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维)族人群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YP1A1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性。方法 使用实时PCR对293例冠心病患者(病例组)和40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YP1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4886605, rs12441817, rs4646422, rs1048943)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 维族人群病例组和对照组rs4886605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rs4886605显性模型(CC vs. CT+TT)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维族人群rs4886605的CC基因型者患冠心病风险明显低于CT+TT基因型者(总体:OR=0.368, 95%CI:0.185~0.530, P=0.018;男性:OR=0.350, 95%CI:0.235~0.568, P=0.015)。病例组和对照组rs12441817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的rs12441817显性模型(TT vs. CT+CC)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维族人群rs12441817的TT基因型者患冠心病风险明显低于CT+CC基因型者(总体:OR=0.253, 95%CI:0.231~0.546, P=0.016;男性:OR=0.241, 95%CI:0.132~0.478, P=0.002)。结论 新疆维族人群CYP1A1基因多态性rs4886605、rs12441817的2个位点与发生冠心病相关。rs4886605的CC基因型、rs12441817的TT基因型可能是该人群发生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的流行特征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2017-2018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为基础,纳入吉林省6个项目点35~75岁常住居民11 903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F检验计算不同特征人群和健康指标的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情况,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3.35%(3 970/11 903),标化率为31.73%,中心性肥胖前期率为28.79%(3 427/11 903),标化率为28.8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OR=1.99,95%CI:1.78~2.23)、女性(OR=1.76,95%CI:1.57~1.97)、65~75岁组(OR=1.21,95%CI:1.03~1.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OR=1.38,95%CI:1.17~1.63)、家庭年收入>10万元(OR=1.65,95%CI:1.20~2.26)、超重(OR=9.27,95%CI:8.26~10.41)、肥胖(OR=82.82,95%CI:62.63~109.52)、正常高值血压(OR=1.49,95%CI:1.27~1.74)、高血压(OR=1.70,95%CI:1.42~2.04)、糖尿病(OR=2.30,95%CI:1.94~2.73)、血脂异常(OR=1.33,95%CI:1.18~1.50)与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农村居民、女性、年龄大、高中/中专文化程度、高收入、超重、肥胖、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基因rs2856718和rs9275572两个位点突变是否与HBV感染的不同结局有关。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收集825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同时收集其外周血,提取DNA,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实验平台进行DN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HLA-DQ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的关系。结果 携带HLA-DQ基因rs2856718G(524例)和rs9275572A(369例)的个体感染HBV的风险降低(OR=0.702,95%CI:0.558~0.856,P=0.001;OR=0.548,95%CI:0.365~0.847,P=0.005),且HBV自然清除能力强(OR=0.589,95%CI:0.478~0.892,P=8.81×10-3;OR=0.673,P=0.014,95%CI:0.457~0.860)。携带rs9275572A的个体由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进展到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风险降低(OR=0.759,95%CI:0.538~0.914,P=0.041)。结论 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HLA-DQ的两个SNP位点(rs9275572和rs2856718)与HBV感染后的不同结局有关,rs9275572A和rs2856718G为HBV感染的保护性因素,在HBV自然清除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进展中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IKZF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长江以南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性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SLE 213例,正常健康对照者234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KZF3基因多态性。在多个遗传模型(加性、隐性、显性)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多因子降维模型(GMDR),分析基因与疾病易感性、疾病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IKZF3基因rs114509391位点CA基因型的个体较AA基因型的个体患SLE的风险下降(OR=0.14,95%CI:0.03~0.56,P=0.006);且在显性模型仍存在统计学意义(OR=0.26,95%CI:0.09~0.81,P=0.02)。分层分析提示rs9635726和rs9909593两位点可能与SLE发病也存在关联。表型研究显示,rs907091位点与肾脏损害(加性模型:OR=0.59,95%CI:0.35~0.98,P=0.043)、抗SSB抗体阳性(显性模型:OR=0.41,95%CI:0.18~0.96,P=0.040)相关;rs9909593位点GG、GA基因型的患者出现抗SSB抗体阳性的风险也较AA基因型患者下降(OR=0.37,95%CI:0.16~0.88,P=0.025)。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研究位点为功能位点。结论 IKZF3基因rs114509391、rs9635726和rs9909593可能与SLE易感性相关,rs9909593、rs907091与SLE的临床表型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青海省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饮食模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开放队列设计,2018年基线入组1 003人,2022年随访599人,新入组1 012人。共纳入 ≥ 18岁成年人1 913人,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使用因子分析法识别饮食模式,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饮食模式与肥胖关系。结果 2018-2022年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7.6%、33.8%和54.6%,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均上升。共识别3种饮食模式:现代饮食模式(常食用猪肉、家禽肉类、加工肉类、新鲜水果、含糖饮料、咸味零食等)、城镇饮食模式(常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牛羊肉、蔬菜和鲜蛋类等)、牧区饮食模式(常食用糌粑、藏式奶酪、酥油茶/奶茶和乳制品等)。校正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活行为方式后,相比城镇饮食模式得分T1组,T3组超重和超重/肥胖风险显著增加(超重:OR=2.09,95%CI:1.10~3.95;超重/肥胖:OR=1.23,95%CI:1.00~1.51),而牧区饮食模式得分T3组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降低(超重:OR=0.45,95%CI:0.24~0.84;肥胖:OR=0.81,95%CI:0.69~0.95;超重/肥胖:OR=0.75,95%CI:0.61~0.91;中心性肥胖:OR=0.58,95%CI:0.38~0.89)。结论 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高发。城镇饮食模式是超重、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牧区饮食模式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需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河南省艾滋病哨点吸毒人群HC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5年,在哨点监测期(4-6月)内以重复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河南省吸毒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分析该人群HC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15年,河南省吸毒人群HCV感染率从2011年的3.70%上升到2015年的6.54%(趋势χ2=25.93,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高(OR=1.23,95%CI:1.13~1.35,P=0.00)、外省户籍(OR=3.45,95%CI:2.59~4.60,P=0.00)、传统毒品和混合毒品使用者(OR=1.46,95%CI:1.10~1.93,P=0.01;OR=1.82,95%CI:1.18~2.81,P=0.01)、有注射毒品史(OR=2.88, 95%CI:2.45~3.39,P=0.00)、最近一年有商业性行为史(OR=1.44,95%CI:1.20~1.72,P=0.00)、来自强制戒毒所和美沙酮门诊的吸毒人员(OR=1.79,95%CI:1.28~2.50,P=0.00;OR=1.74, 95%CI:1.17~2.58,P=0.01)是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吸毒人群HCV抗体阳性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管,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控制HCV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女性月经初潮年龄与肥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女性中,月经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基于BMI)和中心性肥胖[基于腰围(WC)与腰围身高比(WHtR)]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6 363名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初潮年龄与肥胖的关系类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年龄(分为≤ 13、14~、16~和≥ 18岁组,以14~岁组为对照组)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调整潜在的混杂后,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初潮年龄每增长1岁,BMI、WC和WHtR定义的肥胖风险降低6%(OR=0.94,95%CI:0.90~0.99)、4%(OR=0.96,95%CI:0.92~1.00)和6%(OR=0.94,95%CI:0.90~0.99)。与初潮年龄14~岁组的女性相比,初潮年龄≥ 18岁组BMI(OR=0.71,95%CI:0.55~0.91)、WC(OR=0.75,95%CI:0.62~0.92)、WHtR(OR=0.76,95%CI:0.61~0.96)定义的肥胖风险分别降低29%、25%和24%。结论 中老年女性中,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风险随初潮年龄的增长呈线性降低趋势,初潮年龄较晚与肥胖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之间的关系,为GDM的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与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12年3月1日至2014年7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334例被诊断为GDM,按年龄、妊娠时间及居住地1∶1匹配相应健康对照。对研究对象进行DNA基因分型,剔除基因分型缺失率>10%者,最终323例病例和320例对照纳入研究。在共显性、显性、隐性和等位基因遗传模型下,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VDR基因位点多态性和GDM之间的关系,并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单倍型与GDM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基因水平上,VDR基因与GDM发病风险有关(P<0.05)。在调整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后,rs7967152位点在共显性(AC vs. AA,OR=1.58,95%CI:1.13~2.21)、显性(AC+CC vs. AA,OR=1.58,95%CI:1.15~2.18)和等位基因(C vs. A,OR=1.41,95%CI:1.10~1.82)遗传模型下与GDM风险升高有关;rs2238140位点在共显性(AA vs. GG,OR=2.24,95%CI:1.19~4.20)、显性(GA+AA vs. GG,OR=1.48,95%CI:1.07~2.03)和等位基因(A vs. G,OR=1.43,95%CI:1.11~1.83)遗传模型下与GDM风险升高有关。在共显性和显性遗传模型下,孕妇携带rs2853564位点AG基因型、AG+GG基因型(OR=1.46,95%CI:1.04~2.05;OR=1.45,95%CI:1.05~2.00)与携带AA基因型相比,是GDM的危险因素;孕妇携带rs2853566位点AG基因型、AG+GG基因型(OR=1.43,95%CI:1.03~2.00;OR=1.41,95%CI:1.02~1.94)与携带AA基因型相比,是GDM的危险因素。在VDR基因内由rs1544410、rs7967152组成的单倍型区块,其GC单倍型与是GDM的危险因素(OR=1.50,95%CI:1.15~1.97)。结论 VDR基因rs7967152、rs2238140、rs2853564、rs2853566位点多态性和区块(rs1544410、rs7967152)GC单倍型与GDM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我国学龄儿童6个肥胖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SNPs)及其交互作用与腹型肥胖的关联。方法 以"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研究"中1 196名肥胖儿童和2 306名非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盐析法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DNA。使用ABI PrismsTM-79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对6个SNPs(FTO rs9939609、MC4R rs17782313、BDNF rs6265、PCSK1 rs6235、SH2B1 rs4788102和CSK rs1378942)进行分型检测。采用BCAMS基线总人群腰围的性别年龄别第90百分位值判定腹型肥胖。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6个SNPs与腹型肥胖的关联。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模型检测6个SNPs之间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结果 在加性遗传模型下,调整性别、年龄、Tanner分期、体力活动和肥胖家族史后,FTO rs9939609-A、MC4R rs17782313-C和BDNF rs6265-G等位基因增加儿童腹型肥胖罹患风险(OR=1.24,95%CI:1.06~1.45,P=0.008;OR=1.26,95%CI:1.11~1.43,P=2.98×10-4;OR=1.18,95%CI:1.06~1.32,P=0.003)。GMDR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同样的影响因素后,MC4R rs17782313和BDNF rs6265之间交互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10,平均检验准确度为0.539,为最优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4R rs17782313-C和BDNF rs6265-G可能存在正交互作用。结论 FTO rs9939609-A、MC4R rs17782313-C和BDNF rs6265-G增加儿童腹型肥胖罹患风险;MC4R rs17782313与BDNF rs6265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对学龄儿童腹型肥胖的罹患风险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MTHFR 677C/T多态性、孕期状况在子代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100对CHD胎儿和无CHD胎儿生物学母亲有关人口学、孕期环境相关情况、优生认知,并检测MTHFR 677C/T基因多态性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VitB12水平,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MTHFR 677C/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P=0.582;χ2=0.53,P=0.468),血清HCY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4,P=0.000)。单因素分析,1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母亲教育程度(OR=3.386,95%CI:1.279~8.961)、家庭年收入(OR=8.699,95%CI:2.177~34.765)、患慢性病(OR=0.343,95%CI:0.134~0.881)、优生认知得分(OR=0.906,95%CI:0.836~0.981)、血清HCY水平(OR=1.734,95%CI:1.458~1.986)、异常生育史(OR=3.710,95%CI:1.217~11.308)等因素与子代CHD相关。结论 母亲MTHFR 677C/T多态性与子代CHD发生未发现关联;母亲教育程度低、家庭年收入低、异常生育史、优生认知得分低、血清HCY水平高可能增加子代CHD的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母亲、子代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先兆子痫/子痫的关联。方法 2008年1月至2015年10月,采用病例-父母/对照-母亲混合研究设计,调查347组病例和700组对照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并检测AGT相关SNP的基因型,运用对数线性模型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母亲、子代AGT各SNP与先兆子痫/子痫的关联。结果 当子代rs3789679基因型为GA和AA时,其母亲发生先兆子痫/子痫的风险降低(OR=0.73,95% CI:0.55~0.96;OR=0.62,95% CI:0.39~0.98);当子代rs2493132为TT基因型时,其母亲发生先兆子痫/子痫的风险增加(OR=1.60,95% CI:1.08~2.37),此结果经多重检验校正后无统计学意义。遗传模型分析显示,子代rs3789679在显性模型下(GA+AA/GG)降低了其母亲发生先兆子痫/子痫的风险(OR=0.73,95% CI:0.55~0.96);子代rs2493132在隐性模型(TT/CT+CC)下增加了其母亲发生先兆子痫/子痫的风险(OR=1.66,95% CI:1.13~2.44);母亲rs5051在显性模型下(TC+CC/TT)增加了自身发生先兆子痫/子痫的风险(OR=1.33,95% CI:1.01~1.76)。结论 在显性遗传模型下,子代rs3789679 GA和AA基因型降低了其母亲发生先兆子痫/子痫的风险,母亲rs5051 TC和CC基因型增加了自身发生先兆子痫/子痫的风险。在隐性遗传模型下,子代rs2493132 TT基因型增加了其母亲发生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肥胖相关(FTO)基因及多态性位点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关系,为GDM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与依据。方法 以2012年3月1日至2014年7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将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病例组,并按年龄、妊娠时间及居住地1:1频数匹配非GDM孕妇作为对照组,最终纳入324例病例和318例对照,提取孕妇外周血DNA并进行基因分型,应用min P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FTO基因及多态性位点与GDM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min P法结果显示,FTO基因与GDM发病风险无关(P>0.05)。在调整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且调整多重比较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FTO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中,携带rs11075995位点TT基因型与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0.59,95% CI:0.35~0.89),携带rs3826169位点GG基因型与携带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0.59, 95% CI:0.35~0.88),携带rs74245270位点GA基因型(OR=0.69,95% CI:0.49~0.98)、GA或AA基因型(OR=0.70,95% CI:0.50~0.97)与GG基因型孕妇相比,均是GDM的保护因素;相反,携带rs74018601位点GA基因型(OR=1.51,95% CI:1.07~2.12)、GA或AA基因型(OR=1.46,95% CI:1.06~2.02)与GG基因型孕妇相比,携带rs7205009位点AA基因型(OR=1.83,95% CI:1.18~2.86)、GA或AA基因型(OR=1.53,95% CI:1.08~2.19)与携带GG基因型孕妇相比,携带rs9888758位点AG基因型与携带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1.43,95% CI:1.02~2.00),均是GDM的危险因素。结论 FTO基因rs11075995、rs3826169、rs74245270、rs74018601、rs7205009与rs9888758位点多态性与GDM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atatin样磷酯酶结构域蛋白3(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以及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有关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多态性与脂肪肝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取文献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与对照组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各种基因模型的OR直及其95%CI为效应指标,并根据研究人群种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28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数6 216例,对照组8 218例.Meta分析显示,PNPLA3基因rs738409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有关联[纯合子比较模型(GGvs.CC):OR=2.42,95%CI:1.83~3.21,P<0.001;杂合子比较模型(CGvs.CC):OR=1.28,95%CI:1.15 ~ 1.43,P<0.001;显性遗传模型(CG+ GGvs.CC):OR=1.31,95%CI:1.17~ 1.46,P<0.001;隐性遗传模型(GGvs.CC+GC):OR=2.26,95%CI:1.76~ 2.90,P<0.001];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以及高加索人群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有关联.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 PNPLA3基因I148M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中国男性人群中吸烟、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α5(CHRNA5)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关联及其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男性原发性肺癌病例204例,正常健康对照者821例.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社会人口学特征、吸烟行为及健康状况等,采集静脉血检测CHRNA5 SNP位点rs17486278的多态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吸烟、CHRNA5的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结果 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每天吸烟量>15支者发生肺癌的风险高于不吸烟者(OR=3.49,95%CI:2.29~ 5.32),未发现CHRNA5上的rs17486278多态性与肺癌有统计学关联.进一步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每天吸烟量1~15支并携带rs17486278纯合变异基因型(CC)者对肺癌的发生存在正交互作用(OR=16.13,95%CI:1.27~205.33).根据rs17486278多态性和吸烟行为进行分层分析,与不吸烟并携带rs17486278野生基因型(AA)者相比,每天吸烟量1~15支并携带纯合变异基因型(CC)者、每天吸烟量>15支并携带野生基因型(AA)者和每天吸烟量>15支并携带杂合变异基因型(AC)者发生肺癌风险增高,OR直分别为8.14(95%CI:1.17 ~ 56.56)、3.84(95%CI:1.30~ 11.40)和5.32(95%CI:1.78 ~ 15.93).结论 在中国男性人群中CHRNA5的基因多态性与吸烟行为对肺癌的发生存在正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1A(TNFRSF11A)和11B(TNFRSF11B)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转归的关系。方法 以2008-2016年纳入的749例持续感染者、494例自限清除者和1 486例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利用TaqMan-MGB探针法检测TNFRSF11A rs1805034和TNFRSF11B rs2073617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它们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共显性模型结果显示,与携带TNFRSF11B rs2073617 TT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携带CC基因的个体易发生HCV感染慢性化(OR=1.517,95% CI:1.055~2.181,P=0.024)。隐性模型结果显示,与携带rs2073617 TT或T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携带CC基因的个体易发生HCV感染慢性化(OR=1.435,95% CI:1.033~1.996,P=0.032);相加模型显示,随着携带C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个体发生HCV感染慢性化的风险亦可增加(OR=1.204,95% CI:1.013~1.431,P=0.035)。结论 TNFRSF11B rs2073617的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慢性化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