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分析12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均存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搏动指数及阻力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致使颈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三大疾病之一,颈动脉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着脑血供,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方法我们对6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中75%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认为造成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与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暂时性单眼失明(TMB)关系密切。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俐  吴曙粤 《广西医学》2008,30(2):212-2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951年Fisher[1]首次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随后许多研究证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50例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探测,并对其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20例,占34.3%。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率高达47.2%,其中3~4级颈动脉硬化者占37.9%,远远高于其他疾病组,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本文收集CT确诊为脑梗死后再经超声观察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变化情况。回顾分析脑缺血性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超检查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本文收集CT确诊为脑梗死后再经超声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情况,回顾分析脑缺血性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NP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NP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浆NPY水平呈现增高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NPY水平与轻、中度狭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NPY明显升高(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NPY水平与IMT值呈正相关关系(r=0.163、0.245、0.179,P〈0.05)。结论 NPY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且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AS) ,并确定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10 1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患者 ,对照组为 82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检测IMT增厚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 ,同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 ,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 58.41% ,TIA组 56.0 9% ,对照组为 2 9.2 6%。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 15.84% ,TIA组为 14 .63 % ,对照组为 3 .65%。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由Loge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3个危险因素分别是血浆内皮素(ET)、高血压及吸烟。结论 颈动脉B超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死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 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HPSONOS 45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行颈动脉超声检测 ,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63 .0 4% ,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2 1.74% ,高危因素中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性相关 ,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史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未达到显著性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 ,但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人缺血性脑病的价值分意义.方法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0例老年缺血性脑病患者进行颈部动脉检测,其中130例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70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组TIA),140例为同期非心、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内膜增厚率、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的部位,数目、性质、检出率、动脉狭窄发生率及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较明显的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文献报道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的相关[1].为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我们于2000年1月至2003年9月对收治的8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死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对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HPSONOS4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63.04%。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21.74%。高危因素中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性相关。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史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未达到显著性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发生者和未发生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700例TIA患者在随访期有186例发生脑梗死,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多为同侧发生;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发生脑梗死65例;重度颈动脉狭窄82例,发生脑梗死64例;溃疡斑73例,发生脑梗死58例,其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23例,异常检出率为90.44%;对照组中为35例,异常检出率为34.3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具有相同的病理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引起心肌急性缺血可引起心肌梗死。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较少,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我们从1995年1月~1999年1月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及正...  相似文献   

17.
急性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  辛小燕  杨健  徐运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8):830-832,I0004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对比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9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数量和回声特征. 结果:脑梗死组斑块阳性率76.7%,明显高于对照组(32.9%,P<0.01);脑梗死组斑块以不均质斑块(61.1%)和不规则斑块(36.8%,P<0.01)为主,且梗死侧明显.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98例,异常检出率为83.0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7例,异常检出率为2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80例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0例,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粥样斑块性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最为多见,脑梗死组双侧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混合斑最多,脑梗死组混合斑、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内动脉狭窄率比较显示两组中均以轻度狭窄比例最高,脑梗死组中度、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合并症患者.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的患者,应早期制定治疗方案,并定期随访和追踪观察,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能是脑栓子的一个重要来源以及其它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而且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有力的致病因素。为防止脑血管疾病的进展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诊断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然而 ,在我国对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流行病学少见报道 ,卫华报道[1] 脑血管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本文就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慢性疾病 ,其病变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