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皮肤淋巴瘤是一组形态多样性的恶性肿瘤,其正确的分类常需通过免疫表型研究,来确定是T细胞、B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源性。最初,这方面的工作多集中在冰冻组织切片上,并在皮肤淋巴瘤的诊断、分类以及确定良恶性细胞浸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同时遇到一些问题,如组织保存不便、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不清,不能进行大量病例的回顾性研究。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进展,已能够在常规病理切片上研究皮肤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并探求其在皮肤淋巴瘤诊断、分类中的作用。本文对常用石蜡组织切片淋巴样细胞标记物的特性以及皮肤淋巴瘤的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FT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组织起源和预后.方法:按照2005年皮肤淋巴瘤世界卫生组织-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WHO-EORTC)新分类分析6例S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常规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对6例患者石蜡组织和1例患者冰冻新鲜组织切片进行15F1标记.结果: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中位年龄25.5岁.临床皮损以无痛性皮下结节和(或)斑块为主,少数患者有发热、贫血和脾大.瘤细胞主要限于皮下脂肪组织内,有异形性和核分裂,并见不同程度脂肪坏死和组织细胞吞噬现象.瘤细胞表达βF1、CD3、CD8、TIA-1、GB、LCA和CD45RO,不表达CD4、CD30、CD56、CD20和CD79a.6例SVTL患者平均随访37个月内均获缓解,仅1例在确诊42个月后因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衰而死亡.结论:SPTL是一种起源于αJβT淋巴细胞的罕见类型细胞毒性皮肤淋巴瘤,临床病程迁延反复,5年生存率高达80%以上.完整充分的免疫组化标记对SPTL的确诊和分型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皮肤假性淋巴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皮肤假性淋巴瘤与皮肤恶性淋巴瘤在临床和组织病理上均有相似之处。复习文献阐述了对皮肤假性淋巴瘤的定义、命名的演变,提出按浸润淋巴细胞的主要类型分为皮肤B细胞假性淋巴瘤和皮肤T细胞假性淋巴瘤,每一类又包括数种不同的疾病。并逐一描述了相应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特点,强调长期随访的重要性,对提高这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同时阐述了国际学术组织对本病的不同认识,以供商榷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干细胞更新因子Bmi-1、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在皮肤黑素瘤中表达的临床与病理意义。方法收集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荆州市中心医院2010-2015年40例经手术切除经组织病理加免疫组化诊断为黑素瘤的石蜡包埋切片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选择40例组织病理诊断为良性色素痣标本作为阴性对照(对照组)。SP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Bmi-1、Nestin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块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等因素是否具有差异;并对Bmi-1及Nestin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黑素瘤组中Bmi-1、Nestin高表达,且Bmi-1、Nestin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Bmi-1与Nestin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Bmi-1和Nestin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相关性,可能是一个新的皮肤黑素瘤辅助诊断组织学标记。  相似文献   

5.
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瘤分类工作组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为获得一个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都能接受、对临床医疗和病理诊断都有指导价值的皮肤淋巴瘤分类方案,结合各自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1与EORTC关于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分类相结合,于2005年推出了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2。2006年WHO皮肤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3直接引入了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个别内容稍有补充。新的分类,有助于深入了解皮肤淋…  相似文献   

6.
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例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以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病的关注。方法通过临床病理分析结合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PCR检测分析确诊。结果左膝内后方皮损初次活检诊断为结节性脂膜炎,1个月内再次活检示真皮和皮下脂肪内肿瘤大片坏死,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血管中心性浸润和血管坏死。瘤细胞表达CD2,CD8,CD45RO,CD56,TIA-1,GranzymeB和LMP-1,EB病毒(+);未检测到TCR-γ的克隆性基因重排。诊断为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结论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恶性度高、易误诊、预后差;诊断有赖于常规组织病理结合分子病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免疫组织化学和PCR在早期麻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CR、免疫组化应用于早期麻风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PCR、免疫组化(PGL-1)和常规病理(HE、Fite抗酸染色)3种方法并用于临床诊断麻风病,用病理检查呈轻度非特异性炎症,查菌阴性的46例石蜡组织块,重新连续切片作对比观察。结果:3种检查结果比较,PCR阳性率(58.7%)>PGL-1(36.9%)>抗酸染色查菌AFB(15.2%),P<0.05。结论:PCR、免疫组化两种检测技术,用于早期少菌型麻风的诊断比常规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天疱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微波-免疫组化SP法和单纯SP法检测天疱疮患者水疱周围皮肤石蜡切片IgG和G3的表达。结果:微波-免疫组化SP法35例中31例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灵敏度(Se)88.57%,持异度(Sp)达100%。重复实验一致率达97.1%。结论:石蜡切片微波一免疫组化SP法可用于天疱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淋巴瘤样丘疹病是一种皮肤的假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与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和坏死性血管炎颇为相似,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相结合,文中介绍了1例在我院确诊的淋巴瘤样丘疹病,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γ受体、IgH基因重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ALCL)临床病理特点和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对6例C-ALCL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并用PCR方法对石蜡标本进行T细胞γ受体(TCRγ)和重链免疫球蛋白(1gH)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临床起病以孤立性结节多见,病情进展缓慢,个别可自行消退。5例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1例死于淋巴结及肝脏转移。镜下以75%以上CD30^ 间变性大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为特点,多数瘤细胞表达T细胞免疫表型。5例标本TCRγ基因重排阳性。结论:C-ALCL是少见的原发皮肤的低度恶性T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好。综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检测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皮肤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男,28岁.因右侧锁骨上不规则鲜红色斑块1年就诊,全身系统检查未见肿大淋巴结和内脏肿瘤,经皮损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皮肤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12.
皮肤假性淋巴瘤9例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研究皮肤假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9例皮肤假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9例皮肤假性淋巴瘤中符合局限型皮肤淋巴细胞瘤者8例,淋巴瘤样接触性皮炎1例。组织病理检查见淋巴细胞呈带状或楔状浸润,细胞无异形性,主要位于真皮浅层;免疫组化显示浸润淋巴细胞呈混合型(CD45RO、CD20阳性)。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9例均痊愈。结论:皮肤假性淋巴瘤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形式多样,需与恶性皮肤淋巴瘤相鉴别,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3.
对1例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进行分析.右胫后多发结节,组织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在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弥漫性浸润,肿瘤组织具有血管中心性及血管破坏性特点,肿瘤细胞具有异型性.瘤细胞表达CD2,CD56,颗粒酶B,EBER阳性,未检测到TCR克隆性基因重排.诊断为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恶性度高、预后差;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及免疫表型检测及EBER原位杂交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诊断小鼠皮肤中型无绿藻感染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 制作小鼠皮肤中型无绿藻感染模型,制备皮肤组织石蜡切片,用人工合成的探针PZ-probe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以过碘酸锡夫(PAS)染色、HE染色做阳性对照;取正常及其他真菌感染的皮肤组织石蜡切片做阴性对照,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将各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小鼠临床体征、病理检测及病原体培养结果均证实皮肤无绿藻感染模型建立成功。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法成功检测出了小鼠皮肤中型无绿藻感染模型皮肤组织中的无绿藻病原体,结果与PAS染色和HE染色一致;而在正常及其他真菌感染的皮肤组织石蜡切片中均未能检测出无绿藻。 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法可以检测出小鼠皮肤中型无绿藻感染模型组织石蜡切片中的无绿藻病原体。  相似文献   

15.
5例以面部肿胀为特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例以面部肿胀为特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沈运航,徐天蓉,周青皮肤淋巴瘤并非少见。而以面部肿胀为突出表现的淋巴瘤较为少见,常易误诊为其它皮肤病而延误治疗。我们报道5例以面部肿胀为特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从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角度进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16.
Ki-1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是来源于活化淋巴细胞的一种大细胞淋巴瘤。 1985年由 Stein等首先提出 ,并于 1988年编入 Kiel分类。它是非 Hodgkin淋巴瘤( NHL)的一种少见类型,约占 2%,易累及淋巴结外部位如皮肤、肺、肝、脾及软组织等。关于 Ki-1阳性皮肤 ALCL,国外已有报道 [1]。我们收集了 4例 Ki-1阳性皮肤 ALCL,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取患者的皮肤或淋巴结组织分别制成石蜡包埋标本及新鲜冰冻标本。 病理组织学检查:将石蜡包埋标本切成 …  相似文献   

17.
尖锐湿疣中人乳头瘤病毒抗原的检测及郎格罕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业已公认,机体排斥外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必须有抗原提呈细胞的参与,皮肤内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是郎格罕细胞(LC)[1].为了探讨尖锐湿疣发病机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郎格罕细胞(LC)的关系.我们应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ABC技术)对85例常规病理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石蜡切片进行HPV抗原检测,并对22例尖锐湿疣的表皮LC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女,24岁.左手中指红斑33 d,根据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皮肤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阐述原发性皮肤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原发性皮肤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和B-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基因重排与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皮肤大B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学变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4例淋巴瘤样丘疹病及5例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淋巴瘤样丘疹病分为A、B、C三型,组织学上形成一个连续的谱系,A型见多形性间变性大细胞或Sternberg-Reed样细胞散在分布或小片状分布在多量炎性细胞背景中;B型类似蕈样肉芽肿病变,表现为真皮层较宽的淋巴细胞浸润带,其中散在少量小至中等异形脑回样淋巴细胞;C型以间变性大细胞弥漫分布为特征,但临床上可自行消退。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以皮下结节或皮肤丘疹就诊,瘤细胞体积大,呈多形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或呈双色性,核大,核仁明显。两组病变中的大细胞均特征性表达CD30,预后均较好。结论 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一组预后较好的皮肤T细胞性淋巴瘤谱系,综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