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等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初发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入院先后和数字表法随机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30例; 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冲击疗法项目;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进行运动功能(FMA)、日常活动能力(MBI)、肌张力(MAS)等康复评定。结果 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肌张力MAS评级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方面2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 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采用冲击疗法可有效控制偏瘫侧肢体痉挛,改善其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呼吸肌训练经皮质-膈肌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肌训练; 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呼吸肌功能[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最大呼气压(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MEP)、胸廓活动度]、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ment scale,TI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三维步态、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分、皮质-膈肌通路[膈神经运动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PNC)潜伏期、PNC波幅对数、经C7棘突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Diaphragmat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dMEP)潜伏期、经C7棘突dMEP波幅对数]。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MIP,MEP,胸廓活动度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TIS,FMA,STEF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BI,SS-QO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PNC潜伏期、经C7棘突dMEP潜伏期较对照组短,PNC波幅对数、经C7棘突dMEP波幅对数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呼吸肌训练可能通过改善经皮质-膈肌通路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呼吸肌功能,从而提高躯干控制力,恢复平衡步态,提升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连续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疗效。方法26例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波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给予腓肠肌牵张治疗的基础上,超声波组采用超声治疗仪对患侧腓肠肌进行连续超声波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分、胫神经H反射的最大H波和M波比值(Hmax/Mmax)、腓肠肌肌束长度。结果超声波组治疗后mAS评分及Hmax/Mmax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超声波组治疗后Hmax/Mmax值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腓肠肌肌束长度无明显变化。结论连续超声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但不能改变肌肉的机械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同时加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患者治疗前、治疗4、6周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价抑郁状况; 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应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治疗4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组总有效率89.80%,显著高于对照组(76.47%)(P<0.001); 治疗6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治疗6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组CSS和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抑郁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 对照组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以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 综合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步态参数、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44/48),对照组为72.91%(35/48)(P<0.05); 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包括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Fugl Meyer rating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步态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V)、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58%(7/48)、10.42%(5/48)(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提高患者的步态参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8例; 对照组给予VR技术训练(1次/d,7次/周),观察组给予VR技术(1次/d,7次/周)+核心稳定训练(1次/d,5Symbol~A@7次/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The lower section of Fugl-Meyer assessment,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平衡能力,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测定步行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干预前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周后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前步频、步速、步幅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周后步频、步速、步幅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VR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可增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改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4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 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作业治疗、中低频电刺激治疗和气压泵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2次/d,20min/次的镜像训练治疗; 以上治疗均5次/周,连续治疗4周;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贝克抑郁量表(BD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FMA-UE评分、WMFT评分、BDS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4周后除对照组BDS评分无明显变化,其余组别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P<0.05),且治疗组FMA-UE、WMFT、BDS、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镜像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UK)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 对照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 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mRS评分,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评价2组临床疗效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GSH-Px和ROS水平。结果 治疗24 h与7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与14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4 h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8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 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 治疗后2组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ROS均明显下降(P<0.05); 治疗后观察组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RO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UK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12 h)能取得良好疗效,能更好地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较单用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缺血区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84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72 h以内,按照随机数字表依次进入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 观察治疗前、治疗14 d后患者HIHSS、Barthel 指数及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变化。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14 d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NIH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 2组患者BI指数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2组患者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脑血流量改善与临床症状改善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量,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合理运用降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控制和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84例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脑梗死治疗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合理运用降压药物,连续使用8周,并随访1年; 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肢体功能评分(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记录2组病情加重率和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血压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第12、24、48周后观察组FMA和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1年内病情加重率和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合理运用降压药物能够显著控制血压,改善肢体功能,降低复发率和加重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价值。方法 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本院178例ACI患者(2014年8月-2018年9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9例; 在常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治疗1、2周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对比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治疗1、2周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对照组(P<0.05);(2)血清学指标:治疗2周后2组血清NGF、MBP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M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36%(11/89),与对照组8.99%(8/8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不良事件:随访3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37%(3/89),低于对照组11.24%(10/89)(P<0.05);(5)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随访3个月后2组FMA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调节血清NGF、MBP表达水平,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4例; 对照组术后行早期常规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术后行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 比较2组肠内营养耐受性、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颅脑外伤后第7 d肠内营养最大输注量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可改善肠内营养耐受性,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以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观察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引导并督促患者将仪器显示器上显示的两侧对称性尽量都保持在50%,直到训练结束; 对照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遮蔽显示器上的对称性显示。结果 治疗3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以及起立步行实验(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3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中的患侧对称性所占比、训练距离以及训练强度也较对照组有了明显的进步(P<0.05)。结论 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通过患者自身的参与以及自我调整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结合循经按摩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循经按摩组、结合组,每组20例。3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在此基础上,镜像组采用镜像视觉反馈康复训练,循经按摩组采用循上肢手阳明大肠经按摩,结合组在镜像视觉反馈的基础上结合循经按摩。于干预前及干预3周后,比较各组患者患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3组患者干预前患侧上肢FMA、MBI评分及Ashworth痉挛评定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3组患者患侧上肢FMA、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结合组患侧上肢FMA、MBI得分较镜像组和循经按摩组更优(P<0.05);干预后镜像组Ashworth痉挛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循经按摩组及结合组Ashworth痉挛评定级别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镜像组,干预后结合组Ashworth痉挛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循经按摩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镜像疗法和单独使用循经按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oNT-A)治疗原发性及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痉挛及伴随联带运动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8年7月具有联带运动的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12例,按照1:2配比性别无差异且具有联带运动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24例,分析2组BoNT-A治疗后痉挛严重程度以及伴随联带运动的改善差异。结果 面瘫后及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在起效时间[(4.38±2.17)vs.(4.67±4.14)d],维持时间[(3.83±2.94)vs.(4.96±2.48)d],注射剂量[(31.35±12.30)vs.(26.98±8.75)U]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原发性面肌痉挛组患者满意度显著较高(84.79±19.81 vs. 64.17±31.54,P<0.05)。2组痉挛改善有效率均高于90%,组间无明显差异(91.67% vs. 95.83%,P>0.05)。2组联带运动均有改善,但无明显差异(83.33% vs. 58.33%,P>0.05)。5个自主动作相关联带运动改善方面仅发现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噘嘴引起联带运动的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BoNT-A可以显著改善原发性与面瘫后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在联带运动严重程度改善方面有一定疗效。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噘嘴引起的联带运动在BoNT-A治疗后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预康复在脑胶质瘤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80例脑胶质瘤的临床资料。40例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对照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在进行术前预康复(观察组)。干预前、术前1 d及术后4周,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评价运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评价心理状态,中国头颈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P-HN)评分评价生命质量。结果 术前1 d、术后4周,观察组FMA、MBI、QLQCP-HN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HA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预康复可改善脑胶质瘤病人术后运动能力、心理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舍曲林对青年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住院治疗的118例青年卒中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舍曲林口服,观察组患者接受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舍曲林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Barthel指数及FMA运动功能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状况、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4周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7% vs 74.1%,P〈0.05);治疗后2周及4周,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舍曲林治疗青年卒中后抑郁,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温下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亚低温技术联合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记录观察组患者亚低温处理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呼吸(R)的变化情况; 比较2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亡率情况; 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观察组患者在亚低温处理后HR明显降低,与亚低温处理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2组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分别有2例(6.7%)和10例(33.3%)(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死亡分别有6例(20.0%)和8例(26.7%)(P>0.05);(3)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评分),2组患者溶栓后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4)观察组治疗14、30和90 d后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减少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