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比较儿童化脓性脑膜炎(PM)及结核性脑膜炎(TBM)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收集PM患儿70例及TBM患儿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疾病的临床特点,联合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2种疾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PM组患儿脑膜刺激征少于TBM组(P=0.004),但PM组患者脑脊液(CSF)氯化物平均值高于TBM组(P=0.020)。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意识障碍和CSF葡萄糖水平对PM患儿预后有显著影响(P=0.001,0.013,0.031);临床分期对TBM患儿预后有显著影响(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儿年龄(OR=1.811,95%CI 1.911-2.755,P=0.006)及意识障碍(OR=0.099,95%CI 0.017-0.584,P=0.011)是PM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期(OR=0.227,95%CI 0.081-0.633,P=0.005)是TBM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膜刺激症和CSF氯化物可作为临床鉴别PM与TBM的参考指标;患儿年龄及意识障碍是PM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期是TBM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脊液肌酸激酶同工酶BB(CK-BB)、腺苷脱氨酶(ADA)和免疫球蛋白lgM在脑膜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脑膜炎患者110例,其中病毒性脑膜炎32例,结核性脑膜炎40例,细菌性脑膜炎38例,同时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脑脊液CK-BB、ADA和lgM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CK-BB、ADA和lgM分别为(7.81±1.51)U/L、(9.87±2.27)U/L和(13.04±1.27)mg/L,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和对照组(P0.05);病毒性脑膜炎预后不良患者CK-BB和lgM分别为(2.41±0.77)U/L和(9.41±1.40)m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结核性脑膜炎预后不良患者CK-BB、ADA和lgM分别为(9.22±1.82)U/L、(10.75±2.55)U/L和(14.64±1.97)m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患者CK-BB为(7.89±1.30)U/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结论不同类型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K-BB、ADA和IgM水平有所差异,且与疾病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昔脱氨酶(ADA)活性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的50例结核性脑膜炎、46例病毒性脑膜炎、42例化脓性脑膜炎及40例非脑炎患者采用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ADA活性。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组脑脊液ADA活性明显高于其它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平均为(12.69±5.08)U/L,最高达27.33U/L。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其它非脑膜炎患者脑脊液ADA分别为(3.26±1.03)U/L(、4.52±2.11)U/L、(2.99±1.22)U/L,最高9.04U/L,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性脑膜炎组43例患者治疗6周后脑脊液中ADA活性比刚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转归,探讨导致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17例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的转归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体质量、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抗病毒治疗接受情况、HIV感染时间、HIV感染途径、肺结核类型、其他机会感染等对患者不良转归的影响。结果 117例患者死亡21例为不良转归组,96例为未死亡组,病死率17.9%;不良转归组患者开始抗结核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89.7±55.2)个/μL]、实施抗病毒治疗率(52.4%)均低于未死亡组[(173.5±82.4)个/μL、91.7%],经静脉吸毒感染HIV(66.7%)、涂阳肺结核比率(57.1%)高于未死亡组(39.6%、32.3%)(P0.05);未接受抗病毒治疗(OR=12.391,95%CI:2.552~35.871,P=0.000)、静脉吸毒感染HIV(OR=0.259,95%CI:0.105~0.551,P=0.001)、涂阳肺结核(OR=0.412,95%CI:0.182~0.805,P=0.000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病死率高,未接受抗病毒治疗、静脉吸毒感染HIV及涂阳肺结核是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时期的脑脊液ADA改变。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收治的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24例,按照诊断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结核性脑膜炎组(n=92)和非结核性脑膜炎组(n=3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脑脊液检测指标、脑脊液ADA诊断有效性以及不同时期的脑脊液ADA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的脑脊液蛋白含量(1. 13±0. 62 g/L vs. 0. 60±0. 24 g/L)、细胞计数[(87. 9±14. 25)×10~9/L vs.(12. 43±5. 84)×10~9/L]、ADA水平(5. 58±1. 29 U/L vs. 2. 24±0. 34 U/L)与非结核性脑膜炎组相比明显升高,糖(2. 23±0. 64mmol/L vs. 3. 04±0. 58 mmol/L)以及氯化物(115. 8±6. 9 mmol/L vs. 121. 4±3. 17 mmol/L)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脑脊液中ADA水平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97. 65%,特异度为76. 92%,阳性率为90. 22%,诊断符合率为91. 13%。结核性脑膜炎在治疗4、8周以及6个月后的脑脊液ADA水平与蛋白水平均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 0. 05)。治疗6个月后的脑脊液ADA水平与蛋白水平相比治疗4、8周后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ADA水平明显较高,检测脑脊液中ADA水平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等关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均从1966年1月至2010年2月,由3名系统评价员进行文献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评价指标为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病率。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02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6篇RCT文献(n=770)进入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地塞米松组可缩短入院后的退热天数(SMD=-0.98,95%CI:-1.24~-0.73,P<0.00001),使入院24h脑脊液中的乳酸含量降低(SMD=0.5,95%CI:0.21~0.80,P=0.0007),但对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SMD=0.02,95%CI:-0.39~0.42,P=0.94)、糖含量(SMD=0.71,95%CI:-0.06~1.47,P=0.07)和蛋白含量(SMD=0.27,95%CI:-0.15~0.69,P=0.20)无明显影响;死亡率与安慰剂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OR=0.61,95%CI:0.33~1.13,P=0.12);听力损害发生率地塞米松组显著低于安慰剂组(OR=0.38,95%CI:0.2~0.72,P=0.003);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病率地塞米松组显著低于安慰剂组(OR=0.37,95%CI:0.24~0.57,P<0.00001);反应性关节炎发病率降低(OR=0.21,95%CI:0.05~0.07,P=0.03);应用地塞米松没有增加二次发热的发生率(OR=1.96,95%CI:0.69~5.53,P=0.0007),也没有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2/102vs.0/99,P=0.3)。结论现有的证据显示,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疗效,使入院后发热天数缩短,降低了入院后24h脑脊液中乳酸浓度,降低了听力损害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降低反应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但对死亡率及入院24h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糖和蛋白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地塞米松并没有增加二次发热及消化道出血等常见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5):427-430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大部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以及部分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措施[1]。但患者移植后面临着潜伏的既往感染的病毒再激活或新发感染的风险。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属ɑ-疱疹病毒, 是人类特有的嗜神经病毒, 原发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神经节细胞中, 免疫功能下降、疾病等因素可再激活VZV, 引起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眼部病变、脊髓炎、脑膜炎、脑炎、血管病变等并发症[2]。为了解儿童HSCT后VZV感染的发病情况, 我们回顾性分析18例HSCT后发生VZV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诊疗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LDL-C、sdLDL-C/HDL-C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保守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预后的评估效能。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1.08,95%CI:1.02~1.14,P=0.003)、NIHSS评分(OR=1.22,95%CI:1.12~1.34,P<0.01)、sdLDL-C/LDL-C(OR=6.56,95%CI:2.35~18.85,P<0.01)和sdLDL-C/HDL-C(OR=6.69,95%CI:1.69~26.5,P=0.006)是AI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sdLDL-C/LDL-C和sdLDL-C/HDL-C预测AIS患者不良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70(95%CI:0.63~0.77)和0.68(95%CI...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6个月)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6个月后VAS评分≥3分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02例为病例组,与其年龄、性别、受累神经节段相匹配且未发生远期疼痛的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对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前驱痛(OR=4.26,95%CI:2.09~8.69)、糖尿病(OR=4.06,95%CI:1.62~10.07)、72 h内使用抗病毒药物(OR=0.26,95%CI:0.12~0.55)、使用钙通道调节剂(OR=0.35,95%CI:0.17~0.75)、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OR=0.29,95%CI:0.11~0.74)、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OR=1.87,95%CI:0.79~4.45)、72 h内就医(OR=0.61,95%CI:0.28~1.33)与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存在相关性。结论 前驱痛、糖尿病是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的危险因素;72 h内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钙通道调节剂、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是HZ急性期疼痛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结核性脑膜炎、34例化脓性脑膜炎、15例病毒性脑炎及23例非脑膜炎的有头痛症状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ADA,其中15例结核性脑膜炎分别测定入院时、2周、4周、6周脑脊液ADA。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ADA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ADA>8U/L作为阳性阈值,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1.7%。随着病情的好转,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ADA含量也逐渐降低。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以及病情好转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2相关酶 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 related enzyme 1,SIRT1)联合补体 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5(complement 1q/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5 ,CTRP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海南省东部中心医院收治的 152例 COPD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急性加重期组 (n=84)和稳定期组 (n=68),随访 1年根据预后情况将急性加重期组分为预后不良组 (n=32)和预后良好组 (n=52)。比较各组血清 SIRT1和 CTRP5水平,采用多因素逐步 Logistics回归分析 AECOP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 ROC曲线分析 SIRT1联合 CTRP5对 AE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急性加重期组血清 SIRT1水平 (0.68±0.19ng/ml)低于稳定期组 (0.93±0.22ng/ml),CTRP5水平 (51.98±6.82ng/ml)高于稳定期组 (41.36±8.3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451,8.630,均 P< 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 SIRT1水平 (0.57±0.13ng/ml)低于预后良好组 (0.75±0.19ng/ml),CTRP5水平 (56.51±6.06ng/ml)高于预后良好组 (49.19±5.71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759,5.582,均 P< 0.001)。多因素逐步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岁 (OR=1.389,95%CI 1.052~ 1.632)、并发肺心病 (OR=4.575,95%CI 2.143~ 8.322)、机械通气 (OR=3.804, 95%CI 1.695~ 7.705)、高血清 CTRP5水平 (OR=4.073,95%CI 2.604~ 8.082)为 AECOPD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高血清 SIRT1水平 (OR=0.976,95%CI 0.881~ 1.082)为独立保护因素 (均 P< 0.05)。ROC曲线显示,SIRT1联合 CTRP5(AUC=0.905,95%CI 0.821~ 0.958)预测 AE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 (AUC)大于 SIRT1(AUC=0.816, 95%CI 0.716~ 0.892),CTRP5(AUC=0.810,95%CI 0.709~ 0.887)单独预测 (Z=2.296,3.328,P=0.022,0.001),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8.12%,90.38%。结论 AECOPD患者血清 SIRT1水平降低, CTRP5水平提高,二者均为预后不良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能提高预后不良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xTAG脑脊液病毒多重检测试剂盒(cerebral spinal fluid viral panels,xTAG CSFVP)对成人疑似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体检测结果。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115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成人患者脑脊液标本115例,使用xTAG CSFVP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5例脑脊液标本中,有28例检测出病毒,阳性率为24.3%,其中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检出率最高(7.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EB病毒检出率次之(均为6.1%)。共检出病毒30例,其中单一感染占92.86%(26/28),混合感染占7.14%(2/28)。xTAG CSFVP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脑脊液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人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者xTAG脑脊液病毒检出率最多的病原体为单纯疱疹病毒1型,水痘-带状病毒和EB病毒,检出2例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治特点及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8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发病年龄分新生儿组及非新生儿组;按随访结果分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结果:非新生儿组出现嗜睡和抽搐症状比例、发热最高体温均新生儿组;非新生儿组脑脊液(CSF)中的蛋白水平(出、入院)、CSF中的白细胞水平(出院)新生儿组,预后不良组CSF蛋白水平(出院)、CSF葡萄糖降低发生率(入院)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发病年龄、CSF葡萄糖水平(入院)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院时CSF中蛋白浓度值是影响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出院前脑脊液的蛋白值越高;预后可能越差,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更隐匿,对可疑病例应尽早作辅助检查以协助诊治。免疫治疗可调节改善患儿体内免疫状态,但对远期预后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与初始异烟肼耐药是否相关。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京山县人民医院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的所有因素,评估死亡与初始异烟肼耐药是否相关。结果 121例患者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其中8例(7%)患者初始药敏显示为异烟肼耐药。在全部患者中,初始异烟肼耐药与死亡之间未经校正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OR=5.06,95%CI为1.14~22.53)。其中,94例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初始异烟肼耐药与死亡具显著相关性(未校正OR=12.6,95%CI为1.40~113.31)。校正年龄、性别、HIV感染因素后,二者相关性进一步增高(OR=13.18,95%CI为1.46~119.25)。结论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与初始异烟肼耐药相关;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常规化疗方案存在高风险和低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人工肝血浆透析滤过(plasma diafifiltration,PDF)干预启动时间与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院内预后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2017年01月01日~2021年12月31日确诊HBV-ACLF的患者,按院内预后分为改善组与未改善组,对2组人口统计学、基线实验室检查及院内预后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独立影响因素,平滑曲线拟合探索PDF干预启动时间与院内预后的关联。结果共纳入88例患者,改善组60例(68.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F干预启动时间(OR=1.03,95%CI:1.01~1.04,P<0.001)、年龄(OR=1.06,95%CI:1.02~1.11,P=0.005)、基线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0,95%CI:1.00~1.00,P=0.012)、基线合并腹腔感染(OR=3.13,95%CI:1.20~8.14,P=0.019)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F干预启动时间(OR=1.04,95%CI:1.02~1.05,P<0.001)、年龄(OR=1.08,95%CI:1.01~1.14,P=0.038)、HBV-ACLF早期(OR=0.13,95%CI:0.02~0.98,P=0.048)是院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DF干预启动时间与院内不良预后之间可能存在阈值效应;分段回归模型显示最佳阈值为72小时,小于72小时OR=0.75,95%CI:0.53~1.05,P=0.089;大于72小时OR=1.04,95%CI:1.02~1.06,P<0.001。结论PDF干预启动时间与患者院内不良预后之间存在阈值效应,确诊HBV-ACLF后72小时以内完善手术前评估并立即启动PDF干预可能是潜在的临床救治时机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根据Glasgow临床结局评分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儿128例,预后不良组患儿7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治疗时间、惊厥、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血白细胞计数、入院时脑脊液蛋白含量、脑脊液糖浓度(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1岁、惊厥、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血白细胞计数<4×109/L或>20×109/L、入院时脑脊液蛋白含量>1 500 mg/L、脑脊液糖浓度<1.5 mmol/L(P<0.05)。结论 临床中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近期预后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加强对患儿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积极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控制营养状况(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评分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治疗效果把161例确诊为PDAP的患者分为治愈组和治疗失败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ONUT评分与治疗效果的关联强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ONUT评分对PDAP患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失败组的透析龄(Z=-3.027,P=0.00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Z=-2.608,P=0.009)、CONUT评分(Z=-3.161,P=0.002)高于治愈组,白蛋白(t=2.158,P=0.032)低于治愈组。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龄(OR=1.025,95%CI:1.011~1.039,P=0.001)、hs-CRP(OR=1.006,95%CI:1.000~1.011,P=0.038)、白蛋白(OR=0.906,95%CI:0.827~0.933,P=0.035)、CONUT评分(OR=1.529,95%CI:1.150~2.039,P=0.004)是PDAP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显示透析龄(OR=1.024,95%CI:1.008~1.039,P=0.002)、CONUT评分(OR=1.613,95%CI:1.058~2.459,P=0.026)是PDAP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透析龄联合CONUT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02(95%CI:0.580~0.882,P<0.001)。结论较长的透析龄、较高的CONUT评分是PDAP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二者联合CONUT评分对PDAP患者预后有着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23(IL-23)、腺苷脱氨酶(ADA)、白三烯B4(LTB4)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膜炎患者206例,根据疾病类型将206例分为结核性脑膜炎组79例、化脓性脑膜炎组61例和病毒性脑膜炎组66例。比较3组脑脊液IL-23、ADA、LTB4水平;根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分期标准,比较不同病情分期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L-23、ADA、LTB4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MRC分期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L-23、ADA、LTB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3组脑脊液IL-23、ADA、LTB4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IL-23、ADA、LTB4水平显著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及病毒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组上述指标亦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不同MRC分期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L-23、ADA、LTB4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1),Ⅲ期患者IL-23、ADA、LTB4均高于Ⅰ期患者,且Ⅲ期患者中仅有LTB4高于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L-23、ADA、LTB4表达水平与MRC分期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1、0.320、0.299,P均0.001)。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L-23、ADA、LTB4表达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对临床初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及腺苷脱氨酶(adenosinedeaminase,ADA)对三种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检测结核性脑膜炎15例、化脓性脑膜炎18例、病毒性脑膜炎20例患者的脑脊液中LDH、ADA、Ig的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LDH为(85.62±18.13)U/L、ADA为(2.58±0.52)U/L、IgM为(63.84±13.43)mg/L、IgG为(92.57±35.19)mg/L、IgA为(20.62±8.74)mg/L;结核性脑膜炎组LDH为(78.83±22.39)U/L、ADA为(11.82±2.64)U/L、IgM为(18.91±8.62)mg/L、IgG为(180.70±42.29)mg/L、IgA为(41.61±11.42)mg/L;病毒性脑膜炎组LDH为(22.42±9.57)U/L、ADA为(2.65±0.64)U/L、IgM为(5.83±1.34)mg/L、IgG为(20.91±10.34)mg/L、IgA为(7.20±2.31)mg/L。三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结核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IgM、IgG、IgA、LDH含量均较病毒性脑膜炎组显著增高(P<0.01),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以IgG、IgA升高最明显,化脓性脑膜炎组以IgM升高最明显;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ADA活性与对照组和其它两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病毒性脑膜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血脑屏障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LDH检测有助临床对三种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ADA在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蒋荷萍 《检验医学》2012,27(7):609-611
目的探讨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乳酸(LA)、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18例脑膜炎患者(化脓性脑膜炎42例、结核性脑膜炎38例、病毒性脑膜炎38例)和30例对照组的脑脊液LA、β2-MG、CRP含量和LDH、ADA、AST活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组脑膜炎患者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除病毒性脑膜炎组中的LA和β2-M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的各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与病毒性脑膜炎组各项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脑脊液LA、β2-MG、CRP含量和LDH、ADA、AST活性变化,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有助于对脑膜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