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常规平扫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5例LCA患者脾脏体积增大,CT平扫病灶呈弥漫分布,大小不一,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的等密度及稍低密度结节,无囊变坏死区,1例脾脏内见2个稍高密度结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部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较平扫显示更多边界清楚的小病灶,门静脉早期病灶呈进行性强化,自内部向外周填充;大部分病灶延迟强化,门静脉后期与脾脏实质呈等密度。MSCT同时发现合并脾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单纯性囊肿1例,合并横结肠腺癌和盆腔畸胎瘤1例。结论脾脏LCA弥漫分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为自病灶内部向外的渐进性增强和延迟强化,病灶在延迟扫描与脾脏呈等密度。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可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提供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7例SANT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要指标包括SMA、CD34、CD31、CD4、CD8、CD68、IgG4、IgG等.结果 7例中3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从28岁到43岁不等,平均年龄37岁;7例中4例为直接诊断为SANT,3例原诊断分别为脾脏错构瘤、脾炎性假瘤和结节性血管瘤,复查后更正为SANT;肿瘤大小从直径4.0 cm到10.5 cm不等,平均直径为6.3 cm;组织学病变呈多结节状,结节周围广泛纤维化和玻璃样变;结节内呈血管瘤样病变,可表现为毛细血管瘤样构象或窦岸血管瘤样构象.免疫组织化学示结节内血管CD31恒定阳性,但CD34和CD8表达有所差异.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原发的良性瘤样病变,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应和脾脏原发的其他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巫恒平  仲建全 《海南医学》2014,25(4):589-590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报道7例SANT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图像,分析CT征像.结果 SANT病例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强化特点,门静脉期可见辐条轮征,延迟期病变中心可见星芒征.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原发的良性瘤样病变,与其他疾病鉴别有一定困难,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典型强化特点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软组织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软组织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海绵状血管瘤18例,蔓状血管瘤8例,毛细血管瘤2例,混合型血管瘤2例,血管瘤病3例。平扫肿瘤呈结节状、分叶状、管状或团块状低密度病变,静脉石或钙化12例,增强扫描后血管成分显著强化,可呈扭曲血管状,而非血管成分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依据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可对软组织内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又名脾多结节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病变,文献报道较少,且名称不一。直至2004年有文献根据其病理形态特征提出了SANT的命名[1]。笔者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收治的1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性表现与病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脾脏SANT患者的病理和MRI资料,8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对SANT的临床、MRI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例脾脏SANT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多为单发、类圆形、无包膜、坏死及囊变,T2 WI多为低信号,增强呈渐进性向心性充填的辐轮状强化,并伴有始终无强化的星芒状瘢痕病理特征,脾脏纤维硬化性间质中间见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结节内或结节周围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及结节间纤维化.结论 脾脏SAN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特征性表现对诊断脾脏SANT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tol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非肿瘤性良性病变,其组织学表现为血管增生。由于其发病率很低,年轻的病理医师很容易忽略其结节性增生的特点,常被误诊为错构瘤。国内外关于此病的报道也较少。我院收治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现报道如下,以期临床及病理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郑林峰  倪型灏  吴伟  张谷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4):251-252,261,314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SANT的病理学、免疫组化特征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表现为脾脏占位性病变。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周围散在卵圆形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结节内为CD34阳性表达呈枝芽状的毛细血管及窦腔样腔隙的内皮细胞,少量CD8阳性表达的窦性腔隙,CD31阳性表达的内皮细胞且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局灶性内衬细胞CD68亦为阳性。此外,SMA(+)细胞成簇分布在血管腔隙之间,结节间梭形细胞局灶性act(+)。而CD21、CD35、Des,S-100、CK和EMA均(-)。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与脾脏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原发脾脏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脾脏良性肿瘤45例,其中脾血管瘤21例,脾囊肿11例,脾淋巴管瘤8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脾错构瘤1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脾脏恶性肿瘤13例,其中脾脏B细胞淋巴瘤11例,脾脏霍奇金淋巴瘤及脾脏血管肉瘤各1例。B超和CT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全组行脾切除术51例,其中开腹脾切除术23例,腹腔镜脾切除术28例;部分脾切除术5例;脾切除+胰腺体尾部切除术2例。所有病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9个月~9年,平均随访时间(43.8±21.3)个月,41例脾脏良性肿瘤患者预后良好,无复发和转移;11例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63.6%和27.2%。结论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不仅是脾脏肿瘤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重要的确诊方法。脾脏局限性良性肿瘤可选择部分脾切除术以保留脾脏功能。早期手术及术后联合放化疗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和筛选多层螺旋CT(MSCT)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特征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43个结节的MSCT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MSCT影像学特征。结果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在数目、形态、边界、钙化、囊变、强化特点、边缘中断征及淋巴结肿大等征象上有统计学差异;在结节部位、最大直径上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边界、钙化、强化特点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边界、钙化、强化特点是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特征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脾脏血管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在局麻下,对2例脾脏血管瘤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2个病灶在术后1个月经脾脏增强CT/MRI复查显示病灶完全消融,无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脾脏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脾结核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脾结核的CT表现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脾结核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 9例CT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8例伴有脾门,胰周及邻近大血管周围多数低密度结节影,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脾,胰,肝及肾等脏器内病变无强化,腹腔淋巴结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仅1例表现为肝,脾,腹腔多发钙化影,1例肝,脾内多发钙化,结论 脾结核通常不是孤立性病变,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脾脏病灶,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不被强化的低密度区,钙化,肝脾肿大等,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是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常能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13.
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检查15例,平扫1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20例检出21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其余为单发;脑内14个,直径1.0~5.1cm,脑外7个,直径0.5~2.2cm;类圆形14个,不规则结节状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晰19个,不清晰2个。CT检出8个病灶,平扫多数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少有囊变,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可发生钙化且呈斑点状,并位于病灶中心部,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性增强;MRI检出21个病灶,T1WI呈略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由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包绕。结论:MRI对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检查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脾脏SANT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CT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特征表现。结果 7例脾脏SANT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3例,患者年龄28~62岁,中位年龄50岁。病理学特征为纤维硬化间质中形成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病灶在MRI的T2-weighted imaging (T2WI)及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轮辐征",增强扫描5min延迟期中心区域见星芒状延迟强化。病灶在CT上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结节样强化及后期渐进性强化,强化特点与MRI增强类似,但因延迟时间不够,中心纤维延迟强化的特点不明显。结论 脾脏SANT的典型MRI征象包括在T2WI及动脉期的"轮辐征",以及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纤维组织延迟强化。MRI对脾脏SANT基本征象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脾结核在超声造影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两种影像学方法在脾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部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26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的超声造影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脾结核患者经超声造影检查有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及强回声型,超声造影表现基本相同,无增强型为其最常见超声造影表现;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而CT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不强化,与周围脾脏相较呈明显低密度影,类似囊性病灶征象及钙化灶征象是脾结核相对典型的表现,超声造影与CT对脾结核患者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CT对脾结核诊断均具有特异性,两种诊断方法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脾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20例患者进行了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数据被用于影像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法。20例患者中共检出32个动脉瘤,发生于脾动脉主干者5个,脾门处15外,脾内分支者12个;单发脾动脉瘤14例,多发6例;最大者最大径约8.1cm,最小者最大径约1.2cm;30个为囊形动脉瘤,2个为梭形动脉瘤;1个动脉瘤可见附壁栓子形成,1个动脉瘤可见瘤壁环形钙化;本组20例中术中发现8例,其余12例24个动脉瘤均为CT血管成像诊断。VR影像上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大小、位置,包括发生于脾内分支的小动脉瘤。结论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及筛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脾结核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活动型脾结核17例,其中,粟粒状病灶5例、结节状病灶9例、冷脓肿形成3例,非活动型脾结核3例。15例患者脾脏增大,CT平扫:钙化病灶为高密度,其余病灶均为低密度,病灶常多发,边界多清晰;CT增强扫描:病灶多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边缘廓清,冷脓肿边缘可见环状强化。20例均伴有脾外结核。结论 CT对脾结核的诊断及分型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良山 《安徽医学》2011,32(7):987-988
目的探讨脾外伤的CT诊断及分级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证实脾外伤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结果脾外伤性破裂的常见CT表现有脾周新月形密度异常区、脾内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实质内线状不规则低密度影等;增强扫描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或强化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脾脏或肝脏密度。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脾外伤性破裂的部位及范围,并能明确脾脏损伤程度分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强化不明显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分析其特征并进行鉴别。方法:收集118例在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强化不明显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资料,分析比较其基本CT征象、特征性表现及强化方式。结果:11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转移瘤40例,肝脓肿2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21例,肝细胞癌17例,肝脏炎性假瘤6例,肝淋巴瘤5例;单发54例,多发64例;边缘清晰24例,边缘模糊94例;病变位于肝右叶41例,肝左叶26例,肝左右叶50例,肝尾状叶1例;病变直径0.2~13.4 cm。40例肝转移瘤均呈边缘轻度强化,"牛眼征"出现率为12.50%(5/40);29例肝脓肿均呈环形、蜂窝样强化,"双环征"和"气泡征"出现率均为13.79%(4/29);1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呈持续渐进强化,肝内胆管扩张、肝包膜凹陷和病灶内钙化出现率分别为57.14%(12/21)、23.81%(5/21)和9.52%(2/21);17例肝细胞癌强化方式多种多样,肝脏形态轮廓改变、肝动脉扭曲增粗和血管受侵出现率分别为41.18%(7/17)、41.18%(7/17)和35.29%(6/17);6例肝脏炎性假瘤中4例呈分隔以及结节样强化;5例肝淋巴瘤均呈轻度均匀强化,"血管漂浮征"出现率为40.00%(2/5)。结论:螺旋CT检查动脉期强化不明显肝脏占位性病变时,应结合CT征象及强化方式后进行综合判断,有助于为肝脏病变的定性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