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随访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1年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探讨戴镜前后及2组间脉络膜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1.00~-6.00 D的252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戴框架眼镜。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1年期间的眼轴,黄斑中心凹及鼻侧、颞侧脉络膜厚度(应用EDI-SD OCT)。结果治疗1年后,试验组患者的眼轴增加明显缓于对照组(低度近视组t=19.071,P<0.001;中度近视组t=19.457,P<0.001);试验组戴镜后各时间点的脉络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均有增厚(P<0.001),低度近视组在戴镜1个月内脉络膜增厚最为明显(P<0.05),1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P>0.05),而中度近视组在戴镜3个月内脉络膜增厚最为明显(P<0.05),3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P>0.05)。颞侧脉络膜厚度厚于鼻侧。1年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长变慢,早期脉络膜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1~3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初发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8~15岁的初发性近视患者94例(94眼),其中41例配戴角膜塑形镜,53例配戴框架眼镜,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 a随访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比较戴镜1 a后停戴1个月等效屈光度、角膜厚度及眼轴的变化。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UCVA为4.46±0.16,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 a分别为5.00±0.17、5.05±0.13、5.04±0.06、5.02±0.06、5.0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417,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组1 a后等效球镜度为(-2.27±0.54)D,框架眼镜组为(-2.77±0.47)D,分别增加了(-0.33±0.25)D、(-0.88±0.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7,P=0.016);眼轴分别增加了(0.14±0.21)mm、(0.24±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48,P=0.000)。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初发性近视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裸眼视力;和框架眼镜相比,可明显减轻近视增长,有效控制眼轴变长,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及框架眼镜2a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评估不同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者50例(99眼)为角膜塑形镜组、RGPCL近视者48例(95眼)为RGPCL组及单光足矫框架眼镜近视者50例(100眼)为框镜组,随访2 a.记录三组患者戴镜前及戴镜2 a后的近视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角膜塑形镜组戴镜6个月内每次复查时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为准确测量屈光度及AL,角膜塑形镜组和RGPCL组2 a后至少停戴30 d再进行检查.结果 戴镜前3组间年龄、屈光状态、AL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 a后,三组的AL及SE均有所增加(F=278.43、140.12,均为P<0.01),AL和SE增加分别为:角膜塑形镜组(0.30-0.39) mm、(0.83±0.97)D,RGPCL组(0.55±0.41)mm、(1.55±0.63)D,框镜组(0.59±0.34) mm、(1.73±0.62)D,角膜塑形镜组增加量最少,另两组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后各时间点的UC-VA较配戴前均明显提高(F=486.38,P<0.01).结论 角膜塑形镜、RGPCL及框架眼镜3种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作用以角膜塑形镜效果最佳,配戴角膜塑形镜还能明显提高近视者的UCVA.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眼轴的改变,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05/2019-08至我院治疗的7~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15例。行全面眼科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者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其中113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02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规律复诊,测量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戴镜后1、3、6mo,1a时的调节幅度及1a后两组眼轴的改变。结果:随访1a后,角膜塑形镜组共100例100眼完成随访,13例13眼失访。框架眼镜组共77例77眼完成随访,25例25眼失访。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患者调节幅度为13.57±2.47D,戴镜后1、3、6mo,1a后调节幅度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均P<0.005),调节幅度在戴镜6mo时达到峰值,戴镜1a(15.44±2.35D)较戴镜6mo(15.74±2.32D)略有下降。配戴角膜塑形镜1a后眼轴增长明显小于框架眼镜组(0.13±0.15 vs 0.50±0.28mm,P<0.001)。结论: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伴有调节幅度的提高。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控制眼轴的增长,是目前较为有效地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07/2017-10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视光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6岁青少年近视10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戴镜后1、2、3a眼轴变化情况,对研究对象的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青少年近视102例配戴角膜塑形镜3a后,眼轴增长0.42±0.37mm,低、中、高度近视组眼轴分别增长0.65±0.35、0.32±0.37、0.30±0.29mm,高度近视组(夜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最慢; 配戴时间与戴镜前屈光度、起始治疗年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 而配戴时间和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F=0.292,P=0.695),男、女性戴镜后的眼轴变化速率未见差异。

结论:低、中、高度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长度均有增长,高度近视青少年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速度慢于低中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变化,探讨该变化与眼轴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5/2018-11就诊的-1.00~-6.00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及对照组(配戴框架眼镜)。随访观察患者治疗1a期间的眼轴、相对周边屈光度(鼻侧30°~颞侧30°)。结果:试验组戴镜后各时间点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呈现近视漂移状态(P<0.05),这种变化在戴镜1mo内最为明显(P<0.05),1mo后基本趋于稳定(P>0.05)。对照组相对周边屈光度呈现远视程度增加。1a后两组患者的眼轴及各径线相对周边屈光度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治疗前后眼轴差与相对周边屈光度差值呈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长变慢,相对周边屈光度呈现近视漂移(1mo内最为明显),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过程中和停戴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收集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近视儿童100例,平均年龄(11.0土1.9)岁。将受试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框架眼镜组)。分别于基线、配戴6个月和1年并停戴1个月后测量散瞳后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CLT)。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最终91例近视儿童完成研究。框架眼镜组(46例)和角膜塑形镜组(45例)的基线AL、CCT、ACD、C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框架眼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儿童,配戴6个月后AL延长量分别为0.21 mm和0.10 mm( t=3.213,P=0.002).1年后分别为0.34 mm和0.23 mm( t=2.388,P=0.019)。与基线相比,角膜塑形镜组6个月后,CCT、ACD及CLT的变化量分别为4.80 μm、 0.03 mm及+0.02 mm,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4,P< 0.001;t=4.473,P<0.001;t=-3.971,P<0.001);角膜塑型镜组配戴1年并停戴1个月后,三者变化量分别为+3.45 μm、-0.01 mm及+0.03 mm,其中ACD和CLT的变化量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9,P=0.006;t=3.589,P<0.001)。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缓近视儿童AL的延长、减小ACD和增加CLT,且停戴1个月后效果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低浓度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控制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青少年近视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为应用低浓度阿托品组,B组50例为验配角膜塑形镜组,C组50例为验配框架眼镜组.三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a后通过统计学分析三组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结果:随访1a后各组屈光度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屈光度比较结果如下: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后各组眼轴变化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a后各组间眼轴变化比较结果如下: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在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增长,眼轴增长方面无明显差异,且两者控制青少年近视疗效均优于框架眼镜.  相似文献   

10.
姜瑾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349-1352

目的:对比观察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与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1/2016-07我科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采取自愿原则分为3组: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低浓度阿托品组40例80眼、框架眼镜组40例80眼。随访18mo,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的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屈光度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眼轴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眼轴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均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和眼轴长度进展,其疗效均优于框架眼镜,但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 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 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周边离焦框架镜和角膜塑形镜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轴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06/2021-06在龙岩市第二医院就诊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71例134眼,配戴周边离焦框架镜12mo后配戴角膜塑形镜。随访观察配戴周边离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3、6、12mo的眼轴增长情况。结果:纳入患者配戴周边离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12mo眼轴增长中位数分别为0.35、0.14mm,配戴角膜塑形镜3、6、12mo眼轴增长量均低于周边离焦框架镜(P<0.001),且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减缓。根据配戴周边离焦框架镜12mo眼轴增长量将纳入患者分为快速进展型组(眼轴增长≥0.4mm, 29例54眼)和非快速进展型组(眼轴增长<0.4mm, 42例80眼),两组患者配戴周边离焦框架镜12mo眼轴增长量中位数分别为0.70、0.24mm,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眼轴增长量中位数分别为0.31、0.09mm,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眼轴增长速度分别减缓56%、63%。非快速进展型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眼轴增长量低于快速进展型组,且不随年龄和屈光度变化。快速进展型组中不同年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近视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加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166例(均取右眼数据)近视患者分别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82例)和角膜塑形镜(84例),收集其性别、年龄、基础眼轴长度和戴镜2年后眼轴增加量等参数。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2组各参数对眼轴增加量的影响。结果2年后,框架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完成随访的病例数分别为70例和73例。框架镜组2年的眼轴增加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β=-0.073,P<0.01)、角膜散光(β=0.05,P<0.05)、基础眼轴长度(β=-0.07,P<0.05)。角膜塑形镜组2年的眼轴增加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男女眼轴增加量分别为(0.34±0.29)mm,(0.21±0.31)mm,t=0.69,P<0.05]、年龄(β=-0.066,P<0.01)、近视发生年龄(β=-0.073,P<0.05)、基础近视度数(β=0.052,P<0.05)、入选研究前2年每年增加的近视度数(β=-0.043,P<0.05)、瞳孔直径(β=-0.04,P<0.05)、基础眼轴长度(β=-0.06,P<0.05)。经协方差分析,年龄、近视发生年龄、入选研究前2年增加的近视度数、基础近视度数、眼轴、角膜散光、瞳孔直径与眼轴增加量的回归系数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年龄越小、近视发生越早、基础近视度数越高、入选研究前2年每年增加的近视度数越大、角膜散光越大、瞳孔直径越大和基础眼轴越长的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效果较框架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的临床疗效,以及戴镜1年后屈光度、角膜厚度和眼轴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9~15岁的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87例(174眼),平均等效球镜度为(-4.13±0.74)D;37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裸眼视力、角膜曲率;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角膜厚度及眼轴的变化。50例配戴框架眼镜,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眼轴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戴镜1年后停戴1个月等效球镜度为(-4.69±0.57)D;框架眼镜组戴镜1年后为(-4.72±0.80)D,塑形镜组和框架组1年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31±0.21)D、(0.77-0.4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09,P〈0.01);眼轴增加分别为(0.11±0.26)mm、(0.26±0.6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65,P〈0.01)。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与1年后角膜厚度无差异。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效果确切;与框架眼镜相比,可明显减少近视增长,有效控制眼轴变长,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其对角膜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观察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5 a的153例(153眼)青少年近视患者,分别于戴镜前及戴镜后1 a、2 a、3 a、4 a、5 a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评估角膜状态,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测眼轴长度,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六边形细胞比例及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等,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裸眼视力及等效球镜度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2.515、415.389,均为P<0.001)。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长速度平均为每年0.16 mm。戴镜5 a中,64眼(41.83%)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70.31%为1级或2级角膜点状染色。与戴镜前中央角膜厚度相比,戴镜后不同时间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戴镜前相比,配戴角膜塑形镜5 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内皮细胞面积均无显著变化(F=0.328、0.735,均为P>0.05);但六边形细胞比例显著降低(F=12.020,P<0.001),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显著增高(F=23.016,P<0.001)。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且可有效延缓眼轴增长速度,长期戴镜未引起严重的角膜或结膜并发症,对角膜内皮细胞、中央角膜厚度影响均甚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分析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同心双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的短期临床有效性及临床满意度。方法 选取2022年5~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就诊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近视儿童青少年88例(均采用右眼数据,共88眼),其中同心双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双焦软镜)组30例(30眼),角膜塑形镜组30例(30眼),单焦点框架眼镜(简称普通框镜)组28例(28眼)。所有患者在戴镜前和戴镜3个月后均进行眼轴测量,以眼轴数据作为短期有效性观察指标,并在戴镜3个月后对双焦软镜组儿童监护人进行临床满意度问卷调查。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的正态近似法对3组眼轴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近视儿童青少年短期内眼轴均有增长,双焦软镜组、角膜塑形镜组及普通框镜组眼轴长度变化量(增量)分别为(0.03±0.05)mm、(0.04±0.05)mm及(0.18±0.19)mm,普通框镜组高于双焦软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双焦软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双焦软镜组临床满意度调查分析显示,患儿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后对 AC/A 的不同影响。方法对23例(4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和34例(68眼)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观察1年后两组患者的屈光度和 AC/A 值。结果戴镜1年后,角膜塑形镜组平均屈光度增加了0.35±0.25D ,框架镜组平均屈光度增加了0.82±0.36D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平均 AC/A 值降低了0.83±0.23,框架镜组增加了0.12±0.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减缓青少年的近视加深,降低 AC/A 值,使患者的调节与集合的关系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应用角膜塑形镜矫治调节反应的改变。方法 110例青少年近视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55例和框架眼镜组55例。应用分光检影设备对两组患者初次戴镜,及戴镜12月后双眼调节反应进行测定,同时计算调节滞后量,并统计分析。结果初次戴镜,角膜塑形镜组调节反应改变及调节滞后,同框架眼镜组相较差异不显著,P>0.05。戴镜12月后,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调节反应改变和调节滞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戴镜12月后同初次戴镜相较,角膜塑形镜组调节反应改变及调节滞后无显著差异,框架眼镜组则差异明显,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应用角膜塑形镜矫治,调节反应的改变明显大于应用框架眼镜矫治,而调节滞后低于框架眼镜矫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脉络膜厚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并探讨脉络膜在延缓近视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青少年患者26例(5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眼作为观察组,另一眼未作处理作为对照组,测量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的眼轴长度和脉络膜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戴镜前后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的改变以及组间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值。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观察组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前增厚(P<0.05),对照组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前变薄(P<0.05)。2组之间戴镜前后各位点脉络膜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眼轴长度均较前增长(P<0.05),观察组眼轴长度增长量为(0.09±0.15)mm,对照组为(0.26±0.16)mm,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4,P<0.001)。结论:对于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使脉络膜增厚,眼轴长度增长减缓,这可能是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刘莎  王彬  王广江  董竟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1):1870-1874

目的:通过观察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对包头市近视儿童的控制效果,分析其近视相关调节参数的变化规律,为近视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8-06/12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4岁近视儿童120例240眼,分为低浓度阿托品组、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并在1、3、6、12mo分别对调节滞后量、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及屈光度进行随访。

结果:随访3、6、12mo,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调节滞后量有差异(P<0.05); 随访6、12mo时,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调节滞后量有差异(P<0.05)。随访3、6、12mo时,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框架眼镜组负相对调节均有差异(P<0.05)。在各随访时间点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框架眼镜组正相对调节均有差异(P<0.05)。随访6、12mo,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屈光度有差异(P<0.05); 随访12mo,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屈光度有差异(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通过降低调节滞后量,解决远视离焦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正相对调节,但需要长期坚持配戴。低浓度阿托品可以提高负相对调节,但可能有其他途径来控制近视的发展。相较其它组而言,框架眼镜对于各调节指标影响较小,对近视的控制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