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Windows/IOS/Linux操作系统、Oracle 11数据库、条形码技术和Java/C#/Pascal/html开发语言等,创建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和苏州市血液中心无缝连接,对临床输血全流程实施规范化、信息化、无纸化和智能化管理。结果该系统优化了输血科作业流程,保障了用血安全、用血合理,节约了血液资源,实现了对临床输血的全程数字化管理。结论该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工作效率,确保了规范输血、合理和科学输血、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输血病历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和输血病历质量。方法对本院2012-2014年输血患者出院病历的抽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抽查的1 941份输血患者病历,2012-2014年临床合理用血率分别为80.7%(381/472)、98.0%(765/781)及98.7%(679/688),2013年与2012年相比显著提高(χ2=111.840,P0.05)。2012-2014年临床输血病历中输血病程记录合格率分别为30.1%(142/472)、57.6%(450/781)及76.7%(528/688),2013年与2012年、2014年与2013年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89.485、60.128,P0.05)。结论定期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抽查临床输血病历合理性、规范性,结果纳入临床科室及临床医师的考核,通过持续改进提高合理用血水平及输血病历质量,保障科学、合理、安全及有效输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某院外科术前备血及术中用血情况,根据术中大量用血科室间及病种间用血备血符合度问题提出反馈意见,以期规范临床备血,合理用血,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方法分析2017年1-12月用血总量和医院大量用血报批科室占比,以及评估分析主要大量用血科室相关数据。结果 2017年大量用血科室分别为骨科(50%)、心脏外科(23%)、产科(13%)、妇科(4%)、普外科(4%)及其他科室(6%)。主要用血科室骨科及心脏外科大量用血人次占科室申请用血人次分别为7.6%和19.0%,两个科室术前备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个科实际用血量和用血备血符合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科两个重点用血病种脊柱侧(后)弯-脊柱矫形和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心脏外科两个重点用血病种风湿性心脏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对比,备血量、实际用血量和用血备血符合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生错误评估术中输血量会产生严重的输血安全隐患,输血科可通过计算外科手术用血备血符合度,初步评定临床医生对手术过程用血评估的合理性,通过推进自体血回输和医师绩效管理等方式可以规范临床备血量申请,并确保术中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临床应用情况,为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提供数据。方法选择延边地区11所二级以上医院,调查1 412份用血申请单,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用血申请单的输血合理性进行评估,并汇总分析。结果 1 412份用血申请单中,红细胞输注"合理"729份,占51.6%,"不合理"683份,占48.4%。手术科室不合理用血(52.0%),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不合理用血(43.3%)(χ2=10.367,P<0.01)。结论红细胞输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手术科室的手术用血(67.2%),亟待在各级临床医院普及临床合理用血知识、提高安全用血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急诊输血指征评分(ETS)应用于产科输血的临床效能。方法 ETS是1种通过等级评分形式指导急诊手术围术期输血的方法。查阅ETS实施前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麦迪斯顿手术麻醉系统的麻醉记录,制作并录入2014—2016年共4 368名输血患者基本信息、手术信息、输血信息及转归情况等指标的《输血情况调查表》,对产科应用ETS于急诊手术前后共36个月的用血情况做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ETS应用前后本组产科急诊手术输血率为12.32%(240/1 947)vs 8.75%(212/2 421)(P0.05);其中高龄产妇急诊输血率为16.09%(47/292)vs 9.29%(41/441)(P0.05)、红细胞人均输注量(U)为3(2,4)vs 2(2,4)(P0.05),正常年龄产妇急诊输血率为11.67%(193/1 655)vs 7.12%(141/1 980)(P0.05)、红细胞人均输血量无明显变化(P0.05)。2)ASA分级为Ⅰ—Ⅱ的产科急诊手术患者输血率10.57%(189/1 788)vs 7.16%(162/2 264)(P0.05)。结论 ETS指导产科急诊手术输血后,产科急诊手术患者的输血率较前明显下降,提示ETS应用提高了产科急诊手术红细胞输注的合理性与临床节约用血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的了解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临床用血的趋势与特征,为临床用血合理化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以来的临床用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年来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人数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2.7%,总用血1 300人次,总用血量为4 595U,人均用血量3.5U。40岁以上的输血患者明显增多,60岁的老年人群更是占总治疗人次的58.2%(757/1 300)。病种多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病、恶性肿瘤及其他肿瘤;其次为接受产科输血的21~50岁的育龄妇女,占23.5%(306/1 300)。2014年主要血液成分品种占比为:悬浮红细胞44.1%,新鲜冰冻血浆47.9%,血小板7.0%。成分输血率99.0%。红细胞用量最多是妇产科,占35.9%(609/1 696),血浆用量最多是肝病患者,占66.1%(1 638/2 479),血小板主要用于血液病患者。冷沉淀和凝血因子等其他类血液制品用量很小,与其他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患者的年龄段、所患疾病种类和所用血液成分种类较为集中,临床用血有其自身特征。随着临床输血治疗的深入开展,平顶山市中医医院应该加强成分输血,使各类血液成分的使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探讨其在输血不良反应质量管理与输血安全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对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施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2)对智能路径应用以来本院2013年-2015年6月21 284名出院输血患者做输血不良反应质量持续改进分析。结果 1)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优化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现了临床输血过程监测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工作依从性、规范性,提高了临床用血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2)本组出院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2%(132/21 284),其中红细胞、血浆输注的发生率(33.33%、45.45%)明显高于血小板、冷沉淀(18.94%、2.27%)(P0.05);过敏反应发生率(81.82%)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高(17.42%)(P0.05);≥18岁病例的发生率(81.06%)高于18岁病例(18.94%)(P0.05),有输血史病例的发生率(62.12%)高于无输血史病例(37.88%)(P0.05),而有、无妊娠史病例间差异甚小(P0.05);输血不良反应绝大多数(90.15%)发生在输血过程1 h,其中以输注30 min-1 h最多见(P0.05)),占68.1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路径化,有效提高了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能为临床用血质量持续改进和输血安全预警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宝安区医疗用血单位临床合理用血情况,为临床用血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通过调查2010、2012、2013年共1 461份输血病历,运用SPSS13.0和χ~2检验,评估临床用血的合理性。结果 1 461份输血病历中,不合理输血285份(19.5%),其中红细胞占10.3%,血浆占7.5%,红细胞和血浆"搭配血"占1.7%。不合理输血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红细胞和"搭配血"不合理使用明显降低,但是血浆不合理使用依然严峻。不合理用血科室主要集中在普外科(31.7%)和产科(30.2%)。结论宝安区临床不合理用血情况依然严峻,需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尤其是需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合理用血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加强临床输血病历监管,提高输血病历质量,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降低输血所致医疗纠纷风险。方法每月随机抽检本院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输血病历共50份,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安徽省立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暂行规定》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医务处向全院通报。结果 2011~2015年共抽查输血病历3 000份,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组各1 500份,其输血病历质量不合格例数及不合格率分别为:252(8.4%)、147(4.9%);2011~2015年临床输血病历不合格率逐年降低,分别为22.5%、18.33%、12.67%、9.67%、3.33%。结论输血病历及输血过程的标准化是临床输血科学、安全、合理、有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前10个临床科室及病种的用血情况,了解临床医生对输血适应证相关规定的掌握情况,做到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应用医院输血管理信息系统,查阅葛洲坝中心医院2010~2013年住院患者输血申请单及交叉配血登记本,统计各临床科室及各病种输血量及成分输血率。结果血液用量10大科室为感染性疾病病区(4 800.5U),放化一、二病区(3 773.0U),重症监护病房(3 648.5U),普外科病区(3 414.5U),血液内科病区(3 188.0U),泌外科、神经外科病区(1 939.5U),骨外科一、二病区(1 887.0U),消化内科病区(1 372.0U),综合内科病区(1 127.0U),妇产科病区(979.0U),共占全院用血总量的90.9%,成分输血率不低于99.8%;10大病种为肝硬化(4 229.5U)、消化性溃疡(2 092.5U)、播散性血管内凝血(1 756.5U)、骨折(1 624.0U)、重型肝炎(1 235.5 U)、白血病(1 082.0 U)、脑外伤(1 059.0 U)、胃癌(1 291.5 U)、再生障碍性贫血(1 038.0U)、肺癌(997.0U),占全院用血总量的57.2%,成分输血率不低于99.9%;10大科室和10大病种红细胞/血浆比例为0.34~4.98和0.005~6.590。结论 2010年后该院成分输血率明显提升,乱用全血、浪费等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临床医生对输血适应证掌握较好,但是仍然存在不合理的输血现象,需要进一步在各临床科室普及科学合理的用血知识,提高安全用血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本院临床用血评价系统建立后相关数据的分析,探讨更加有效、合理的评价方法与考核指标,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节约血液资源。方法制定临床合理用血评估及公示制度,建立本院输血适应证,严格分级分层管理,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申请分级审批、计划符合性评价、输血前适应证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及输血病历抽查考核,总结分析2012-2014年之间用血趋势及合理用血评价相关指标数据。结果经过实践临床用血评价系统后,用血趋势上:2013年和2014年相比2012年,手术台次和出院人次及用血量均有所增加,但2013年单位手术台次红悬用量由2012年的0.4 U降至0.28 U、血浆用量由2012年的0.47 U降至0.14 U;单位出院人次红悬用量由2012年的0.14 U降至0.11 U、血浆用量由2012年的0.16 U降至0.06 U,2014年相比2013年单位手术和单位出院人次红悬的用量持续下降,血浆用量基本持平。合理用血上:2013年比2012年红悬合格率,输血申请单合格率,计划符合性合格率,及自体输血率均有所提高,2014年较2013年血浆的合理用血也有所提高。结论通过制定和完善临床用血评价制度,建立临床合理用血评价体系,加强临床用血管理,能有效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血并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总结我院开展临床科室用血管理与评价工作,探讨基层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加强临床用血监管的措施。方法将我院2012-2014年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与运行情况,用血质量管理评价的指标制定及评价的方法应用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开展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后临床输血质量指标的变化,总结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工作产生的作用。结果我院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情况得到明显好转,输血申请单各项指标的审核逐年完整规范,全年大量用血上报率达100%,全年超备血量用血人次逐年下降,全院的自体输血率逐年提高,输血适应症符合率也逐年提升。结论在基层医院开展临床科室用血管理与评价工作,建立用于临床合理用血评价体系及方法,可有效促进了临床用血管理的持续改进,达到安全、合理用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评价体系规范临床用血申请程序和临床用血方案,并通过疗效评价提供科学合理输血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9月至2016年12月神经外科输血治疗患者346例。对所有患者的输血申请进行合理监管,并对临床血液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患者输血疗效,通过临床用血评价体系评估其临床用血的合理性。结果经过严格的输血申请审核及使用临床用血评价体系后,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显著减少9.41%,有效输注率提高18.37%。结论临床用血评价体系可有效监控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并且显著提高了临床用血的有效输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强化临床输血病历的质量管理,促进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制定临床输血病历评价标准,每月对全院临床输血病历开展抽查工作,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临床科室并公示,要求其落实整改。结果随机抽调2012~2016年的408份临床输血病历,手术科室223分,非手术科室185份。其中,2012~2016年的合格率逐步上升,分别为63.2%、81.3%、89.8%、93.1%和97.8%。与2012年比较,2013~2016年病历合格数的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2013年较2012年有显著提高;非手术科室的输血病历合格率(93.5%)高于手术科室(73.5%)。临床用血合理性方面,临床医生对于血小板和冷沉淀的指征掌握比较规范,合格率均为100%。红细胞输注的合理率为88.1%,同时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而血浆的输注合理性则较差,仅为44.8%,虽然与2012年比较,2013~2014年均有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结论通过三年的输血病历检查和反馈,使全院的输血病历质量和合理用血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然而,临床输血病历中仍存在种种问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尤其是血浆输注指征的掌握仍然得不到显著提高,而在手术科室中的问题尤为突出。应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不断提高临床输血病历质量和合理用血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李伟超 《临床医学》2020,40(8):67-68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临床用血的实际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用血规范,加强临床用血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江门市综合性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0 000例输血病例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的整合分析。观察、记录入选病例临床用血的输注总量、科室分布情况、合理输血病例数、不合理输血病例数、合理输血占比等基本资料。观察、对比不同血制品(血小板,悬浮红细胞,冷沉淀,血浆)的输血例数、输注量、合理输血病例数、不合理输血病例数以及合理输血占比。观察、对比不同科室(内科、外科、儿科、产科、肿瘤科及其他科室)的输血例数、输注量、合理输血病例数、不合理输血病例数以及合理输血占比。对不同血制品(血小板,悬浮红细胞,冷沉淀,血浆)的不合理使用原因(无指征输血、输血剂量不足或过量输血、指征过宽或搭配血)展开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选取10 000例输血病例作为研究样本,输注总量为28 710单位;不同血制品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制品的合理输血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血小板(90. 65%)、红细胞悬液(79. 02%)、血浆(55. 97%)、冷沉淀(42. 02%);不同科室的临床用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科室的合理输血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内科(76. 98%)、肿瘤科(75. 28%)、外科(71. 98%)、产科(66. 99%)、儿科(53. 90%)、其他科室(29. 91%);血浆、血小板等血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原因主要为无指征输血,而红细胞悬液的不合理使用原因包含无指征输血及指征过宽。结论 临床科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用血不合理现象,因此应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确保合理用血、科学用血、节约用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的质量管理权重要素,为临床用血计划制订、考核评价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输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采集2010-2014年医院临床用血数据,分析临床用血量、出院患者人次、出院患者增长率、输血出院患者人次、异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输血手术台次、出院患者增长率、出院患者输血率、自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异体用血量、成分构成比等临床用血质量指标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以探讨在临床用血计划制订、考核评价实施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异体输血患者人次、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均红细胞(RBC)用量、均异体RBC用量均随患者自体输血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临床用血量与医疗工作量呈非平行增长关系;2)临床用血量、自体输血量与出院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自体输血率、输血出院患者均RBC量间呈正相关,而与出院患者输血率、出院患者异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RBC量、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间呈负相关(P0.05);异体成分血用量与异体输血患者人次呈负相关,与输血出院患者均RBC量呈正相关(P0.05);3)血液制剂A、B、O、AB血型构成比分别为32.61%、24.61%、34.87%、7.91%,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品种构成比分别为29.88%、28.19%、33.73%、8.20%;血液制剂不同血型、不同品种和同一血型品种构成比2010-2014各年度及均值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对临床用血量权重影响显著,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和自体输血率、均异体红细胞用量和成分构成比是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质量管理权重要素,应纳入临床用血计划实施的考核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围术期临床用血情况,为制定临床合理用血相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浦东新区卫计委所属10家医疗机构2016年间的手术输血病例,分析其血液成分输血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调查围术期自体输血开展情况。结果浦东新区成分血合理输注率:红细胞为63.83%、血浆为55.79%、冷沉淀为79.87%;输血治疗后,34.25%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全区围术期自体输血率平均为15.19%。结论临床用血的规范性使用仍存在不足,对于输血后的效果评价执行不够,应进一步加强培训,规范临床输血,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研全国采供血机构与临床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临床用血监管现状。方法以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全国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所在城市2012~2014年的相关临床用血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内容包括:采供血机构开展临床用血管理现状、采供血机构与临床合作情况等,所得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整理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采供血机构供血医院总数超过21 343个,170家血站所在城市设立中心储血室863个,对中心储血室进行体系化管理、定期检查、血液调剂的血站分别达89%(151/170)、96%(164/170)、87%(148/170),全国40%(140/350)的血站成为各地输血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开展临床用血监督管理的血站达41%(142/350)。2012-2014年临床向采供血机构反馈输血不良反应例数、采供血机构为临床解决疑难配血数目均不断增长。结论采供血机构与临床医疗机构应有良好的沟通,建立互助合作关系,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加强输血监管,确保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制定临床科学合理输血申请与输血病历评估体系并用于临床科室合理用血评价,探讨在临床用血紧张的情况下,提高输血质量,节约临床用血的措施.方法 通过建立和执行严格输血申请审批、临床输血申请合理性评估,及输血后输血病历归档与评估制度,总结分析8年间医院住院患者人次、手术例数与临床用血量的关系,不断完善细化医院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管理制度.结果 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管理制度执行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年间在住院患者增长98.55%及手术例数增长97.61%的情况下,临床用血量仅增加9.57%,手术科用血量下降12.12%,住院患者人均输血量下降44.82%,手术患者人均输血量下降47.27%.红细胞用量上升8.52%,血小板用量上升27.50%,冷沉淀用量升高25.5倍,血浆用量下降15.19%.结论 通过制定和完善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管理制度,建立用于临床合理用血评价体系,达到对临床用血进行科学调控和规范管理,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和使其临床疗效最佳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大连地区临床用血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临床合理用血状况,为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水平提供数据。方法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编制调研登记表。随机抽取大连地区22家医院1 277份病历,分析用血指征的符合情况。结果4 559次输血中2 244次为不合理输血。其中血浆不合理输注最为突出(占60%)。红细胞不合理应用主要是未达到输血指征时输注而且输注量过大,血小板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二甲医院输注血小板的指征过宽,三甲医院非手术科室输注血小板量不足1个治疗量,冷沉淀应用的主要问题为指征过宽。结论大连地区的成分输血开展良好,但是仍然存在不合理输血现象,亟待在各级医院普及临床合理用血知识和提高安全用血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