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防洪除涝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与河湖生态保护、农村水利保障、供排水工程、水管理服务以及水利发展保障7个方面建立了水利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共27项指标,确定了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与标准,构建云模型对江苏省新沂市水利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沂市水利现代化水平在2015年现状的评价值分别为85.53(云模型)和84.56(集对分析),均处于基本现代化阶段,与实际情况相符;而2020年评价值为93.71(云模型)和91.38(集对分析),预测能达到全面现代化,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符,验证了云模型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为综合评价区域人水和谐度,从水系统健康、人文系统发展、人水系统相互协调3个方面选取16项指标构建区域人水和谐度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建立基于正态云的人水和谐度评价模型;模型采用博弈论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利用正向云发生器确定指标隶属度,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和谐度等级。采用该模型评价宿迁市2013-2017年人水和谐度,评价结果显示宿迁市历年人水和谐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部分不和谐指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与其实际情况相符,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合理可行。评价结果及相关建议有助于进一步协调宿迁市人水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水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系统布局,建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并结合熵权法评价了2016~2017年昆山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及其在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水制度5个方面的单项水平,从而为该地区未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评价结果显示,昆山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值由2016年的0.697上升至2017年的0.753,成效显著;在近两年中,昆山市的水安全建设水平较高、但水资源方面的压力依旧很大;水资源与水环境方面的进步幅度较大、但水文化与水制度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4.
水生态文明的试点建设工作逐渐进入了评价提升阶段。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覆盖面广、要素多,所以水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中信息获取和传递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是影响评价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资料,建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应用了改进综合云算法,利用评语集基准云、原子云、综合云量化信息,进而总结出水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评价的思路。在方法应用研究中,对综合云模型改进前后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减少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对评价效果的影响。通过在仙居县的应用验证了综合云模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中的适用性,得到仙居县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为Ⅱ级、水节约和水生态指标还需进一步提升的评价结果。为仙居县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反映城市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特征的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指导水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以湖南郴州市为例,从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城乡水利、水管理、水制度、水科技创新、水景观文化建设8个方面,构建包含26项基本指标、3项特色指标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结合现状得分,综合得到郴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数。通过指标权重与得分,分析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任务,为郴州市进一步明确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和重点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水安全评价是城市进行水资源规划和保护的基础。为了确定城市水安全的状态,以南京市为例,构建了城市水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利用云模型理论构建评价模型,对2015年南京市及其6个分区的水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南京市水安全状态处于"基本安全"的水平,6个分区中高淳处于安全的状态,其他5个分区处于基本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CRITIC法是一种基于评价指标对比强度和指标间相关性的客观赋权法,相较于传统熵值法,其求指标权重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缺乏波动性数据的求权重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合理。论文通过构建6个准则层23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CRITIC-TOPSIS模型对江西省水生态文明进行面板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水平呈上升趋势;江西省各设区市水生态文明综合水平差异显著,地区发展较不均衡;各设区市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据此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落实《江西省推进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2021—2025年)行动计划》;改善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涉水工程建设,保障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综合评价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状况,构建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和云模型合理确定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引入正态云模型确定指标隶属度,建立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对珠江三角洲9座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性状况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7-2020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资源可持续性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到2020年已处于较好水平;区域内部水资源可持续状况呈现东部城市优于西部城市、南部近海岸城市优于远海岸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子系统之间可持续性等级不和谐,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较好,水资源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是造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资源可持续性状况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衡量水生态承载力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与模糊性,将正态云模型引入水生态承载力评价,建立熵权法-正态云模型对云南省2006-2016年和2020年水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从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遴选19个指标构建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采用云模型正向发生器计算水生态承载力分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利用熵权法求出各指标权重,再根据隶属度矩阵和权重矩阵给出水生态承载力分级确定度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投影寻踪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6-2009年云南省水生态承载力评价为基本可承载,2010-2016年评价为可承载,2020年评价为绝对可承载;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投影寻踪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该模型兼具模糊性和随机性,用于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是可行的,可作为一种新的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指标选取原则,以人水和谐为核心构建了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对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利用模糊评价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辽宁省整体处于较差水平,其水资源压力较大,评价结果与辽宁省各区域承载力实际状况具有良好的吻合度,本研究可为该区域人水和谐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考核区域河长制工作,从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督以及河长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情况6个方面选取25个评价指标,根据已划分的河长制考核评价等级与标准,构建了基于云模型的区域河长制考核评价模型;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得出组合权重,运用X条件正向云发生器求得各指标隶属度,为避免最大隶属度原则造成的缺陷,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考核分值。采用该模型对南京市2013—2017年的河长制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得到的考核综合分值逐年提高,与南京市河长制实施情况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区域河长制考核评价。  相似文献   

12.
构建定量化的绩效评价模式,科学有效地评价河长制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河长制推行时间较早的江苏省为例,从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4个层面选取了17个指标,构建河长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7~2017年相关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TOPSIS模型构建了河长制绩效评价模型,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来诊断影响河长制绩效评价水平的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河长制绩效评价水平在2007~2017年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但在2010~2012年有短暂下降的过程;河长制评价指标权重中占比较大的为水污染防治层指标,影响河长制绩效评价水平的障碍指标同样集中在水污染防治层面,表明水污染防治工作既是江苏省河长制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进一步完善河长制工作制度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城市开展河长制绩效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定量评估河流的现状,维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加强河流的可持续管理,建立河流健康评价体系,将熵值法引入突变模型中进行耦合。避免了传统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指标权重的主观赋值带来的误差,并将模型应用于秦淮河的河流健康评价上,从4个指标层进行逐级评价,最后得出秦淮河的健康综合指数是0.97,处于良好状态,说明现阶段秦淮河的河流组成系统的组成要素基本完整,但是水质方面问题突出,是制约健康状况的因素,因此需要控制污染以及加强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4.
耿芳  董增川  徐伟 《水资源保护》2016,32(6):131-135
以黑龙江上中游为例,研究国际界河的河流健康评价。为了全面衡量该过程中的随机性与模糊性,将云模型引入河流健康评价。基于水文特征、形态特征、水体特征等7个层面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黑龙江上中游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2013年为典型年对其进行了河流健康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上中游2013年河流健康等级为"中"。分析了影响河流健康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河流治理措施:加强水污染控制、加固沿岸堤坝、退耕还林恢复湿地、实施生态调度等。  相似文献   

15.
河道具有栖息地、输送、源汇、水分涵养、水体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等多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引水式电站的开发与建设,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减水河段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确保减水河段最小生态需水量是维持河道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的关键。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生态水文学原理出发,对引水式电站减水河段最小生态需水量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并对此类电站减水河段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态水文分区是流域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水文分区研究的典型区域之一.基于生态-水文互馈机制,以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典型流域大渡河为例,从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4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生态水文分区评价体系,综合反映地形急变流域水文-土壤-气候-生态系统全链条,量化...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地区生态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了生态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以及健康河流的特征,提出以水质状况、生物状况、水文特征、地貌特征和社会经济5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采用频度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现有关于生态护岸、河流生态系统评价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筛选出18项关键指标;提出了指标赋分、生态护岸综合影响指数计算方法以及影响等级标准,可用于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地区生态护岸建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包括生境多样性指标、河流水质指标、河口径流指标、森林覆盖率指标、地下水超采率和河流纵向连续性指标等河流生态功能指标进行分析,考虑各项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作用确定指标权重,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了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利用滦河流域有关成果调查和资料,对滦河河流生态功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介于一般与较差之间。该评价方法考虑了多项影响河流生态功能的因素,因此评价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河流生态功能,可为河流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白涛  许佳  邓铭江  慕鹏飞  李永兵  赵星 《水利学报》2021,52(8):989-1000
为提高干旱地区灌溉效率,保障河谷林草的正常生长,本文以额尔齐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深入阐述了漓漫灌溉理论,提出了漓漫灌溉主要技术。据此分析计算了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态需水量,制定了河谷林草的漓漫灌溉制度,相比传统的农业灌溉,更注重于考虑生态的修复和保护。计算结果表明:(1)河谷林草的生态需水集中在4—9月,且缺水量最大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为漓漫灌溉生态调度起始时间的界定奠定了技术支撑;(2)生态工程布置和漓漫灌溉分区确定的生态工程与灌区一一对应的靶区漓漫灌溉模式有助于改善河道外植被的供水条件,保证河谷林草最大程度地吸纳水分;(3)制定的漓漫灌溉制度可为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以及灌区用水管理提供依据。在实施漓漫灌溉后,通过生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了河谷林草的生态保护目标,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和改善。研究成果对促进流域河谷林草、湿地等生态目标的改善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确保流域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相对均衡、保护与修复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境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