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关的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颅内动脉瘤(61例未破裂动脉瘤,53例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7个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高度与瘤颈宽度比值、动脉瘤高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长宽比、入射角度、载瘤动脉角度和颈体角度)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动脉瘤长度越长,破裂风险越小(OR=0.470;95% CI 0.286~0.771;P=0.003);SR越大,破裂风险越大(OR=18.998;95% CI 2.851~126.607;P=0.002);颈体角度越大,破裂风险越大(OR=1.073;95% CI 1.023~1.125;P=0.004)。结论 SR、动脉瘤长度和颈体角度是判断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镜像动脉瘤是位于双侧载瘤动脉相同或相似的位置、成双或成对的动脉瘤,属于多发动脉瘤的特殊类型,发病率在8‰~12‰,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其次为海绵窦段以外的颈内动脉,再次为后交通动脉及其他动脉[1-3]。镜像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先天性遗传因素(如马凡氏综合征、Ⅶ因子缺乏等)、体重指数减少、形态学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目前检出率在不断提高,动脉瘤一旦破裂危及患者生命。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因素与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有着直接的关系,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包括动脉瘤大小、位置、形状、有无子囊等,通过研究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因素可以有效的评估其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作者医院40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出血72h内行栓塞治疗的效果。40例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且于出血72h内完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弹簧圈将瘤腔逐步填塞充分。6例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成形弹簧圈栓塞术,1例应用双导管技术。结果 4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共47个动脉瘤中,100%完全栓塞39个,80%~90%栓塞3个,50%~60%栓塞2个,栓塞失败2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结论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可防止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风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2-01—2016-01诊断为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的5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比较2组CTA检查所示动脉瘤分布部位、瘤体高度、瘤体宽度、瘤颈宽度、瘤高与瘤颈比值(AR)、载瘤动脉直径、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入射夹角等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主要分布于后交通动脉及前交通动脉,未破裂组动脉瘤多位于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2组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破裂组瘤颈宽、AR及入射夹角均小于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宽、AR及入射夹角为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参数与其破裂风险之间的关系,以筛选出关键的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颅内动脉瘤病例,共52枚侧壁动脉瘤,其中36枚破裂动脉瘤,16枚未破裂动脉瘤。采用三维头颅CTA获得动脉瘤三维影像,测定动脉瘤大小及纵横比等二维形态参数及动脉瘤入射夹角等三维形态参数。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破裂动脉瘤组与未破裂动脉瘤组相比,入射夹角、动脉瘤长径和瘤高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动脉瘤的入射夹角明显大于未破裂组。同样,破裂组动脉瘤较未破裂组具有更长的瘤长径和瘤高。Pearson相关分析示动脉瘤入射夹角与动脉瘤破裂风险最为相关。结论动脉瘤入射夹角与动脉瘤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重要评估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中,但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IAR)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它可以发生在动脉瘤颈妥善夹闭前的任何阶段。除动脉瘤本身的因素外,大多数IAR是因为外科手术操作造成的,不论是在脑退缩、解剖或夹闭时,少见的原因是在手术准备期和开颅时,处理不当将有导致病人死亡和致残的危险,正确认识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重视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基于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相关的超急性期MRI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在mMCAI预测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243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I检查。采用ITK-SNAP软件对超急性期MRI图像上的DWI高信号梗死区和Flair对应高信号区进行分割,采用AK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最终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确定mMCAI相关的超急性期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评估其在mMCAI预测中的价值。结果 每例患者提取792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10个与mMCAI预测最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mMCA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88、0.928;预测测试集患者mMCAI的AUC为0.97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49、0.889。结论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分析是预测脑梗死患者恶性进展的重要工具,对早期准确识别mMCAI高风险患者具有较高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1989年1月至1995年1月的6年间,我院共收治颅内动脉瘤46例,其中8例在住院期间或术中因破裂出血等原因死亡(见跗表)。由于死因不同,诊治过程中尚存在经验不足,处理不当,结合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特征与动脉破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科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动脉瘤患者206例,分别研究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的大小及分布位置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206例患者共发生动脉瘤257个,其中破裂动脉瘤172个,未破裂动脉瘤85个;前循环217个,后循环40个。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动脉瘤的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动脉瘤位置的破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动脉瘤的长度、高度、AR及SR均显著高于未破裂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分布位置和动脉瘤大小与动脉瘤的破裂密切相关,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高,且大动脉瘤可能更容易破裂。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从 1990年开始对 8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选择了急性期手术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男性 4 7例 ,女性 37例。年龄从 31岁到 68岁 ,平均 4 3 2岁。其中二次出血 15例 ,三次出血 4例 ,高血压病史 11例。2 .临床表现 :术前按Hunt分级 :Ⅰ级 2 5例、Ⅱ级 38例、Ⅲ级 12例、Ⅳ级 5例、Ⅴ级 4例。 70例有脑膜刺激症状 ,患侧动眼神经损伤 12例 ,视神经损伤 5例 ,伴有不同程度瘫痪 2 3例 ,颅内压增高 63例。3.X线情况 :所有病例经股动脉穿刺DSA全脑血管检查 ,其中 8例进一步患侧颈内动脉造影。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 39…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作者医院40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出血72 h内行栓塞治疗的效果.40例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且于出血72 h内完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弹簧圈将瘤腔逐步填塞充分.6例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成形弹簧圈栓塞术,1例应用双导管技术.结果 4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共47个动脉瘤中, 100%完全栓塞39个, 80%~90%栓塞3个, 50%~60%栓塞2个,栓塞失败2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结论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可防止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共24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19例患者得以随访,GOS5分10例,4分3例,3分4例,2分2例。脑积水2例分流术后痊愈。结论3D-CTA应作为该类患者术前首选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后积极清除颅内血肿的同时夹闭动脉瘤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正>研究[1]表明,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IA)不会发生破裂。但IA一旦破裂,则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Agid等[2]提出,神经影像学检查对明确IA的诊断及预防再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IA的破裂。本文现就IA的破裂及影像学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IA的流行病学国际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ISUIA)[3]结果显示,动脉瘤的年破裂率为0.2%。Ishibashi等[4]随访结果表明,未破裂  相似文献   

15.
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例如CT、CTA、MRI、MRA的应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手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改善。但因为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手术和介入治疗也存在着风险,所以对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与否,尚存在较大的争  相似文献   

16.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发现率也相应提高。由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30d的死亡率为45%,大约半数生存者均有不可逆的脑损害,这就给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这种目前无症状但可能发生危险的病变。预防出血是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有理由考虑对UIAs在破裂前进行治疗。然而,手术治疗和栓塞治疗并非没有危险。目前UIAs患者是应该保守治疗还是应该尽早进行外科处理尚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37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动脉瘤破裂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破裂组(n=343)和未破裂组(n=3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相关特征资料进行搜集,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然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经χ2分析及t检验示年龄、吸烟、饮酒、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部位等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logistic回归分析示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有青年(OR=1.437,95%CI=0.542~3.813)、老年(OR=1.083,95%CI=0.619~1.895)、中等动脉瘤(OR=1.764,95%CI=0.611~5.096)、前交通动脉瘤(OR=2.839,95%CI=1.238~6.509)、后交通动脉瘤(OR=1.102,95%CI=0.624~1.944)、高血压(OR=1.04895%CI=0.585~1.877)、饮酒史(OR=1.286,95%CI=0.503~3.290)。结论青年、老年、高血压、饮酒史、中等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在很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中,其患病率是不同的。在不同脑动脉段,其瘤体大小也是不尽相同。其形成受基因、代谢、吸烟、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进一步的发展破裂也受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患者的吸烟状况、是否患高血压病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选取2013-01—2019-04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采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最大径、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弯曲角度)。随访脑血管造影3~20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对所有35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弹簧圈栓塞,其中30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中均未破裂出血,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不能完全填入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个,次全栓塞5个,部分栓塞2个。术后半年复查造影,27例复查DSA,动脉瘤完全闭塞22例,不完全闭塞5例。结论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有效手段,治疗关键是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术中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8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前再次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873例中,术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72例(8.25%),术前未破裂出血801例(9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到入院时间>6 h(OR=7.338;95%CI 4.356~13.320;P<0.001)、动脉瘤最大径>10 mm(OR=2.476;95%CI 1.211~5.060;P=0.013)、入院收缩压≥160 mmHg(OR=3.058;95%CI 1.781~5.249;P<0.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如果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动脉瘤较大、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应尽早治疗动脉瘤,可减少再破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