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灌阳自1996年推广葛根种植以来,常年栽培面积在133.3hm2以上,种植一直沿袭粗放管理的传统做法,亩栽600-800株,到第二年冬季采挖,667m2鲜葛产量2500kg,年均产量1250kg,产量低,效益低。为此,2005  相似文献   

2.
3.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选地整地、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玉米大垄密植通透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范仲先 《农家之友》2006,(7S):28-29
葛根又名粉葛、葛麻藤,为豆科植物葛藤属,葛根富含淀粉、异黄酮类物质及钙、硒、铜、磷、钾等十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断谷不饥,解表退热,生津止渴,开胃下食,疗痔疮,防癌,保钙”等功效,是新兴的绿色保健长寿食品和出口紧俏产品。葛根全身是宝,茎皮纤维可拧绳,织葛布,也可作食用菌栽培;块茎富含淀粉等,可加工成保健食品,也可酿葛酒;葛花可制成葛花茶,解酒功效神奇。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一些地方采取“加行密植,矮化整枝”的方法,使温室黄瓜的产量大大提高。这种栽培方法是在原栽培行(主栽行)之间再加种1行,增大栽培密度并矮化整枝,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前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温室黄瓜栽培应选择适应性强、耐低温、耐弱光的品种。主栽行种植的黄瓜应选择早熟、抗病的品种如津杂1号、碧春等,在主栽行间加种的黄瓜可选择丰产、抗病的品种如新泰密刺等。  相似文献   

7.
文章总结了马铃薯栽培的关键技术,详细阐述了品种选择、种薯选购、种子处理、整地、播种以及温度、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为菏泽市单县早春马铃薯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辣椒在海南省琼海市主要作冬季反季节栽培。一般在10月中旬下种。次年1月中下旬开始收获。收获期约100天,亩产量3吨左右。整个栽培过程中,应注意选择优良品种、培育适龄壮苗、整好地并下足基肥、加强定植后的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无公害栽培管理措施。方能保证高产。  相似文献   

10.
11.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黑膜覆盖栽培秋蒜,并采取科学添施除草剂、药物拌种、驱虫杀菌、长期保持土温与湿润、控制杂草生长等措施,使秋蒜提前7~15天生长蒜苔上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推广种植秋蒜20亩,平均亩产蒜苔1305公斤、蒜头1652公斤,加上匀苗销售所得,亩产值达7563元,最高的达8250多元。现将秋蒜盖膜速长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14.
随着生态农业的普及发展,近年来,广西台浦县充分利用当地冬季温、光、水资源优势,应用“猪—沼—菜—稻—稻”模式,大面积发展冬种辣椒生产。通过规范化的栽培管理,一般每亩辣椒产量1800~2500公斤,产值2500~4000元;两造优质水稻产量1000公斤,产值1600元,全年每亩产值4100~5600元。这套生态模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少,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绿化植树来提升植被覆盖面积,解决空气质量问题,成为环保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桉树凭借其本身快速生长的特性,被广泛利用起来.但由于桉树是外来树种,在我国南方地区想要更加合理的推广和利用,还需解决很多问题.本文阐述了速生桉树的栽培技术,并对其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认为从优良品种的选用、育秧地块选择、整地、栽培要点、大田栽培及田间管理这几个环节加强技术应用,能够促进水稻效益的提升,值得进一步关注应用.  相似文献   

17.
优质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善军 《农家之友》2009,(13):30-31
积极引进优质杂交稻品种,加大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化,不断满足群众需求。1推广旱育稀植技术 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产的基础工作。它是以培育壮秧为目的,达到成秧率高、苗齐、苗壮,保证有足够的高素质秧苗适时栽插。旱育秧栽后元返肯期,故分蘖早,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8.
《致富之友》2004,(11):43-43
羊肚菌是稀有食用菌,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等功效。过去,羊肚菌全靠野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已经实现人工栽培,以缓解市场需要。  相似文献   

19.
20.
高温对平菇正常生长和高产极为不利,如仍采用常规栽培方法,不仅平菇成本高,而且产量低。但如果采用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能获得高产高效。高温季节平菇速成高产栽培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