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征象及动态变化对COVID-19疑似病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5日收治的54例COVID-19疑似病例的资料.最终COVID-19确诊病例25例,患者年龄3~94岁,≤50岁16例(64%).排除病例(非COVID-19)29例.54例均行CT平扫,首次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部CT评分和白介素-6(IL-6)指数联合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首诊病情分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确诊COVID-19患者(COVID-19普通型患者29例,重型患者30例)病历资料,对胸部CT影像特征进行半定量评分并测定IL-6数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COVID-19普通型及重型组患者IL-6指数和CT评分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模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计算COVID-19重型患者的IL-6指数、CT评分最佳截断值(cut-off值)、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估单项及联合IL-6指数、CT评分的诊断效能。结果 COVID-19普通型患者中9例IL-6指数正常;20例IL-6指数异常,数值范围为7.6~37.1 pg/ml,均值为(20.07±9.79)pg/ml,CT评分为5~12分,均值为(8.85±1.71)分。30例COVID-19重型患者IL-6指数异常,数值为58.53(38.33~100.30)pg/ml,CT评分为8~16分,均值为(13.00±2.61)分。COVID-19重型患者的IL-6指数及CT评分均高于普通型IL-6指数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VID-19重型患者组和普通型IL-6指数异常患者组的IL-6指数与CT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8,0.397,P均<0.05)。ROC曲线显示,联合采用IL-6指数及CT评分诊断COVID-19重型患者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3.9 pg/ml、11分,敏感性为96.70%,特异性为89.70%,其诊断效能高于单独采用CT评分或IL-6指数。结论 COVID-19普通型及重型患者首诊胸部CT表现具有特征的影像改变,CT联合IL-6指数能有效提高COVID-19患者首诊病情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COVID-19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征。男6例、女1例,年龄为(51.1±18.8)岁(29~75岁)。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记录COVID-19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累及肺叶数量,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表现。结果 7例COVID-19患者从首次出现临床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1~9 d,平均3.6 d。病灶分布于单肺1例、双肺6例;病灶累及肺野外中带5例、全肺野2例;病灶呈磨玻璃影4例、混合影3例;病灶累及≤2个肺叶4例、累及5个肺叶3例;1例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OVID-19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确诊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该病早期识别与诊断的方法与经验。方法 归纳截至2020年2月12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总结其特点与规律。结果 6例确诊COVID-19患者中男5例,女1例。青年患者2例,年龄分别为28、29岁;中老年患者4例,年龄分别为45、62、71、75岁。6例患者起病前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2例为家庭聚集性病例。临床表现均以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为主,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6例患者经上海市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5例正常,1例略降低;淋巴细胞计数3例减少,3例正常。未见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感染证据。6例患者CT检查结果均具有磨玻璃样或双侧斑片状影等典型病毒性肺炎特征。结论 COVID-19传染性很强,人群普遍易感,尽早识别感染者并隔离传染源是防止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流行病学史仍然是COVID-19诊断的重中之重,CT联合病毒PCR核酸检测是确诊COVID-19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以提高对COVID-19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0日至2月28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33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分两组,比较两组在年龄、病程、疾病分型、临床症状、血液学指标及治疗过程中肺部CT变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19,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像特点。方法对232例最终经深圳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的患者胸部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划分为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两组。分析两组的初次CT和5天内复查的CT征象并应用Pearson 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平均年龄(47.9±17.7)岁,男性/女性:103/129,两组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肺基础疾病、初次CT(磨玻璃影范围、实变影范围、小叶间隔增厚、纤维索条影)和5天内复查CT变化(磨玻璃、实变影、胸腔积液、小叶间隔增厚、纤维索条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肺部基础疾病、初次CT和5天内复查CT影像征象能为鉴别COVID-19临床分型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普通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胸部CT征象差异,以提高COVID-19与CAP的CT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34例普通型COVID-19及47例普通型CAP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比较COVID-19与CAP患者CT表现的差异.结果:C...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和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下文简称新冠感染,COVID-19)患者的人群特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了解其预后情况,为慢病患者早期预防和诊治新冠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登记系统(http://2019ncov.keyanyun.com/)中收录的1314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基础信息、一般临床资料、临床分型、病史、心电图、胸部CT和血常规等检查结果及临床分型与预后情况,通过Excel 2019和SPSS 20.0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讨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新冠感染(COVID-19)患者的人群特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及预后差异。结果 (1)人群特征:最终从新冠感染病例登记系统中纳入病例434例。其中高血压组(A组)95例、糖尿病组(B组)15例、高血压+糖尿病组(C组)42例、无基础疾病组(D组)282例。总计男205例,女229例,所有患者年龄分布在1~90岁,平均年龄(54.05±16.73)岁。A、B、C 3组中,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但4组患者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血液化验及胸部CT等特点,为降低漏诊率,提高诊断率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0年2月12日-3月1日入院的122例COVID-19患者,按COVID-19第7版诊疗方案分为确诊组(n=80)和疑似组(n=42)。结果患者年龄16~92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6例(54.1%)。患者均有武汉疫区生活居住史,34例(27.9%)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其中25例(73.5%)为家庭聚集性发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72.1%)、咳嗽(66.4%)、呼吸困难(37.7%),64例(52.5%)患者有基础疾病。确诊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均高于疑似组(P0.05)。118例(96.7%)胸部CT有异常表现,疑似组有磨玻璃阴影表现高于确诊组(P0.05)。结论确诊组更易并发心肌损伤。COVID-19胸部CT检查阳性率较高,有助COVID-19的筛查。肺磨玻璃阴影是COVID-19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分析芜湖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转归,总结临床治疗方案,并分析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芜湖市已出院的3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表现,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各种可能因素。结果:31例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39(32~54)岁,入院时白细胞减少5例(16.1%),淋巴细胞减少9例(29%),其中29例(93.5%)胸部CT有异常表现,20例(64.5%)为双侧病灶。从发病到住院的中位时间为4(2~6)d,使用糖皮质激素11例(35.5%),三联抗病毒治疗患者5例(16.1%)。病毒清除时间14(11.5~16)d,症状持续时间7(5~10.5)d,住院时间18.5(16~21)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激素治疗对患者临床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抗病毒治疗可能缩短病毒清除时间(-3.86,95%CI:-7.59,-0.19,P=0.040)及住院时间(-5.57,95%CI:-10.24,-0.90,P=0.022)。结论:所有轻症COVID-19患者均预后良好,三联抗病毒治疗可能缩短病毒清除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沙  张猛  朱雄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8):760-763
目的 回顾分析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CT影像学、血常规和核酸检测结果,为COVID-19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4日—3月5日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临床和实验室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资料,分析疑似病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情况。 结果 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中,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24例,SARS-CoV-2核酸阳性率为11.2%。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确诊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排除的疑似病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确诊病例中,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23例(占95.8%),呼吸道症状以发热和咳嗽为主。CT影像学表现为肺内可见不同程度的磨玻璃样密度影或双侧浸润等。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确诊,在综合考虑其流行病学史和相应临床表现的基础上,仍需依靠病原学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COVID-19患者的早期胸部CT表现。结果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最为常见,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和扩张的细支气管。病灶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双肺外周或胸膜下。结论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收集疑似和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相关病例特点,为疫情防控提供相关临床依据。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咽拭子进行SARS-CoV-2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确诊或除外SARS-CoV-2感染,分析其一般情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方面特征。 结果 本研究疑似患者共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6±16)岁,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分布;大部分为输入性病例,86%患者为武汉相关人员。最终有13例确诊为SARS-CoV-2感染者,7例经2次及其以上咽拭子核酸检测方可确诊,1例合并甲型HIN1。37例为非SARS-CoV-2感染患者,其中26例细菌性肺炎,6例为单纯性甲型HIN1,5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32/50)和咳嗽(24/50),周身症状以乏力多见(12/50),消化道症状少见。94%的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降低,30%的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无心肝肾功能损害表现,86%患者胸部CT提示肺炎表现,以毛磨玻璃影(60%)和斑片状影(56%)为主,胸腔积液少见。 结论 流行病学史是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重要条件之一,诊断需注意警惕同流感病毒的鉴别及混合叠加感染;疑似病例的早期发现及隔离诊治对疫情防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增厚,10例(76.9%)伴空气支气管征,7例(53.8%)病灶内见散在小透亮影,3例(23.1%)合并细网格影、小叶间隔增厚,2例(15.4%)见反晕征,2例(15.4%)见铺路石征,2例(15.4%)伴胸腔少量积液。结论 本组COVID-19确诊患者多有武汉接触史,初诊症状主要为发热、干咳,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正常或降低。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束分布及胸膜下分布为主的病变,早期呈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浸润实变影,部分患者病灶内可伴散在透亮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中的应用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5例,分为CT阳性组(肺部有渗出)31例和阴性组(肺部无渗出)4例。记录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患者数量以及在2组的分布情况,探讨CT阳性组的病灶位置、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结果:在所有35例患者中,CT阳性患者占88.6%(31/35),武汉旅居史占31.4%(11/35),本地确诊患者接触史占31.4%(11/35),无明确流行病史占37.1%(13/35),发热占88.6%(31/35),胃肠道症状占11.4%(4/35),白细胞计数下降占17.1%(6/35),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占37.1%(13/35)。CT阳性组发病时间4(2,7)d,明显大于CT阴性组的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31例CT阳性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两肺分布29例(占93.5%)。31例患者共计471个渗出灶:病灶下肺分布占67.3%(318/471),其他肺叶分布占36.7%(173/471);肺野周边分布占75.4%(355/471),背侧分布占76.4%(360/471)。所有病灶中,4.9%(23/471)伴有晕征,铺路石征占2.5%(12/471),反晕征占1.9%(9/471)。12.9%(4/31)患者伴微少量胸水(双侧2例,单侧2例)。结论:胸部CT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早期尤其是发热时间≤2 d的患者胸部CT检查可为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宜城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各方面情况,发病早期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COVID-19的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至2月9日在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6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初次就诊时进行了实验室检查、胸部CT检查。对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发病早期胸部CT影像特征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且总结发病规律。 结果 66例COVID-19患者年龄21~71岁,按照入院时病情程度分为轻型4例、普通型51例、重型6例和危重型5例。主要症状依次为发热、咳嗽、乏力。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升高,嗜酸性粒细胞下降。生物化学检测结果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血肌酐下降,白蛋白下降。重型和危重型患者B型钠尿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明显。患者胸部CT结果显示,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病例中单发病灶15例(29.41%),多发病灶36例(70.59%); 重型病例中单发病灶1例(16.67%),多发病灶5例(83.33%);危重型病例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胸部CT影像均以斑片状高密度影和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结论 宜城地区COVID-19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有明显变化,患者发病早期CT影像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高密度影和磨玻璃影,部位以双肺、胸膜下及肺野外带多见。此结果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并分析广州市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三区病房收治并治愈出院的59例COVID-19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血液检验、呼吸道标本核酸及CT影像学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 38例患者(64.4%)为武汉疫区来源或有武汉旅行史人员,25起家庭聚集性感染;(2)轻型患者4例(6.8 %),普通型41例(69.5%),重型14例(23.7%),31例(52.5%)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发热(79.7%)、咳嗽(71.2%)、乏力(44.1%)、纳差(42.4%)为主要临床表现,8例(23.6%)呼吸困难;(3)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17例(28.8%),淋巴细胞计数低下29例(47.5%),38例CRP升高(64.4%),25例SAA升高(42.4%),重型与非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例ALT、AST升高(40.7%);4例血肌酐升高(6.8%),5例心肌酶CK-MB升高(8.5%)。(4)咽拭子核酸多于病程第(15.4±7.9)天转阴,最快3 d,最慢35 d;(5) CT典型影像学表现:35例磨玻璃样改变(GGO)(59.3%),28例混合GGO(47.5%),13例实变影(22.0%), 8例合并胸腔积液(13.6%),25例遗留纤维条索影(42.4%)。(6)52例(88.1%)进行了抗病毒治疗,11例重型患者使用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16例低流量吸氧,14例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3例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结论 广州市COVID-19以输入型为主,家庭聚集起病多见。疾病类型以普通型为主。血常规以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更明显,SAA、CRP对重型有预测价值,肝功能损害多见,咽拭子核酸多于病程第(15.4±7.9)天转阴,痰标本的阳性率高于咽拭子,胸部CT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性,氧疗等综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COVID-19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优势分布以及出现好转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轻型12例,普通型45例,重型及危重型14例。临床表现方面,重型及危重型(6/14,42.9%;4/14,28.6%)伴乏力、胸闷及呼吸困难较轻型(0;0)及普通型(2/45,4.4%;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普通型(30/45,66.7%)、重型及危重型(9/14,64.3%)C反应蛋白升高较轻型(2/12,16.7%)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表现,病变累及范围超过3个肺叶数:重型及危重型(13/14,92.9%)明显高于普通型(26/45,57.8%);重型及危重型(12/14,85.7%)病变分布于两肺外周及中心多于普通型(20/45,44.4%);病变表现为实变、病变内伴小叶间隔增厚,重型及危重型均多于普通型;以上表现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7、0.004、0.002)。对22例患者进行随访,CT表现达高峰及病情出现好转多发生在发病10 d后(40.9%,45.5%)。结论 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胸部CT在发病部位、病变密度、实变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多数COVID-19患者多在发病10 d后好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67例,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其中轻型3例,普通型35例,重型22例,危重型7例。分析和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 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患者中,单发病灶3例(8.6%),多发病灶32例(91.4%);重型患者中,单发病灶1例(4.5%),多发病灶21例(95.5%);危重型患者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患者胸部CT影像以实性斑片影伴晕征为主要表现(18/35,51.4%);重型患者以条索影伴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7/22,31.8%);以实变影为主要表现共7例,全部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以实变影为主要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