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范丹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0):3177-3186
从工业行业存在技术异质特征出发,在全局DEA分析框架下,应用共同前沿理论的MML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1~2012年我国工业行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分解构成,并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对其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01~2012年36个工业行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3%,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的提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清洁型生产行业、中污染生产行业、污染密集型行业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群组间技术差异整体上呈现缩减趋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是推动前沿面扩张的主力行业;增长动力分析显示,工业行业存在投入要素利用的规模经济,工业行业“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与能源结构调整有利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本深化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影响微弱,FDI抑制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行业集中度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不同群组的技术异质性导致了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循环经济促进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与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粗放型增长模式严峻挑战中国科学发展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0%;人均占有林木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83立方米)的12%;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目前我国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特征。片面追求GDP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中国的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作为全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历史上长期沿用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强度大,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头20年,中国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国既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又具备转变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只有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期目标,逐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系统物质流趋势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分析和识别了1990~2003 年我国物质流趋势及成因.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系统物质流表现为直接物质投入量、国内废物产生量与GDP 总体呈线性增长关系.近年来,资源生产率低位下降,资源循环利用率缓慢提升.造成上述趋势成因主要有:重化工发展阶段和“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发展仍旧是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导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7.
<正>辽宁:积极探索清洁生产工作新思路辽宁省作为全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历史上长期沿用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强度大,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为此,辽宁省积极探索清洁生产工作新思路,通过三个保障、三个结合、三个支撑、三  相似文献   

8.
李博  秦欢  孙威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86-199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是,产业转型升级能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以2003— 2018年中国11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对象,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演化特征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56.9%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并不理想,处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不同步或双低的状态;有57.8%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正增长,但仍有一些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未得到有效改善。(2)PVAR模型和脉冲响应估计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滞后期对其自身的影响存在负向作用。同时,资源型城市长期的传导路径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受到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泰尔指数的负向冲击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持续性的积极作用,之后,产业结构高级化不断对自身产生正向冲击作用。(3)通过方差分解预测可知,未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仍主要依赖自身发展路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解释力高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解释力。随着期数的增加,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相互解释力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中国环境灾难已经进入高发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不断凸显,给污染减排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如何转变高投入、高能耗、重发展、轻环保的增长方式从而化解这些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传统针对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的研究分析,大多仅为理论性因素添加,缺乏量性分析过程,研究误差较大。对此提出环境污染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的量性建模分析方法。首先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Tobago生产率指数,获取环境污染要素影响下的农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借助经济领域收敛性相关分析原理及理论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收敛性分析,获取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变趋势;最后采用经济空间计量模型,在考虑空间效应和自然环境污染影响效应的基础上,获取真实农业生长影响率,完成探寻环境污染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1.
绿色环境效率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合理评价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效率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异质性环境污染排放角度出发,选取了四种环境压力指标,采用非径向的Slacks Based Model(SBM)模型和Sequential 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山西省2003—2016年11个地级市的环境效率和环境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分广义矩估计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山西环境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维持现有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山西省整体的环境效率仍有25.31%的改进潜力;中部地区的环境效率值高于北部与南部地区,但是三大区域的环境效率值都呈下降趋势。(2)山西省环境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14.63%,其中技术效率对环境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负效应,而技术进步是环境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来源。(3)环境规制与环境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正向或者负向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不同分位点上环境规制对环境生产率变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生态产业是经济由粗放转化为集约过程中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转轨经济中的我国在这方面刚刚提到议事日程,该课题虽然很新但很重要。发达国家在该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产业生态化的本质并不是单纯求得生态环境保护,而是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克服传统模式下生态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探索生态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生态聚集等多种模式,在产业链延伸、工业园模块化设计中将产业生态化做实做好。  相似文献   

13.
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文从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的角度,分别对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对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尽管在产值总量上,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对沿海地区的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做出“贡献”,但是从弹性系数角度,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对地区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在逐渐减缓,表明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并不是导致我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罪魁祸首”,反而是减缓这种压力的主要贡献力量。但是,不可否认,在我国接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早期阶段,由于部分地区急于吸引外资,以及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的确在某些方面,外资和外贸对沿海地区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然而过去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了揭示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系统梳理中国资源供给状况,总结中国资源进出口及资源产出率演化特点、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研究发现:中国近年来进口以金属矿产、石油、部分固体废弃产品构成的自然矿产和城市矿产资源为主,主要出口以工业产品、水海产品等为代表的资源类型,进出口的结构类型随年份变化不大,但进口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资源产出率逐步增长,达到1.6元/kg,但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为了应对面临的挑战,未来中国应着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同时国内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  相似文献   

15.
The alcohol industry in China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 the associated pollution problems cause gradual deterioration of the ambient environment and adverse impacts on the local community. Cleaner production (CP) technology, a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waste emission and save resources,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the alcohol industry acros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China, although such technologies have been applied in a number of factories,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 is lacking for proceeding with practical CP technologies for alcohol factories in China. To solve such problems, a series of cleaner production options are proposed and assessed in this study. Five groups of CP options were screened, on factory survey, expert questionnaires, and integrated assessment.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four CP options combined with various advanced CP technologies, such as high-concentration wort fermenting, CO2 reuse, different pressure distilling, methane and fertilizer production, were proposed. To verify the proposed options, a cas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houguang Alcohol Factory (SAF), East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waste emission dur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ere identifi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posed options was conduct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 integrated cleaner produ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roposed options was formed and then implemented in the factory. Through the four years of practice, the productivity/quality of alcohol product were improved, but and the reduction of waste and pollution were achieved as well as a marked increase in water/energy saving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lcohol industry of China.  相似文献   

16.
Compared with the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 is a paucity of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Based up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theory, this paper develops regression models for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 The EKC analysis based on six pollution indices is illustrated with a case study in Jiaxing of Zhejiang, China.  相似文献   

17.
杨建辉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9):1517-1527
论文选取华东6省1市2001—2014年的数据,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背景下的农业化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Tapio脱钩关系,并通过LMDI分解将农业化学投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归结为规模效应、耕地效应和效率效应,最后对2014年华东6省1市农业化学效率状况进行K-means聚类。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背景下,农业化学与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从扩张性负脱钩到相对脱钩,再到绝对脱钩的转变;农业化学投入物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效应的作用,效率效应可以减缓农业化学投入物量的增长,规模效应的作用不明显;从空间格局的聚类结果上看,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和山东的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化学品生产资料依赖程度较低,安徽省的依赖程度较高。总之,农业经济可以在农业化学化控制背景下得到持续增长,农业面源污染要得到进一步的控制,需要在采用多种农业增效手段、提高农业化学投入利用效率和采取差异化的区域农业化学投入减量控制政策着手。  相似文献   

18.
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国民经济影响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联合国SEEA中关于环保核算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构建了环保产业外部化的投入产出表,并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环保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以及环保产业的波及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环保投资对GDP有较好带动作用,单位投资的拉动系数为1.41,占当年GDP的2.29%;环保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感应度系数,说明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同比例国民经济对环保产业的推动作用,环保产业已从收入导向型和经济拉动模式逐渐向经济带动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转变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资源承载力,环境污染的变化趋势及国际政治和国际贸易等方面,论述了维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加速传统工业发展战略转移,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经济增长与工业化战略及环保政策的思考和建议: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加速技术改造,推行工业清洁生产;增加环保投入,开辟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