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5例脑梗死患者(复发性脑梗死58例,初发性脑梗死47例)及5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分级。结果与初发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增高,软斑及溃疡斑数目增多,3级斑块例数增多(P〈0.05)。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模型显示:有斑块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无斑块患者的2.46倍,斑块分级高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斑块分级低患者的11.86倍。结论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预报复发性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成功率及近期预后。方法 :对 1994年以来收治的 6 3例 (男 5 2例 ,女 11例 ,年龄 6 0~ 76岁 )老年人AMI进行了急诊PTCA ,其中直接PTCA 42例 ,补救性PTCA 2 1例 ,观察手术前后患者梗塞相关动脉 (IRA)狭窄程度、TIMI血流、近期存活率及部分患者心功能状况。结果 :6 3例老年人AMI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IRA 70段 ,急诊PTCA后完全再通 6 6段 ,成功率 94 3% ,3例中的 4段IRA未获成功。术后残余狭窄 (0 %~ 2 0 % )较术前狭窄 (95 %~ 10 0 % )程度明显改善 (P <0 0 0 1) ,均恢复TIMI 3级血流。除 2例于住院期间死亡 (占 3 2 % )外 ,其余患者全部存活 ,9例合并低血压状态或心源性休克及 10例合并心功能不全 (NYHAⅡ~Ⅲ级 )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术后 3个月左右无再梗死及猝死发生。结论 :急诊PTCA治疗老年人AMI成功率高 ,住院病死率低 ,近期预后良好 ,故是老年人AMI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中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性健康的现状和性健康需求,为指导患者术后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方法 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性知识现状调查问卷和性健康知识需求调查问卷对214例PTCA+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进行调查,数据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4例患者性健康总评分为(8.79±2.52)分,不同的文化程度、职业和月收入的患者性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的患者性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性健康知识需求总得分为(29.40±6.47)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组的患者性知识需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收入的患者性知识需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性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对于性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加强术后性知识的宣教以改善患者性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青科  赵振国  隋海晶 《上海医学影像》2005,14(3):179-180,188
目的提高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方法本文对4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超急性期CT表现为MCA高密度征、点状征及MCA供血区早期缺血梗死的表现:如豆状核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岛叶密度减低,相应侧裂池变窄;颞叶灰质密度减低,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界限不清。结论MCA供血区脑梗死的超急性期CT表现特别对最早出现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有助于其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首次在上海市浦东医院住院治疗的2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287例未患脑梗死的健康人或医院内其他与脑血管病无关的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二聚体浓度,同时使用美国GE公司MycoCardRReaderⅡ型超声诊断仪行颈部血管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总胆固醇[(4.25±0.92)、(4.98±0.88) mmol/L]、甘油三酯[(1.48±0.82)、(1.78±1.0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2±0.76)、(2.92±0.7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8±0.26)、(1.06±0.29) mmol/L]、收缩压[(130.28±14.78)、(152.98±20.45)mmHg]、舒张压[(78.45±16.02)、(93.81±16.88) mm Hg]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照组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0.86±0.41)、(0.87±0.39)mm,观察组分别为(1.18±0.25)、(1.12±0.2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44、3.564、2.987、3.964、3.264、2.785、2.164、2.254,P均<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12.89±6.56) μmol/L]和D-二聚体[(1.53±0.59) mg/L]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17±0.12)μmol/L,(0.33±0.23)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4、2.753,P均<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均检测血清hs-CRP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结果脑卒中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与NIHSS、IMT显著相关。结论 hs-CRP水平与急性脑卒中病情严重、IMT密切相关,hs-CRP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早期检测对判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依有无临床症状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将85例老龄患者分为3组:非梗死组(NI组)、无症状性脑梗死组(AI组)和症状性脑梗死组(SI组),各组病人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SI组和AI组斑块指数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加、颈内动脉(CIA)及颈总动脉(CCA)内径均较低,与NI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SI组斑块指数、IMT较AI组亦有显著增高。结论: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及评价ICD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同时选择25例具有可比性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rtPA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以欧洲脑卒中临床神经缺损评分标准(ESS)和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4h、21d的ESS积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rtPA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刘青如  王永 《临床医学》2011,31(11):15-1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将14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调整血压、血糖、血脂、减轻脑水肿、防止并发症、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奥扎格雷钠80 mg,静脉滴注,1次/d,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2次/d,14 d为一疗程;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20 ml,胞二磷胆碱0.75 g,分别静脉滴注,均1次/d,14 d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64/7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56/7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出现2例肝功能损害,停药后自行恢复正常。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ACI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疗效十分显著、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而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两种不同方案(不同剂量及时间窗)进一步评价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998年2月至2002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A组发病在24小时内,降纤酶总量20 u,按10:5:5给药(A方案),B组发病在12小时内,降纤酶总量35u,按15:5:5:5:5给药(B方案).结果A、B两种方案均能降低纤维蛋白原,延长凝血酶原时间,A、B两方案比较,B方案降纤效果更明显(P<0.05);第14天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改善及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A、B两方案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B方案中因出血等原因而终止治疗的死亡病例数有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种方案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降纤酶确能降低纤维蛋白原,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增加剂量及缩短时间窗,降纤疗效较好,但增加剂量因出血等原因而终止治疗的死亡病例数有增加,降纤酶的安全性下降是否与增加剂量有关,有待扩大样本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志聪  陈开 《临床医学》2009,29(1):11-13
目的分析CT平扫对发病24h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主要评价早期CT征象的意义。方法收集统计24h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8例,均有复查片证实。结果3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4h内CT阴性6例(15.8%),阳性所见有脑实质低密度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肿胀,总阳性率为84.2%。结论在熟悉急性脑梗死临床神经解剖和CT定位的基础上,熟悉各早期CT征象,24h内常规CT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早期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梗死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疾病,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我科治疗脑梗死病人72例,对其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64±8岁);对照组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石门县人民医院住院的8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患者采用长春西汀+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丁苯肽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仅用长春西汀+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及神经缺损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肽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荣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195-1196
目的通过分析2003年5月~2006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6例,总结对脑梗死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整体护理。方法严格执行整体护理程序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结果整体护理程序有效地控制脑梗死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结论整体护理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急性期脑梗死的救治成功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患者选择,治疗与并发症,方法:采用股动脉插管, 超选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结果:9例患者,7例恢复正常,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血管内介入,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为急性脑梗死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支架成形术和介入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的MCA狭窄病例22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查,平均随访4.6个月。结果:①术前TCD改变:病变侧大脑中动脉流速显著增高,频谱异常。14例患者病侧大脑前动脉(ACA)流速代偿性增快,6例患者病侧大脑后动脉(PCA)流速代偿性增快。②术后TCD改变:多数患者术后当天及3~14月后TCD示病侧MCA流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例术后2天出现血管痉挛。③平均随诊4.6个月,1例术后11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TCD与复查的血管造影结果相符。结论:TCD是观察MCA狭窄及介入治疗随访的敏感方法,能准确的评价治疗效果并可用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注射用棓丙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棓丙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棓丙酯,对照组只按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基本治愈率为30%,显著进步率为45%,显效率为75%,有效率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无出血并发症。结论棓丙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发病后14d内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行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发病后15—30d内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MBI(modified barthelindex)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有利于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方法 选择ACI患者128例,依据是否合并LA分为ACI+LA组(n=76)和ACI组(n=52),采用脑梗死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 (OCSP)分型标准将所有ACI患者分4亚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北京版进行评分,确定ACI患者是否发生认知障碍并分为认知障碍组(n=57)和非认知障碍组(n=71),依据Aharon-Ptretz等的标准将脑白质疏松症分为5级,搜集相关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 ACI+LA患者平均MoCA评分为(20.78±4.71)分,显著低于ACI组的(26.45±5.02)分.对LA分级后比较发现ACI+LA组患者(1~4级)的MoCA评分显著低于ACI组患者(0级),组间比较发现1级患者MoCA评分显著高于4级、3级;单因素分析发现梗死部位、脑白质疏松在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中具有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梗死部位和脑白质疏松均对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造成影响.结论 脑梗死的部位和脑白质疏松均是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梗死部位较脑白质疏松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40例正常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Hcy水平与梗死灶面积呈正相关(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