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的输血治疗策略。方法利用医院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2014—2016年我院≤14岁小儿烧烫伤病例资料795例,回顾性分析并筛选纳入55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根据患者输血前不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值分为限制性输血组(Hb≤70 g/L,n=25)和开放性输血组(Hb≤100 g/L,n=30),分析二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输血量、输血前后患者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Hb值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术后感染率、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长、30 d死亡率和治愈率指标。结果 1)各年龄组烧伤小儿中,1—5岁组发生风险最高,约占烧伤小儿半数(45. 5%); 2)二组患儿的血浆输注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 05),但限制性输血组的红细胞输注量和输血总量均少于开放性输血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 05); 3)与开放性输血组相比,限制性输血组输血24 h后的RBC、Hb、Hct值均显著升高,输血前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 05); 4)二组患者输血后的术后感染率、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长、30 d死亡率和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应加强1—5岁小儿的监管,以降低其烧烫伤风险;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在输注血浆胶体液抗休克治疗同时,临床上采用Hb≤70 g/L的红细胞输注阈值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方式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临床转归的预后影响。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在神经外科住院的180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分别实施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治疗,限制性输血组为实验组(Hb≤70 g/L,n=85),开放性输血组(Hb100 g/L,n=95)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输血治疗后发生的并发症和临床转归预后相关指标,以探讨限制性输血方式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结果 1)实验组红细胞输注量(430±85.61)m L明显少于对照组(660±53.04)m L平均住院天数(15.15±3.16)d亦短于对照组(27.83±7.25)d,差异二者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肺炎发生率(3.5%)明显低于对照组(17.9%),治愈率(16.5%)高于对照组(5.3%),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进神经外科ICU(NICU)发生率(15.3%)却低于对照组(31.6%),差异亦具统计学意义(P0.05);3)2组输血后低血压、脑室炎、尿路感染、急性肾衰、与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脓毒血症及伤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需康复治疗、依赖看护、机械通气及60 d死亡率差异亦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限制性输血比开放性输血的红细胞用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患者临床转归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和输血量的影响。方法将9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法分为ANH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ANH组行术中ANH,联合组采用ANH和氨甲环酸联合应用。观察两组患者自体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及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记录患者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尿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联合组自体输血后Hb、Hct平均水平明显高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及术后1d引流量明显少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与氨甲环酸联合应用可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血输注量,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可能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这类患者经常出现术后失血,而红细胞输注量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红细胞输注量与髋部骨折术后身体恢复程度或死亡率的关系。方法纳入本院住院115例年龄大于65岁且Hb113 g/L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限制性输血策略组(Hb97 g/L)或开放式输血策略组(Hb113 g/L),在术后30d内给予红细胞输注,随访时间为90d。结果重复测量两组受试者日常活动情况或90d内死亡率,限制性输血策略组(30%死亡)和开放式输血策略组(16%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限制性输血策略组而言,开放式输血策略组30 d的死亡率较高[风险比(HR)=1.7 95%CI 0.6-3.4; P=0.02]。结论根据Hb阈值,限制性输血策略和开放式输血策略在体弱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恢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开放式输血策略有提高生存率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输注红细胞制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1例临床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的血液病患者,确认为含有红细胞自身抗体后设定为实验组,对照组为19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的常规输血患者,对两组所有患者输血前24 h和输血后24 h的Hb、RBC、Hct几项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输注红细胞制品前后,Hb、RBC、Hc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输注红细胞制品前后,Hb、RBC)、Hct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血象提高程度和输血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效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另一方面,红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在抢救时可以输注少量红细胞制品,仍能起到维持Hb的作用,不应由于交叉配血不合而拒绝输血。  相似文献   

6.
急性等容稀释性自身输血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稀释性自身输血在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60名择期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38名同期、同等条件、同类手术的异体输血患者做对照组。结果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HAT后,其术前、术中RBC、Hb、Hct、Plt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输异体血减小,输血反应相当减小(P<0.01)。2组术前、术后RBC、Hb、Hct、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符合HAT心脏外科手术患者,HAT操作简便,无副作用,节约血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自体输血方式的有效性,促进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工作,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或大连中心医院行骨科手术的88例自体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n=43),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n=25)及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n=20).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42例于受试者收集医院行骨科手术,并且术中仅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42).记录并分析采血前/术前、输血后当天、输血后第4天,各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以及患者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量等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4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本研究4组患者采血前/术前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血小板计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输血后当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7,P=0.008).其中,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最高[(196.0±43.8)×109/L],高于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9);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③输血后第4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4,P=0.013).其中,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的Hb水平最高[(115.6±23.8)g/L],高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06);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4组患者的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5,P=0.011).其中,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HCT最高[(34.4=4.8)%],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19).④4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90,P=0.007).其中,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最长[14.5 d(9.5~16.0 d)],长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注及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0.944).结论 临床择期外科手术患者的自体输血方式,首选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其次为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和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在不能达到自体输血要求时,可选择异体输血.临床医师需要转变观念,逐步降低异体输血率,广泛、有效地开展自体输血工作,进一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股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输血及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适应证为股骨骨折的骨科手术患者80例,分别按手术输血与未输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及外周血常规相关指标并对比,并对其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股骨骨折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实验组输血后第1d与输血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1),Fg及PLT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输血后第5d与输血后第1d比较,PT、APTT显著缩短(P0.05),Fg及PLT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1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5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Fg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Hb、HCT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 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围手术期应完善凝血功能及加强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检测,制定相应输血方案及预约合理的输血基数,对保证手术成功及减少输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骨科较大手术3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中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以及术中出血量、输异体血量及比例.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前、后Hb、Hct值及术中出血量相似,而输入异体血量及比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减少或避免输异体血,减少甚至杜绝输异体血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颌面部正颌-正畸联合手术患者围术期异体血需求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6月选取本院60名口腔颌面外科收治拟进行颌面部矫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患者于术前7 d(T1)、术前1 d(T2)皮下注射rHuEPO各5 000 U,术前1 d同时静脉注射蔗糖铁溶液100 mg。对照组除了不用rHuEPO和蔗糖铁注射液外,其他治疗同实验组。记录患者术前7d、1d及术后d1(T3)、d3(T4)、d7(T5)、d30(T6)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记录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SCr)指标,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围术期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红细胞输入量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T1时间点2组RBC、Hb、Hct、RET%、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RBC、Hb、Hct、RET%在T2、T3、T4、T5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Hb在T5时间点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Hb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相同时间点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GPT、AST、BUN和SCr在治疗前后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围术期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异体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围术期及随访未发现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出血量较多的正颌-正畸联合手术应用rHuEPO可有效提高Hb水平,能减少异体血输入的风险,缓解血源紧张,且不会增加术后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取预存自体血输血技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异体输血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异体输血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定两组患者术前3d、诱导前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观察组术中异体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围手术期异体血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诱导前Hct、Hb水平优于术前3d(P〈0.05)。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采取预存自体血输血技术治疗可降低异体输血量,改善Hct、Hb水平,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行开放性和限制性输血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梅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8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使用的不同输血策略分成2组,行开放性输血策略的1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行限制性输血策略14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2组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临床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在术后3、7、15 d Harris评分均改善的基础上,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7%比对照组17.16%低,临床指标(红细胞输注率、输血前后Hb水平、羟乙基淀粉输注量)均比对照组优,且总体健康评分(80.02±13.60)比对照组(64.37±13.01)更优(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行限制性输血策略效果显著,有利于优化临床指标,提高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术中针对性止血对节约膝关节置换术用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统计2013年1月-2014年12月,均由通信作者主刀完成的连续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213例,术中通过反复多次直视下对膝上内侧动脉、膝下内侧动脉、膝下外侧动脉、胫前返动脉、后方关节囊滋养血管进行电凝止血,记录术前、术后d1、3、7,Hb、Hct、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根据Gross方程计算术后d1、3、7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前/术后异体输血量,输血并发症、异体输血率。结果 213名患者术中出血量(49.23±54.92)mL;术后d1引流量(58.28±11.54)mL,Hb(90.73±12.04)g/L,Hct(24.42±2.80)%,隐性失血量(111.16±11.83)mL,失血量(218.66±58.92)mL,术后d1Hb、Hc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d3 Hb(83.19±12.19)g/L,Hct(22.98±3.04)%,隐性失血量(521.10±41.22)mL,失血量(628.61±73.07)mL,术后d3 Hb、Hct隐性失血量、失血量与术后d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 Hb(92.72±12.43)g/L,Hct(28.23±3.31)%,隐性失血量(402.18±46.95)mL,失血量(509.69±77.58)mL,术后d7 Hb、Hct、隐性失血量、失血量与术后d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d1比较,Hb、Hct、隐性失血量、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KA术后d3是累计失血最多的时间点,3d后贫血状态逐渐得到纠正;TKA术中直视下针对膝上内侧动脉、膝下内侧动脉、膝下外侧动脉、胫前返动脉、后方关节囊滋养血管反复多次止血,可达到减少术后出血、输血的目的,从而避免输血、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RhD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7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将患儿按不同输血方式分为配合型输血组41例及同型输血组46例。比较两组红细胞输注量,输血前后血液指标[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变化,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结果,以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配合型输血组和同型输血组红细胞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Hct、Hb、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Hct、Hb、RBC水平高于输血前(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h后,配合型输血组和同型输血组I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合型输血组有2例患儿检出不规则抗体,余下39例配合型输血者和全部同型输血者DAT及不规则抗体均为阴性,两组均未见输血不良反应(P0.05)。随访结果:16例配合型输血患儿输血后24h、3d、7dHb及IBiL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检出不规则抗体。结论配合型输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和同型输血等同,配合型输血是临床输血治疗中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冰袋冷敷对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72)术后不采用冰袋冷敷;研究组(n=78)术后采用冰袋冷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评估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术后6、24、48、72 h 4个不同时间点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术后1、2、3、7 d 4个不同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冰袋冷敷能有效减轻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与异体输血技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该院进行手术置换人工全膝关节的53例患者作为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组(A组),选取60例患者作为异体血输入组(B组)。检测术后1d及5d的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血液指标,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与异体输血技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术后1d与术后5d凝血功能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与CD16+CD56+NK细胞的含量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1d与5dTLR2+细胞与TLR4+细胞检测结果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1d与术后5d的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CINC-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的各项指标值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无显著影响,而且能够增强T细胞与NK细胞介导的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同时抑制了TLR2及TLR4受体所介导的炎性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术后夹闭引流管最适时长的选择。方法选取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20例,按照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组,分为4组(A组:持续引流组;B组:夹闭1 h组;C组:夹闭2 h组;D组:夹闭4 h组),每组30例。观察各组术前及术后48 h血红蛋白浓度(Hb)和红细胞比容(HCT)、总失血量、术后48h引流量、输血量、术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皮下瘀斑情况。结果四组术前Hb、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术后Hb、HCT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总失血量、术前Hb与术后Hb差值、全组平均输血量、输血率的比较中持续引流组大于其余各组,夹闭1 h组大于2 h、4 h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夹闭2 h与4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引流量的比较中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持续引流组最大,夹闭4 h组最小;四组术后情况比较中,夹闭4 h组关节肿胀和皮下瘀斑发生率明显增高;HSS评分方面,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方面持续引流组大于其余各组(P0.05),夹闭1 h与2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4 h小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夹闭引流管2 h是最理想的时间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76-3077
根据术中输血策略将2015年1月~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术中输血治疗的11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1例),观察组实施术中限制性输血,对照组实施术中开放性输血,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1)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t=1.1911,P=0.2363)、术后拆线时间(t=1.0267,P=0.30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术中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73,P=0.0006)。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7)。术中限制性输血可加强临床合理用血,节约珍贵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术中应用限制性输血和开放性输血两种不同模式输血,对预防术后谵妄症状出现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开放性输血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输血干预;采用限制性输血方式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输血干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谵妄症状控制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输血量超过500ml例数、术后谵妄症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谵妄症状控制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输血量超过500ml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谵妄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限制性输血模式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术中输血,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谵妄症状的发生率,保证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65岁老年髋部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Ⅲ级,排除慢性贫血等因素,随机分为A、B 2组:限制性输血组(A组,n=50):围手术期Hb<80 g/L即启动输红细胞;开放性输血组(B组,n=50):围手术期Hb<100 g/L再启动输红细胞,观察记录手术时间等各项指标。结果 A组与B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拆线时间、住院天数、出院3个月后Hb及直立行走率无差异(P>0. 05),但在输血量(1. 80±1. 32vs 4. 25±1. 18)、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vs 12%)、输血相关费用(298. 70±255. 12 vs 1 309. 30±292. 74)及出院前24h内Hb(92. 90±5. 49 vs 104. 30±3. 86)方面明显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 05)。A组术中和术后输血量明显低于B组(0. 54±0. 74 vs 2. 09±0. 37; 1. 24±0. 90 vs 2. 15±0. 92,均为z<0. 05),术前2组输血量比较无差异(P>0. 05)。A组和B组中入院Hb和出院3个月后Hb比较无差异(P>0. 05);但出院前24 h内Hb均明显低于入院Hb和出院3个月后Hb(P<0. 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限制性输血安全有效,不影响患者预后,在输血后不良反应及节约用血方面显著优于开放性输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