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传染源不断输入并在当地引起传播,广东省近年来疟疾疫情明显回升。当前疟疾流行主要有以下特点:媒介按蚊广泛存在,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者有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日月潭按蚊,前两种是主要媒介;广东省流行的均为间日疟,已不存在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人;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流动人口密集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山丘地带;疟疾病人中有3/4是流动性民工。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当前疟疾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由于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传染源不断输入并在当地引起传播,广东省近年来疟疾疫情明显回升,当前疟疾流行主要有以下特点:媒介按蚊广泛存在,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者有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日月漂按蚊、前两种是主要是;广东省流行的均为间日疟,已不存在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人,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流动人口密集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山丘地带,疟疾病人中有3/4是流动性民工。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非恶性疟流行区浙江省永康县1985年8月至1987年2月,在当地外出人口中发现43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这些病例都曾到云南省中缅边境等恶性疟流行区,约占本县到过这些地区流动人口的5~7‰。输入性疟疾病例多数发现于1~3月和6~8月,与该时从疟区返回的人数较多有关,而与当地传疟媒介的季节高峰无关。由于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并进行疫点处理,故未发生继发性病例。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恶性疟经积极防治,发病率递年降低。70年代流行再度回升。1971~1975年调查已波及9个县(市)134个村,病例856人,死亡100多人。主要病媒为嗜人按蚊,其传播能量比中华按蚊高18.8倍,通过使用DDT乳剂滞留喷洒灭蚊和根治传染源的防治策略后,病媒分布和恶性疟流行范围逐年减少,1983年最后查治3例患者。1984~1994年对1704444例发热病人监测和135507名居民调查血检,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达到消灭恶性疟目的。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十堰市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的低疟区,非恶性疟流行区。2010年2月,十堰市发现1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因被误诊为病毒性流感,导致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成为该市首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河南信阳恶性疟流行区1985~1989年疟疾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河南信阳地区东部的淮滨、潢川、固始、商城4县位于北纬32°~33°之间,人口范围为310万,是我国北方疟疾高发地区,且有恶性疟流行。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传疟媒介,嗜人按蚊和传疟作用比中华按蚊更为重要,且是当地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采取DDT室内滞留喷洒对控制嗜人按蚊有良好效果。1985年以来,在原单纯抓传染源防治的基础上,增加了DDT  相似文献   

7.
广西玉林地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玉林地区历史上是高疟区,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经过多年的防治,至1978年发病率已降至0.088‰。但由于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每年有大量的传染源输入,对巩固灭疟成果造成威胁,1980年容县六林村曾因传染源输入扩散导致恶性疟暴发。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输入性传染源,1983年以来,对流动人口采取疟疾监测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对我国恶性疟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近14年来我国恶性疟流行情况的变化,研究流动人口对该病流行的影响。方法分析2004、2005年我国不同地区恶性疟病例的年龄组成,推定近年来我国恶性疟的原发地区;分析1992-2005年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病例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流动人口在各地恶性疟疫情中的作用。结果通过分析2004、2005年各地恶性疟病例年龄分布,说明我国恶性疟的原发地区集中在云南和海南,其他地区的病例为输入性病例,且与云南的恶性疟流行动态在年度和季节两个尺度上显示密切关系,而与海南流行的关系不大。输入性病例主要集中在云南周边的一些省份,如四川、广西、湖南、贵州等省(自治区)。输人性病例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从199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所占比例从2%上升至8%左右。结论云南与近邻省份流动人口的增加,会影响相邻省份输入性恶性疟的发病数;而云南的恶性疟流行又和缅甸的恶性疟流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江苏省恶性疟的流行特点和媒介传疟作用,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以尽快控制和消灭恶性疟,我们通过多年大量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证实嗜人按蚊是江苏省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在全省恶性疟流行区采取了大范围持续的室内滞留喷洒灭蚊,和药物浸泡蚊帐巩固灭蚊,同时抓好传染源和易感人群的综合防治措施,结果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恶性疟的流行,并大幅度降低了间日疟发病率。经多年疟疾监测证实,已连续8年未发生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达到基本消灭恶性疟的标准,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输入性传染源对山东省消除丝虫病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输入性传染源对山东省不同流行地区消除丝虫病的影响。方法选择原高度流行区的峰城区和原低度流行区的德州市,分别对外来人口和当地居民血检微丝蚴;现场捕获吸血蚊虫解剖计算经产蚊比率和自然感染比率,并做血源鉴定;实验室微丝蚴血饲感染蚊媒观察幼丝虫发育时间和蚊媒生殖营养周期,推算媒介能量和传染源的传播量。结果外来人口微丝蚴率德州为3.32%,峰城为0.65%。当地居民德州血检9411人无微丝蚴血症者,峰城血检692人,发现2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德州解剖淡色库蚊3201只,自然感染率为3.81%,未发现三期幼虫(L3)。德州和峰城淡色库蚊生殖营养周期分别为4.95d和4.33d,幼丝虫发育成熟最短时间分别为16d和11d,两地媒介能量和传染源传播量之比分别为1:4.41和1:5.82。结论德州以北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气候相对干燥,昼夜温差大,媒介能量和传染源传播量低,部分传染源的输入不会影响当地消除丝虫病。峰城等原高度流行区如有较多传染源输入,则可能造成低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目的探讨老年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妇女子宫脱垂的临床特点及进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难点。方法对67例患有子宫脱垂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老年妇女按维、汉两族分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在发病年龄、子宫脱垂程度、宫颈糜烂程度等临床特点上的差异及在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程度。结果维族组患者发病年龄明显比汉族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维族组患者子宫脱垂程度、宫颈糜烂程度明显比汉族组患者严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维族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比汉族组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维族组患者改变常规手术方式的例数极明显地比汉族组多,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维族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和汉族组有极明显差异(P<0.01),维族组患者手术后下床活动明显比汉族组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维族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汉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维族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患者具有发病年龄小、脱垂程度、宫颈糜烂程度严重等特点,对维族妇女进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时需做好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可能需改变常规手术方式的准备,维族妇女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