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分散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醇类有机溶剂中,以氨气(氨水)作为催化剂,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TEOS分解生成单分散、球形、实心、粒度分布窄的高纯纳米二氧化硅粉末.TEM研究表明:醇的种类和TEOS的浓度以及催化剂的用量影响粒子的大小、形状和粒径分布.可以在0.05~2μm范围内调节生成的二氧化硅的粒径.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几年来单分散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包括气相法、溶胶-凝胶法、沉淀法、微乳液法和溶胶种子法,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并讨论了单分散球形纳米二氧化硅制备过程中常见的团聚和干燥问题,最后展望了单分散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前景。  相似文献   

3.
一种制备磁性Co纳米颗粒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创新的、特殊的实验方法,实现在液相化学反应中精确控制磁性纳米颗粒的生长过程:将物理与化学方法相结合,在传统的液相化学反应的基础上引入物理作用,达到对磁性纳米颗粒生长大小的控制.对其形状和大小进行了透射电镜分析,确认Co纳米粒子为球形,平均粒径为14nm.并对其磁特性进行了初步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Na2SiO3.9H2O为原料,浓H2SO4为酸试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讨论Na2SiO3浓度、搅拌速度、pH值、分散剂Na2SO4和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等因素对产物特性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利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研究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以及透光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呈球形,粒径在50~100 nm范围内、分布均匀、呈无定形;填充纳米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二氧化硅在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几种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新工艺,如干法、溶液-凝胶法、碱金属的硅酸盐制备法、微乳液法、超重力等.并对这些工艺的特点进行了简述,文章最后对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用乳液法制备ZrO2纳米球形颗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乳液和双乳液的方法制备了含Y2O33%(摩尔百分比)的ZrO2前驱体粉,经过600℃锻烧2h后获得了四方相ZrO2纳米粉。用TG-DTA、XRD、TEM、BET和激光粒度分析等分析手段对粉末及其前驱体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二甲苯/span-80/水相体系具有较大的含水量,能改善目前用乳液法制粉产量低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制备ZnO纳米颗粒的新方法。在金属钠的液氨溶液中还原硝酸锌,所形成的金属Zn自然氧化而制得ZnO颗粒。为了研究表面修饰对产物形貌、粒径和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修饰的ZnO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及差热分析仪(TG-DTA)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制得具有六方纤锌矿结构的ZnO颗粒,未修饰ZnO颗粒团聚较为严重;修饰的ZnO纳米颗粒呈棒状,分散较好。红外和热分析表明SDS修饰在了ZnO纳米颗粒表面。测试了所制备ZnO颗粒的紫外可见吸收(UV-Vis)和光致发光(PL)谱,均出现了ZnO的特征谱带。提出的方法也适用于制备其它金属或氧化物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TritoX-10-正辛醇-环己烷-氨水所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下,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实验方法.并对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形貌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为均匀球形颗粒,粒径80nm左右.  相似文献   

9.
对球形颗粒曳力系数关联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国内外一些教科书和文献中常用的过渡区的两个关联式误差很大.不宜推荐继续使用,但在工程设计计算中可使用优选出的形式比较简单、计算结果比较准确的关联式本文还提出一种计算球形颗粒自由沉降速度的新方法,用Rep-Ar表或Rep-Ar关联式可直接计算出球形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避免了试差或迭代.  相似文献   

10.
纳米SiO2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玉秋  翟玉春 《材料导报》2003,17(Z1):138-139,116
选用正硅酸乙酯为原始材料,制备了应用于润滑油添加剂的纳米二氧化硅.通过正交实验讨论各反应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利用XRD、TEM、FT-IR测试手段研究了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得的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二氧化硅为40nm左右的球形,属于无定形结构,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可在金属表面形成吸附薄膜.  相似文献   

11.
蒋海明  夏金兰  聂珍媛 《材料导报》2006,20(4):30-33,37
介绍了硅胶仿生合成中硅前体和有机大分子添加剂的类型及其作用机制,重点讨论了纳米硅胶仿生合成的影响因素.硅前体主要影响硅胶形成的动力学速度,对于一定的硅前体,尤其是有机硅前体,溶液的pH、预水解时间、硅前体的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搅拌速率等都是控制硅胶产物形成的因素.有机大分子添加剂主要对硅胶的晶核形成和长大起到定向模板的诱导作用,是决定硅胶粒子大小、结构和形态的主要因素,来自生物体或仿生合成的有机聚阳离子或能与硅氧离子形成氢键的聚合物是理想的添加剂类型.反应介质的性质能对有机大分子添加剂的诱导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磷肥副产白炭黑粒径及其分布,主要考察表面活性剂及其添加量、超声时间、循环速率、遮光率等影响因素,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遮光率的回归模型,优化得到最佳分散效果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磷肥副产白炭黑粒径分析的测定条件为:分散剂为三聚磷酸钠,添加量约0.25 mL,超声时间为3 min,循环速率为1 600 r/min,遮光率为30%。所测磷肥副产白炭黑的粒径为中位径d50=(9.52±0.06)μm。  相似文献   

13.
使用油水双相分层反应体系(以萘烷为上层油相)制备了具有Y型孔道的树枝状介孔氧化硅颗粒(DMSPs)。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和粒度分布的测试结果表明:所得DMSPs样品的粒径为72±6 nm,在液相环境中粒度的分布较窄;其内部的三维中心辐射状介孔孔径为6~8 nm,但是孔道结构没有长程有序性。氧化硅片经DMSPs磨粒抛光后表面的粗糙度均方根值由0.76下降至0.21 nm,最大轮廓波峰高度由1.48下降至0.50 nm、最大波谷深度则由1.86下降至0.45 nm,材料去除率高达187 nm/min。讨论了DMSPs磨粒在界面摩擦磨损和接触粘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纳米WO3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晴  潘庆谊 《材料导报》2000,14(11):17-17
将新型气敏材料WO3制成纳米级粒子,会大大提高其灵敏度。指出了纳米三氧化钨在气敏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并着重对纳米三氧化钨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以正硅酸四乙酯为前驱体,制备出粒径20-100 nm的二氧化硅溶胶。用提拉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出氧化硅基多孔减反射膜,并研究了不同粒径的二氧化硅溶胶老化后溶胶胶粒的微观结构与相应的多孔氧化硅减反射膜微观孔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颗粒粒径约20nm的硅溶胶在老化过程中易团聚成较大的二次颗粒,形成结构疏松的氧化硅多孔减反射薄膜。镀有这种减反射膜的玻璃,其峰值透过率在波长510 nm处达到99.2%。  相似文献   

16.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银粒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梁桂勇  翟学良 《功能材料》1999,30(5):484-485
采用SDS/异戊醇/二甲苯/水体系,用水合肼还原硝酸银制备了钠米级银粒子,并考察了体系中含水量,粒子浓度及异戊醇含量等因素对银粒径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利用水合肼还原硝酸银制备纳米银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纳米银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纳米银粒子杂质含量低,粒度分布集中,颗粒均匀一致,形貌呈球形.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学沉淀-热分解法,合成粒度在20~120 nm的氧化镁粉体。采用透射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纳米氧化镁的粒度和形状的控制因素对纳米氧化镁颗粒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镁源及分散剂的种类、沉淀反应温度、样品干燥方式都是影响氧化镁粒度和形状的重要因素。在以Mg(NO3)2为镁源、n(Mg2+):n(OH-)=2:1、沉淀温度为30℃、体积分数为8%的乙二醇为分散剂、微波低火干燥2 min条件下,得到平均粒径为40 nm的氧化镁产品。前驱物的形状与产物纳米氧化镁的形状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