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市级血液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以及各医疗机构的三级联控、分层推进,不断促进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方法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各医疗机构医务科和输血科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监控并对输血病历进行自查;血液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定病历考评标准,对全市9家医疗机构2 865份病历逐一进行考评并每月通报,市卫计委每年组织2次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输血科建设和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督导检查。结果临床输血病历的合格率从2013年1月的47.33%上升到2014年12月的92.94%;输血病历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红细胞使用量同比下降6.2%;血浆使用量同比下降35.9%;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同比分别上升12.1%、15.7%,增长在合理范围内,临床用血趋于合理。结论通过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三级管理,提升了医务人员规范输血执行制度的能力,规范了医疗机构输血流程,促进科学合理用血,提高了输血病历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减少了输血有关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九江地区18家二级以上医院输血科(血库)两年的督导检查情况,提高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和质量管理,更好地保障安全输血。方法根据《江西省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与临床用血管理评估标准》,在2013年和2014年对18家二级以上医院输血科(血库)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建筑布局、设备管理、用血管理和安全管理6方面通过查阅文件、记录和病历,询问工作人员和现场查看等方式进行督导检查。结果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筑布局和设备管理、用血管理和安全管理平均合格率2013年分别为46.3%、48.4%和47%,2014年分别为62.0%、54.7%和58.6%。结论各医院领导应进一步重视输血科(血库),加大投入;加强医护人员安全用血、合理用血培训;建立规范的输血质量体系,并严格执行,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强化临床输血病历的质量管理,促进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制定临床输血病历评价标准,每月对全院临床输血病历开展抽查工作,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临床科室并公示,要求其落实整改。结果随机抽调2012~2016年的408份临床输血病历,手术科室223分,非手术科室185份。其中,2012~2016年的合格率逐步上升,分别为63.2%、81.3%、89.8%、93.1%和97.8%。与2012年比较,2013~2016年病历合格数的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2013年较2012年有显著提高;非手术科室的输血病历合格率(93.5%)高于手术科室(73.5%)。临床用血合理性方面,临床医生对于血小板和冷沉淀的指征掌握比较规范,合格率均为100%。红细胞输注的合理率为88.1%,同时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而血浆的输注合理性则较差,仅为44.8%,虽然与2012年比较,2013~2014年均有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结论通过三年的输血病历检查和反馈,使全院的输血病历质量和合理用血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然而,临床输血病历中仍存在种种问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尤其是血浆输注指征的掌握仍然得不到显著提高,而在手术科室中的问题尤为突出。应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不断提高临床输血病历质量和合理用血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医院可以对临床用血全过程实时监控的闭环式管理模式。方法由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临床用血管委会)整合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移动护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输血管理系统以及临床用血评估系统,输血科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输血申请与审核、库存预警、血清学相容性检测、血液发放、临床输血、自体输血管理、输血不良事件上报、申请用血评估以及输血后评价各个步骤,使全院的临床用血全过程处于临床用血管委会和输血科实时监控的闭环管理中。结果临床用血过程闭环管理实施前后3年的平均数据显示住院患者人数增加15.11%的情况下,临床用血总量减少4.44%,人均用血量减少14.64%;手术台数增加14.09%的情况下,手术用红细胞减少18.45%,手术科室自体血输血比例增加9.02%;临床用血过程闭环管理规范医院临床科室的用血行为,规范了输血科的用血管理,减少了手工录入环节导致的人为误差,保障了临床用血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可控性。结论临床用血闭环式管理有效提高了医院临床用血安全性、可控性会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立临床用血管理质量考核指标,定期督导落实,逐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检查2013年上半年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终末病历,统计分析包括临床用血趋势、临床输血申请、输血文书记录等6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结果临床用血趋势分析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院总用血量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率(-30.92%)低于同期出院患者增长率(-6.82%),手术科室用血量增长率(-23.90%)低于手术台数增长率(-12.59%),人均用血量呈负增长(-5.89%)。上半年全院成分输血率为99.93%;输血申请分级管理符合率、申请单审核合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直至6月底均达到100%;用血适应证合格率也不断提高,直至6月底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合格率分别达到94.5%和96.7%。输血文书记录合格率和临床用血计划符合率无明显提高。结论临床用血管理考核指标的设立及评价,有效促进了我院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达到了科学合理用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做到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方法在医护信息系统中建立临床输血管理模块,通过数据流技术,确定输血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及其质量控制点,实现临床输血的闭环管理及实时监控,规避临床用血风险。结果通过数据流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输血流程,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输血错误,输血项目执行规范率从95%~99%提高至99%~100%,交叉配血前与输血前"两人核对"符合率、血制品质量符合率均达到了100%,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了0.02%。结论基于数据流技术的输血流程信息系统更好地适应了医疗信息化管理与发展要求,使临床用血准确、安全、高效,对规范输血流程和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临床用血电子评估监控系统对规范临床合理用血的成效。方法本院自2013年1月推行用血前后电子评估监控系统,2015年1月推行输血过程监控系统。统计分析2012-2015年手术量,围手术期用血情况,2013-2015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012-2015年手术量持续增长,但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却呈下降趋势,2013-2015年血液出库至输血开始间隔平均时间分别为34.38±11.15,35.35±10.56和28.21±5.262 min;2015年间隔时间较前2年显著缩短,P0.05;2013-2015年2 h内输血反馈率分别为41.2%,43.5%和72.3%,2015年较前2年反馈及时率明显升高,P0.05;2013-2015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8%,1.21%及0.81%,2015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建立信息化输血管理系统,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提高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降低护士人力成本。医院建立了护理送血站,对送血站的环境设施、信息化管理的基本配置、组织架构做了明确界定,对送血站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送血站灵活的工作模式、标准的配送流程、安全及时的配送和对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了临床用血的安全与有效;严格执行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效利用了人力资源;缓解了输血科的压力;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科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实施危急值闭环管理,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方法保障患者安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7年5月危急值管理系统未升级的819例危急值报告作为对照组,2017年10月~2017年12月危急值管理系统升级后的931例危急值报告作为观察组,2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危急值实行闭环管理,方便、快捷、高效。危急值报告率达100%,发现处置及时率达100%,书写病例记录准确性达100%,重复电话通知登记数量为零,观察组危急值报告缺陷率0. 00%低于对照组的42. 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危急值闭环管理的实现,标志着医院管理模式的提升,从事后管理走向过程管理,最终可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现状。方法调研在杭州的14家三甲医院、5家三乙医院、5家二甲医院、4家二乙医院、7家未分类医院的输血科(血库)建设和临床输血管理情况,采用现场填写《医疗机构输血工作相关基本情况调查表》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建立、输血科软硬件建设、输血信息系统的建立对接和使用等;现场考核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临床用血知识,并对反馈的《调查表》数据汇总和做统计分析。结果调研组专家现场填写《医疗机构输血工作相关基本情况调查表》100%(35/35)回收;在输血文书管理执行情况方面,各类(级)医疗机构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患者输血前临床表现评估以三甲医院得分最高,输血后临床疗效评估以二甲医院得分最高,医生输血记录完整性以三乙医院得分最高;医护人员在临床用血知识考核情况得分,三甲医院、三乙医院以及二甲医院明显优于二乙医院和未评级医院(P0.05);抽查的350份输血病历,考虑分析输血前后的实验室指标,病历有效率70.57%(247/350);各类医疗机构的内科、外科在输血指征(Hb指标)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浙江省各级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及输血科(血库)建设和管理尚需加强。尽快出台全省临床用血管理与输血科(血库)建设基本标准及考核细则,通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及输血专业知识的上岗培训,有助于实现临床用血管理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院输血科临床用血规范管理的途径。方法从用血量控制、输血病历监管、输血环节把握及附加调整等4个方面,对我院2014-2015年1-5月同期临床输血评价体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随着医院不断增加的病种和床位数,在总体血量计划数不变的状况下,合理控制临床患者的用血均量数;平衡临床科室申请备血与实际用血量的关系;着手临床输血病历在输血前、中、后的监查,对临床输血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的数据比较及监控同比增长率。结论医院加强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严格做好临床用血管理评价,是减少不合格输血、计划用血、安全用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发生不合理输血的品种分布情况及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探讨杜绝不合理输注的办法,进一步减少不合理输注的发生。方法统计2011-2013全年所有输血病例,对发生不合理输注的血液品种、科室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来不合理用血发生例逐年减少(输血合格率分别为91.61,97.34,98.33。P0.001)。血浆在每年的不合理输注统计中仍占主要部分(分别占73.10%,62.22%,68.42%);虽然输血合格率在逐年提高,但外科系统和手术室的不合理用血例次一直占主要位置(合计2部分3年不合理用血分别占同年的58.62%,75.56%,59.65%);延于习惯、经验不足、对现代输血理论知识不熟悉是发生不合理输血的主要原因。结论通过学习、培训,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特别是加强输血医师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可大大提高临床医师科学、合理用血理念,减少不合理输注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评价体系规范临床用血申请程序和临床用血方案,并通过疗效评价提供科学合理输血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9月至2016年12月神经外科输血治疗患者346例。对所有患者的输血申请进行合理监管,并对临床血液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患者输血疗效,通过临床用血评价体系评估其临床用血的合理性。结果经过严格的输血申请审核及使用临床用血评价体系后,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显著减少9.41%,有效输注率提高18.37%。结论临床用血评价体系可有效监控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并且显著提高了临床用血的有效输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实施前后本院临床用血变化情况,观察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对临床输血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本院的3305份临床输血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2012年8月1日管理办法实施前后分为实施前组(n=1718)和实施后组(n=1587).分别对两组资料中,医院临床用血总量、主要成分血使用情况、人均用血量、手术患者人均用血量及临床用血医学文书资料书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管理办法实施后,临床用血总量下降了16.2%;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用量分别下降7.8%和21.0%,与管理办法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均输血量、人均输血浆量、手术患者人均输血量与管理办法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临床用血医学文书资料更趋完善;输血指征掌握得到进一步提高.结论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科学合理用血,对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管理与临床输血安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加强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的管理和输血质量控制.方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湖北省成分输血实施办法(试行)》,按湖北省医疗临床用血统计法计算.结果 2004全血使用量为1 153.5 U,占全年用血量的52.4%,而2005年全年使用全血的量为44.5 U,占全年用血量的0.97%,全血用量减少了1 109 U,增加浓缩红细胞使用量,提高了成分输血率.结论 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通过规范化管理方式,引导临床逐步走上科学化、合理化的用血道路,真正做到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确保受血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不断减少危急值漏报,避免发生因危急值漏报所致临床患者诊疗的延误,维护患者安全。方法依照该院不同科室个性化检验危急值报告管理规定,对照该科室急诊检验组2013年危急值报告记录,对该科室在实施个性化危急值报告后的危急值漏报率、漏报项目及科室进行分析。结果该科室急诊检验组实施个性化危急值报告的漏报率从前期的32.17%下降到0.26%。该科室改进前后危急值漏报项目从14项减少为10项。改进后危急值漏报前3位的项目为血红蛋白(Hb)、肌钙蛋白T(cTnT)、血钾(K+)。漏报科室前3位的依次为消化科(49%)、呼吸科一科(9%)、肿瘤科和干部疗养科(均占8%)。结论本科室个性化检验危急值报告管理持续改进方法有效,能不断减少危急值漏报,维护患者安全;另外,漏报率前3位的项目及科室也需要提醒工作人员提高警惕,避免漏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近4年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临床用血评价考核客观指标变化及用血特点,促进危重症患者合理用血管理;方法回顾统计2010-2013年我院ICU患者各血液成分使用情况和临床医疗基础数据和指标;使用"临床输血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对比分析临床用血评价考核客观指标及临床医疗质量效益指标。结果近4年我院ICU住院患者人数年均增长约30%,同期血液制品总输注率、红细胞输注率、血浆输注率、血小板输注率、ICU出院患者例均输血量、输血患者例均输血量等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相同时期ICU住院患者总死亡率、平均住院日、总费用、院内感染率等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输血与未输血患者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近4年ICU患者血液管理初见成效,严格临床输血指征对ICU患者进行临床用血综合管控,有利于ICU患者总体医疗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泉州地区16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措施,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的管理,促进医院输血科的建设。方法本次临床用血督导检查,主要从医院输血组织管理、输血科建设及临床合理用血管理等方面进行设计,具体包括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输血规范和科学合理用血、血液贮存发放和输血质量管理等方面。结果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用血、血液贮存发放和输血质量管理,三者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6.6%、68.1%、89.2%。结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进一步重视医院输血科,加强科室建设;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积极开展自身输血,强化临床医护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合理控制用血,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更好地对输血科进行日常工作,提高患者的用血的安全,规范临床输血技术的执行,使用移动信息平台对医院输血科进行实时管理,研究改进应用的方法和观察实施效果。方法开发了一套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输血管理信息平台。采用云技术和无线网络,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安装医院输血科管理应用程序,控制安全用血的各个环节。结果输血科的工作得到了明显提高,有效控制了工作中的差错和信息不及时的问题,实现多用户不同权限的24h访问和应用。结论完善输血科管理的透明全程监控,充分利用了医院信息网络资源,并在医院输血科与市中心血站之间建起了一个无缝的桥梁,为患者的用血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临床输血申请单记录了患者输血前基本状况和输血辅助诊断记录,是临床输血原始记录的客观证据,具有法律效力,是输血相关医疗文书重要的组成部分[1,2]。本院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输血申请单填写规范》,于2013年1月实施并加以监管,以达到保障临床用血科学、合理、安全的目的。资料与方法1资料统计本院2012年下半年及2013年上半年《输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