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及多种微量营养素强化食物入手,针对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贫血、学习与认知能力等,探讨食物强化对儿童的健康影响,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食物强化改善儿童营养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证明,机体和氧进行正常交换时产生的自由基,能损伤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改变细胞结构与功能,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引发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营养素中的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维生素和某些抗氧化酶依赖的硒、锌、铜等元素,是生物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组成成分,可直接或间接地清除活性氧或阻断连锁氧化反应,保护细胞及生物大分子免受氧化损伤。因此,它们在抗氧化防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摄入这些微量营养素,对预防动脉硬化、抗癌、改善免疫功能及延缓衰老等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问题,尤其是因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及营养性慢性疾病呈高发态势。自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以来,农作物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的进步使农产品产量增加,而许多研究表明,单位体积农作物产品中部分营养素,尤其是微量营养素含量有下降趋势,对农作物中微量营养素形成了“稀释效应”,导致单位体积营养素含量的下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农产品微量营养素含量变化的研究进展,提出深入开展农作物营养品质分析研究、建立对主要农产品微量营养素含量监测体系、从食物生产源头入手提升农作物营养品质,为增进国民营养健康提供优质的食用农产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方庄地区儿童全血微量营养素的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探讨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防治措施。方法:2011年1月至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1887例健康体检儿童,收集末梢血,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全血5种微量营养素铜、锌、钙、镁、铁的含量,并从性别、年龄、季节(月份)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血5种微量营养素含量无性别差异(P0.05),但存在季节差异,4-6月铜、锌含量降低;7-9月钙、镁含量降低;10-12月铁含量降低(P0.05)。全血锌、铁含量存在年龄差异,婴幼儿最低(P0.05)。1887例儿童中,缺乏较多的元素依次为铁(38.8%)、钙(22.3%)、锌(12.8%),其中,4-7岁(17.0%)、7-12岁(21.5%)年龄段组以锌缺乏居多。1岁以内(51.2%)、1-3岁(44.6%)年龄段组以铁缺乏居多。全血铜、锌、钙、铁缺乏无性别差异(P0.05)。全血5种微量营养素缺乏存在季节差异,1-3月镁缺乏明显,4-6月铜、锌缺乏明显,10-12月钙、铁缺乏明显(P0.05)。结论:北京市方庄地区儿童主要存在锌、钙、铁的缺乏,以秋冬季及初春明显。其中婴幼儿以铁缺乏为主,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以锌缺乏为主。应加强对此地区儿童的营养宣教和饮食指导。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们已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出了若干种生物强化的粮食作物,以解决发展中国家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的问题。尽管这些作物尚未大规模种植,但该情形即将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补充一定剂量牛磺酸及微量营养素后,能否通过影响视感受器或视中枢NO合成酶(NOS)表达及第二信使(cGMP)合成,影响视觉信号传导。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正常饲料组)、实验1组(5倍需要量组)和实验2组(10倍需要量组),喂养3周后,每组动物再随机分为光照组和暗适应组(平均照度为3.03LX),以正常饲料喂养72h,大鼠活杀取样,以放射免疫方法分析cGMP含量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卡介苗诱导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效应,在几内亚比索进行了随机临床试验,卡介苗再次接种是与入学前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的幼儿和没有补充微量营养素(MN)的幼儿显著增加的存活率相关。在该项试验中,卡介苗再接种与那些未接受营养补充的儿童的明显地提高了活存率相关联。在这项试验中,作者对卡介苗再接种的效果作了评估。方法:儿童被随机分成接种卡介苗组和不接种卡介苗组。随机分组后6~11周采血者为早期样本组、5~9个月采血者为晚期样本组。检测用脂多糖(LPS)、纯化的蛋白衍生物或者植物血凝素刺激的  相似文献   

8.
微量营养素主要指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它们在体内的平衡对维护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最新研究结果提示: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化合物在体内以多种精密方式有效调控微量营养素稳态代谢,因而可能在微量营养素失衡引发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免疫失调以及贫血等相关疾病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总结国内外近年植物化合物调控微量营养素代谢的研究成果、相关分子机制及有效干预途径,旨在为深入研发植物化合物的预治微量营养素代谢失衡相关疾病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A对机体细胞分化、免疫功能、视觉感受等多个生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维生素A缺乏(vitamin A deficiency,VAD)是世界五大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之一,全球每年有25万~50万儿童因维生素A缺乏患夜盲症,我国尤其欠发达地区也深受其影响。主要作物的生物强化是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回顾了维生素A对人体的重要功能、全球维生素A缺乏的现状的基础上,现重点综述了玉米维生素A强化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玉米维生素A生物强化面临的挑战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系统研究隐性饥饿问题,对隐性饥饿的概念与危害及医学检验、食物强化、生物强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面对隐性饥饿要强化系统理念,努力提高国家、地方和家庭经济水平,健全体检制度、丰富食物多样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食物强化与生物强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提升,居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营养素补充剂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我国因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必需微量营养素缺乏造成的“隐性饥饿”问题凸显,营养素补充剂未来市场潜力巨大。本研究对营养素补充剂精准化应用技术进行了展望,重点介绍了现有膳食调查方法、人体健康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营养素补充剂精准、个性化使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饱腹,并不等同于脱离饥饿!虽然全球抗击饥饿的成果显著,但是另外一种因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的"隐性饥饿"却正在悄悄地危害着人类健康。膳食中长期缺乏铁、锌、维生素A等必需微量营养素,将直接导致机体健康受损或营养失衡,引发生长发育缺陷或各种疾病。"隐性饥饿"通常很难被发现和意识到,且由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而被忽略其重要性。2016年6月17日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的《2016年全球营养报告》指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已成为一种全球"新常态"。我国隐性饥饿及营养失衡人口在全球排第二位,隐性饥饿、超重和肥胖人数是1991年的1.5~2倍,近10年来消  相似文献   

13.
正在巴基斯坦,根除脊髓灰质炎仍是一项挑战,消灭脊髓灰质炎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巴基斯坦,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尤其是锌缺乏,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可能潜在影响肠道疫苗的免疫应答,包括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评估婴幼儿补锌对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免疫应答的影响。在新生儿(0~14 d)中进行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受试者被安排接受每天10 mg锌或安慰剂的补充,共18周。2组  相似文献   

14.
类胡萝卜素的抗癌作用与基因表达的联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类胡萝卜素是通过干扰癌细胞生长或细胞死亡的有关途径显示其抗癌作用的,包括细胞增殖、生长因子的信号传输、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细胞分化及凋亡。类胡萝卜素引起参与这些过程的调节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已发现几个转录系统在其抗癌活性中起作用,如类视黄素受体、过氧化物酶体激活受体(PPAR)、抗氧化剂应答元件(ARE)、异生素受体及激活剂蛋白-1(AP-1),它们构成各种类胡萝卜素与其它微量营养素协同抗癌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前, 养殖鱼类已成为满足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主要来源。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然而, 目前饲养军曹鱼仍主要依靠冰鲜杂鱼, 特别是大规格鱼的养殖, 这严重制约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研发适合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配合饲料非常必要。文章重点总结了军曹鱼对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脂肪酸、微量营养素等的需求, 饲料中鱼粉和鱼油替代研究, 饲料添加剂应用及其饲料产业发展现状, 以期为军曹鱼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开发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基本的微量营养素,作为辅助因子参与多个酶促反应,同时还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内稳态主要由两种钠离子依赖的维生素C转运蛋白(sodium-dependent vitamin C transporter,SVCT)——SVCT1和SVCT2来保持。SVCT1在内皮系统表达,介导了维生素C的肠吸收和肾脏重吸收;而SVCT2表达广泛,表达于脑、骨骼和其他组织,保护这些组织免遭氧化损伤。SVCT的遗传多态性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对SVCT介导的维生素C内稳态的保持机制的研究,可使维生素C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70年代末,化学元素硒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时,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硒与克山病关系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于1980年第二届“硒在生物和医学中作用”国际讨论会上公布了我国的研究成果。从此,各国学者对硒的研究兴奋点不仅有纵向的硒生理生化机理研究,而且有横向的硒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广泛探讨。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硒讨论会达到了高潮。“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公认。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是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包括A、B族(B1、B2、B3、B5、B6、B7、B9、B12)、C、D、E和K等。这些物质由于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须从膳食特别是植物性食品中获得。因此,利用生物强化技术来提高植物合成的维生素含量可以有效地应对全球性维生素缺乏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中维生素代谢和生物强化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利用分子设计育种进行维生素生物强化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日本国立卫生试验厂从昭和电工研制的L-Trp的特定组分中分离出新物质.据高压液相层析法(HPLC)分析,其含量是已知E峰物质的一半.根据国立卫生试验厂对这种物质的化学分析,昭和电工对其进行了人工合成.但合成物与天然物的性质不一致,因而上述结果还有疑问.美国的研究人员正在鉴定用HPLC观察到的特异峰的3个物质. 这项研究是赖氨酸问题调查委员会根据厚生省“对含赖氨酸食品导致EMS的研究”计划进行的.从1991年又开始必需微量营养素的适应性摄取的调查研究.但是此项研究与新技术应用食品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共花8000万日元.  相似文献   

20.
2020年,科学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过程中发现,治疗效果与患者体内的硒和叶酸水平有一定相关性。这说明提高人体内硒和叶酸含量的膳食方案,可以有效地增加人体免疫能力来应对病毒性疾病的冲击。通过膳食保障人体硒和叶酸的摄入是植物营养强化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目前硒和叶酸的复合营养强化工作鲜见报道。综述了硒和叶酸这两种微量营养素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机制、以及硒和叶酸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为提升营养品质、创制富含硒和叶酸的营养强化植物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