊毅 《华中建筑》2010,28(1):51-53
地域性建筑的创作逐渐成为建筑创作的普适原则,铁路旅客站作为城市的窗口具有表达和展示地域文化的优势。该文着重探讨铁路旅客站地域化建筑创作中地域原型的提取尺度;地域化建筑意境不同层次表达的符号、形体、意境;结合车站强调技术化特点的地域性表达。  相似文献   

7.
建筑的被动式设计在建筑节能、持续可再生循环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建筑作为建筑中能耗较大的一个类别,降低其建筑能耗是长久以来业内研究的重点问题。被动式设计作为该研究的"主角",其含义与建筑的"地域性"特性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前者偏向技术层面,后者则更为注重建筑的设计、文化方面。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被动式设计应从属于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或是地域性设计。通过对"地域性"及"被动式设计"相关理论的整理归纳分析以及部分案例的研究,从设计与文化入手,结合地域性特征与设计手法对建筑被动式设计进行相关要点进行分析与总结,藉此希望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阐述、分析、总结,使建筑创作与被动式技术形成地域性结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现在对建筑地域性的质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建筑地域性的认识和建筑创作中地域性的表现两个方面来分析,旨在说明建筑的地域性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和准则,现在是,将来依然是.  相似文献   

9.
根据亚历山大提出的“建筑模式语言”,提出“地域性建筑的模式语言”的概念,探讨了模式语言与地域性建筑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地域性建筑创作中运用“地域性建筑模式语言”将有利于本土建筑创作的发展与保护,并提取了云南的传统民居的相关模式语言,应用于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总体布局、空间效果、建筑单体、构造细节的营造中,促使地域性建筑现代化的价值重构,并且实现“地方性”与“现代性”的高效结合。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因地域的不同,人们在生活中为表达自身的想法所形成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地域内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别的建筑形式,由此形成了地域性建筑。在建筑建造中传统建筑符号对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筑师应全面地掌握一个地域内的传统建筑符号,为提高地域性建筑创作水平奠定相应的基础,提高地域性建筑创作质量,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本文将在建筑符号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川西南地区的地域性建筑作品,从传统民居的符号模拟、符号提炼、符号简化分解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指出未来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