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分诊准确率中的作用。方法以急诊科急诊分诊工作为例,2016年3~9月采用常规工作模式,与2016年10~2017年3月实施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之后工作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施后急诊分诊准确率、圈员各项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在提高急诊分诊准确率中的作用突出,值得在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效果,以期提高救护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导致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评价改进效果。结果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活动前的4.12%降低至活动后的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圈员综合能力明显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保障急诊抢救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规范急诊腹痛患者分诊流程,提高急诊腹痛患者分诊准确率,使患者得到迅速有效的诊治。方法选择2016年5月16~30日的急诊腹痛患者504例为对照组(改善前)。2016年9月1~15日的急诊腹痛患者608例为观察组(改善后)。通过现况调查、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与实施、效果评价与标准化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急诊腹痛患者分诊准确率从改善前86.6%提高至改善后97%。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急诊预检急诊腹痛患者准确率,规范了急诊腹痛患者分诊流程,保证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急诊预检未正确分诊的原因,实施整改措施,比较整改前后的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结果:整改后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高于整改前(P0.05);无形效果各维度得分也有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并有效的提高了来诊患者对分诊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分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增加护士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案例剖析品管圈的应用过程,并总结医学检验中心开展的品管圈活动。方法以提高急诊检验报告及时率为品管圈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和统计学方法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急诊检验报告及时率、医患满意度、圈员能力以判定品管圈活动效果。结果急诊检验报告及时率由品管圈活动前76.06%提高至活动后的91.11%,改善幅度为15.05%;医患满意度和圈员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的能力较品管圈活动前都有大幅度提升,且活动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圈员在品管圈工具运用能力、创新精神、解决问题、沟通协调、团队精神5个维度评分平均值均提高,且活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2、-6.03、-9.04、-5.80、-9.38,P均0.01)。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可有效提高检验报告及时率;通过参与品管圈活动,圈员提高了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降低老年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为主题,调查现状,分析非计划拔管原因,实施相应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非计划拔管率和圈员的各项能力。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由48.9%下降至16.7%,品管圈成员在品管圈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责任荣誉感、活动信心6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患者转运中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作用,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护理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立"同舟圈"品管圈,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1)有形成果:急诊患者转运中输液外渗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8.5%降至6.2%。(2)无形成果: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8个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急诊患者转运中的输液外渗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团队精神及组织策划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折患者搬运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品管圈,以降低骨折患者搬运缺陷率为选题,采取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搬运骨折患者缺陷率由实施前75.2%下降至27.8%,目标达成率100%,圈员8项能力提高20%~100%。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骨折患者搬运缺陷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圈员能力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输入量统计准确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患者输入量统计错误的原因并进行改进,比较改善前、后患者液体输入量统计情况。结果输入量统计准确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65%上升到实施后的93.8%(P0.005),目标达成率为111.6%。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方法可有效提高输入量统计准确率,使输入量统计工作流程化、规范化,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降低护理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同时提高圈员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品管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方法:开展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对1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的停留时间进行了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对策。观察品管圈活动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率由活动前的53.66%提高至78.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中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率,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圈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静脉输液滴数准确率、使患者得到最佳药物疗效中的作用,以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和提高工作效率。方法:科内12名护士组成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优化静脉输液流程,比较活动前后静脉输液滴数准确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进行质量改进之后,切实提高了静脉输液滴数的准确率,从改善前的58%到改善后96%,完成了目标设定值;由无形成果雷达图示,护士解决问题能力和运用品管圈手法均明显提高。结论:利用品管圈方法对急诊科静脉输液准确率进行质量改进,有利于提高静脉输液滴数的准确率,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普外科病区体温表绘制准确率。[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即PDCA4个阶段,并运用品管圈手法如脑力激荡法,严格按照活动计划实施并收集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体温表绘制缺陷率由活动前64.2%下降到活动后36.08%,体温表绘制准确率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促进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有利于护理安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圈员实施品管圈活动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老年科护士Braden量表评估准确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针对护士在Braden量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品管圈方法,进行了主题选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及实施、效果确认等活动。结果经过6个月的活动,老年科护士Braden量表评估准确率由改善前的61.02%提高至改善后的8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不仅有效提高了老年科护士Braden量表评估准确率,也提高了全体圈员发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圈员参与管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感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运用品管圈活动提高急诊预检分诊的正确率,提高急救效率,使危重病人能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方法通过主题选定、现状分析、对策实施、效果确认等PDCA的步骤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急诊预检分诊的正确率从95%提高到99%。讨论通过积极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急诊危重病人分诊的错误率,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自我管理水平和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缺陷的作用,以提高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质量,保证转运安全。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圈手法将转运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将改进前后的缺陷问题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缺陷明显降低。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降低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缺陷,保证了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提高了圈员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全科护士护理安全意识和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准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进行操作,调查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不准确的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 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准确率由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45%提高至实施后的76%(P﹤0.001)。圈员能力也得到提高。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脑室引流患者引流瓶高度设置的准确率,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了护士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帕金森病住院病人美多巴给药时间的准确率。[方法]选择2016年7月—9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运动障碍病区住院的帕金森病病人48例为对照组,2016年10月—12月住院的帕金森病病人4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实施帕金森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病人采用品管圈活动,8名圈员依据PDCA循环来实施品管圈步骤。[结果]观察组美多巴服药时间的准确率提高至87.50%,超过了预计目标值76.8%;圈员自身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专业知识、团队凝聚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工作热情及活动参与度、运用QCC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升护理质量专项活动中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落实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化和形成持续改进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利娟  魏素花 《护理学报》2019,26(21):14-17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阴道分娩产时出血计量准确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于2017年12月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查找分析计量孕产妇阴道分娩产时出血失准率的原因并进行改进,对比分析实施前、后阴道分娩产时出血计量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时出血计量的准确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62.0%提高到实施后的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为132.9%。结论 实施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阴道分娩产时出血计量准确率,以及全体圈员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E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及评价法确定主题,分析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况与设定目标,提出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到提高(P0.05),圈员能力得到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患者家对急诊重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管理中的运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建立沟通平台,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选定出"提高跌倒风险评估准确率"为活动主题,通过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按照80/20原则选定造成跌倒风险评估不足的3项主要原因为:流程指引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专业知识培训不到位,护士职责未与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挂钩。针对主要原因,再次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防范对策:建立跌倒风险因子评估及动态评估的指引;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将跌倒风险评估准确率纳入护士岗位管理,进行绩效考核。比较活动前后跌倒风险评估准确率。结果实施品管圈后(2013年6月)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准确率为85.0%,较实施前(2013年1月)的35.2%明显改善。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跌倒风险评估准确率,提高了圈员护士团队意识、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使护理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