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健康观察组(65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与对照组(63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随访2 a,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央区食道旁淋巴结转移、外侧区淋巴结转移、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随访期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例,转移率为7.69%;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率为4.62%;对照组随访期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1例,转移率为17.4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7例,转移率为11.11%;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8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行中央区食道旁淋巴结清扫治疗术后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肪溶解液预处理在解剖乳腺癌腋窝淋巴组织标本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影响解剖结果的因素.方法: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56例,实验组80例,予脂肪溶解液浸泡15~20 min后进行解剖,对照组76例按照传统方法解剖.比较两组在解剖淋巴结的数目及解剖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年龄、肥胖及淋巴结分期等因素对解剖结果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解剖淋巴结的数目(23.69)明显多于对照组(18.56),解剖时间(19.83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24.15 min).分层分析发现年龄和淋巴结的转移数目对两组间淋巴结解剖结果的差异无影响;肥胖对解剖结果的差异影响较大,特别是肥胖患者两组间检出淋巴结数目的差值(7.12)显著高于非肥胖患者(3.67).结论:脂肪溶解液处理腋窝淋巴结可增加腋窝淋巴结解剖的数目,降低解剖难度,尤其适用于肥胖患者,此方法的解剖效果与年龄及淋巴结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9年间4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本组42例占同期甲状腺癌患者的50.6%,占同期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的14.43%,其中微小癌占了38.1%,颈淋巴结转移率23.81%。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较高,结肿背景干扰甲状腺癌的检出;重视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及B超特征;对可疑结节术前在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提高术前诊断率;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是预防漏诊,提高术中甲状腺癌检出率的关键;甲状腺癌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加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或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加改良颈部淋巴结清扫是适宜的手术方式,术后辅以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收治的分化性甲状腺癌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手术范围,颈淋巴结清扫探讨甲状腺癌的治疗。结果30例接受单例甲状腺全切术,34例采取双侧甲状腺全切术,14例行不同范围的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并发症7.7%。结论结合国内外大多数专家推荐的规范化手术原则及本组临床资料分析,双侧甲状腺全切术可提高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也根椐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由于仍缺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准确的术前诊断方法,故目前对于是否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LND)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CLNM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进行CLN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行颈部CLND并最终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140例,将患者的各项临床病理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以CLNM作为因变量,应用卡方检验及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期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高危因素.结果:恶性肿瘤数目(P=0. 277)、伴结节性甲状腺肿(P=0. 811)、伴甲状腺良性肿瘤(P=0. 152)、伴桥本氏病(P=0. 399)、术前彩超显示低回声(P=0. 174)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年龄(P=0. 037)、性别(P=0. 008)、肿瘤大小(P=0. 004)及彩超提示微钙化(P=0. 006)与CLNM有关,且年龄(P=0. 016,OR=0. 383)、性别(P=0. 016,OR=3. 167)、肿瘤大小(P=0. 003,OR=3. 244)以及彩超提示微钙化(P=0. 006,OR=3. 148)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CLNM的患者中,彩超提示微钙化、肿瘤大小、年龄以及性别均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决策是否行预防性CLND时应充分评估上述多个独立危险因素,并综合考虑作出合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前药物保留灌注膀胱降低手术切口膀胱癌种植转移率的有效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大鼠膀胱癌模型,分别获取药物处理后及生理盐水处理后的定量膀胱肿瘤组织.取部分两组处理后组织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两组处理后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腹壁切口种植药物处理后的肿瘤组织,对照组种植生理盐水处理后的肿瘤组织,种植后观察两组在不同时间段成瘤情况及是否可以减少膀胱癌组织在手术切口处的种植转移率.结果:种植后不同时间段切口出现可触摸肿物的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大鼠例数,2周后分别为1只(3.3%)和4只(13.3%),3周后分别为4只(13.3%)和10只(33.3%),4周后分别为5只(16.6%)和16只(53.3%),观察至第6周,未再见新增转移大鼠.种植后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大鼠切口肿物直径平均大小,2周后分别为0.3 cm和0.45 cm,3周后分别为0.65 cm和1.25 cm,4周后分别为1.05 cm和1.87 cm,6周后分别为1.56 cm和2.45 cm.实验组及对照组处理后肿物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67±1.63)%,(9.23±1.03)%.结论:在大鼠膀胱癌切口种植转移模型中,膀胱药物保留灌注后的肿瘤组织有较低的种植转移率.抗肿瘤药物的膀胱灌注对肿瘤的细胞及组织有杀灭作用,减少了具有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及组织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比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腹膜后精准淋巴化疗和系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治疗效果,以期寻找一种更好的淋巴结转移癌治疗方法。本研究选择4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保留淋巴功能的恶性肿瘤根治术(术中放置腹膜外化疗管,术后采用精准腹膜后淋巴化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恶性肿瘤根治术(术中盆腹腔淋巴结彻底清扫术),2组患者均按照规范行标准的手术治疗,术中只有淋巴结的处理方式不同,其余手术步骤均相同。观察组于术后2~7 d内视患者恢复情况开始隔日一次经后腹膜留置管注射化疗药物,每3周重复。经密切随访,评估2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PFS)、复发转移情况,下肢淋巴水肿情况、盆腔淋巴液引流量、骨髓抑制情况、切口甲级愈合率及盆腔感染发生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腹膜后置管化疗的患者盆腔淋巴液引流量、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及Ⅲ度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盆底感染率及切口甲级愈合率2组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FS2组无明显差异,2组患者随访至今均未见复发转移。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腹膜后途径重复给药化疗的疗效,与盆腹腔淋巴结彻底清扫术接近,值得临床借鉴并进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纯颈浅丛阻滞复合氟芬合剂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拟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在单纯颈浅丛阻滞后静注复芬合剂,对照组:传统C4横突一点法双侧颈丛阻滞后静注氟芬合剂.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02)、术中并发症,术中配合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配合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单纯颈浅丛阻滞复合氟芬合剂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并发症少,患者安静配合手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乳腺癌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则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随访1~61月,中位随访24月,保乳组中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65);死亡2例,死亡率3.07%(2/54).结论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综合疗法,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生存率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乳腺癌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则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随访1~61月,中位随访24月,保乳组中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65);死亡2例,死亡率3.07%(2/54).结论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综合疗法,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生存率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数目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行D2 或D3 术式的近端胃癌标本 ,全数摘取淋巴结 ,比较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淋巴结切除数目 ,按 1997年修订的 5thTNM分期判断预后。结果 :32例共取淋巴结 2 0 15枚 ,平均 6 3枚 /例。近端胃切除 5 7枚 /例 ,全胃切除 70枚 /例。按新的分期 ,N1、N2 、N3 病例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36 .46 %、11.0 5 %、0。结论 :随着癌肿侵犯范围的扩大 ,必须扩大淋巴结切除范围 ,新的定量N分期优于旧的定性N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超声探测发现颈部VI区淋巴结,指导化学发光检测TG-Ab、TPO-Ab,从而探讨超声提示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并发现颈部VI区淋巴结患者108例,常规检测FT3、FT4、TSH、TPO-Ab、TG-Ab,当有感冒咽痛病史及甲状腺区疼痛患者需同时检测血沉(ESR)。怀疑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需经手术证实。病例所有资料分成HT组和非HT组,对应VI区所显示的正常和异常淋巴结分析,同时将单纯HT(图像较均一,可有单发典型胶质结节)和声像较均一的单纯非HT对应正常与异常淋巴结另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同致病因素所致颈部VI区显示淋巴结,无论HT组或非HT组,颈部VI区超声所显示淋巴结中异常淋巴结回声比例均较高,HT组占97.2%,非HT组占91.9%,相互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577,P=0.448)。在排除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恶性肿瘤及炎性结节等其他声像图改变后,颈部VI区异常淋巴结对应的单纯HT组与单纯非HT组相互间有显著差异(χ2=6.126,P=0.013),超声显示颈部VI区异常淋巴结与临床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密切相关,诊断阳性符合率为96%。结论 所有致病因素致超声显示颈部VI区淋巴结中,基本为异常淋巴结回声。在排除其他较典型致病因素后,超声在颈部VI区发现异常淋巴结可以提示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褐藻寡糖对小鼠抗热应激能力和热应激小鼠甲状腺的影响,将小鼠随机分成四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褐藻寡糖(300mg·kg-1·d-1、600mg·kg-1·d-1、1200mg·kg-1·d-1)连续灌胃四周.之后各组分别在45±1℃条件下进行热应激实验,考察应激前后体重的变化、存活时间;待小鼠死亡后,分别取出甲状腺称重,计算其指数.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甲状腺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热应激小鼠体重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中等剂量褐藻寡糖组(600mg·kg-1·d-1)抗热应激能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甲状腺指数随褐藻寡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与抗热应激的存活时间存在显著相关.甲状腺的形态学也随之发生改变.结果表明,褐藻寡糖能够提高小鼠的抗热应激能力,中等剂量为最佳;甲状腺参与了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在治疗胃癌疾病中的价值.方法通过使用亚甲蓝对40例患有胃癌疾病的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术中标识活检,术后进行常规HE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术中注射亚甲蓝后前哨淋巴结的表达情况.结果在40例中有39例检出SLN,其检出率为97.5%.一共检出54枚淋巴结,平...  相似文献   

15.
19例肺腺鳞癌的影像诊断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腺鳞癌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10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19例肺腺鳞癌患者的胸片及CT检查结果.19例有胸片,9例行胸部CT检查.结果:手术治疗8例.取出36个淋巴结均阳性.放、化疗11例.在镜下按两种肿瘤的任何一种必须占全部肿瘤的20%以上的标准诊断.本组按瘤内腺癌含量〈40%,40%~60%,〉60%分3组,结果〈40%6例,40%-60%8例,〉60%5例.影像学表现为周围型10例,中央型9例.单发18例,多发1例,9例中央型腺鳞癌合并肺不张大小平均4.50~6.60cm,10例周围型腺鳞癌肿块大小平均4.10~5.10cm.结论:据报道发病率大约占10%,发病率与分型标准、取材多少有关.认为瘤内腺癌成份与影像学所表现的肿瘤分型、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MXH10/Mo-lpr/lpr鼠表现为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6周龄时淋巴结直径可达1 cm。与其亲代MRL/lpr鼠相比,MXH10/Mo-lpr/lpr鼠有较轻的肾小球肾炎、血管炎、关节炎、唾液腺炎等症状且生命周期长。基于这些特点,MXH10/Mo-lpr/lpr鼠主要用于肿瘤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给化疗药的研究,并应用于小动物CT和MRI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早期淋巴结转移诊断奠定可靠的临床前动物模型。本文将对MXH10/Mo-lpr/lpr鼠的遗传背景、特征性表型和应用加以概述,并介绍其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检测PRL-3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Westernblot、RT-PCR检测52例前列腺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增生组织,12例阳性淋巴结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结果52例前列腺癌中PRL-3基因表达量较相应癌旁增生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淋巴结转移灶PRL-3表达量明显高于原发肿瘤、阴性淋巴结及癌旁增生组织(p0.01)。PRL-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家族史、血清PSA含量无关(p0.05)。说明PRL-3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PRL-3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过程中的一种较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分析食管鳞癌转移淋巴结中鳞癌细胞与食管鳞癌组织中鳞癌细胞的蛋白质的表达差异,获取鉴别两者的分子标志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出食管鳞癌转移淋巴结和食管鳞癌组织中较纯的鳞癌细胞,运用双向电泳和质谱的方法检测两者表达的差异蛋白,并用免疫印迹技术对差异候选蛋白进行分析、验证。发现29个差异蛋白点,通过质谱鉴定出6种有意义的蛋白,转移淋巴结中的鳞癌细胞中如peroxiredoxin 1等5种蛋白表达明显增高,1种蛋白MTCBP-1表达下调。因此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可以有效地解决组织异质性的问题;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鳞癌细胞与转移淋巴结中的鳞癌细胞的2-DE蛋白质图谱具有明显的差异表达,提示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过程的发生是多种蛋白质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造成肿瘤细胞迁移性和侵袭性的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bFGFs在人甲状腺及其肿瘤组织中的组织学定位。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结果:bFGFs存在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同正常甲状腺相比较,甲状腺癌组织中存在大量bFGFs。结论:在甲状腺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展过程中,bFGFs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