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皖秋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2):1062-1064
目的评价胶体金法溶血测试条在血液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应用可行性。方法按照GB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全血保养液为ACD-B时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0.29 g/L、全血保养液为CPDA-1时血浆中血红蛋白≤0.72 g/L和解冻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含量≤1.00 g/L的标准,用邻联甲苯胺和胶体金溶血测试条2种方法同时对50份标本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结果在50份标本中:25份含CPDA-1保养液的标本,邻-甲联苯胺法检测有4份标本血红蛋白含量>0.72 g/L,以血红蛋白≤0.72 g/L为标准,该4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均呈阳性反应,其余21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结果均呈阴性反应;25份含ACD-B保养液的标本,邻-甲联苯胺法检测有15份标本血红蛋白含量>0.29 g/L,以血红蛋白浓度≤0.29 g/L为标准,该15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反应,其余10份标本的胶体金测试条检测结果均呈阴性反应;在50份标本中邻-甲联苯胺法血红蛋白含量>1.00 g/L的3份标本,以血红蛋白1.00 g/L为标准,胶体金试纸法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反应。结论该法适合血站对血液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不同温度下过滤去除白细胞时对红细胞溶血的影响,寻找防止其溶血的措施。方法:将保存5d的红细胞悬液40 u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 u,前组红细胞悬液于4℃储血冰箱中取出后立即进行过滤,后组红细胞悬液置于35℃水浴箱复温10 m in再行过滤。测定各组红细胞悬液过滤前后的血浆K+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同时对保存5 d的650 u红细胞悬液(包括4℃立即过滤220 u红细胞悬液和经35℃复温10 m in后过滤430u红细胞悬液)滤后血浆的目测溶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照组红细胞悬液滤后血浆K+、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6.41±0.16)mm o l/L、(37.84±6.15)m g/L,比滤前(5.62±0.15)mm o l/L、(23.31±4.24)m g/L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滤后K+、游离血红蛋白浓度(5.72±0.16 mm o l/L、27.93±5.28 m g/L)与滤前(5.63±0.15 mm o l/L、23.51±4.26 m g/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比对照组滤后明显降低(P<0.05)。两组滤前K+、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立即过滤与经35℃复温后过滤的红细胞悬液其溶血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现用的白细胞滤器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红细胞溶血,红细胞悬液经35℃复温10m in后再行过滤可有效减少过滤引起的溶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溶血程度和病毒浓度的梯度模型,研究标本溶血对基于转录介导扩增(TMA)核酸检测(NAT)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波破坏红细胞制造溶血标本,验证游离血红蛋白(Hb)浓度并建立溶血梯度模型;按照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的析因设计方式,在不同溶血程度的标本模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检测目标病毒。溶血程度根据血浆Hb浓度分为5个梯度,依次为0g/L、5g/L、10g/L、20g/L、40g/L。HIV、HCV、HBV浓度分为2个水平,低水平组分别为:20IU/ml、10IU/ml、5IU/ml;高水平组分别为:60IU/ml、20IU/ml、15IU/ml。采用基于TMA技术的全自动系统进行NAT。对检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每个Hb梯度内各标本管的Hb浓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α)。核酸检测分3个批次进行测试,每个批次80例样本,共计240例。其中225个测试标本呈反应性,15个对照标本呈非反应性。结论在标本血浆Hb浓度≤40g/L时,溶血对基于TMA技术的NAT结果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海藻糖和葡萄糖联合负载红细胞的最适温度,为冷冻干燥红细胞提供基础。方法分别采用0、0.125、0.25、0.5和1mol/L的海藻糖联合葡萄糖在4℃、25℃和37℃负载红细胞6h。然后检测上清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含量。结果负载液浓度为1mol/L时,3种温度下的细胞溶血程度较重,即上清中游离血红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浓度较高。在浓度低于1mol/L时,25℃负载后,红细胞溶血程度较高。4℃和37℃负载时,上清中游离血红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浓度较低。结论在浓度小于1mol/L时,海藻糖联合葡萄糖在4℃和37℃情况下,负载红细胞后对细胞的损伤较小,能够满足冻存的负载要求。  相似文献   

5.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血液采集和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中有时会使红细胞破裂而释放血红蛋白。为了准确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笔者根据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在414nm附近有强吸取峰的原理[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方法直接检测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基质血浆(取5-10人份新鲜血浆,肉眼观察呈淡黄色的澄清液体,无纤维蛋白析出,无黄疸及乳糜,生理盐水10倍稀释后,在380-500nm内检测吸收值<0.1的血浆作为基质血浆);0.9%的生理盐水(上海输血研究所);Hb储存标准液(用HiCN方法[2]测得标准血红蛋白浓度106g/L);2g/L邻-甲联苯胺溶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PEG-SPA修饰对A、B、AB三种血型红细胞上A、B抗原的遮蔽效果及稳定性。方法采用合适浓度的mPEG-SPA修饰不同血型红细胞,并分别保存在O型血浆中以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保存在原血浆和MAP液中以测定游离血红蛋白。结果连续保存45d,显微镜下观察mPEG-SPA修饰的红细胞在O型血浆中未见凝集,在原血浆中保存21d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0.29g/L;在MAP液中保存35d时游离血红蛋白≤1g/L。结论在保存期内,经mPEG-SPA化学修饰的A、B、AB三种血型红细胞的抗原遮蔽效果稳定、游离血红蛋白指标均符合临床输血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血经白细胞过滤前后红浆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随机抽取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袋常规采集的全血960袋,无菌留取每袋全血滤白前后及成品血浆标本,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统计分析2006年9~2007年8月间不同季节的红浆报废情况。结果1.98%(19)袋血液滤白前全血、滤白后全血及成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增高;7.81%(75)袋血液滤白前全血游离血红蛋白正常,滤白后及成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不同程度增高;夏季红浆的发生率较其他季节明显增高。绪论红浆的发生源于红细胞发生溶血,血液采集、储存、运输、滤白、离心等操作过程均可造成红细胞溶血而导致红浆发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完整的血液冷链系统,对血袋进行严格质控,尝试改变现有成分制备程序,可有效降低红浆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引起红细胞溶血的原因。方法取60袋400ml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多联袋全血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30袋。A组离心后用少许血浆浸润滤盘,而后制备成悬浮红细胞,2~6℃静置12h后再过滤。B组为不浸润对照组,制成悬浮红细胞后与A组同时过滤。滤后静置3~6h测定RBCs的游离血红蛋白和K+浓度。结果 B组过滤后的悬浮红细胞游离Hb和K+的浓度明显高于实验组A组(P<0.05)。结论白细胞过滤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红细胞溶血,先用少许血浆浸润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过滤引起的溶血。  相似文献   

9.
<正>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红细胞被破坏溶血后,血红蛋白呈游离状态释放到血浆中,称为游离血红蛋白。医学实验室采用隐血试验(或潜血试验)对临床标本中微量的游离血红蛋白进行检测以用于出血性或溶血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当机体发生出血性或溶血性疾病时,血管内的红细胞可发生异常分布或溶血,通过对相关标本内游离血红蛋白的水平进行检测,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游离血红蛋白检测是医学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标本类型主要包括粪便、尿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制Rh阴性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观察值,结合质控、离心、目测方法并进行分析,以安全发放临床。方法采用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及0.9%生理盐水三个梯度洗涤法,对冰冻解冻红细胞进行制备洗涤,并结合机测值以及质控测定值(用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检测方法)对该制品进行质量控制,并分析其结果。结果机测正常值游离血红蛋白Hb〈0.5 g/L、目测清晰者,可以直接发往临床;机测值游离血红蛋白Hb〈1g/L、质控值游离血红蛋白Hb〈1g/L、目测清晰者,可以发往临床;机测值游离血红蛋白Hb〉1g/L、质控值游离血红蛋白Hb〈1g/L,应结合离心法加一次洗涤,目测清晰者可以直接发往临床;机测值游离血红蛋白Hb〉1.5g/L、质控值游离血红蛋白Hb〉1g/L、该RH阴性血液不可以向临床发放。结论本方法适用于ACP215血细胞自动处理仪制备解冻Rh去甘油红细胞,判断能否向临床。  相似文献   

11.
血液处理过程中的红细胞溶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注的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发生溶血已有报道,这对于需要输血的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游离血红蛋白将裂解成二聚体与结合珠蛋白结合,进而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一旦超出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将会发生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并引起血浆颜色改变。红细胞异常溶血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在血液处理过程中操作不当、保存条件不当、细菌性溶血、抗体激活补体的溶血、红细胞膜的缺陷及献血者异常等。溶血的程度常用红细胞比容校正后的整个血红蛋白中游离血红蛋白的百分率来表示。北美尚未建立可被接受的溶血范围,但是1%溶血标准目前用于评估血液贮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欧洲委员会将标准定为0.8%。本文强调要对全血制备红细胞的全程进行充分的监控,从而减少溶血的发生。仔细评估血液制备过程将降低因溶血而废弃的红细胞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过滤白细胞造成红细胞溶血的程度。方法:取4℃保存第5天的40袋2U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与白细胞滤器连接进行过滤,留取检测样品,分别于过滤后第0、7、14、21天分别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浆中钾离子浓度、邻甲联苯胺法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浓度。B组不做过滤处理,其他处理同A组。结果:去白细胞滤器滤过的血液中钾离子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结论:过滤后的红细胞悬液最好在7d内用完。  相似文献   

13.
血液处理过程中的红细胞溶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输注的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发生溶血已有报道,这对于需要输血的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游离血红蛋白将裂解成二聚体与结合珠蛋白结合,进而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一旦超出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将会发生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并引起血浆颜色改变。红细胞异常溶血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在血液处理过程中操作不当、保存条件不当、细菌性溶血、抗体激活补体的溶血、红细胞膜的缺陷及献血者异常等。溶血的程度常用红细胞比容校正后的整个血红蛋白中游离血红蛋白的百分率来表示。北美尚未建立可被接受的溶血范围,但是1%溶血标准目前用于评估血液贮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欧洲委员会将标准定为0.8%。本文强调要对全血制备红细胞的全程进行充分的监控,从而减少溶血的发生。仔细评估血液制备过程将降低因溶血而废弃的红细胞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质效应对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方法分别用生理盐水和新鲜血浆两种基质稀释血红蛋白储存标准液,加显色剂显色后,比较两者的吸光度(OD)值;观察以两种基质配制的标准应用液检测常规样品的结果差异.结果 在0.217、0.108、0.054和0.027 g/L 4种血红蛋白浓度下,生理盐水基质产生的OD值分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高空坠落实验对不同保存时间全血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8袋全血均分为3组,在4℃下储存分别1、7、14 d后自地面作模拟高空坠落实验;肉眼观察坠落前后样品是否溶血,检测并比较每组全血坠落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电解质(K+、Na+)、p H值和ATP浓度。结果模拟高空坠落前后不同储存期的各组全血未见溶血,储存1和7 d的血液高空坠落后,各项指标与坠落前比较均无变化(P0.05);储存14 d的血液高空坠落前后,FHb(mg/L)为97.4±6.2 vs 105.3±6.8(P0.05),K+(mmol/L)11.28±1.15 vs 12.65±1.2(P0.05)。结论模拟高空坠落对短期内库存全血质量未见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双缩脲单试剂改为双试剂法,观察高脂、高胆红素、溶血标本对血清总蛋白测定的干扰.方法用二种不同试剂对高脂,高胆红素,溶血及外观正常标本用原法及本法同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清总蛋白.结果脂血标本对原法干扰十分明显.本法可完全消除脂血的干扰;总胆红素每增加50μ mol/L,原法总蛋白增加0.4g/L,本法不受影响;溶血标本中血红蛋白对原法结果明显影响,1g/L血红蛋白对原法总蛋白增加2.85g/L,对本法总蛋白增加0.93g/L;外观正常标本二种方法无显著差异.结论双试剂法在保持原法的反应原理的基础上,消除了脂血、黄疸的干扰,明显减少溶血的影响,有利于自动生化仪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甘氨酸溶液对冰冻红细胞解冻过程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采集日期在6 d内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 U共20袋进行研究。每2袋悬浮红细胞混匀后均分成2袋,分为两组;每组10袋,每袋均为1 U,进行冰冻保存。其中一组使用氯化钠溶液进行去甘油处理(对照组),一组使用甘氨酸溶液进行去甘油处理(实验组)。检测两组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游离血红蛋白、甘油残留量、红细胞内甘油总量、三磷酸腺苷(ATP)和2, 3-二磷酸甘油酸(2, 3-DPG)。结果 与对照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0.90±0.05)g/L、甘油残留量(1.17±0.08)g/L相比,实验组终产品红细胞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0.77±0.15g/L)、甘油残留量(0.79±0.33)g/L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ATP含量(4.03±0.38)μmol/gHb和2, 3-DPG含量(485.65±78.08)μg/L相比,实验组ATP含量(4.41±0.35)μmol/gHb和2, 3-DPG含量(656.28±116.68)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  相似文献   

18.
深低温保存Rh阴性血液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保深低温保存Rh阴性红细胞解冻后的质量。方法取ACD抗凝 ,4℃保存 6d内Rh阴性红细胞悬液或全血离心除去添加剂或血浆的浓缩红细胞 ,将红细胞经 (4 0 % )浓度甘油处理后 ,置 - 80℃冰冻保存。临床需要时 37℃水浴解冻复苏红细胞 ,依次用 9%NaCl羟乙基淀粉溶液 ,0 .9%NaCl羟乙基淀粉溶液 ,0 .9%NaCl各洗涤 1次。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溶液悬浮红细胞。结果 35袋冰冻解冻红细胞去甘油后红细胞回收率为(81 .1 7± 1 8.5 ) % ,游离血红蛋白为 (0 .6 3± 0 .1 6 ) g/L ,甘油残留量平均为 5 .3g/L ,体外溶血试验血红蛋白增加率为2 5 .1 9%。结论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临床输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已往多用联苯胺法测定病人血浆中游离的血红蛋白,鉴于联苯胺是致癌物,作者建议改用偶氮氨基比林法。其是具有两种色素原的染料试剂,反应的触酶是血红蛋白。加入苯胺,能形成确认蛋白质存在的颜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颜色强度与基质中血红蛋白的量成正相关。工作液:(1)0.1M磷酸盐缓冲液(pH 6.0),(2)0.3%过氧化氢,(3)0.1%联苯胺,(4)偶氮氨基比林液(氨基比林200g,盐酸苯胺50g,加96%乙醇至1升),(5)血红蛋白应用标准液-基质(50-800mg/L),用人血或1.5g/L牛血红蛋白水溶液制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邻-甲联苯胺法(经典方法)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Hb)的基质效应及消除方法。方法以用生理盐水1 000倍稀释的Hb储存液(浓度为103.1 g/L)作为标准液,将此Hb标准液再用无Hb血浆分别稀释500、1 000、2 000、4 000倍(游离Hb理论浓度分别为206.20、103.10、51.55、25.78 mg/L),然后用经典方法测定游离Hb浓度,比较与理论值的差异。将Hb储存液分别用生理盐水(经典方法)、无Hb血浆(消除方法 1)、混合血浆(消除方法 2)1 000倍稀释作为标准液。经典方法和消除方法 1的计算公式为血浆游离Hb(mg/L)=测定管吸光度(A)值×标准液浓度÷标准管A值;消除方法 2的计算公式为血浆游离Hb(mg/L)=测定管A值×标准液浓度÷(标准管A值×混合血浆A值);消除方法 3操作同经典方法,计算公式为血浆游离Hb(mg/L)=测定管A值×标准液浓度×2.35÷标准管A值。测定40份标本,比较各消除方法的结果。在血浆中分别加入206.20、103.10、51.55 mg/L Hb,测定各消除方法的回收率。分别取6.25、12.50、25.00、50.00μg/L维生素C溶液4.5 m L,各加1.031 g/L Hb标准液0.5 m L,用经典方法测定回收率。结果采用无Hb血浆500、1 000、2 000、4 000倍稀释的Hb标准液的游离Hb测定结果分别为87.85、43.16、21.90、10.99 mg/L。40份标本采用经典方法、消除方法 1、消除方法 2、消除方法 3测定的游离Hb浓度分别为(7.99±4.90)、(18.61±11.42)、(19.18±11.77)、(18.77±11.52)mg/L;消除方法 1、消除方法 2、消除方法 3的结果均高于经典方法(P均0.01),但3种消除方法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典方法、消除方法1、消除方法 2、消除方法 3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42.54%、98.33%、100.98%、97.56%。采用经典方法检测Hb在6.25、12.50、25.00、50.00μg/L维生素C溶液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8.57%、98.17%、97.17%、95.16%。结论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浆游离Hb存在基质效应,3种消除方法均可消除基质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