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琦  蔡铁如 《中医药导报》2023,(8):140-144+162
目的:分析第一、二届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查阅《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1辑)脾胃肝胆病分册》《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2辑)脾胃肝胆病分册》中收录的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处方,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0位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处方207份,包含中药339味,累计使用频数为2 286。其中出现频数≥20的药物共27味,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柴胡、茯苓、茵陈、郁金、甘草;药物功效分类排前3位的依次为清热解毒药、利胆退黄药、疏肝解郁药;药物以苦微寒药、甘温药为主,多归脾、肝、胃经。对27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1条关联规则,常用健脾祛湿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疏肝解郁药物组合为柴胡-白芍,清肝利胆药物组合为郁金-柴胡。聚类分析将药物聚为3类,将边权重设置为>25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提取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核心组方为:柴胡、郁金、茯苓、白芍、白术、甘草、枳壳、茵陈、泽泻、黄芩、香附、当归。结论:第一、二届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注重顾护脾胃,突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临证思想,多选用补虚药和理气药,并根据湿热、瘀血等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并整理国医大师经验书籍、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古今医案云平台V1.5中的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共享医案,筛选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医案数据,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规范化药名后采用系统集成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分析医案的组方用药频次、药性、核心处方等。结果最终纳入142个医案。中药频次结果显示共得到高频中药14种,包括地龙、川芎、桃仁等,药物多为温、平、苦、甘,归肝、肺经者;四诊症状频次结果显示弦脉、舌红的频数最多。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组关联规则24条,四诊症状-中药关联规则18条。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多以清热息风、活血化瘀、豁痰开窍为法,治疗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兼顾行气,在息风基础上兼顾通络止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先进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国医大师张磊治疗妇科疾病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方法 从国医大师张磊2006年至2017年11038份临床真实病例建立的医案数据库中抽取妇科月经病临床医案243条,根据排除纳入标准,得到205条完整医案。建立张磊治疗妇科月经病的医案数据库,利用Python语言可视化技术对医案数据进行科学计算和可视化输出。结果 共纳入标准医案205例,处方205首。共涉及中药176味,累计用药频次2468次,平均用药频次为14,最多使用频次为141次,频数≥20次的中药有40味,其中当归、白芍、甘草是处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3味中药。通过对处方中药进行性味归经统计:药性主要以温性、平性和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基于HBE-Apriori算法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依次为“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柴胡—当归”;置信度最高的3味药组合为“柴胡and茯苓—白芍”、“茯苓and白芍—当归”、“柴胡and茯苓—当归”;置信度最高的4味药组合为“柴胡and当归and茯苓—白芍”、“柴胡and白芍and甘草—茯苓”、“白芍and茯苓and甘草—当归”。利用Canpoy-K-means聚类算法和频繁闭项集压缩算法,对张磊教授治疗月经病的临证遣药规律进行研究挖掘。结论 可视挖掘技术可以充分而且有效协助挖掘张磊教授治疗妇科月经病的特色经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和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李佃贵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纳入国医大师李佃贵门诊就诊的Hp阳性CAG患者,从医案资料中搜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首诊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统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筛选的110首门诊病例处方涉及中药共128味,总频数为2 871;中药四气以寒、温药物最多,五味以苦、辛为主,归经多归于肝脾两经;符合强关联规则的药对有“黄芩-黄连”“茯苓-白术”“当归-白芍”等15组;频数居前15位的中药形成6个聚类群组,其中黄芩、黄连、茯苓、三七粉、白术、白花蛇舌草、茵陈、半枝莲、半边莲为核心用药。结论:国医大师李佃贵治疗Hp阳性CAG“苦寒并用、肝脾同调”,将清热燥湿泄、活血祛瘀解毒、健脾柔肝扶正三大治法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挖掘古代医家治疗郁证验案中的用药规律,以期为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整理《医案类聚》中的古代郁证医案,提取医案中的中药处方数据,对获取的处方中药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 5集成的数据挖掘功能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及其属性、分类,常用药对,核心方药组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医案数据364案,461诊次,中药处方数据439条,涉及古籍67本。共涉及中药607味,总用药频次4 127次。高频药物有茯苓(186次),陈皮(115次),甘草(113次),人参(101次),当归(98次)和白术(94次)等,常用中药性味以温、平、苦、辛为主,多归于脾、肺、心、肝四经。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人参-茯苓等,核心方药组成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加减。结论: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用药以健脾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原则,气血兼顾、肝脾心同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国医大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国医大师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医案医话为研究对象,以成人内服汤剂一日量为示范,采用SPSS modeler 17.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国医大师应用桂枝常用药对信息,以及核心药对与疾病的关联。结果桂枝常与补虚类、活血类、解表类、化湿类、理气类、利水渗湿类、清热类、温里类、收涩类、化痰类等药物联用,如:茯苓,生甘草,炙甘草和白芍等;桂枝配伍的核心药对为桂枝-茯苓,桂枝-生甘草,桂枝-炙甘草,桂枝-白芍;桂枝-茯苓和桂枝-炙甘草两药对在治疗疾病方面频次最高的都是心悸;桂枝-白芍和桂枝-甘草两药对在治疗疾病方面频次最高的都是痹病。结论国医大师应用桂枝配伍灵活,常与茯苓,生甘草,炙甘草,白芍组成核心药对,主要治疗心悸,痹病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国医大师验案良方·脾胃卷》《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等9部著作以及CNKI中收录记载的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的医案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2016进行中药频数、性味归经统计,通过SPSS Clementine 12. 0软件所提供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SPSS 19. 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75首方剂,含230味中药。使用频数排名前五味的中药分别为甘草、白芍、半夏、白术、茯苓。排名前三位的药性分别为温、平、微寒,药味为甘、苦、辛,归经为脾、胃、肺经。按功效分类,使用频数排名前三位的药物为理气药、补气药、消食药。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支持度均最高的为白术→党参-茯苓,体现出国医大师以四君子汤为底方益气的治疗特点;共得到12条强关联药对,最常用的药对为白芍-甘草。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以调理气机、益气补虚为主,善用芍药甘草汤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清代古籍中腹痛医案的用药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以分析清代医家治疗腹痛的组方用药规律,了解该时期的学术思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资料来源,检索清朝时期治疗腹痛的有效处方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所包含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系统等数据挖掘方法,归纳出治疗腹痛处方的高频药物、药物组合规律及核心处方。结果:共筛选出196首有效处方,使用中药202味,其中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共有34味,以甘草、白芍、当归、白术、茯苓、陈皮使用频次较高,共总结了4组高频药物,常用关联药物组合22对,核心处方1个。结论:清代治疗腹痛多以补虚药、温里药、理气药等为主,药物以甘温为主,归经多入脾、胃经,以厚朴-陈皮,白术-茯苓,陈皮-白术,茯苓-陈皮,苍术-甘草,当归-白芍等药对相互配伍,运用温中补虚、理气健脾、清热解毒、燥湿祛痰、养血和血、柔肝缓急等方式,以聚类分析的“清”“和”“温”“补”为治疗大法,并从“脾胃虚寒证”“痰湿阻滞证”“气血失和证”三大证型出发,得到一个新处方,探讨了清代治疗腹痛的处方及用药特点,了解了该时期的思想特色,也为现代中医药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国医大师诊治肝郁证候的医案,发掘肝郁证候的诊治规律。方法:检索199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录于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的国医大师肝郁证候医案,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分析40位国医大师共258则医案,肝郁证候主要表现为失眠、烦躁、食少、疲乏、月经异常等,常兼夹脾虚、血瘀、湿热、痰湿等证候,遣方用药多以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遥丸、温胆汤等为基础方,根据兼夹证候具体化裁。结论:国医大师针对肝郁证候治疗的用药平实,重在辨治与精准用药,其理论与诊治经验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首批国医大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UC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收录的文献,并手工检索《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等著作中30位首批国医大师治疗UC的医案和验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结合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UC中医证候、治法及用药频次、性味归经、配伍、核心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位国医大师的149首处方。UC常见中医证候为湿热内蕴、脾虚湿热,常见治法为清热化湿、健脾益气,常用中药为健脾化湿药,常用炮制方法为炒炭。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组常用药对,其中党参-白术频次最高。因子分析得出10个有效公因子,其中公因子1为健脾化湿组,公因子2为清肠止痢组。结论国医大师治疗UC以健脾化湿为基本治法,巧用清肠止痢之品,不忘兼顾脾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 3.0),挖掘分析田麒教授治疗郁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田麒教授治疗郁证的门诊处方共计109首,将所得资料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方药的四气、五味、归经,以及药物功效、药物频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组方规律等,对其治疗郁证用药经验进行总结。结果:通过挖掘分析,得出其处方以寒性药物为主、温性药次之,归经以心、肺、肝、脾、肾经最多,功效以补虚类为主,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是白芍、北柴胡、茯苓,常用的药物组合有白芍—北柴胡、白芍—茯苓、北柴胡—茯苓,关联规则为逍遥散加减,聚类分析可得出3个核心组合。结论:挖掘田麒教授治疗郁证的组方用药经验,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分析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治疗慢性喉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干教授治疗慢性喉炎门诊病历182份,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证型、用药频次、药物功效、药物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总结干教授治疗慢性喉炎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的182份医案中,证型以气滞血瘀痰凝型为主;所用中药共170味,高频药物包括射干、天竺黄、桔梗等;药物功效以活血化瘀药最多;药物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如昆布-海藻、桔梗-天竺黄等;通过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处方6个。结论: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慢性喉炎多从肝入手,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济仁大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李济仁大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80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并挖掘出15个核心组合和6首新处方。结论:李济仁大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丰富,多用补气活血通络之品,应用灵活,配伍严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2.3.5)分析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已公开发表的青光眼相关研究文献。提取数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2.3.5)分析数据。结果:(1)一般情况:最终纳入文献70篇,包含方剂70个,涉及中药134味、中医证候15个。四气以平性药最多(24.78%),五味以甘味药最多(59.09%),归经以肝经用药最多(59.21%)。(2)使用频次:频次≥20次的中药中排名前5味的分别为茯苓、当归、川芎、白术和柴胡。(3)中医证候: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气阴两虚证。(4)中药配伍关联分析:相关度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当归-茯苓、川芎-当归、白术-茯苓、白术-当归、柴胡-茯苓。(5)聚类分析:药对与方剂共5类,其功效分别为补血活血、疏肝利水、补气、补益肝肾、活血利水。(6)复杂网络分析:核心处方为丹栀逍遥散加减。结论:临床对于青光眼辨证施方应疏肝与活血利水并重,用药当以主入肝经的性平味甘类中药为佳,临证中应活用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出诊处方中含有白芍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白芍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白芍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胃痛、反酸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赤芍、陈皮、丹参、当归、茯苓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白芍,赤芍”“丹参,白芍”“白芍,陈皮”等,置信度≥1的关联规则包括“赤芍-白芍”“龙骨-牡蛎”“当归,赤芍-白芍”“赤芍,桑寄生-白芍”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白芍处方所用药物多具补血活血、安神之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治疗湿证配伍规律。[方法]以湿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医案部分收录的医案,提取医案中用药信息,采用The R Programming Language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并基于Gephi 0.9.2软件实现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纳入医案453个,包括中药257味,总用药频次为3321次。按功效、性味对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利水渗湿药物共使用16味,其用药频次达619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8.6%;温性药物75味,使用频次达1062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2%;苦味药物120味,使用频次为170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1.3%。关联分析得到陈皮-茯苓、泽泻-茯苓、白术-茯苓、厚朴-茯苓等可能为治疗湿证的核心药对。基于关联分析结果通过Gephi0.9.2软件运算,以K核心算法并参考节点介数中心性得到核心药物37味。通过社区探测算法进行模块化处理结合专业知识,分析核心药物网络,总结得出以五苓散、二陈汤、平胃散、黄连解毒汤、三仁汤为代表的湿证治疗代表方药和以利水渗湿法、健脾祛湿法、燥湿运脾法、苦寒燥湿法、宣气化湿法为代表的常用治法。[结论]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总结古代医案治疗湿证的处方规律及常用治法,可供现代临床参考并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中医临证经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14例郁证医案中的用药规律,并探讨郁证的证治规律。方法:以214例古代郁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涉及药物313种,使用频数最高的药物依次是茯苓、甘草、当归、香附,关联密切的药物组合方为茯苓、当归、白芍、甘草、人参、生姜、柴胡、大枣、白术、郁金、香附、陈皮。结论:用数理方法分析郁证医案的用药特点为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符合现行的中医学理论,能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肝热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治疗肝热血瘀证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肝热血瘀证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64个处方进行分析,处方中共出现中药167味,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8个新处方。结论:张学文教授治疗肝热血瘀证经验丰富,多用清热平肝、活血化瘀之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含佛手临床处方中挖掘佛手中医用药规律,为佛手现代临床应用、保健产品开发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收集含佛手的临床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分析软件(IBM SPSS V20.)和Excel(Microsoft Office 2016)建立基础数据库,对组方用药(或配伍用药)与治疗病证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处方筛选,收集含佛手临床处方共458首,涉及中药388味,用药总频数达6 199次,其中佛手核心配伍药材(>130次)为茯苓(222次)、白术(217次)、白芍(196次)、柴胡(159次)、陈皮(142次)5味;选取与佛手配伍频数>49次的药材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包括药材34味,累计出现频数为3 131次,占总频数的50.51%,以补气药、行气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活血止痛药为主;佛手配伍药材药性主要为温、寒、平,药味主要以苦、甘、辛味居多,主要归脾、肝、胃、肺经。含佛手临床处方配伍药材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有14组,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佛手、白术-佛手、白芍-佛手、柴胡-佛手、白术-茯苓-佛手、陈皮-佛手。含佛手临床处方主治病证共52种,可分至11类中医病证类型,筛选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脾胃系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妇科病证”3类高频主治中医病证类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治疗脾胃系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白芍、柴胡、陈皮、半夏,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5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6种、3联药物组合9种;在治疗气血津液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白芍、白术、黄芪、麦芽、柴胡,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3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7种、3联药物组合5种、4联药物组合1种;在治疗妇科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白芍、当归、黄芪、香附、茯苓,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5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5种、3联药物组合10种。结论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究含佛手临床处方组方配伍用药及佛手高频中医病证类型规律,直观、科学地展示出了佛手的配伍规律。针对不同的中医病证,佛手均以补气药、行气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活血止痛药为主进行配伍治疗。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同时,加强补益活血、健脾化湿,增强其理气疗效。对指导佛手合理应用、保健食品开发、新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关注,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柳青  朱晨  区炳雄 《新中医》2022,54(6):14-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经行头痛的中医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查找2020年1月—2021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病案资料,筛选治疗经行头痛的医案数据,用Excel 2019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的统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功能,分析所收集医案的用药频数、性味归经、常用药物组合、核心处方等。结果:共收录有效医案258例,处方258首,涉及中药214种。统计所得高频中药(>40次) 20种,使用频数最高者前4名为白芍、柴胡、当归、川芎;用药以平、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肺、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统计得到药物关联规则18条;聚类分析得到5组处方。结论:广东省中医院妇科治疗经行头痛的中医治法多以补血活血、行气止痛为主,核心处方组成为白芍、当归、柴胡、川芎、炙甘草、白术、茯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