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输血患者500例,将2017年1~12月收治的患者250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1~12月收治的患者25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检验质量管理,观察组加强输血检查的质量控制工作,比较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评分高于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可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使输血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在血型实验室中的应用及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效果.方法:以广东省阳江市中心血站2020年6月-2021年6月采集的、符合研究要求的20000份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依据采取的管理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00份,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采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比较两组血型实验室质量监控指标差异.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以及输血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某血型实验室体检人员1 6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00例,对照组不采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实验组采用专业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比较两组输血事故发生率,评估输血安全性。结果实验组输血事故发生率2.6%(21/800)低于对照组17%(13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输血安全性高于对照组。结论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在降低输血事故的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输血的安全性较高,证实了血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方案是可行、有效的,值得在各级的血型实验室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输血的306例妇女血液标本资料。结果: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检验9例不合格,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Y)阳性4例,假阳性3例,青霉素试验阳性1例;输血不合格受试者中青霉素试验阳性1例,抗筛阳性1例,既往输血史3例,妊娠史2例,无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结论: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的有效控制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基础,可降低传染病、医疗事故发生率。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此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讨论肝病患者血浆输注时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研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肝科住院患者282例,根据数学随机方法将其均分为两组,1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浆输注路径;2组为观察组,在采用常规血浆输注路径的同时进行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等细致化的输血检验及安全质量控制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安全潜在风险发生率、临床效果及凝血功能的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存在输血安全潜在风险1.42%;对照组存在输血安全潜在占10.64%,两组输血安全潜在风险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凝血功能主要指标凝血酶原(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P<0.05),凝血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两组变化不时显(P>0.05)。结论在肝病患者血浆输注过程中通过不规则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等各个环节质量控制,可以减少安全事故潜在风险,输注后凝血功能也得到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张英  阮文珍   《护理与康复》2021,20(12):83-85
目的 观察智能输血管理系统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血液科2018年10-12月(应用前)的患者81例(输血215例次)为对照组,2019年10-12月(应用后)的患者90例(输血262例次)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模式执行输血流程,观察组采取智能输血管理系统模式执行输血流程,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及时率及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及时率较对照组提高、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智能输血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安全用血,保障用血及时性,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实现输血的闭环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为科学、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于该院输血治疗的患者共44 860例,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血型、输血史、过敏史、科室、输注的血液成分等的关系。结果 44 860例受血者中17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39%,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26%,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0.08%。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58%),冷沉淀最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科室为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不同年龄、有无输血史、有无过敏史、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血型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采取预防措施,个性化输注血制品,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监督,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安全合理用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信息化技术规范护理输血流程,确保患者护理安全。方法 2015年1月本科对229例次患者采用人工核对结合终端掌控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方法核对实施血型、血交配标本的采集和静脉输血,观察输血规范执行率、输血时效性以及输血安全隐患发生率。结果 229例次输血中,双人床边采血、输血执行率100%;取血时间(血制品出库到达病房的时间)在5 min内为198例(86.4%),8 min内为209例(91.3%),10 min内为226例(98.7%);输血时间(血制品到达病区至给患者输注的时间)控制在10 min内为199例(86.9%),15 min内为208例(90.8%),控制在20 min内为218例(95.2%);输血安全隐患发生率为0。结论 PDA应用于护理输血流程,可以督促护士严格实施采血及输血的双人床边核对操作规范,严格确认患者身份,保证血制品输注的时效性,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观察在临床输血检验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4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对患者特异性抗体和不规则抗体的阳性表达率进行统计,并对患者特异性抗体的类型进行统计。结果 46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9例,阳性表达率为1.96%(9/460)。对不规则抗体类型的特异性进行分析统计,Rh血型系统抗体共6例(66.66%),其中抗-D抗体2例,抗-DC抗体2例,抗-E抗体2例;MNS血型系统抗体共3例(33.34%),抗-M抗体3例。结论临床输血患者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应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对于患者输血过程的安全有重要作用,可确保患者进行安全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0.
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在肾内科、消化科住院需输血的患者160例,以1~6月份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7~12月份的8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输血流程进行操作,实验组按输血路径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差错发生率、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在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患者的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输血路径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可规范输血操作流程,减少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连市医院输血科(血库)输血相容性检测现状,建立大连市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统一制备并发放室间质量比对标准品,对ABO正定型、ABO反定型、Rh(D)血型、受血者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建立实验室室间质量比对,对检测方法、试剂及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2009~2011年参加输血相容性室间质量比对工作的医院数量(特别是未能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输血相容性室间质量评价的二级及其以下级别医院)逐渐增加至全部参加,检测方法趋于规范,检测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避免了由红细胞血型免疫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开展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比对评价活动,有助于发现在临床输血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检测方法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临床输血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建立青岛市输血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方案,进一步规范输血相容性项目的检测,保证输血安全.方法 输血相容性检验选取ABO定型、Rh(D)血型、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选四个项目对实验室检测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参加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的实验室67家,ABO血型正定型正确率和交叉配血主侧结果符合率均为100%,ABO反定型结果正确率为97.88%,Rh(D)血型结果正确率为99.70%,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正确率为99.34%,交叉配血次侧符合率为96.42%.67家实验室每个项目质评成绩分别为:ABO合格率为100%,反定型合格率为95.5%,不规则抗体筛选合格率为96.7%,交叉配血次侧合格率为97.0%.结论 ABO反定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次侧检测结果均存在与预期结果不符的情况,实验室检测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展全市医疗机构输血实验室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对不断提高输血实验室的检测水平,保证输血安全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输血患者488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实验组输血过程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比两组患者输血质量。结果实验组输血质量监控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两组观察对象成分输血率和输血用量对比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患者临床输血过程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有助于其临床输血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临床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10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输血治疗且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110例为对照组。观察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46.00%(46/100),过敏反应占54.00%(54/100),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未发生;两组在输血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输血次数大于或等于3次及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5h,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00%(88/100)和51.00%(51/1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存在一定风险,输血类型、输血次数和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等是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合理选择血液成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加强各个输血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临床输血操作,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在血液病输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这种干预方式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收治的血液病输血患者106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护理,观察组采用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两组干预周期为4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周期满时,向患者发放纸质《SF-36健康调查简表》、《输血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价生活质量与输血满意度,并记录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前的SF-36量表各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准化护理后各维度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生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毒卫生、输血管理流程、工作效率、输血风险控制满意率分别为94.34%、94.34%、96.23%、98.11%,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能改善血液病输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输血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58例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了解输血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的性质、特点及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衡阳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各类输血事件,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11490例输注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8例,衡阳市中心医院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0%,其中,输注全血发生不良反应率最高;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其次为发热反应。结论加强临床输血环节质量控制,仔细观察和询问受血者输血过程以及输血后的临床表现,规范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选取2016-2018年清远市人民医院输血患者共26 698例(48 723袋),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2例,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近3年全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9%(132/26 698),发热反应发生率最高,共83例(0.31%),其次是过敏反应47例(0.18%)。在各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手工浓缩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5.99%),其次是单采血小板(1.27%)及悬浮红细胞(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BO血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液成分、性别、年龄、有无输血史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女性患者、成年人、有输血史者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加强输血知识培训,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血安全核查表在烧伤科病房风险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根据《临床输血制度操作规范》和《输血查对制度》,设计该院输血安全核查表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选取应用输血安全核查表之前(2015年1~12月)遵医嘱输血的264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输血安全核查表之后(2016年1~12月)遵医嘱输血的231例作为实验组,对比研究两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满意情况。结果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士对输血安全核查表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安全核查表的实施可预防因核查错误或漏项、操作失误而造成的护理缺陷,有效降低输血风险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移动输血闭环信息系统在临床输血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与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BIS)以及移动护理终端(PDA)进行整合,构建输血闭环管理流程,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以2021年5月~2022年4月入住我院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 39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5月~10月(闭环管理实施前)的632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1月~2022年4月(闭环管理实施后)的763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闭环管理前后样管血采集双人核对执行率、取血后30 min内输注率、床旁输血双人核对执行率、15 min巡视率、4 h内输注完成率、输血护理文书规范率,评价输血全流程管理改善效果。结果 样管血采集双人核对执行率,观察组为99.48%(759/763),对照组为93.99%(594/632);取血后30 min内输注率,观察组为95.02%(725/763),对照组为91.46%(578/632);床旁输血双人核对执行率,观察组为100%(763/763),对照组为95.73%(605/632);15 min巡视率,观察组为94.36%(720/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建立解决临床上不相容性输血的免疫控制策略。方法血清学检测2名拟输血的患者(分别为丙肝肝硬化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ABO、Rh、Kidd、Lewis、Duffy血型;同时对其做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与鉴定;采用基因分型的方法检测患者稀有血型抗原;通过采取不同的免疫控制策略,即主动免疫控制(为患者提供配血试验相合以及抗原相同的血液)及被动免疫控制(提供最低不相合的血液),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结果患者1血型为O、RhC-c+D+E+e-、Jk(a-b+)、Le(a+b-)、Fy(a+b+),存在IgG抗-Ce、IgG抗-Jk~a;患者2为B、RhC+c+D+E-e+、Jk(a+b-)、Le(a+b-)、Fy(a+b+),基因分型Kp(a-b+),Lu(a-b+),Di(a-b+),Wr(a-b+),Yt(a+b-),Co(a+b-),Kn(a+b-),Do(a-b+),除了有IgM抗-E、IgG抗-E外,还存在特异性不明的抗高频抗原抗体;采取免疫控制策略制定不同的输血方案,取得了良好的输血治疗效果。结论当临床遇到交叉配血不相合但需紧急输血的患者时,采取不同的免疫控制措施后输注相应的血液,可以在提高输血疗效的同时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及时、安全、有效的输血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