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年女性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青年女性对于“男主外女主内”性别角色规范的态度 ,与其婚姻生育状况、社会角色被承认的程度、主体性强弱及其居住地和日常活动范围有关。女青年的性别角色观念与其生存发展状况呈双向互动关系 ,而微观社会环境、个人生存和发展状况 ,限制了青年女性对于性别角色的自我设计和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的研究中,对日本青年训练所和青年学校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关东州"日本军政当局为创办青年训练所和青年学校而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梳理,探讨日本青年训练在"关东州"的发展过程,进而分析日本军政当局利用青年训练机构对居住在旅大地区和"满铁"沿线一些城市的日本青年加强军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介绍在英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一批被称为"愤怒的青年"的作家,他们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来揭示战后青年一代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与当时社会风气相契合,从而在英国文坛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空巢青年"一词一经出现就成为社会热点,是继"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之后,又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空巢青年"具有单身独居、背井离乡、独立自主等特征。"空巢青年"现象的形成原因有社会变革的深入、自我需求的满足、网络媒体的发展等。化解"空巢青年"现象所带来的系列问题,需要"空巢青年"个人进行自我调整,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社会减少思想偏见,家庭给予更多关心。  相似文献   

5.
社会法并非自古就有的部门法,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失灵和社会风险、经济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剧,社会法由此兴起.本文从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出发,并结合形式法范式到实质法范式的法律发展轨迹,分析、探讨了"双向运动"对现代社会法的深刻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对社会法的兴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为弥补形式法范式法律的不足以及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风险,带有追求实质正义气质的现代社会法从"双向运动"中被发现并逐渐兴起;在反市场扩张的社会保护运动中所彰显的劳动力"去商品化"理念是现代社会法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核心;对社会自我保护本能的承认和实现,就是最初的社会法制度形式,或者说,是社会法制度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在“样板戏”研究中,女权主义性别视角的分析可以揭示女性主体性丧失的历史处境,这一处境往往被革命意识形态幻象所遮蔽.如果深入历史语境去反思“样板戏”性别研究的具体问题,那么可以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从“铁姑娘”形象溯源来看,“样板戏”女性身上寄托着社会主义新文化对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理想价值的表达.第二,从文学社会学视角来看,“样板戏”反映了在激进革命年代,女性通过不让须眉的劳动能力提高自身地位的历史事实.第三,从“样板戏”女性的历史原型来看,“样板戏”塑造的英雄神话再现了革命历史年代无数为了理想而抛家弃子、奉献自我的志士.  相似文献   

7.
1925年由《京报副刊》发起的“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求活动存在着逻辑谬误,“青年必读书”的命题涉及开列书单者的“身份”及必读书“适应范围”等问题,其背后是现代学院文化过于强势后造成的文化错位和扭曲.鲁迅在《青年必读书》中重“行”轻“言”的文化立场,是对这种文化错位的反驳和批判;其对“中国书”、“外国书”貌似偏激的看法,也是建立在他独到的“行”、“言”文化观之上的.在新旧文化尚处于互相胶着的时期,新文化自身的分裂造成了文化界的混乱,出于新文化建设的考虑,鲁迅采取了较反常态的“侧击”策略.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在今天,它已不再是男人和女人的代名词,也不是简单的男人和女人的角色代码,而是一种社会结构、一种社会关系,是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它是女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有革命性的积极意义,也存在着时代局限性。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现代知识女性的价值取向和角色转换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其面临着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琼·W·斯科特从历史学角度将社会性别描述成一种“分析范畴”。强调社会性别提供了一种区分男女两性不同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方法,为分析女性角色冲突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口语交际、文学作品及各种媒体中,越来越多地用到一种“非常规”的组合——程度副词+名词.如“很传统、很淑女、很香港、很中国”等,这一现象在学术界也经历了一个“否定——肯定——解释”的变化过程.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名词分为两个大类,探析这一现象的内因.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诸多外部因素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因素、载体因素和政策因素,来阐释这些外因作用的机理和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0.
伴随当地女性对女书学习兴趣的变化,女书经历了从兴到衰的过程.透过"女书"的失落,看现代女性教育,认为女性教育须融入主流社会;应成为完善人的素质,释放生命潜能的活动;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获得全社会支持的体系等,现代女性教育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对福利供给的研究更多是从制度角度,从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角度去思考和建构的。这是一种制度的视角,但同时文化的视角不可忽略。文章是对在中国语境下存在的本土做法或社会事实"认亲"进行的意义解读和理论建构。"认亲"的过程在于角色转换,通过身份建构、关系重组和能动肯定,实现着身份认同、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认亲"最大的意义在于在沟通理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福利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儒家德治思想不仅适应中国古代国情 ,而且具有一套近乎完善的运行机制 ,主要表现为 :教化、修养与自觉的内在机制 ;礼、法与规范的保障机制以及表率、举贤与劝善的激励机制。正是这一运行机制的作用 ,使得儒家德治思想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考察儒家德治思想的运行机制 ,对我们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下,近代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他们一方面继承并发挥士大夫与政治密切结合、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开始与政治分离,向知识回归,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服务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双向"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14.
林版《赵氏孤儿》引起的非议 ,虽然受到前文性影响 ,包含着批评者很强的情绪性 ,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有其自身存在的内在原因。首先是从情节的安排和处理上看 ,违背了艺术常规 ,赵氏孤儿不去复仇缺少剧情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其次从母题的颠覆与变形上看 ,消解了仇恨 ,丧失了受众深厚的人性基础。第三是从传统思想的弱化与消解上看 ,弱化了道德观 ,消解了善恶是非观 ,消除了戏剧一向注重的道德评判与教化的功能 ,背离了中国戏剧的传统 ;第四是从艺术形态的探索与创新上看 ,以舞台的别具一格和表演的与众不同为重要表现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形态 ,疏离了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 ,打乱了人们固有的接受心理 ,破坏了固有的欣赏秩序与逻辑。正是这样 ,它一边受到肯定 ,同时也招致了各种难免的非议。我们应该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 ,与时俱进 ,多理解 ,少指责 ,给艺术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高校应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成为创造和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先锋,成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典范,成为学习研究"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阵地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高等学校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位作用.为高等学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代报业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的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中国的近代报业是外国人以租界为阵地,利用他们的特权创办起来的,因而是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然而近代报刊所折射出来的巨大作用,吸引了那些有忧患意识的人士积极投身其中。为应付清政府的严酷控制,他们屡屡或在租界办报,或创办“洋旗报”。租界和“洋旗报”在近代中国成了国人就办报问题与政府展开“博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原型现象,“二女+男”模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个频繁演绎的叙事母题。在现代文学中,“五四”以来作家们对“家”的审视和对妇女解放的关注使这一原型得以不断传承和“瞬间再现”,并赋予了现代人的精神体验,使其在情感心理和叙事结构层面被复现整合。  相似文献   

18.
“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再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永 《南都学坛》2009,29(3):107-111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它折中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契合。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但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加深,"中体西用"思想的价值逐渐凸显,为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尊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鉴范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副词修饰名词现象的类型界定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 名词”现象日益流行。根据其中名词呈现出的特点,可分为语法的副名组合与修辞的副名组合。前者侧重表现关涉性的较客观的语义特征,后者侧重表现描述性的语义特征。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结构形式、句法功能、语义、语用及演化趋向等五个方面。另外,对副名组合现象应作动态的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